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瓶状微化石是研究历史短暂,研究程度较低,不甚知名的一个新型化石种类。“瓶状微化石”一称,虽非正式学名,但事实上它在前寒武纪微体古生物学领域已经形成了或正在形成一个新的分支学科。本文综合了国外的基本文献,并部分涉及国内资料,对瓶状微化石做一简介,目的在于促进我国境内对此类化石的发掘和研究  相似文献   

2.
前寒武纪微体古生物学的一个新分支—瓶状微化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道的瓶状微化石Protolagena lambata(gen.et sp.nov.),P.gaojiashanensis (gen.et sp.nov.),P.papillata(Zhang;1986)和P.sp.产于陕西宁强胡家坝地区的震且系灯影组高家山段。它与后生动物实体和遗迹化石共生,是高家山生物群的一个重要组成分子。它的发现是继湖北房县下寒武统西蒿坪组和峡东地区震旦系陡山沱组发现瓶状微化石之后的又一新产地和层位,填补了震且纪灯影期该类化石的空白,对探讨由晚前寒武纪束期至早寒武世早期的带壳生物的发生和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5.
本文报道的瓶状微化石Protolagena lambata (gen. et sp. nov.), P.gaojiashanensis (gen. et sp. nov.),P. papillata (Zhang;1986)和P. sp.产于陕西宁强胡家坝地区的震且系灯影组高家山段。它与后生动物实体和遗迹化石共生,是高家山生物群的一个重要组成分子。它的发现是继湖北房县下寒武统西蒿坪组和峡东地区震旦系陡山沱组发现瓶状微化石之后的又一新产地和层位,填补了震且纪灯影期该类化石的空白,对探讨由晚前寒武纪末期至早寒武世早期的带壳生物的发生和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陕南震旦系灯影组瓶状微化石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录易 《甘肃地质》1994,3(2):1-8,T002
在张录易、李勇(1991)初步研究的基础上,作者再次系统采集化石并研究,进一步查明了陕南晚震旦世高家山生物群中瓶状微化石的产出层位、地理分布、宏观特征和属种组合,计有ProtolagenaZhangetLi,p.gaojiashanensisZhangetLi.P.Papillata(Zhang),P.cylindrata(sp.nov.);Sicylagenaformosa(gen.etsp.nov,),S.latistuma(gen.etsp.nov.)和一未命名的化石。同时借用电子探针能谱分析和激光分子拉曼微探针等设备对壳壁特征和壳壁物质成分做了尝试性研究,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在综述了脉岩与热液型脉状金矿关系的基础上,认为中基性脉岩、煌斑岩脉不仅在空间上与脉状金矿相伴生,形成时间祁近,而且在物源和成因上有着密切的关联。脉岩是脉状金矿床成因系列的组成部分。据此提出中基性岩浆在某种动力作用下,诱导上覆花岗质岩石(包括古老变质岩)熔融,并发生混染,在地壳脉动作用下,脉岩与含矿流体多期次多阶段侵位,在相应的部位形成脉岩与矿脉共存的金矿区带。  相似文献   

8.
脉岩与脉状金矿:一个简要的评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综述了脉岩与热液型脉状金矿关系的基础上,认为中基性脉岩、煌斑岩脉不仅在空间上与脉状金矿相伴生,形成时间相近,而且在物源和成因上有着密切的关联。脉岩是脉状金矿床成因系列的组成部分。据此提出中基性岩浆在某种动力作用下,诱导上覆花岗质岩石(包括石老变质岩)熔融,并发生混染,在地壳脉动作用下,脉岩与含矿流体多期次多阶段侵位,在相应的部位形成脉岩与矿脉共存的金矿区带。  相似文献   

9.
用区域填图结合关键地区详细研究方法调查了肖岩基(Shaw batholith)和邻近绿岩层的构造发展。“岩基”是一个复杂的片麻岩区,是以受变质作用和一系列变形作用及深熔作用漫长史的影响,主要以夹层状花岗岩和火山—沉积岩为主。片岩带(主要为变火山岩—沉积层)由几米到几百米厚,长达几十公里,并在片麻岩区形成构造上连续的和整合的更广布的黑云母和角闪花岗片麻岩内的岩石单位。主要  相似文献   

10.
陕西宁强梅树村阶瓶状微化石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曹芳  张录易 《地质论评》1995,41(4):355-362
本文报道的瓶状微化石,发现于陕西宁强宽川铺袁家坪剖面,化石产出层位为下寒武统梅树村阶下部小壳化石带,所获微化石数量颇为丰富,囊壳甚小并业经碳化。袁家坪瓶状微化石群的发现,填补了梅树村阶下部此类化石的空白,进一步表明发生于晚前寒武纪的该类具瓶状囊壳的微动物群,曾延入寒早期的事实,现有微化石化碳质保存,为探讨其囊壳原始物质组成提供了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11.
施林峰 《地层学杂志》2006,30(2):183-186
程捷等人(2004)报道了鄂西建始地区高坪龙骨洞的发掘和研究情况,并试图建立一个新的岩石地层单位——高坪组,建组的主要依据是将龙骨洞A剖面获得的地磁极性柱与标准磁性年表的松山反极性世的早期进行对比,即龙骨洞极性柱上部和中部的正极性事件分别与奥都威和留尼旺极性亚时对比。根据这种对比方案,可以计算出龙骨洞A剖面的平均沉积速率,结果发现该剖面的沉积速率变化很大,特别是留尼旺亚时的沉积速率远远大于相邻时间段的沉积速率,这与龙骨洞的沉积环境稳定以及相对应的地层岩性一致等相矛盾,因此,这一极性对比方案值得商榷,高坪组的年代存在不确定性。如果将龙骨洞A剖面的两个正极性事件与布容期和贾拉米诺极性亚时相对比,可以获得较均匀的沉积速率,由此可推算出的龙骨洞古人类年龄大约在1.1—1.4Ma之间,其时代与中国其他大部分地区的古人类年龄也比较相近。  相似文献   

