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2 毫秒
1.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地区粮食生产潜力与发展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粮食是基础的基础。黄土高原地区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也是我国历史上早期农牧业生产区和政治中心,粮食是该区人民赖以生存的最基本产业。探索其发展规律, 分析其障碍因素, 寻求其发展潜力, 采取 “一靠政策, 二靠科技, 三靠投入, 四靠保护, 五靠工作”的战略措施, 对同类地区的粮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南省粮食总产增长过程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即1949~1958年粮食快速增长阶段,1959~1965年粮食大幅度下降和逐步恢复生产阶段,1966~1976年粮食稳定增长阶段,1977年至“六五”期间粮食全面发展阶段,进入“七五”以后的徘徊和突破徘徊阶段。从整个发展过程看,粮食总产大幅度增长的趋势是显著的。但这种趋势在全省不同地区是不平衡的,且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又有不同的发展态势。我们根据全省129个县(市)解放以来粮食总产增长速度和1950~1956年、1966~1976年与1980~1985年这三个具有一定代表性阶段  相似文献   

3.
云南施甸县传统农业发达。在封闭的年代,粮食、肉食、油料自给略有余,小有名气。改革开放后,由于观念陈旧落后,资源又相对贫乏,加上人多地少,工业基础差,财源少,成为保山地区的“困难户”,这是一种特殊现象。本文就是研究产生这一现象的背景原因,以及发展经济的策略途径和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生产则是基础的基础。只有粮食生产的稳定发展,农民的温饱问题才有长期稳定的保证;同时,工业和其它产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农业提供的食品、加工原料和商品市场的能力大小。对于信阳地区这样一个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的贫困地区来讲,粮食生产显得更加重要。 一、粮食生产的潜力分析 1.气候资源潜力:信阳地区位于我国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地域,气候具有南北过渡的特征。区内年日照1949—2180小时,其中农作物活跃生长的4~10月份日照时数为1318—1452小时。日照虽低于河南省中北部地区,但比江南各省明显偏多。区内年太阳辐射总量115—119千卡/平方厘米,光合有效辐射总量55—59千卡/平方厘米,除南部  相似文献   

5.
渭南地区是陕西今后开发建设的重点地区。渭南的优势一是有矿、有水、有交通,工业生产的条件好;二是土地肥沃、水热充足,适宜于粮棉油生产。因此,能源、化工、原材料工业和粮棉油生产是其发展方向。本区在工业布局上应以“四个中心点两个三角形”的格局展开;在土地利用上要注意在低湿洼地区发展以养鱼为主的生态农业;并要注意环境污染的防治和三门峡库区的整治。  相似文献   

6.
影响城市区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交通条件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我们知道,城市居民生活、生产需要的粮食、原料、燃料和劳动力要靠城市以外地区供应,而其产品及服务也有相当部分是为城市以外的人们需要而生产的,所以其吸引范围和服务范围就是决定该城市的规模、作用、地位及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7.
因素分析法在粮食增长量分析中的运用李永实(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系)一、问题的提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中国人口众多,“吃饭”的大事历来受各级政府所重视,曾在多种重大会议上都强调了加强粮食生产的战略意义并制定出相应的粮食生产方针。从笼观调...  相似文献   

8.
冯喆  许学工  周建  高阳 《地理科学进展》2016,35(9):1100-1108
“土地分离和共享框架”是协调物质生产和生态保护、促进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重要理论。本文梳理了“土地分离与共享框架”和生态系统服务间关联,剖析生态系统服务应用于该框架的理论基础,结合美国典型土地共享案例,分析了土地利用策略选择对粮食生产、生物多样性、直接和间接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并探讨了该框架对中国生态系统工程的启示。结果表明:随着人类对土地功能认知的不断深入,“土地分离与共享框架”的拓展表现为从单一的粮食供给服务需求演进到粮食供给服务和其他生态系统服务的综合需求。当粮食供给服务与其他服务处于权衡状态时,在生态脆弱、恢复力差的地区,不同生态系统服务间多处于凸权衡关系,一般适宜采用分离策略;在生态系统稳定、恢复力强的地区,不同生态系统服务多处于凹权衡关系,一般适宜采用共享策略。结合美国典型土地共享案例发现,其土地利用实践中选择土地功能共享策略是比较适宜的;生态系统服务作为政策评估工具,可在策略选择和评估实施效果中发挥一定作用。研究结果可为可持续土地利用提供理论与方法支撑,并为中国制定土地利用策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广东省粮食问题的灰色系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再高 《热带地理》1995,15(4):335-342
“粮食足,人心定,农业稳,天下安”。粮食问题是是当今广东农业问题的焦点。在定性分析了广东粮食生产现状的基础上,运用了灰色系统的理论和方法,从定量的角度剖析了广东粮食生产存在的问题,预测其发展变化趋势,从而得出了缓解广东粮食问题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0.
中国粮食生产发展的时序变化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党安荣  阎守邕  周艺 《地理研究》1998,17(3):242-248
文章对我国粮食生产发展的时序变化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剖析了“阶段论”、“台阶论”等粮食生产发展研究的常用方法,提出和论述了“渐变论”的观点和方法,建立了“综合增产率”计算模型。然后,应用“渐变论”对1949年~1995年中国粮食总产量进行了定量研究,从粮食总产变化趋势和变化驱动力两方面,深入地分析了粮食总产的时序特征。最后,应用两种方法对粮食总产进行了动态预测,预测2000年我国粮食总产可突破50000×104t。  相似文献   

