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第二篇文章叙述了中国近十几年九次大地震基本情况的对比研究,汇总了九次大震丰富的观测资料,总结了预报实验中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并讨论了大陆地震的成因环境,最后提出大陆强震预报的“多阶段、多类型、渐进式预报”的工作程序。  相似文献   

2.
报道了在中国河北省怀安县新发现一次历史大地震,地震发生在1628年10月6日,震中在怀安县(40.6°N、114.2°E),震中烈度八度,震级 G(1/4)。  相似文献   

3.
东海大学星野通平教授说:“指出东海大地震危险后六年来,一直不能证明太平洋板块在向日本列岛下俯冲,是因为东海大地震学说是错误的。”这一新论点引起大家关注,给偏重于东海大地震学说的日本地震预报体制带来不安。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世界数字化台网(GDSN)的记录资料,分析计算了1981年1月23日道孚、1985年8月23日新疆以及1981年1月18日日本本州等七个发生在不同构造区的大地震在1—10秒周期下的源谱(ω);汇集了本文作者用相同方法计算得到的发生在消减带、活动板块边界及板块内部不同地区大震的另外31个矩震级M_W≥6.4的源谱(ω)及由P波最大振幅求出的体波震级。将新疆及道孚地震与消减带相同矩震级地震的平均源谱相比,其M(ω)值在10秒周期下与其差别不大,而在1—2秒周期下前二者的(ω)值则高出2—3倍。这一结果相当于应力降高3—5倍。 本文计算出了上述消减带和板内地震在0.1到1Hz的频率范围内的log(ω)-longω的斜率平均值分别为-1.69和-1.26。由此值及10秒周期下的(ω)平均值,可估算出消减带及板内地震在上述频率内不同矩震级M_W下的源谱振幅值(ω)。 通过对25个倾滑型地震在周期T=1.43秒下的源谱振幅和体波震级进行最小二乘回归计算得出:log=0.91m_b+11.60,式中的单位为N·m。对走滑型地震m_b的修订后,得出中国板内走滑型地震的经验公式为log=0.91+11.87。  相似文献   

5.
某些地震与壳内低速层在空间上有密切关系,它们还可能有成因上的密切关系。 壳内低速层可能是由变质水造成的。由于变质水具有大的热能量和体积膨胀能力,当深处某种富集有变质水的隆起,由于产生了某种通道使水逐渐散失时,便会产生本身的降压和使上部地壳增温,这种低压空间与边界压力失掉平衡时,即形成为地震震源。  相似文献   

6.
震群与大地震关系的研究(华北地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56-1976二十年来,华北地区(106E 以东,33N 以北,42N 以南,黄海以西)共发生震群37次,其中1966年邢台地震后到1976年唐山地震前,震群次数比1956-1966增加三倍多,近十年来华北四次七级以上地震就是在震群活动水平不断增高的背景上出现的.从空间分布上来看,1967-1972年震群分布范围相对缩小,仅靠近大震震中;1974年后,震群活动区域明显扩大,唐山地震前不到半年的时间内,震群活动沿唐山地震震中的 NE-SW 和 NW-SE 方向上分别延伸达一千多公里.这种地震活动随时间由未来大震震中逐步向外扩散的现象,在几次历史大地震前也类似出现过,据此粗略估计平均扩散速度约为100公里/年.除上述特点外,还观测到大震发生前一、二年至数月,在距未来震中不太远处(百公里)常发生前兆震群.分析了前兆震群与一般震群在震源机制、震源动力学参数、b 值以及 P 和 S 波振幅比等方面可能存在的差异.初步结果表明:与一般震群相比,前兆震群具有较高的应力降.最后,简要地分析了易于发生前兆震群可能的物理和构造条件.  相似文献   

7.
1303年山西洪洞8级大地震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叙述了1967年至2002年间国内有关研究1303年山西洪洞8级大地震的进展情况。综合叙述了有关这次地震的地震参数、地震破坏、地震断层、地震形变遗迹、地震发生的新构造与深部构造等。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分析我国大陆地区大地震的广义前震空间分布特点的基础上,对我国历史大地震的空区作了圈定和研究。根据28个历史大地震空区的统计,提出求空区震级和发震时间的经验关系式。最后圈定6个空区作为此方法预报地震的讨论和检验  相似文献   

9.
为满足全国科技工作者需要,我们从NGDC收集了一部分世界标准台网(WWSSN)的地震记录图缩微胶片(这次主要为中国地震),公布于后,为科研工作服务。有关台站坐标和使用仪器频带详见“地震观测业务手册”或向资料存放单位查询。这次提供的目录中编号1—39  相似文献   

