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郝家河砂岩型铜矿产于滇中中生代陆相红色碎屑岩建造中是滇中砂岩铜矿的一个中型铜矿床.本文以矿区宏观地质特征和微观分析数据为基础,论述了有机质参与成矿过程的事实及其在成矿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滇中砂岩铜矿成矿作用和成矿模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可清  熊鹏飞 《地球科学》1995,20(2):199-202
分析了滇中砂岩铜矿的成矿作用过程,砂岩铜矿的形成经历了沉积作用期、成岩作用期和后生作用期,矿床形成后又经历了构造改造期及表生改造期,其中成岩作用期是主要的成矿时期,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该类型矿床的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3.
牟定铜矿的稳定同位素及流体包裹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传杰  秦德先 《云南地质》1994,13(2):166-167
在区域地质构造环境认识的基础上,研究了矿床的硫、铅、碳、氢、氧同位素组成和矿物流体包裹体特征,进而对矿床成因及成矿条件进行了讨论。砂页岩(包括碳酸盐岩)铜矿,是重要的铜矿床类型,世界铜储量和产量的百分之二十以上来自这个类型。滇中砂岩型铜矿居全国同类矿床之首,是云南省重要铜矿产区。牟定铜矿是滇中主要铜矿山之一,矿床属于典型中生代砂岩型铜矿。应用现代成矿理论和矿床研究方法,深入解剖其成因,对丰富砂岩铜矿的成矿理论、扩大生产矿山资源,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4.
张道红 《云南地质》1997,16(1):68-75
云南砂岩铜矿,主要分布于滇中、滇西地区的中生代红层中,储量居国内同类矿床之首,矿床中伴生的银,达大型规模,部分矿床中还伴生有金,可综合利用。1地质概况云南中生代红层主要分布在扬子准地台西线的滇中盆地及藏滇褶皱带南缘的兰坪~思茅凹陷带。矿床受一定层位控制,主要分布于佛罗、白玉系中,为一套下粗上细正韵律陆相碎屑岩建造。含矿岩石以含砾的中~细粒砂岩为主,少量为砂质砾岩、泥质粉砂岩、板岩。铜矿体主要产于浅紫交互部位的浅色层中。矿床受背斜构造控制,特别是穹隆构造,后期的断裂构造与铜矿及件生银的进一步富化有…  相似文献   

5.
通过滇中约40000km~2范围内铅锌矿床(点)的调查,重点解剖其中的8个典型矿床.结果表明:滇中地区铅锌矿主要有9个控矿层位,3个大的断裂成矿带;地层(岩相古地理)控制了矿源层的形成,后期构造(岩浆)控制改造(叠加)形成矿体.矿床为层控型.  相似文献   

6.
牟定郝家河铜矿床的构造控矿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普传杰  秦德先 《云南地质》1992,11(2):163-168
郝家河砂岩型铜矿床产于滇中中生代陆相红色碎屑岩建造中,规模中型。构造线总体方向为NW-SE,主要构造为NNW向和近EW向的褶皱和断层,其次为NW、NE向的次级断层。矿区构造对矿床的形成起着双重控制作用:构造活动是成矿物质活化、迁移的重要热源和动力;构造控制着矿床的空间产出位置。狮子山背斜及一系列NNW向隐伏断层控制着矿床的展布;近EW向密集发育的小规模隐伏断层及其与NNW向隐伏断层的交切部位控制着矿体形态及其富厚部位。  相似文献   

7.
滇中北部的鹅头厂式铁矿是一种典型的层控矿床。在矿床形成的过程中,构造起着双重的控制作用,即:东川运动之后的经向构造体系萌芽期,南北向的裂谷式海槽控制了矿源层的形成;晋宁—澄江运动时的经向构造体系定型和发展期,由南北向的罗次-易门断裂带派生的多字型构造控制了矿源层的改造,以及成矿物质的转移、富集和矿床的形成。因此,这类矿床是构造体系成生、发展控制层控矿床形成和分布的典型实例。  相似文献   

8.
<正>云南姚安县老街子铅锌矿床是滇中地区与喜马拉雅构造期富碱侵入岩类有关的矿床之一[1]。该矿床位于滇中台陷姚安凹断褶束。矿区处于近SN向的基底构造与NW向的盖层构造交汇复合部位。此外,该区还存在着NE向的隐伏断裂构造,控制了区域斑岩群的发育与展布。矿区及区域上出露的地层较为简单,主要为白垩系下统普昌河组(K1p)和上统马头山组地层(K2m),是一套以砂岩、泥岩、  相似文献   

