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吉林省产业结构演变城市化响应的地域类型及调控模式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提出了产业结构演变城市化响应地域类型的概念,依据城市与区域发展的要素、结构特点及发展机制的空间差异性,将吉林省划分出大城市地域、资源-工矿型地域、传统农业地域、边境口岸地域和环境脆弱地域五种类型地域。研究了不同地域类型城市化与产业结构演变相互作用的特点及变化趋势。并强调,大城市地域产业结构升级与职能扩散,资源-工矿型地域产业与城镇空间重构,传统农业地域城镇化的空间集聚,边境口岸地域产业与城市的地缘整合,环境脆弱地域产业与城市发展的生态化,是未来吉林省产业结构演变城市化响应地域类型的主要调控模式。  相似文献   

2.
20 世纪美国城市体系的演变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谈明洪  李秀彬 《地理学报》2010,65(12):1488-1495
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在规模不等的城市中城市人口将如何分布?这是制订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必须考虑的一个重大基础问题。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经济体,城市体系成熟,100 年前的城市化水平和中国现在相当。研究20 世纪美国城市体系的演化特征,对中国会有所启发。采用美国人口普查数据,运用位序-规模法则等方法,分析了美国城市系统的演变过程。结果显示:在20 世纪前70 年美国城市化处于加速发展的中期阶段,大城市的人口增长明显快于中小城市,城市体系向非均衡化方向发展;20 世纪后30 年,美国城市化进入了稳定发展的后期阶段。与美国不同的是,处于城市化加速发展中期阶段的中国(1985-2000 年),小城市人口增长较快,城市体系趋于均衡。研究认为:未来我国大城市的人口集聚有较大潜力。  相似文献   

3.
北疆铁路沿线地带城市化道路方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斌 《干旱区地理》1995,18(2):61-66
城市化一般而言有“大城市化”和“乡村城市化”两种方式,本文在大体分析了北疆铁路沿线地带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基础及城市发展状况的前提下,提出本地带的城市化道路应在不忽视大城市发展的同时,主要建设好中小城市走乡城市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4.
大城市集聚区的综合地理研究具有重大价值,这是因为集聚区的经济和社会潜力的重要性正在不断增长。大城市集聚区对部门和空间经济结构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大城市集聚区的出现,为不断增长着的城市人口形成一个迅速变化着的环境。  相似文献   

5.
流动人口的城市化问题历来是学界关注的焦点,经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获取广州市天河区外来人员异地城市化和弹性城镇化水平,发现其异地城市化水平低,城市化进程并没有一帆风顺,但弹性城镇化高,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没有出现贫民窟现象的重要原因。进一步分析发现,较高的经济门槛将广大外来人员拒在大城市门外,而较低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完善的设施、发展越来越迅速的城镇则向他们敞开大门:在现阶段,到沿海等大城市工作,而家人等安置在家乡城镇的弹性城镇化道路是收入不高的外来人员的理性选择和未来重要的归宿。  相似文献   

6.
国外城市化进程中乡村发展与建设实践及其启示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英美等发达国家在城市化进程中注重中小城镇建设、协调城乡发展,日韩等工业后发国家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加强对农业与农村扶持、积极推动农村现代化.从美、英、日、韩等国家的成功经验看,加快城市化尤其是农村城市化进程、重构城乡空间、改造传统农业,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一体化、加快农业和农村现代化进程的必由之路.美英日韩等国城市化进程中乡村建设实践对我国当前解决“三农”问题、促进乡村发展的启示主要有:①“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要求;②我国农村城市化正处于加速阶段,迫切需要重构乡村空间结构、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乡村建设与规划势在必行;③在乡村建设与规划中,要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扶持力度,注重农村居民点体系的合理布局、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实施完善与配套;④城市化和乡村建设规划是一项系统工程,受多种因素制约,需要处理好城镇和农村、农业与非农业、政府与居民等各方面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我国沿海大城市发育机制与成长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大城市规模演化是城市成长发展过程中在物质形态上的具体体现,特剐是城市用地的扩展,是城市发育有机成长的各种综合因素作用下的结果.从1985年以来,由于经济增长较快,外向型企业的集聚,开发区的形成以及房地产业的高速度增长,具有优越地理区位的沿海大城市的建成区不断扩大,人口与产业高度集聚,促进了大城市用地空间的巨大变化.经过30多年来的规划建设实践,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新形势下,对我国大城市发育机制与成长因素的综合分析,深刻认识到我国沿海城市成长发育的重要机制与因素,尤其是在工业化推动下,充分利用交通区位优势与交通走廊发展的动力及其城市经济集聚与扩散规律的支配作用.认识这些成长因素与发育机制有利于我国城市规划建设日益走向合理发展的轨道,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思路,促进我国城市化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8.
成渝经济区城市体系优化分析——基于位序规模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城市体系位序规模模型,采集1998—2012年面板数据对成渝经济区城市体系进行了定量测度。结果显示:成渝经济区城市体系属于双核首位分布型,成都和重庆双核与其他城市的规模差距不断拉大,城市体系出现断层,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实力偏弱,属于城市群发展的初级阶段,大城市集聚发展时期,扩散效应不明显。提出成渝经济区城市体系优化要以高位序城市为核心发展各种形态的城市群体,引导成渝整合构建成渝城市群;促进城市规模晋级,弥补特大城市缺口和大城市的薄弱环节;积极发展区域性中心城镇,引导农村人口向中心镇集中;建成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等级完整合理的长江上游现代化城市体系,并构建一个更加繁荣、和谐的成渝城市群。  相似文献   

