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正>会议名称:2017第五届中国(上海)地下空间开发大会会议时间:2017-11-01会议地点:上海市联系人:王钦;联系电话:021-51757707;电子邮件:xiang.wang@wintimechina.com会议主题:地下空间与城市发展组织机构:指导单位: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主办单位: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上海市民防协会  相似文献   

2.
《中国地质》2019,46(3):封二-封二
正地下空间是一个巨大而重要的资源,世界各国高度重视。地下空间的用途主要有:(1)城市地下交通(地铁等);(2)商业设施(地下商城等);(3)地下车库;(4)市政管线;(5)民防工程;(6)其他仓储设施(地下油库、核废料储库等)。在我国,土地资源匮乏,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重要性尤为突出。以我国城市建设用地最多的2012年  相似文献   

3.
城市工程环境地质效应是随着城市化快速进程中的一种自然与人为作用下的新型地质作用,这种作用的持续发展,造成人员和财产的损失,即质变为城市地质灾害。随着上海城市建设进程加快,地下空间的开发所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成为上海城市工程环境地质效应的关键问题;上海地铁M4号线建设重大事故发生后,对地下工程潜在的环境地质作用的研究显得特别重要。本文在大量调查、分析与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上海市城市地下空间快速发展面临的一系列工程环境地质灾害,采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交叉的方法,剖析了上海市地下工程建设中的主要环境和地质灾害问题;针对城市地下空间引起的工程环境地质灾害具有突发性、潜在性、隐蔽性、社会性的特点.归纳出城市地质灾害的成灾原因,提出防治对策;根据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和2004年以后的远景目标,因地制宜地提出了整治城市地下空间工程环境地质效应的基本对策与管理措施.为制定城市地下空间发展远景规划和奋斗目标提供基本思路。这对深化地下工程环境地质问题的认识,推动城市地下工程环境及岩土工程问题的研究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随着上海市浅部和中部地下空间资源的不断消耗,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将向深层发展和延伸。本文在对上海中心城区已有地质资料整理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深层地下空间开发的地质环境条件,开展了工程地质条件分区,评价了开发利用中所面临的重大地质问题,最后分别针对深基坑工程和隧道工程进行了工程建设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上海深层地下空间开发中的工程地质条件较为复杂,深基坑工程和深部隧道工程建设适宜性为基本适宜至适宜性差。该成果为深层地下空间开发规划和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薛涛  史玉金  朱小弟  王军  刘婷 《地学前缘》2021,28(4):373-382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是智慧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城市地下空间三维地质模型和属性模型,能够立体直观地展示地下构筑物、河道、水系等,进一步与三维模型融合后,可以更好地展示地下空间资源质量。本文以上海市中心城区地下空间资源评价为示范,设计了三维地质结构和属性模型一体化建模方法,构建了上海市中心城区地下空间三维地质模型,实现了三维地质模型与地下构筑物模型的自动融合。最后根据上海市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适宜性评价模型,实现了城市地下空间资源评价的三维建模。本文成果已经应用于上海市中心城区地下空间总体规划、局部规划以及工程建设项目中。  相似文献   

6.
武汉城市地下空间工程地质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利用武汉市现有勘察资料,初步分析研究城市地下空间的物质载体及其空间组合关系,从空间岩土体工程地质性质和赋水条件入手,研究得出武汉城市地下空间的利用存在岩溶地面塌陷、地下水作用、软土变形三大工程地质问题。在此基础上进行地下空间利用区划,指出各区在地下工程建设中需要重点防范的工程地质问题和合理利用地下空间的方法。最后以武汉地铁首期工程为例,分析工程地质优势与问题,提出防范问题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7.
根据对北京、上海、南京、成都、青岛、武汉、郑州、惠州8个国内典型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现状的调查与研究,认为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速度和规模发展迅速,成效显著,但不同类型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程度还存在较大差异,城市地下空间存在冒进式开发与协调性不足等问题,地下空间开发深度不够、功能不全面、规划体系不完善和管理制度不健全等问题较为突出。结合国外发达国家与城市地下空间发展的方向和趋势,提出了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发展应不断加强城市地质调查、完善地下空间规划体系、加强城市地下空间运营管理、健全城市地下空间信息共享平台和推动科学技术创新的意见与建议。  相似文献   

