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有机包裹体研究方法简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简介了有机包裹体研究方法,如荧光光谱、micro-FT.IR、LRM、LMPY-GC/MS和TOF-SIMS等原位(In-situ)微分析技术,并对它们在有机流体研究中的应用情况作了互相对比。  相似文献   

2.
根据层序地层学及动力沉积学原理,结合开发层系需要,将齐108块莲花油层分为3个油层组10个砂岩组,该油层可识别出Gm,Ss,Sm,Smg,Sp,Sw,Sh,Sr,Fm,Ff和Fds等11种岩石(性)相,它们构成了二级扇三角洲沉积模型,细分出水下分流河道、前缘砂坝等7种沉积微相,利用古河道趋势分析法,编绘了不同时期砂体的分布网络及沉积微相图,砂体分布明显受控于水下分流河道的展布趋势,不同级别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构成了研究区的主要储集层,控制了储层的非均质性,并讨论了沉积微相研究在油田开发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沉积型(贡溪式)重晶石矿床模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沉积型(贡溪式)重晶石矿床模式车勤建(湖南省地质研究所,长沙410007)AMETALLOGENICMODELFORSEDIMENTARYGONGXI-TYPEBARITEDEPOSITS¥CHEQinjian(HunanInstituteofGeo...  相似文献   

4.
三角洲沉积往往形成具前积现象的河口砂坝砂体。本文主要论述了在MIPS工作站上,运用波形放大、单井合成记录标定等地震解释技术,初步解释乐安中区三角洲河口砂坝砂体的方法与步骤。  相似文献   

5.
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GFAAS)或感应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评估了几种预富集天然水中溶解金的方法。在GFASS之前用阴离子交换法和在ICP-MS之前用溶剂萃取法,两种方法都证实有相似的回收率,低的检出限(2L样品检出限分别是0.4ng.L^-1和0.2ng.L^-1)和好重现性。还用仪器中子活化分析(INAA)进行了颗粒金的平行分析,以提供一个对转(迁)移金的完整的评价,检出在0.4~  相似文献   

6.
将元素地球化学行为的一般规律与R因子分析、Q聚类分析和Q因子分析以及其它地质特征结合起来揭示出大庆油田东部外围中白垩统泉头组第三段和第四段湖泊-三角洲(水下部分)沉积总体泥质岩中各元素丰度及其比率受到盆体性因子(还原度F1、酸度F2)和盆围性因子(母岩F3和胶体输入量F4)的控制,最突出的表现是:Sr/Ca与还原度和酸度正相关,CaO/MgO与酸度负相关,Ni/Co(或Ni、Cr)与还原度负相关,Ti/V与偏基性母岩影响强度负相关,Sr/Ba与胶体输入量负相关。这些泥质岩可分成四类,与其中所夹粉砂岩(扩散流成因单位)一起分别构成水下河道周缘细屑沉积组合、滨浅湖沉积组合、前三角洲沉积组合和较深湖沉积组合,其沉积水深依次增加,氧化性和碱性依次减弱。偏基性母岩影响在水下河道周缘和前三角洲一带相对较强,在较深湖,因有导源于三角洲前缘的重力流发生,这种影响也时有表现。胶体输入量在所有沉积组合之间无特别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将元素地球化学行为的一般规律与R因子分析、Q聚类分析和Q因子分析以及其它地质特征结合起来揭示出大庆油田东部外围中白垩统泉头组第三段和第四段湖泊-三角洲(水下部分)沉积总体泥质岩中各元素丰度及其比率受到盆体性因子(还原度F1、酸度F2)和盆围性因子(母岩F3和胶体输入量F4)的控制,最突出的表现是:Sr/Ca与还原度和酸度正相关,CaO/MgO与酸度负相关,Ni/Co(或Ni、Cr)与还原度负相关,Ti/V与偏基性母岩影响强度负相关,Sr/Ba与胶体输入量负相关。这些泥质岩可分成四类,与其中所夹粉砂岩(扩散流成因单位)一起分别构成水下河道周缘细屑沉积组合、滨浅湖沉积组合、前三角洲沉积组合和较深湖沉积组合,其沉积水深依次增加,氧化性和碱性依次减弱。偏基性母岩影响在水下河道周缘和前三角洲一带相对较强,在较深湖,因有导源于三角洲前缘的重力流发生,这种影响也时有表现。胶体输入量在所有沉积组合之间无特别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本文应用建筑结构分析法研究塔河油田一区三叠系下油组砂体内部建筑结构。根据取心井岩心观察识别出12种岩相类型;通过连井剖面对比和测井曲线识别,采用层次分析的思路定义了7级界面;在岩相识别和界面划分的基础上划分出7种结构要素:河道滞留沉积(CHL)、河道充填(CH)、纵向砂坝(LB)、横向砂坝(TB)、落淤层(FS)、越岸细粒沉积(OF)和洪泛平原细粒(FF);建立了砂体建筑结构平面组合模式:平面以河道充填(CH)和砂坝(CB)为主。  相似文献   