11.
东北经济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已具备了建设粮食物流系统的基础和优势,基于粮食流通环节的重要作用,该系统的建立对于东北经济区乃至全国的粮食生产与粮食市场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从宏观空间布局的角度来研究如何构建该区粮食物流系统,以GIS为辅助工具,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阐述了东北经济区粮食物流空间节点体系的建立过程及其核心功能区的确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粮食物流服务链网空间布局的构想.为使该系统高效运作,尽可能缩小物流成本,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2.
吉林省经济效率差异及空间格局演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对吉林省2003~2013年经济效率差异和空间格局演变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吉林省经济发展总体效率相对较高,纯技术效率值较为稳定,规模效率值波动上升,处于规模收益持续递增阶段,规模效率始终是影响综合效率的主要原因;中部地区的综合效率水平高于东部和西部;在分解效率方面,与综合效率大致相同,中部地区的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均高于东部和西部;受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影响,不同城市投入的资源水平存在差异,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均呈现出由中部地区向东、西部扩张的空间格局。不同城市类型、城市规模对吉林省经济效率演变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区域经济政策、市场经济、工业基础和产业集聚、科技水平等驱动力共同作用于吉林省经济效率空间格局的演化。  相似文献   

13.
河南省县域粮食生产格局演化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优化粮食生产布局、探讨粮食发展规律是有效调整农业空间结构、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生产效率的有效途径.以县域为单元,借用OpenGeoDa中空间自相关和ArcGIS 10.2中地理加权回归探究了1995-2014年河南省县域粮食生产格局演化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 河南省粮食产量在全国粮食总产量中的比重总体呈现增长趋势;② 县域粮食生产现状显示"东部多西部少"的分布格局,其粮食生产多集中分布在中东部平原区的产粮大县,县域粮食生产空间集聚性逐渐增强;③ 粮食生产的影响因素在不同的空间上具有不同的影响程度,且粮食生产朝低碳有机和规模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4.
土地是承载粮食生产、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石,面对生产技术进步和人类对土地的大强度开发,有限的土地正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科学地测度土地的压力状态,是合理制定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管理的重要依据.从粮食生产、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安全三方面,探讨了黑龙江省土地的压力状态测度方法及其压力状态的空间分布格局与成因机理.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土地压力的各项指标具有明显的空间梯度分异规律,土地综合压力指数自西向东逐渐由高到低分布,耕地压力指数由北向南从低到高,建设用地沿西北-东南轴线方向逐渐减小,并在这一轴线的两翼向西南和东北方向逐渐降低,生态用地压力呈面状和团粒状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15.
胡宝清  杨旺彬  邵晖 《热带地理》2006,26(2):97-101
运用"虚拟土战略",构建以县级为尺度的虚拟土安全战略评价体系,基于此体系对西部典型缺粮县(都安县)和产粮基地(田东县)的土地虚拟战略机制的评价基础上, 衡量对比两县是否具备实施虚拟土战略标准,最终提出有效"虚拟土"措施与对策,致使解决由于土地资源短缺所带来的粮食安全问题,同时提高县的经济、改善生态环境、使本县人们的逐步奔小康, 促进该县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长株潭地区乡村功能评价及地域分异特征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通过构建乡村功能评价的指标体系及测度模型,以长株潭地区23个县市区为地域单元,对研究区乡村经济发展、粮食生产、社会保障与生态旅游功能的地域分异特征与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 长株潭城市群的经济发展功能、粮食生产功能、社会保障功能和生态旅游功能指数普遍较低,但各功能之间发展较为均衡;长株潭城市群的乡村功能地域分异特征较为明显,经济功能一级区主要分布在长株潭城市群的核心区,以长沙市6个区及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所在地长沙县为主,粮食生产功能一级区主要分布在芦淞区、浏阳市、湘潭县、宁乡县,社会保障功能呈现出由中心城市向外围地域逐渐减弱的特征,且距离中心城市越远,其功能越弱,生态旅游功能强势区主要分布在茶陵县、芙蓉区、岳麓区、韶山市、炎陵县、宁乡县、浏阳市、雨花区等山区丘陵地带。  相似文献   

17.
东北地区粮食生产潜力的分析与预测   总被引:30,自引:6,他引:24  
刘兴土  武志杰 《地理科学》1998,18(6):501-509
在东北地区粮食生产发展过程及原因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根据统计资料,资源环境遥感调查和实地考察,定位试验的最新数据,分别阐述与粮食增产有关的种植业与大农业结构调整,水资源开发,中低产田改造,物质投入,科技与政策投入潜力。采用土地生物生产能力模型和趋势外推法预测该区2010年,2030年粮食产以及可提供的区际商品粮数量。  相似文献   

18.
大连港在建设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来看,港口是航运中心建设的基础。我国提出:“充分利用东北地区现有港口条件和优势,把大连建设成东北亚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根据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对大连港今后发展的要求,探讨了今后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基础设施和港口建设布局,并提出了对策和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19.
中国省际水资源绿色效率空间关联网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群组前沿的角度出发,将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分为东中西三大群组,在不同的技术前沿面下利用SBM模型对各省(市、自治区)的水资源绿色效率进行测度,并利用VAR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将水资源绿色效率“属性数据”转化为“关系数据”,在此基础上利用社会网络分析(SNA)方法对中国水资源绿色效率的空间关联网络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 中国水资源绿色效率区域差异显著,总体表现为中部>东部>西部的特征。② 没有一个地区独立于水资源绿色效率空间关联网络之外,网络整体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个体特征表明,东部地区以溢出效应为主,处于“引领者”地位,而西部地区以接收其他地区的溢出关系为主,在网络结构中处于边缘位置。③ 块模型分析表明,北京、天津等10个地区为“净溢出”板块;青海、新疆等8个地区为“净受益”板块;河北、重庆等6个地区为“双向溢出”板块;河南、陕西等7个地区为“经纪人”板块。研究结果为中国各地区水资源绿色效率的提高及协调发展提供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