9.
中国城市标度律及标度因子时空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焦利民  雷玮倩  许刚  徐智邦  周正梓 《地理学报》2020,75(12):2744-2758
城市标度律刻画了城市系统中城市要素与人口数量之间的规模缩放关系,但标度律在中国城市系统中的适用性和意义尚不明确。本文采用中国27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探究不同城市要素与人口规模的标度关系,并从时空维度探究标度因子的时空演化规律。结果表明:作为典型的快速城市化发展中国家,中国城市发展符合标度律,且呈现出与发达国家不同的特征:中国城市人口集聚带来的经济产出集聚效应显著,而土地利用、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的规模经济效应还有待增强。部分基础设施、生活设施要素与人口规模呈超线性或线性关系,与预期的次线性相悖,基础教育、医疗等要素的标度因子则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次线性阈值,反映了公共资源向大城市聚集、不同规模城市发展不平衡等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城市系统的独特性。标度因子的区域分异反映城市发展协调程度差异,其中东北地区不同规模城市差异最为显著。主要城市要素标度因子随时间的变化表明,中国大城市的经济产出集聚效应在2009年最为显著,而后略有下降;中国大城市土地扩张总体上自2000年以来持续加速,2008年以后仍维持在较高水平,管控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的外延式扩张、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具有紧迫性。中国城市标度律研究有助于认知快速城市化地区城市系统特征和演化规律,为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与落实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0.
在发展中国家,多种多样的规划被用来控制大城市的扩展和城市人口增长,然而,这些规划的界线屡屡被突破。当前,已有很多国内外文献对规划失败的原因展开了研究,本文对这些原因进行了梳理,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城市规划不系统、不科学;政府执行不到位;城市化或经济发展过快等。本研究对主要发展中国家大城市规划人口和现实人口进行了归纳和对比,认为城市人口的低估是大城市规划难以实现的一个关键因素。最后,利用世界上110个国家60年(1950–2010年)的数据,分析了各个国家首位城市人口和各国城市化水平及国土面积之间的关系,基于此,一个简要的预测模型被用来预测世界主要国家大城市的人口;为了更好地预测各国首位城市人口的数量,本文还设立了4个哑变量。预测结果与现实人口的对比显示: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析了长江三角洲南翼绍兴县的区域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归纳了其城市化的特征,说明该县也具有典型的半城市化地区特征。作者认为,在后发展国家,人口稠密地区的发展,必然会形成半城市化现象;这类地区的小城镇还将经历“自下而上”逐步逐级的集聚发展;分散状态的半城市化的行政区需要加强其中心城市建设,但需与上级区域的城镇体系发展相协调,不宜构造超越其服务区域的大型城市。  相似文献   

12.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新型城市化战略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依据东北地区城市化现状特点、问题、趋势和城市化相关理论,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要采取与新型工业化战略相适应的新型城市化战略.该战略的总体目标是把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成现代化的人居环境系统,构建"三圈一带"为主的空间骨架.从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大城市老工业区改造、大都市圈产业集聚与空间重组、乡村城镇化、城市信息化和城市生态环境整治与人居环境建设6个方面论述了新型城市化的战略重点及其对策.  相似文献   