12.
前寒武纪瓶状微化石在我国主要分布于湖北省境内。同 东陡山沱组瓶状微化石。有人曾提出过异议。笔者在文中对因主位不同的切磨导致的瓶状微化石的各种形态差异(如横切面、弦切面等)杉了详尽的解释,以确证该类化石在峡东陡山沱组的存厅,百并非所谓的“沉积构造”或“核形石”。  相似文献   

13.
剖析对峡东陡山沱组瓶状微化石的曲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寒武纪瓶状微化石在我国主要分布于湖北省境内。对峡东陡山沱组瓶状微化石 ,有人曾提出过异议。笔者在文中对因方位不同的切磨导致的瓶状微化石的各种形态差异 (如横切面、弦切面等 )做了详尽的解释 ,以确证该类化石在峡东陡山沱组的存在 ,而并非所谓的“沉积构造”或“核形石”  相似文献   

14.
李玉兰  王浩  刘傲然  李明  梁永忠  周颖  唐烽  任留东 《地质论评》2022,68(4):2022082009-2022082009
云南东部伊迪卡拉(震旦)系顶部灯影组旧城段的江川生物群是华南又一大类丰富且多样化的宏体化石群,其以碳质压膜的方式保存。在该生物群中,我们发现大量香肠状碳质压膜的宏体化石,与成冰(南华)纪全球大冰期之前中、新元古代地层中广泛分布的Tawuia碳膜化石的大小、形态非常相似。其最大宽度达4. 5 mm,最大长度可达4 cm,长宽比均>2,膜面光滑,未见其他稳定纹饰,有的化石标本边缘碳质保存较多,可见深黑色边缘环带。但部分化石保存的形态与常见的直棒状I形、U形、C形Tawuia化石相比却较为特殊,呈现直角L形、8字形、宽U形、环状O形等多种保存形态,个别标本弯折部位可见明显的碳质增厚和横脊纹残留,边缘残存有大小不一的刺状突起构造。这类特异形态保存的似Tawuia化石显然不能解释为以往较为公认的浮游型叶状体藻类,而可能与冰期前的新元古代早期鲁西、淮南宏体化石群中的疑似蠕形动物亲缘的化石有传承关系。上述新发现的化石形态表明:似Tawuia的碳膜宏体化石可能是多源属性的早期多细胞生物。其中短带至长带状叶状体,可见短柄突起及疑似固着器构造的化石可确认为底栖宏体藻类;多数的叶状体推测为香肠状或长囊状,生活史中包含远洋浮游的类型,可能归属于原始不分枝的多核体藻类或早期分化出的中空囊状的多细胞藻类;本文展示的部分规则变形的似Tawuia化石,更可能是两侧对称动物亲缘的,生活于近海的底栖生物体发生主动扭曲后,被特异埋藏所呈现出的特殊保存形态,而随机浮游或表栖的多细胞藻类死亡沉积时不会形成类似形态的化石。  相似文献   

15.
云南东部伊迪卡拉(震旦)系顶部灯影组旧城段的江川生物群是华南又一大类丰富且多样化的宏体化石群,其以碳质压膜的方式保存。在该生物群中,我们发现大量香肠状碳质压膜的宏体化石,与成冰(南华)纪全球大冰期之前中、新元古代地层中广泛分布的Tawuia碳膜化石的大小、形态非常相似。其最大宽度达4. 5 mm,最大长度可达4 cm,长宽比均>2,膜面光滑,未见其他稳定纹饰,有的化石标本边缘碳质保存较多,可见深黑色边缘环带。但部分化石保存的形态与常见的直棒状I形、U形、C形Tawuia化石相比却较为特殊,呈现直角L形、8字形、宽U形、环状O形等多种保存形态,个别标本弯折部位可见明显的碳质增厚和横脊纹残留,边缘残存有大小不一的刺状突起构造。这类特异形态保存的似Tawuia化石显然不能解释为以往较为公认的浮游型叶状体藻类,而可能与冰期前的新元古代早期鲁西、淮南宏体化石群中的疑似蠕形动物亲缘的化石有传承关系。上述新发现的化石形态表明:似Tawuia的碳膜宏体化石可能是多源属性的早期多细胞生物。其中短带至长带状叶状体,可见短柄突起及疑似固着器构造的化石可确认为底栖宏体藻类;多数的叶状体推测为香肠状或长囊状,生活史中包含远洋浮游的类型,可能归属于原始不分枝的多核体藻类或早期分化出的中空囊状的多细胞藻类;本文展示的部分规则变形的似Tawuia化石,更可能是两侧对称动物亲缘的,生活于近海的底栖生物体发生主动扭曲后,被特异埋藏所呈现出的特殊保存形态,而随机浮游或表栖的多细胞藻类死亡沉积时不会形成类似形态的化石。  相似文献   

16.
海南岛西部“军营群”发现志留纪微古植物化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7.

