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在进行5年的田间试验基础上,从水分利用效率的角度确定了棉花的适宜耗水量指标,根据棉花的蕾铃脱落率,气孔阻力,纤维品质以及产量结构等与土壤湿度的关系,确定了棉花生产的适宜水平指标和干旱指标。  相似文献   

2.
京津冀鲁豫地区小麦优化灌溉的农业气候依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安顺清  焦仪珍 《气象学报》1992,50(3):320-326
根据巩县和泰安4年小麦水分试验资料,分析确定了冬小麦最佳耗水量。从充分利用自然降水和土壤贮水角度出发,分析了影响麦田水分状况的各种因子,得出全生育期水分供需差。进而根据小麦阶段耗水的差异和麦田水分动态分析,确定了小麦适宜灌溉期。在上述基础上得出该区小麦优化灌溉方案,通过大面积推广应用,证明该方案可行,具有重大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
7个水分等级下棉花耗水量特征及其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棉花设定的4个生育期进行7种不同土壤水分含量(W1-W7)的水分试验,利用气象和作物观测资料对不同水分条件下的棉花耗水量进行了模拟,建立了棉花的耗水量模型,并用实测资料进行验证,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4.
在分析棉花田间水分试验资料的基础上,找出了棉田土壤水分的变化规律及棉花各生育阶段的需水规律,确定出新疆不同气候类型地区棉田一次适宜灌溉定额。根据试验求算实际蒸散量,利用彭门公式及土壤水分平衡方程,计算求得棉花各生育阶段的作物系数、及不同年型不同气候类型地区棉田全生育期的适宜灌溉定额及最佳节水灌溉方案。  相似文献   

5.
韩虹 《气象》2003,29(9):54-55
分析研究了大同市主要粮食作物玉米产量与降水量的关系,玉米各生育阶段的耗水量指标,并用降水-耗水量差表征玉米生育期的水分盈亏量,探讨其水分供求矛盾,为合理灌溉、提高玉米产量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冬小麦耗水量和耗水规律的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朱自玺  牛现增  付湘军 《气象》1987,13(2):29-32
本文根据1983年10月—1986年6月的试验资料,从产量与耗水量的关系上确定最佳耗水量。同时对籽粒产量、秸秆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水费用等进行综合评判,确定最大经济效益的水分处理。并对不同生育阶段的耗水规律进行分析,为田间水分管理和气候评价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采用张宝堃和H.L.彭曼的气候学方法,对甘肃干旱半干旱区各县、市林木生长期的蒸散耗水量进行了估算,并与实测和调查资料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两种估算值大致可反映乔木薪炭林和乔木用材林生长对水分的需求。文中还给出了各县、市年和日平均气温≥10℃期间的实际水资源。根据各地林木生长期的耗水量指标和实际水资源,采用实际湿润度方法确定了各地不同气候植被区林木的水分适生度。  相似文献   

8.
根据不同作物不同发育阶段的需水特性,建立了作物蒸腾耗水模型。利用水分平衡方程。根据降水量及前期土壤水分储存量与作物蒸散耗水量的差,确定作物不同生育期水分满足程度的时间变化曲线,用以衡量水分的满足程度。  相似文献   

9.
根据我县新垦红壤棉地棉花全生育期水分供需特征的分析:我地7、8月份降水少,需水量大,供需矛盾突出,多数年份难以充分满足棉花正常生长、发育。经1990~1992年棉花分区灌溉试验,1991年起用DTS-1型土壤湿度仪跟踪了各灌区的土壤水分变化动态,同时观测了棉花产量形成过程。试图分析花铃期的临界土壤湿度指标。为新垦红壤棉地节水灌溉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根据不同作物发育阶段的需水特性,建立了作物蒸腾耗水模式有土壤发模型。利用水分平衡方程,根据降水量及前期土壤水分储存量与作物蒸散耗水量的差,确定作物不同生育期水分满足程度的时间变化曲线,以此来衡理水分的满足程度。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冬小麦设定的5个生育期分别进行不同程度的水分肋迫试验。结果表明,全生育期内,冬小麦耗水量呈双峰型,且随土壤湿度的增加而增大。本文利用了气象和作物观测资料对不同水分条件下的冬小麦耗水量进行了模拟,并用实测资料进行验证,效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2.
干旱地区春小麦耗水量和节水措施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研究了春小麦耗水量与产量的关系及其耗水规律,分析了土壤湿度、耗水量对春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拔节至抽穗是春小麦的水分临界期,抽穗至成熟期耗水量最多,耗水模系数最大;产量与耗水量呈二次曲线关系,适宜土壤水分下限为:出苗至拔节期为田间持水量的70%-75%,拔节至抽穗期为60%-65%、抽穗至灌浆初期为55%-60%.灌浆初期至成熟期为50%-55%,本文还对春小麦覆盖地膜的节水增产原因及效果进行了探讨,提出了黑河流域春小麦节水增产的技术措施及进一步研究的意见。  相似文献   