10.
在缺失断层资料、无法准确厘定地震区边界的情况下,本文提出了地震区划分的合理性判别原则与"最优地震区"确定方法.从孕育周期界定与主震事件判识角度,分析了7个国外地震区强(大、巨)震孕育过程,阐述了该方法的实际操作步骤.震情分析表明:意大利中部地震区和泰缅边境地震区未来有强震发生;海地-多米尼加-波多黎各地震区未来有大震发生;巴基斯坦-阿富汗-伊朗地震区未来将发生MW7.9~8.1级地震;对涉及深源地震的堪察加地震区、南美洲西部地震区和日本地震区,分考虑和不考虑深源地震两种情况,分析了上述三个地震区大(巨)震事件的孕育过程,给出了其未来巨震事件的四要素预测结果.研究表明:考虑深源地震与否,对于孕育周期起点与终点、膨胀点与峰值强度点标志性地震事件的选择、预测临界CBS值以及未来震情的判断都有一定影响,特别是在深源地震本身就是膨胀点或峰值强度点标志性事件的情况下其影响更加显著.因此,对深源地震成因机制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以期给出其是否参与孕震过程的明确依据.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14世纪以来中国的5大地震系列,5大地震系列在“山字型”构造格局上分布,并且依次以东→中→西→东→西顺序发生大地震系列。在1303—2005年约702年时间内发生的5大地震系列,为第一轮回。在此后者,则应为第二轮回。   相似文献   

12.
13.
研究了14世纪以来中国的5大地震系列,5大地震系列在"山字型"构造格局上分布,并且依次以东→中→西→东→西顺序发生大地震系列。在1303—2005年约702年时间内发生的5大地震系列,为第一轮回。在此后者,则应为第二轮回。  相似文献   

14.
从新史料看元大德七年山西洪洞大地震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新发现的史料,对元大德七年(公元1303年)洪洞大地震的破坏范围、震亡人数、震中、大型地体滑移、“李忠孝感碑”的下落及地震造成水利设施的破坏等情况进行了进一步的讨论,提出了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5.
据1989年1月10日获悉,作为人们担心在首都圈发生直下型大地震(“南关东大地震”)的防灾对策,日本国土厅正为将东京的23区等指定为“地震防灾对策推进地区(暂名)”进行讨论研究。为此,他们打算在1月底听取由日本中央防灾会议指定加强地震防灾对策地区专门委员会研究讨论的有关预测地震  相似文献   

16.
郭增建  吴瑾冰 《山西地震》2003,(3):31-33,45
用"垂震底继"的准则讨论了1303年和1695年山西2次大地震的关系。指出1303年山西洪洞8级大地震与华北其他8级大震的时间间隔多为25a的倍数。讨论了1303年大震发生的构造条件是块体交界和近于35°纬带。讨论了共轭断层轮换发震观点的困难性。  相似文献   

17.
1303年山西洪洞8级大地震的时间有序性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303年山西洪洞地震是我国历史记录中被确认的第一个8级大地震。引入有序系列和有序组合的含义,对1303年山西洪洞地震和1556年陕西华县地震分别形成的2个有序系列进行了研究,认为2个8级地震的发震时间有一个时间差(τ)。2个τ值之差用△τ来表示。若2个τ值相差不大,则4个地震(有时可以是3个地震)组成一个有序组合。2个有序系列可有7个有序组合。7个有序组合的τ值在100a~450a范围变化,但它们的△τ值仅在10d~2400d范围内变化,表示了2个有序序列之间的密切联系。震例表明,1303年洪洞大地震与其他8级地震之间的间隔的形成机制可能与沙罗周期有关。  相似文献   

18.
本文首先扼要的阐述了保存在山西省临汾县大阳公社东堡村匼河组地层中的形变现象,是地震造成的。然后,结合实际论证了喷砂管中的板瓦片是地震时掉入其中的,从而证明该形变现象是临汾1695年大地震的遗迹。在此基础上,根据该遗迹的规模和特征,文中还讨论了这次大震的震中、烈度和震级,并对该地震的发震构造进行了分析。最后,作者对震区快速上升的可能性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9.
中国历史大地震的矩震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把地震矩和地面加速度之间的理论关系与地震烈度和该加速度之间的经验关系结合起来,导出了使用Ⅵ度等震线平均半径估算我国历史大地震矩震级的公式。 我们使用这一公式给出了53个大地震的矩震级,并对其它震源参数作了计算和讨论。从本文的结果来看,板内地震的矩震级不大于9.0。  相似文献   

20.
中国最大规模集群地震资料处理系统,日前在大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正式投入使用,古龙、海拉尔乌尔逊叠前处理项目开始启动。地震资料处理技术是油气勘探的核心技术之一,为油气勘探部署提供重要的依据。针对现有地震资料处理集群系统规模小、处理速度慢、无法进行大范围地震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