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造山带区1/25万区域地质调查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提出我国造山带1/25万填图要以活动论和探索大陆动力学为学术指导思想,采用多学科相结合的地质填图调查方法,以构造为纲,研究总结出造山带大地构造演化各阶段中主要构造单元名岩类区(沉积岩区,岩浆岩区,变质岩区,混杂岩区)岩石建造组合及序列。旨在重点表现造山带的结构,形成,演化及其大地构造基本特点,尤其侧重其造山过程和现今造山带的三维结构。通过填图实践和造山带填图方法研究,提出针对造山带不同岩类区特点采用不同的地质填图调查方法,并分别总结了造山带非史密斯地层,造山带沉积盆地,造山带蛇绿岩,造山带中酸性侵入岩,造山带变质岩,造山带三维结构与大地构造演化模式等造山带区典型岩类区和造山带结构地质填图的若干理论与方法,其目的是为我国正在大规模开展的“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青藏高原空白区1/25万区域地质调查,提供一套可供借鉴的系统的造山带区地质填图新理论,新方法,提高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造山带区基础地质调查研究程度。 相似文献
2.
“变质岩区1/5万区域地质填图方法研究”系地质矿产部“七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1/5万区域地质调查填图方法研究》的二级课题之一,课题负责单位为河北省地矿局和长春地质学院,参加单位有山西、辽宁、江西省地矿局.课题组选择山西、辽宁、河北和江西省七个图幅试点,并进行方法学上的研究,于1990年10月提交了课题研究成果——变质岩区1/5万填图方法指南(下简称指南).并于1990年12月6~9日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召开了该项成果评审验收会议.该项研究在我国30多年来变质岩区填图工作经验基础上,吸取国内外交质地质学的先进理论和方法,以四个不同类型变质岩区的专题研究和七个试点图幅的研究成果为依托,较系统的总结出一套具有我国特色的变质岩区填图方法.”初步形成了以变质作用、构造变形理论为指导,从物、形、位“三态”变化观察入手,以研究 相似文献
4.
造山带非史密斯地层研究方法和在1:5万区调填图中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在赣东北1:5万葛源幅蛇绿混杂岩区区调的实践体会,提出在区调填图中进行非史密斯地层研究的一般步骤:(1)利用野外踏勘和前人资料,划分区内地层类型;(2)区分岩块和基质;(3)造反一定靶区对岩块民分、古生物、同位素等的细致研究,以获得年代和构造背景等信息;(4)识别岩块、基质及与史密斯地层之间的相互接触关系,并探索其构造就位时间;(5)重建地层序列,探讨构造演化史。 相似文献
5.
6.
7.
8.
本文根据川西造山带复理石区1:5万“海底扇-组图”填图试验成果,介绍了“海底扇-组图”填图中的剖面测制、地质填图、成果编制方法,总结了“海底扇-组图”填图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9.
1:5万区调地质填图新方法介绍陈志(地矿部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西安,710054)地矿部为了及时充分地吸收国际先进经验,满足改革开放的需要,在“七五”期间设立了“1:5万区调工作中填图方法研究”项目,并已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了研究任务,现简要把该项研究... 相似文献
10.
11.
皖南江南陆内造山带的基本特征与中生代造山过程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皖南地区的江南隆起带 ,在震旦纪—中三叠世与周边一样处于被动大陆边缘海相环境。印支—早燕山期 ,该带成为陆内造山带 ,其中发育了一系列近东西向、向北逆冲的逆冲—推覆构造 ,使基底岩系相互叠置、强烈隆升。江南陆内造山带属板内叠置山系 ,不具阿尔卑斯式远程推覆体。地球物理资料表明 ,该陆内造山带下的地壳和岩石圈曾显著加厚。江南陆内造山带形成于北部华北与扬子板块发生陆—陆碰撞、南部华南板块向北推挤的区域动力学背景下 相似文献
12.
13.
1:25万遥感地质填图方法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遥感技术为手段,以区域地质填图为目标,从1:25万遥感地质填图方法角度,提出和论述了影像单元法、影像岩石单元法和单元剖面法建立的立论基础、技术要求和应用原则,为加快区域地质填图步伐开辟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14.
1∶25万遥感地质填图方法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遥感技术为手段,以区域地质填图为目标,从1∶25万遥感地质填图方法角度,提出和论述了影像单元法、影像岩石单元法和单元剖面法建立的立论基础、技术要求和应用原则,为加快区域地质填图步伐开辟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15.