9.
准噶尔盆地下侏罗统三工河组粗粒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几乎淤浅整个湖盆,形成盆地中生代主要储集层系。当前对三工河组层序旋回性的认识存在分歧,旋回性沉积的驱动机制也缺乏研究,并因此导致对砂体叠置样式和组合规律的认识具有较大争议。利用研究区钻遇三工河组38口井的取心及测井资料,基于沉积学和沉积盆地分析等基本原理,系统分析了三工河组沉积旋回特点,在此基础上对砂体叠置特点和组合规律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准噶尔盆地腹部三工河组退积式辫状河三角洲砂体由河道强冲刷叠置砂体、河道弱冲刷叠置砂体、河上坝组合砂体、远砂坝—席状砂组合砂体、滩坝组合砂体等5类不同叠置样式的砂体组成,可划分为4个体系域级正旋回,不发育反旋回沉积。第一旋回为高湖平面期断续分布的滩坝组合砂体,第二旋回为自最低湖平面开始的湖侵过程中连片沉积的河道强冲刷叠置砂体、河道弱冲刷叠置砂体和河上坝组合砂体,第三旋回主要为自低湖平面开始的湖侵过程中接近连片沉积的河道弱冲刷叠置砂体和远砂坝—席状砂组合砂体,第四旋回为最高湖平面期零星分布的滩坝砂体组合。推测准噶尔盆地基底幕式快速抬升和总体缓慢沉降的构造运动特点,导致了三工河组4个正旋回之间的(强)冲刷特征及退积式叠加样式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本文应用等级界面与构形单元分析的方法,详细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东北缘神木县考考乌素沟地区侏罗系延安组湖泊三角洲平原砂体的几何形态、空间配置和内部构形,并重点剖析了三角洲平原上的分流河道(含天然堤)和决口扇砂体,识别出5级界面体系,划分出17种储层岩性相和4种构形单元。各级界面分别代表不同规模的非均质性,界面性质及伴生的渗透性隔挡层(泥质夹层)的分布控制了砂体的垂向和侧向连通性。储层岩性相是一种物质-能量单元,它们在砂体内的分布有一定规律。构形单元则是一种三维岩石单元,由第3至5级界面限定,具有各自特征的储层岩性相组合。界面和储层岩性相都是沉积水动力条件的综合反映,它们的不同组合反映了砂体内部非均质性的细微变化,并控制砂体的物性特征。物性在砂体内的分布按构形单元自然分区,高孔渗带主要分布在3至5级界面之上,多个构形单元和界面在垂向或侧向。的叠置,导致物性出现多阶正韵律的变化。代表水动力条件较强的储层岩性相,其物性较好,反之则差。  相似文献   

11.
砂体类型与分布特征的差异性造就了油气储层发育的非均质性,通过岩心垂向序列特征明确了沙溪庙组砂体成因类型,并综合测井、地震资料刻画了不同类型砂体的空间分布。沙溪庙组浅水三角洲平原发育垂积型主河道、侧积/填积型次河道砂体以及溢岸砂体,前缘发育侧积型近端水下分流河道、填积型远端水下分流河道、进积型河口坝砂体以及席状砂体;平原主河道砂体厚度多大于10 m,宽600~1 800 m,通过同位垂向切叠与侧向等高程切叠而形成毯状连片砂体,次河道砂体多位于主河道侧缘,厚度平均7.5 m,物性较差,并常被主河道切割而零星分布;内前缘近端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厚4~8 m,宽500~1 200 m,多错位切叠或拼接接触,呈带状;远端水下分流河道发育于三角洲外前缘,单砂体厚2.5~6 m,宽200~700 m,平面呈鞋带状,砂体孤立;前缘河口坝砂体分布较少,垂向上常被河道切叠;平原相带两类河道砂体的物性差异造成了储层内部的非均质性,而三角洲前缘储层的非均质性更多在于不同类型砂体的迷宫状展布上。  相似文献   