8.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我国主要城市已开发较大规模的站域地下公共空间。然而,专门针对我国城市站域地下公共空间发展的理论研究较少,亦常缺乏时间维度的规律分析。本文以上海91处站域地下公共空间为例,深入剖析其时空发展规律与空间组织特征,为我国其他城市的地下空间开发提供借鉴。结果表明,潜在商业回报和TOD开发理念的推广是上海站域地下公共空间开发的重要动因,其时空分布规律与城镇化发展进程基本一致。城市区位、站点能级、站域空间开发水平是站域地下公共空间选址的重要影响因素。为保障地下空间连通规划的落地性,站域地下公共空间应避免采用站组域空间布局结构,应尽可能采用单级连通模式或以公共产权空间为连通媒介空间的多级连通Ⅰ类模式。  相似文献   

9.
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是城市发展的重要途径,并呈现不断向深部拓展的趋势。上海未来城市发展规划也将40m以深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作为重点之一。上海典型的软土地区的沉积环境及其第四纪地层特点,容易在深部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引发各类环境地质问题。阐述了承压水突涌、粉砂土渗流液化、土体变形地面沉降、天然气喷逸等地质问题的特征及其对深部地下空间开发的不利影响,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技术与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苟富刚  李明亮  欧健  顾春生  蔡田露  毛磊 《地质论评》2022,68(3):2022062015-2022062015
工程建设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是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基础。以连云港城市规划区为例,探索地上地下工程建设适宜性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一体化评价是一个空间综合决策问题,涉及多个层次多种因素。借鉴经济领域的负面清单模式,基于自然因素的负面清单建立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一体化评价地上和地下评价指标差异性较为明显,地上评价考虑地形坡度、地基承载力、桩基埋深等11因素,而地下空间评价则不考虑地形坡度、桩基埋深等因素。基于层次分析法与熵权系数法的综合评价方法来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采用GIS平台采用多目标线性加权函数模型进行了工程建设一体化分区评价。评价结果显示:工程建设适宜性好区和较好区分布广泛,占比73.94%-93.22%。随着竖向深度增加,地下空间开发地质适宜性好的区域面积显著增加。地上空间适宜性主要受软土、腐蚀性土及地质灾害影响。浅层(0-15 m)地下空间开发地质适宜性主要受浅埋厚层软土的影响,地下空间开发面临软土变形的风险。次浅层(15-30 m)与次深层(30-50 m)地下空间开发地质适宜性主要受砂层涌水量和岩土结合面的影响。从评价结果看,地下空间工程建设适宜性优于地上,建议地下空间分为3个竖向分层进行开发,充分开发利用15 m以浅的地下空间,超前规划次浅层与次深层地下空间,工程建设应尽量避开适宜性一般区和差区。适宜性好区和较好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时应着重考虑。  相似文献   

11.
中国民航业的快速发展致使许多机场出现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的需求,尤其是地下道路穿越既有飞行区的需求。因此,文章在调研分析了多个国内外机场飞行区地下穿越工程的基础上,从管理、规划和建造方面总结了机场飞行区地下穿越工程的建设要点。在管理方面,需要制定贯穿下穿越工程全过程的安全管理体系,并实施安全风险管理,严格执行不停航施工和禁区施工的规定。在规划方面,需要充分考虑机场功能区的空间组织和布局,采用近期与远期相结合、地上与地下相协调、开发与保护相统一的原则,实现机场飞行区不同功能区的有机、高效连接。在建造方面,需要以机场飞行区的运营要求为基础制定下穿越工程的变形控制标准,采用精细化设计、微扰动施工和高精度监测等控制技术,实施分区域、分阶段、分级的扰动控制,实现机场安全运营和经济的平衡。上述管理和建设要点可为其他飞行区的下穿越工程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2.
以江苏省某人防坑道工程为背景,通过实际工程应用,结合安全性、经济性和可操作性综合比较,研究融合了钢模台车、承重脚手架、钢桁架和定型钢模等施工方法,形成硐室大跨度钢桁架模板施工技术。对该系统在地下硐室中的施工做了技术研究和应用探讨,重点介绍了工艺原理、模架设计及受力分析、工程应用等。该施工方法能够提高工效,节省成本,提高施工质量。  相似文献   