在中美合作东昆仑造山带地质填图实践的基础上,结合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最近完成的地质填图实例的对比分析,初步总结和探讨了美国的地质填图方法和填图理念。结果表明,尽管地球物理和3S技术在地质填图中的应用不断推陈出新,但是地质填图理念、地质填图方法和地质报告风格自USGS成立以来未曾改变。“对所有地质实体按岩性进行划分和详细填图”的地质填图理念伴随USGS走过了130年曲折而艰难的历程。“地质现象引导地质路线”的填图方法是美国地质填图长期采用的方法,但应用于澳大利亚厚层风化壳和加拿大冰雪覆盖区的高精度地球物理填图方法并没有应用到造山带地质填图中,而遥感技术成为造山带基岩区填图的重要技术支撑。美国基岩区高效的地质填图速度并不能用高精度地球物理和遥感技术的应用来解释,已有地质成果的继承与利用、填图工作模式、填图与科学研究的合理定位、简明地质报告和GIS的地质应用才是决定地质填图速度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6.
初论陆内造山带的造山模式──以四川龙门山为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四川龙门山造山带是陆内造山带的一个典型实例。陆内造山带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演化历史。前寒武纪时期的环境是属于古板块俯冲、碰撞的历史。具活动性大陆边缘性质,岩浆变质作用强烈,构造混杂明显。古生代以来转入地台环境,形成台相沉积。中生代早期转入陆内造山阶段。由早期的褶皱造山进而转化为推覆造山。两类不同性质的造山运动伴随了两类不同性质的前陆沉积盆地的形成和两类不同性质的沉积体系的形成。最终的区域构造特征不同程度地保留了陆内造山各阶段的地质记录,而以最后一次的推覆造山作用的影响最深刻。陆内造山的动力机制是与区域性的板块构造活动的大环境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重力资料用于1:25万区域地质填图的方法技术与成果。在中、小比例尺重力资料的基础上,通过资料处理和分析,能很好地圈定区域地质构造、侵入岩、沉积盆地的分布和形态,提高了区域地质填图成果的信息承载量。 相似文献
18.
闽清测区1:5万区调在运用火山岩双重填图法过程中,进一步改进了工作方法和程序,深化了火山地质研究,取得显著成果。本区调工作以遥感地质为先导,在填图中从调查单个火山构造扩展到多个、多种火山构造组合叠置关系及火山群体的研究。从而填制出火山构造面貌清楚,具有较强立体感的古火山地质图,全面反映了不同时期(阶段)火山作用特点、演化规律及火山岩相扮布特征,合理地建立起火山岩地层格架。 相似文献
19.
构造脉体作为构造流体的宏观标志记录了与构造运动有关的流体来源、形成环境条件和动力学等信息。大巴山构造带是一个典型的陆内造山带,发育了代表构造前、同构造期和构造后3期构造流体的方解石脉(V1、V2和V3)。本文在对构造后伸展背景下形成的方解石脉(V3)野外产状、几何特征和围岩力学性质统计分析基础上,通过其形成古应力场恢复和同位素地球化学分析,研究V3脉体形成环境条件及其流体来源。结果表明,V3脉体走向以NE SW向为主,脉体倾角较陡,大多近于直立,其形成的主应力轴σ1,σ2和σ3方位分别为67°∠76°、200°∠13°和293°∠10°,形成时的应力场为NW SE向拉张。V3脉体形成时流体压力pf<σ2<σ1,流体超压Δsi在92~167 MPa,形成最大深度为1.8~7.2 km。δ13C δ18O反映V3方解石脉形成与围岩碳酸盐岩脱CO2作用有关,V3方解石脉流体包裹体水的δD δ18O同位素分析表明其为盆地内部变质建造水向浅部迁移并有浅部表生水的参与。结合大巴山前陆构造广泛存在的异常高压流体,认为大巴山前陆在晚白垩世-古近纪时期处于伸展构造背景下,原来封存在深部的异常高压流体超压Δsi突破围岩形成裂缝,并上升到浅部与表生流体混合沉淀形成了V3脉体。 相似文献
20.
雪峰山陆内造山带的构造特征与演化 总被引:47,自引:2,他引:47
在对雪峰山的地质构造及其演化作了研究,并和阿尔卑斯式、阿巴拉契亚式的造山带和远程推覆体作了对比研究以后,作者认为:雪峰山地区的地质构造以具有多期,多层次的层滑构造为主要特色。其主要特征表现为在垂向剖面上有着多个区域性滑脱层,发育株罗山式褐挣矣逆冲叠瓦推覆构造,但它不是阿巴拉契式远程异地推覆体而是准原地型的。逆掩推覆虽然使原来沉积相带变窄,但并未破坏原来扬子地块东南边缘自北西向南东的由台地相--斜坡相--深水盆地相的沉积古地理格局,它是陆内造山带常见的构造样式,是在陆内裂陷的背景上由于裂谷关闭时陆块拼贴碰撞(即所谓软碰撞)和陆内俯冲产生的。雪峰山地区也发育伸展剥离和滑覆构造,伴随每一次挤压造山、地壳加厚的过程,在后造山期,也有地壳的隆升、地壳的拉伸和厚度减薄,它是深部岩石圈拆沉作用在地壳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