12.
兰朝利 《地质学报》2011,85(4):533-542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的神木气田太原组为特征性的碎屑岩与碳酸盐岩互层含煤岩系.近期天然气勘探证实其具有良好的开发潜力.为指导神木气田太原组开发和盆地太原组储层勘探,根据测井、录井、常规薄片、铸体薄片、物性和粒度资料,结合岩芯描述,研究了神木气田太原组地层组合、沉积特征、沉积环境演化、砂体宽度以及沉积相对储层控制作用.太原组地...  相似文献   

13.
胜利油区孤岛油田馆上段沉积模式研究   总被引:32,自引:5,他引:32  
根据结构单元、岩石粒度分析、河流形态参数等特征,对比Miall的 16种河流分类方案,胜利油区孤岛油田馆上段属于细粒曲流河沉积。其中洪泛平原细粒 (FF)、决口扇 (CS)和侧向加积砂坝 (LA)结构单元发育,其次是天然堤(LV)和决口水道 (CR)结构单元。河流曲率P大于 2.2,河道宽度 10 0~ 30 0m,河流曲率波长 10 0 0~ 1770m。河流可能临近河口湾,海平面的波动影响着砂体的发育。  相似文献   

14.
塔中志留系下沥青砂岩段风暴沉积的砂体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塔中志留系下沥青砂岩段沉积砂体的类型有滨岸砂、浅海砂坝和陆棚砂3种类型,正常条件下沉积的滨岸砂体具低角度交错层理和少量波痕,呈现出由泥岩-粉砂岩-细砂岩-中细砂岩的反韵律变化特征。风暴作用下,滨岸砂体沉积呈正韵律,多由泥砾向上变化为粉、细砂,生物建造较少,具多方向的低角度板状交错层理、丘状层理。正常条件下沉积的陆棚砂体、浅海砂坝砂体岩性较均一,见交错层理,粒级变化不甚明显,多为粉、细砂岩,以反韵律为主。风暴作用下,砂体底部多具撕裂状泥砾,向上呈正韵律粒序演化,并具侵蚀面、槽状交错层理与丘状层理等特征。风暴作用下的滨岸沉积单砂体相对较厚,一般厚6~13m,宽约数十米,浅海砂坝和陆棚砂的单层砂体相对较薄,厚约3~8m,砂体规模较正常条件下沉积的砂体规模增大。此3类砂体在空间展布上极具规律性,垂向上砂体类型由下而上为滨岸砂-浅海砂坝-陆棚砂的交替演化序列;平面上由海洋向陆地方向砂体类型依次为陆棚砂体-浅海砂坝-滨岸砂体。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白马庙气田上侏罗统蓬莱镇组的主要沉积相类型为湖成三角洲和湖泊沉积。通常有2~3条主分流河道自北西方向进入研究区,三角洲属河控型鸟足状三角洲;滨、浅湖相构成了湖泊相的主要亚相类型。三角洲前缘为该区的优势亚相,砂体展布明显受控于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和远砂坝等微相,指状砂坝、复合式砂坝是该区蓬莱镇组Ⅲ、Ⅳ段(主力产气层段)的有利储集体。今后,基于沉积微相研究的砂体展布精细研究始终是该气田地质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16.
古新统明月峰组是丽水西次凹中重要的含油气层段,其浅海-三角洲相沉积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三级层序。层序界面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下超、削截、下切,界面底部的下切水道在测井曲线上具块状、箱型等特征性的反映。依据初始海泛面、最大海泛面和高位域晚期存在的明显海退界面,三级层序内可划分出低水位、海侵、高水位和下降体系域四部分。层序界面和主要的海侵、海退面均得到了古生物丰度和分异度的佐证。通过对上述4个体系域平面编图,揭示了不同时期沉积体系展布及其演化。低位-海侵期发育下切谷、滨岸碎屑-三角洲及扇三角洲前缘-远端浊积砂体,前者分布在盆地西缘斜坡带,物源来自西北和东南两个方向;后者发育于盆地中部的东缘陡坡带,物源由东向西推进。高位域和下降体系域以发育大型高角度进积的三角洲前缘砂为特征,高位域三角洲分布在盆地西侧,且南部比北部发育;下降域盆地沉积范围明显缩小,三角洲主要集中在盆地西侧中部。  相似文献   