13.
上海地区第四纪时期古河道发育,其中晚更新世以来的古河道对工程建设影响最大.根据大量钻孔及测试资料,研究了晚更新世末期古河道、全新世晚期吴淞江古河道和近代古河道的成因、分布规律及沉积物特征.在此基础上,结合上海市工程建设特点,系统分析了古河道对工程建设,尤其是地下空间开发的影响,成果可为工程勘察、设计、施工提供基础地质依...  相似文献   

14.
许烨霜  马磊  沈水龙 《岩土力学》2011,32(Z1):578-0582
20世纪90年代上海中心城区的地面沉降在地下水开采量没有增加的情况下出现了新一轮的增长。与此同时,上海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化建设。通过对中心城区地面沉降量与工程建设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近年来中心城区的地面沉降量与工程建设具有相关性。目前城市化建设引起地面沉降的现象已受到关注,但尚缺乏对城市化进程引起地面沉降机制的系统研究。针对上海市城市化进程引起地面沉降的因素进行分析探讨,城市化进程引起的沉降包括建筑物荷载及交通荷载等外荷载引起的沉降,基坑开挖、降水及隧道施工等工程施工引起的土体压缩,以及隧道渗漏,周边地区对地下水补给量的减小,地下构筑物挡水效应等引起的地下水位持续下降而诱发的沉降  相似文献   

15.
通过在已知在已揭露的地下人防巷道上方高密度电阻率法中温纳装置、三极装置的试验以及异常特征分析,说明利用地下介质的电阻率差异,采用高密度电阻率法探测地下人防巷道工作时,应选择好装置类型,且要正确地识别其异常标志。  相似文献   

16.
本文基于上海市流砂的特征及分布,构建了流砂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流砂灾害的风险评价、分区及管理区划。首先,根据②3、⑤2和⑦层粉砂性土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危险性分析及分区;其次,基于行政区划、综合考虑社会经济统计类指标完成了易损性分析及分区,在此基础上对上海流砂地质风险做了综合评价和分区;最后,结合上海市十二五规划中关于经济和城市重点项目建设内容,提出了十二五期间流砂地质风险防治管理区划方案。其成果将为上海市地下工程(含基坑工程、地铁隧道、地下商城等)的勘察、设计、施工和运行中可能的流砂灾害的监测、预报及防治等提供指导及地质依据,并为管理部门的监督和管理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7.
李青  徐中华  王卫东  张娇 《岩土力学》2016,37(11):3263-3269
土体小应变剪切模量在基坑、隧道等地下工程的计算分析中有着重要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虽然上海地区地下工程项目的建设规模不断扩大,但关于上海典型黏土层的小应变剪切模量的研究相对较少。分别采用现场波速测试和室内弯曲元试验对上海典型黏土层的初始剪切模量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在减小土样扰动、保持土样应力状态与原位土体等效的基础上,弯曲元试验得到的初始剪切模量与现场波速测试相一致;考虑了土体应力状态和孔隙比的经验公式能够合理地描述上海典型黏土层初始剪切模量的变化规律,并给出了各土层的经验参数。试验结果可为上海地区地下工程计算分析中小应变剪切模量的估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人防工程是城市地下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城市抗灾救灾不可缺少的生命线工程。通过对地下建筑工程的平战转换设计、施工、建筑材料的开发和研究,做到非人防工程在战时、自然灾害情况下能顺利、限时、安全地转换为地下掩护体。  相似文献   

19.
多波勘探技术在地下隐蔽物探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近年来,多波勘探技术已广泛地应用到工程地质的各个领域,它以其快速有效及低廉的工作成本,受到广大工程地质人员的欢迎。在中关村地下粮库和人防工程探测中,采用了高密度地震影像法和多道瞬态瑞雷波法,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为地下隐蔽物的探测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