本文是对榆社盆地(36° 49′~37° 26′ N,112° 42′~113° 07′ E)乃至中国骆驼化石的首次系统修订。20世纪30年代,德日进(Teilhard de Chardin)等报道了榆社盆地12个地点的17件骆驼化石,是渑池仰韶村不完整骨架之外中国最经典的骆驼材料。这些材料过去被错误归在榆社Ⅲ带(维拉方期真马层),误作为“巨副驼Paracamelus gigas”广为引用。本文根据榆社盆地的地层学研究成果,系统比较东半球其他地点性质比较明确的骆驼化石,对这批材料进行了重新研究,厘定了其分类位置,探讨了其产出层位。这批材料应分属邱氏副驼新种Paracamelus qiui sp. nov.、邱氏副驼(相似种)Paracamelus cf. qiui、阿氏副驼P. alexejevi、巨副驼P. gigas以及诺氏驼Camelus knoblochi等5种。邱氏副驼Paracamelus qiui是本次研究描述的新种,产于榆社马会组和高庄组桃阳段,属晚中新世,距今约6.1~5.2 Ma,相当于MN13。邱氏副驼P. qiui是非常原始的高大型骆驼,下颌长且低矮,下颌联合部长,p3未退化,前臼齿列发达,牙齿低冠或弱中冠,胫骨与距骨宽大扁薄,跖骨愈合程度低,显著有别于早更新世的P. gigas。黑海和亚速海沿岸早蓬蒂期的骆驼材料也被我们归入邱氏副驼P. qiui。除性质和时代不明的“赫尔松副驼P. khersonensis”外,邱氏副驼P. qiui是目前所见旧大陆最原始的骆驼。邱氏副驼(相似种)Paracamelus cf. qiui发现于榆社高庄组南庄沟段,距今4.9~4.2 Ma,其形态与邱氏副驼P. qiui相似,但前齿列已有所退化,可能代表一新种,但目前材料过少,有待将来更多材料证实。阿氏副驼P.alexejevi发现于榆社麻则沟组,距今3.6~3.0 Ma。阿氏副驼P. alexejevi是中等体型的副驼,体型较邱氏副驼P. qiui和巨副驼P. gigas小,但大于现生双峰驼Camelus bactrianus;其与邱氏副驼Paracamelus qiui和邱氏副驼(相似种)Paracamelus cf. qiui关系较近,下颌瘦长低矮,但p3已进一步退化,前臼齿列更加缩短,头后骨骼纤细瘦长,面貌与乌克兰敖德萨地穴的阿氏副驼P. alexejevi相同。真正的P. gigas在榆社盆地主要见于海眼组,少量标本或属麻则沟组顶部,时代为3/2.6~2.15 Ma。巨副驼P. gigas与晚中新世的大型骆驼,如邱氏副驼P. qiui和阿吉雷副驼P. aguirrei之间,存在着长时间缺环。诺氏驼Camelus knoblochi应产于盆地内上覆的马兰黄土中,时代为晚更新世0.12~0.01 Ma。此外,我们还深入探讨了旧大陆化石骆驼的其他命名和分类学问题,提出了若干新认识,有助于深入推进骆驼族的起源演化研究。

  相似文献   

18.
笔者在海南岛西部军营地区,原划归石炭—二叠纪的军营群下部首次发现志留纪微古植物化石:Lsiopsophosphaera,Trachysphaeridium,Baltisphaeridium等,上部新发现石炭纪腕足类化石:Rugosochonetes cf.hararensis(Phillips)等。通过对比,废弃了“军营群”一名,认为其下部相当于陀烈群,时代为早—中志留世,上部相当于青天峡组,时代归属石炭纪。  相似文献   

19.
鲁杏林  朱丽英 《地质论评》1983,29(5):451-451
我们在进行“湘西地区早古生代煤的性质与成因”课题研究时,采用简易分离新方法从高变质藻煤和炭质岩中分离出大量的微体植物化石,同时又在煤岩光片和电镜下发现了不少的超微化石和微化石。它们大都产在早寒武世和中寒武世及早奥陶世的高变质藻煤层和顶、底板炭质岩中。这次我们仅对其中的一部份作了初步的鉴定和系统描述。电镜下发现了2属4种。  相似文献   

20.
在澳大利亚西部和南非35亿年的古老岩石中发现的丝状微体化石,为早太古代浅水环境中存在的网状生物体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据M.M.Walsh等报道,在巴伯顿山地斯威士兰超群的翁弗赫特群中,发现了大小均匀的弯曲丝状生物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