17.
大量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分析表明,下白垩统泉头组沉积时期,松辽盆地三肇凹陷的物源主要来自凹陷北部和西南方向,具备了发育大型浅水三角洲的有利地质条件,即盆地基底稳定沉降,盆广坡缓;古气候干热,古温度可达37℃;母源区物理风化作用强烈,形成大量碎屑物质;古水体浅,小于10m,湖平面波动频繁,湖泊水位发生旋回变化等。大型坳陷湖盆浅水三角洲具有以下典型沉积特征:岩性细,成熟度中等,粒度概率曲线具有牵引流沉积特征;砂岩中发育有丰富的强水动力沉积构造;紫红色泥岩大面积展布,生物扰动强烈;垂向上多个间断正韵律相互叠置;具有叠瓦状前积反射地震相;三角洲大面积稳定展布,砂地比值低;发育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以及席状砂,不发育河口坝。气候是浅水三角洲展布形态的主要控制因素。在干旱气候条件下,湖泊收缩,河流携带碎屑物质长距离搬运,形成枝状三角洲,分流河道在凹陷内的延伸距离一般超过20km,宽度为800~1 800m。在湿润气候条件下,湖泊扩张,受湖泊的阻碍作用,河道频繁分叉改道,形成网状三角洲,分流河道在凹陷内的延伸距离一般不超过15km,宽度为500~1 600m。浅水三角洲分流河道砂体分布广,纵横叠置,利于构成岩性油气藏。  相似文献   

18.
在区域构造变动、岩性组合、沉积相构成、测井曲线特征等研究基础上,利用层序地层学原理,对苏里格庙地区上古生界层序地层进行了研究.将在苏里格庙含油气区上古生界划分出5个层序组,并在晋祠组到石盒子组中划分出14个三级沉积层序,分别发育于陆表海、三角洲、河流3种沉积背景之下.建立层序地层格架,以体系域为单位探讨了层序地层格架内主要含气层段-层序8、9的砂体展布规律.研究表明,以体系域为单位编制的砂体等值线图,更细致地刻画了砂体的展布,砂质储集体的发育和空间展布受控于沉积环境,主要发育在低位体系域中.  相似文献   

19.
焉耆盆地宝浪油田宝北区块储层为下三角洲平原辫状分流河道砂体。在观察岩心的基础上 ,应用测井曲线将厚砂体精细地划分为单个分流河道砂体。在分流河道的砂体内 ,心滩沉积的储集性能最好 ,以其发育由弱到强的程度将分流河道砂体划分为 3种类型 ,分别呈不对称的透镜状、宽薄碟状、宽厚槽状的横剖面形态。并进一步将小层砂体划分为宏观非均质性不同的3类储层 ,分别表现为孤立分流河道砂体、侧向叠置分流河道砂体、垂向叠置分流河道砂体 ,呈长条状、宽带状、面状等不同平面形态特征 ,具局部连通、弱连通、强连通的连通性。单个河道砂体和小层砂体的发育受控于湖平面的变化、基底沉降和分流河道水流能量的强弱。其中 ,强水流和基底稳定快速沉降有利于宽厚砂体的形成 ,而湖平面上升导致连续夹层发育和小层砂体的连通性降低 ,并依此建立了单个河道砂体和砂体组合的发育模式。  相似文献   

20.
在现代沉积学和地震沉积学理论指导下,综合应用11口岩心资料和大量地球物理资料,将松辽盆地齐家地区青山口组划分为3个长期旋回和6个中期旋回,确立青山口组主要发育湖盆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青山口组浅水三角洲由成熟度较高的中细砂岩组成,发育反映较强水流作用形成的沉积构造以及间断正韵律,分支河道砂体发育,累计砂体厚度达数十米,分布范围广,向湖盆中央方向延伸数十公里。三角洲前缘可细分为內前缘和外前缘。三角洲內前缘水下分支河道连续性好、延伸远;三角洲外前缘水下分支河道连续性差,被改造后形成前缘席状砂。基于浅水三角洲发育主控因素分析,建立了干旱和湿润气候条件下形成的浅水三角洲沉积模式。利用地震沉积学的地层切片刻画了浅水三角洲沉积砂体的枝状形态和大面积分布特征,指出近油源和临近断层的三角洲前缘砂体为有利勘探开发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