9.
云南砂岩铜矿主要集中分布于滇中、滇西地区的中生代红层中,储量居国内同类矿床之首。金都铜矿地处滇西地区宁蒗县与攀西地区盐源县交界部位,矿区大面积出露峨眉山玄武岩,为砂岩铜矿提供了成矿物质来源。后期的造山运动形成了低洼盆地(向斜)等有利地势。表生作用下,含铜物质挟带泥沙被搬运至内陆盆地汇聚,形成铜矿床或含矿层位。形成隔绝氧气和阻断水力联系的泥质盖层后,含铜溶液在孔隙度大且水力联系好的砂岩中持续迁移,铜离子叠加富集,形成砂岩型工业铜矿体。本文在野外勘查成果的基础上,对金都铜矿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进行了总结和分析,为该区铜矿勘查提供了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0.
安徽池州马头铜钼矿控矿因素及矿床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薛卫冲 《江苏地质》2013,37(2):292-300
安徽马头铜钼矿,位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上,地处下扬子断裂拗陷带与皖南加里东造山带的衔接部位,矿(化)体赋存于志留系坟头组砂岩与花岗闪长斑岩的内外接触带上,钼矿脉充填于内外接触带的节理、裂隙中,铜钼品位较低.在对该矿床野外勘查的基础上,借鉴矿床专题科研综合分析成果,对该矿床的控矿因素进行了总结.该矿床花岗闪长斑岩与钼、铜成矿关系十分密切,矿体受构造控制明显,矿区主断层、次生断层是主要的导矿构造,接触带附近发育的节理裂隙是主要的容矿构造,坟头组砂岩与花岗闪长斑岩内外接触带是主要的赋矿部位.从矿床的规模、有用组分品位、与斑岩体的关系、矿石以细脉状为主的构造、围岩蚀变分带特征及成矿物质来源等方面判断,矿床为斑岩型铜钼矿床.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地下水成矿理论,探讨了会理红盆南部爱国-湾子村砂岩型铜银矿点的成矿有利条件;根据构造对该类矿床的控制作用和金属矿物分带形成机制等新认识,阐明该区砂岩型铜矿床的控矿因素。  相似文献   

12.
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成因上普遍地与基性和超基性岩的侵入有联系.这些矿床由上述侵入岩所形成,并主要分布在它们的范围内.因此研究的第一步,就是要确定那些控制着岩浆融熔体的侵入和结晶作用的地质和构造要素.但是,在研究矿床时常常忽略了控制矿床形成和分布的构造因素的作用.科拉半岛,特别是贝辰加矿区的铜-镍矿床的研究曾经查明,它们都是与该区的构造  相似文献   

13.
滇中楚雄盆地砂岩型铜矿床,如大姚六苴铜矿床,赋存于上白垩统马头山组六苴下亚段(K2mml1)紫色砂岩与浅色砂岩过渡带靠近浅色一侧,铜矿化受氧化还原界面控制。从紫色砂岩向浅色砂岩,金属矿物依次呈现赤铁矿→辉铜矿→斑铜矿→黄铜矿→黄铁矿的水平分带规律。以矿物分带中的金属矿物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流体包裹体测试成果,构建和绘制了大姚六苴铜矿床主要成矿温度下的pH-Eh相图,理论计算结果与宏观地质特征吻合。依据pH-Eh相图,阐述了主要金属矿物的沉淀条件及其分带机理,认为楚雄盆地砂岩铜矿床金属矿物分带受pH和Eh双重控制;在373~523 K间温度变化对金属矿物沉淀的pH和Eh影响不大;S2-只能在低于473 K下的热液中稳定存在,辉铜矿(Cu2S)形成温度低于473 K。该研究为该类矿床成矿机制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4.
<正>1.刘俊来等(Mineralium Deposita,2010,45:567-582),砂岩型铅锌矿床中方铅矿成矿过程的破裂机制:以云南金顶大型硫化物矿床为例第一作者联系方式:刘俊来,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云南金顶超大型铅锌矿床主要有两种矿床类型,即板状或层状砂岩型矿床和角砾状灰岩型矿床。构造分析表明,逆冲断层与穹窿构造是控制铅锌矿化作用的主要构造。具有3层结构的这两种矿床保存在金顶穹窿构造格架内的两条逆冲席体内。砂岩型矿床形成穹窿的岩盖,灰岩型矿床集中在砂岩型矿床岩  相似文献   