13.
Human activities use more than half of accessible freshwater, above all for agriculture. Most approaches for reconciling water conservation with feeding a growing population focus on the cropping sector. However, livestock production is pivotal to agricultural resource use, due to its low resource-use efficiency upstream in the food supply chain. Using a global modelling approach, we quantify the current and future contribution of livestock production, under different demand- and supply-side scenarios, to the consumption of “green” precipitation water infiltrated into the soil and “blue” freshwater withdrawn from rivers, lakes and reservoirs. Currently, cropland feed production accounts for 38% of crop water consumption and grazing involves 29% of total agricultural water consumption (9990 km3 yr−1). Our analysis shows that changes in diets and livestock productivity have substantial implications for future consumption of agricultural blue water (19–36% increase compared to current levels) and green water (26–69% increase), but they can, at best, slow down trends of rising water requirements for decades to come. However, moderate productivity reductions in highly intensive livestock systems are possible without aggravating water scarcity. Productivity gains in developing regions decrease total agricultural water consumption, but lead to expansion of irrigated agriculture, due to the shift from grassland/green water to cropland/blue water resources. While the magnitude of the livestock water footprint gives cause for concern, neither dietary choices nor changes in livestock productivity will solve the water challenge of future food supply, unless accompanied by dedicated water protection policies.  相似文献   

14.
从土壤-作物-大气连续体(SPAC)的水分循环出发,以冬小麦为例,通过对土壤水分动态和有关作物生长过程的模拟,建立作物水分消耗与干物质积累和产量形成关系的动力-统计模式。经3年试验资料的验证,总干重、籽粒产量和根层土壤水分含量的平均模拟误差分别为6.39%,5.60%和5.45%。发育期、叶面积动态和干物质积累动态的模拟与实测情况吻合得也较好。  相似文献   

15.
冬小麦土壤深松保墒增产效应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土壤深松 45cm、30 cm处理打破犁底层 ,1 996~ 1 998年连续进行 2个年度的冬小麦保墒、增产效应田间试验 .试验结果表明 :土壤深松处理后可减少冬小麦全生育期 0~ 1 0 0 cm的作物耗水量 ,促进根系对 1 0 0~ 2 0 0 cm土层土壤水分的利用 ,提高冬小麦的产量耗水比 .土壤深松处理能明显增加 0~ 30 cm土层的土壤湿度和含水量 ,降低 0~ 50 cm土层的土壤容重 .有利于冬小麦根系、茎、叶的生长发育和总生物量的累积 .土壤深松 45cm处理 2年平均冬小麦增产 7.0 % ,土壤深松 30 cm处理第一年增产 7.7% .冬小麦土壤深松保墒增产效应的适宜深松深度为 30 cm.  相似文献   

16.
干旱是影响作物生长发育的主要非生物胁迫因素之一,水分亏缺所造成的危害超过了一切逆境因子的总和,严重影响作物产量及农业生产。作为全国重要优质棉区之一的新疆,干旱及水资源缺乏也成为棉花产业发展的重大限制因素之一,棉花种植几乎完全依赖灌溉,而棉花或棉田是否需要灌溉,可根据土壤含水量以及植株本身受旱程度特征等指标来判断。本文从棉花干旱形态变化、生长发育进程、生理生态特征、产量结构差异、土壤水分变化、气象干旱等不同方面对绿洲棉田干旱指标研究的现状和进展进行总结,并对进一步开展滴灌模式下棉田干旱发生发展过程以及干旱敏感性指标研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7.
干旱条件下夏玉米耗水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吕厚荃  杨霏云  钱拴 《气象》2002,28(2):38-41
根据田间试验结果,分析干旱年份夏玉米不同发育阶段耗水状况,对比了不同日降水量对玉米田3米剖面的水分分布状况的影响,讨论了土壤失熵过程中的不同深度的水分的变化以及土壤水对玉米干物质积累的影响,为干旱年份玉米水分的科学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水资源匮乏是限制棉花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明确棉花干旱后的复水灌溉量、复水时间及其对生长发育的影响解除程度,可为制定有效抗旱减灾降损措施提供科学依据。采用精准水分模拟试验,研究了花铃期不同复水程度(50%、75%、100%灌溉量)对棉花轻度干旱胁迫(土壤湿度为50%-60%)形态特性、产量的解除效应。结果表明,干旱复水后,100%和75%复水量处理棉花蕾铃干物质、地上总干物质均高于或接近对照,干物质增加量与复水程度呈正比,而50%复水量处理始终低于对照,复水对干旱的解除效应不显著。复水过程中,棉田土壤湿度和植株叶片含水率的差异变化趋势一致,复水后第4d达到最高,随后逐渐下降;复水后第19天至30天,50%复水量叶片含水率显著低于对照,土壤已发展为重旱,而75%、100%复水量叶片含水率与对照间差异不显著,土壤为无旱状态,二者配合可快速监测棉田干旱状况。复水后株蕾铃数、单铃重、棉花纤维长度均低于对照,蕾铃脱落率增加,最终产量低于对照,但75%、100%复水量产量与对照差异不显著。50%复水量无法解除轻度干旱胁迫对棉花生长发育的影响,75%、100%复水量可有效解除干旱影响,且在复水后第19d内受旱棉花处于恢复生长的旺盛期,进行干旱复水灌溉时需考虑复水程度和时间差。  相似文献   

19.
小麦秸杆和残茬覆盖对夏玉米耗水量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夏玉米田进行小麦秸杆和残茬覆盖,可发迹夏玉米耗水规律,减少前期棵间蒸发,增加后期植株蒸腾,促进干物质积毗,使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有明显提高。不同土壤水分利用效率均有明显提高。不同土壤水分状况下,秸杆和残茬覆盖的效果是不同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以土训湿度较小的地段增加最为明显。说明该技术适用于气候比较干旱的地区,对发展我国北方旱地农业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