13.
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要通过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经济结构的系统优化与区域发展的全面振兴。城市化能够发挥对改造的拉动、支撑与承载作用。当前,东北地区城市化速度下降,动力不足,城镇体系不尽合理,资源型城镇转型的城市化支撑不足,众多老城区需要改造,农村城镇化滞后。未来要着力完善城市化动力机制,促进区域城市整合,培育城市群,促进大城市空间升级与老城区改造互动发展,发挥大城市对农村城市化的带动作用,统筹资源型城镇产业、就业、空间与环境建设。  相似文献   

14.
现代日本的城市化可划分为自明治维新以来的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由工业化而导致城市化的时期;第二个时期:大城市发展和脱离第二产业时期;第三个时期:城市化的策略管理和城市化社会的形成时期。现在我们来回顾一下日本城市化的三个时期,并简述日本城市发展的政策和策略。  相似文献   

15.
城市集聚地区的区域规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世界大城市的发展及其周围地区出现大规模的迅速增长的密集居民点,这是当前生产力和居民点布局中最本质的特征之一。对于这种人口集聚尚无统一的术语。  相似文献   

16.
通过四川省改革开放以来的产业结构演化及其城市化响应过程分析,揭示不同产业发展的城市化响应特征,为四川省产业结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提出"第二产业发展的城市化响应系数R(2)"和"第三产业发展的城市化响应系数R(3)"2个概念,分析了四川省改革开放以来二者的变化特征,探讨了不同产业与城市化过程的内在联系。根据不同产业发展的城市化响应水平的关联情况,将四川省21个市州划分为3类:一致响应型、偏R(2)响应型、偏R(3)响应型。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以逐步回归法确定产业结构演变与城市化响应的主要关联因素,探究其作用机制。研究表明:城市经济密度、空间集聚能力、人口集聚能力和城镇体系水平是影响四川省产业结构演变的主要因素,据此对不同类型区域提出相应的调控对策:对一致响应型区域统筹城乡经济,提高产业发展水平;偏R(2)响应型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应控制城市规模,加快第二产业发展;对偏R(3)响应型区域应调整城镇体系,加快第三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7.
工业化伴随而来的现代城市化,是工业文明的重要结果,它使得每一个走向工业文明的国家,都不可避免地走上了城市化的道路。表现在农业人口占人口总额越来越少,农村面积越来越少,代之而起的是工矿城市、商业城市等不同类型城市的蜂起;农村聚落也在工业文明的冲击下,逐渐发展成为小城镇、城市、大城市乃至形成城市群带。农村地域大量地转为城市地域,城市化才得以最终实现。但是在我国,农村地域转化的任务还相当艰巨。 一、影响我国农村地域转化的因素 1.现有结构:我国城乡关系的二元结构是城乡长期病态发展的结果,它的基本特征是城乡的高度隔绝(包括产业、人口等),城镇化速度远远低于工  相似文献   

18.
大城市边缘区城市化进程的实证分析--以南京江宁区为例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城市边缘区是城市地域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向乡村转化的过渡地带,也是土地与空间利用方式最富于变化的地域实体,其在城市化进程中最具经济、社会和环境的敏感性特征。该文以南京江宁区的城市化进程为案例进行实证研究,分析江宁区城市化发展的条件与背景,探索边缘区城市化进程的特征与驱动机制,并依据世界性趋势,推断江宁区城市化发展的模式与前景,以探求大城市边缘区城市化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一、城镇的现状特点 鲁西北经济区是山东省内综合经济区划体系中的一个二级经济区,包括德州和聊城两个地区的21个市、县。总面积2.14万平方公里,1985年总人口1033.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946.3万人,非农业人口87.6万人。城镇总数为99个,其中城市3个,县城18个,县属镇78个。城镇驻地总人口114.04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9.58万人。从城镇群体的发展与布局来看,鲁西北经济区城镇现状有以下四个特点:  相似文献   

20.
我国城市分类和城市发展问题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认为适合当前中国城市发展的城市分类为:250万人口以上为特大城市,100—250万人口为大城市,30—100万人口为中等城市,10—30万人口为小城市,10万人口以下为小城镇。基于这个分类,中国城市发展应走多元化道路,城市系统和农村集镇系统将互相配合,共同发展,城市化进程还将具有阶段性和地域差异的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