15.
脉地田心铜矿床位于云南省漾濞县,是一个受断裂控制明显的小型铜矿床,矿体分布于白垩系下统景星组下段.矿体呈脉状产于灰白色中厚层状石英砂岩中,含矿岩石类型简单,以褪色蚀变砂岩为主.矿体规模为小型,矿石氧化率为73.61%~92.64%,属高氧化率矿石.初步推测矿床成因为与“滇西红层”中的层间断层构造蚀变带密切相关的沉积-热液改造型铜矿床.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盆地形成过程的研究,认为风火山盆地经历了基底、古地貌盆地、沉积盆地及构造盆地4个阶段,在晚白垩世沉积形成.地层含矿性特征表明,晚白垩世风火山群砂岩夹灰岩组和砂岩组地层是含矿地层,其中砂岩夹灰岩组是主要含矿地层,与铜矿成矿关系密切.矿床成因分析认为,盆地附近的隆起区作为蚀源区,其晚三叠世地层及其他浅成侵入岩等,为沉积盆地提供了沉积物,也为盆地地层沉积提供了铜质来源.在砂岩夹灰岩组和砂岩组地层中,还原、碱性环境下沉积形成的灰绿色碎屑岩形成了矿源层,经过后期的活化、迁移、富集,形成了沉积一改造型层控铜矿床.  相似文献   

17.
新疆伽师铜矿床产于新生界古近系苏维依组中,通过对新疆伽师铜矿床地质特征、赋矿的苏维依组岩石化学、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伽师铜矿区富集Pb、Cu、Ag、As元素,具有较好的铜成矿背景;赋矿的古近系苏维依组的物源区构造环境为活动大陆边缘;Cu元素主要来自于上白垩统巴什基奇克组的风化产物;铜矿床的形成明显受地层、岩性、古气候环境和构造的控制,属古近系潟湖相沉积作用和构造富集作用有关的砂岩型沉积-构造富集型铜矿床。  相似文献   

18.
砂岩型铜矿床(沉积岩容矿层状铜矿床)作为一种重要的铜矿床广泛发育于滇西兰坪盆地内。经典的砂岩型铜矿床成因模式认为该类矿床形成于伸展背景下的沉积盆地内,但兰坪盆地内的砂岩型铜矿床则产出于挤压背景下的陆-陆碰撞造山带内,其成矿与地壳缩短密切相关。通过详细构造解析揭示成矿与构造变形的时空关系是理解挤压背景下铜成矿过程的基础。本文基于12.5万区域地质调查,详细分析了白洋厂砂岩型铜矿床的区域构造、矿体与构造的空间关系。构造分析结果显示,矿区白垩系经历了中新世东西向挤压变形,形成近南北走向逆断层+近东西走向掀斜-走滑断层构造组合;地壳缩短期间,在主要逆断层前锋(下盘)形成中新世含石膏层的小型周缘前陆盆地。铜多金属矿化发生在逆断层主破碎带或上盘次级破碎带内,赋矿围岩皆为白垩系。基于构造-盆地-矿体这一空间关系,结合矿石结构、区域地质特点,我们提出成矿金属元素主要源自中新世周缘前陆盆地卤水,还原硫来自隐伏于白垩系之下的晚三叠统三合洞组中的还原性流体。始于中新世早期的地壳缩短在晚三叠世、白垩纪地层中形成破裂构造,使得中新世周缘前陆盆地中的卤水下渗、保存于晚三叠世地层中的还原性流体上升,而当两种流体在主要断裂破碎带内发生混合时,则发生硫化物沉淀成矿。  相似文献   

19.
在滇中裂谷盆地内,中生代形成一套陆相红色含铜砂岩建造矿床,其中普遍伴生银。银呈两种状态存在:一是呈类质同象(或银的次显微晶粒)分布在铁铜硫化矿物中这是主要的;另一类呈银的独立矿物形式产出。伴生银品位一般大于10×10-6,最高44×10-6,推算铜银储量之比为400:l。高品位的富银矿段或单银矿体一般受三个条件控制,一是构造发育,特别是近东西向断裂破碎带,二是混合矿带与黄铜矿黄铁矿带,载体矿物多而种类复杂;三是石英脉等后生脉体发育。  相似文献   

20.
分析大姚铜矿砂岩类的常量元素,反映其成岩成矿的构造背景,砂岩铜矿中碎屑岩的常量元素特征主要受物源区控制.大姚砂岩铜矿成矿受氧化-还原环境控制,分析大姚六苴矿床岩石和矿石样品的Fe2 /Fe3 值与铜元素含量之间的关系,探讨砂岩铜矿的氧化-还原环境特征,从而建立大姚砂岩铜矿的地球化学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