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西樵山风景名胜区旅游资源及其开发方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俊鸿 《热带地理》1995,15(3):278-283
位于广东省南海市的西樵山国家风景名胜区自然风光秀丽,有奇特的火山岩地貌;幽深的洞穴和飞泻的银瀑;种类繁多的植物花卉;还有众多的人文胜迹。其旅游资源具有秀、幽、清、奇、巧等特色,适宜开发休闲度假旅游。区位系数的比较表明西樵山在广东“四大名山”中区位条件最优,客源市场潜力极大。通过加强统一领导,建设拳头产品和加强宣传促销力度以提高西樵山的知名度和旅游吸引力,完善旅游服务体系和改善旅游环境,大力发展度假  相似文献   

2.
丹霞风景名胜区的旅游开发研究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14  
陈传康  俞孔坚 《地理学报》1990,45(3):284-294
本文以丹霞地貌、区域文化开发、景观美学、景观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旅游业开发等专题研究及区域旅游发展战略理论研究为基础,与风景旅游规划相结合,研究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景观资源综合评价和旅游开发总体规划等问题。据此研究成果上报,该风景区已被批准为第二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相似文献   

3.
中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中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为样本,利用数量地理的方法和ArcGIS分析工具,对中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旅游空间结构进行了分析。揭示了目前中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空间分布类型属于凝聚型,区域间、省际间分布差异较大;高密度区域主要集中在以江苏、浙江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以京津冀鲁为中心的环渤海地区和资源禀赋优越的福建、贵州地区。  相似文献   

4.
嵩山旅游资源开发初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岳嵩山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史,蕴藏着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然而,认识上的误区导臻嵩山旅游开发与其丰富的资源极不相称,嵩山进一步开发旅游业的潜力巨大,文章通过分析嵩山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优势。以及资源特色。区域性特征,找出了目前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包装和宣传促销,作好开发规划并分步实施,建立合理的旅游结构和围绕嵩山特色,搞好优势资源开发,以独特之处吸引游客等建议。  相似文献   

5.
风景名胜区旅游资源必须实行保护性开发,在风景名胜区内的旅游开发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应根据风景名胜区较为独特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状况,全面并有重点地对旅游开发建设项目所带来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有针对性地提出切实可行并行之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螺丝壳山风景名胜区旅游开发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应遵循这些原则。  相似文献   

6.
天山天池风景名胜区旅游业持续发展初探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本文在分析天山天池风景名胜区旅游业和旅游资源开发现状特点的基础上,指出要促进景区旅游业的发展和旅游资源环境的大力改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其的选择。根据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和要求,本文对天池风景名胜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和论述。  相似文献   

7.
根据Butler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利用历史数据统计,分析了武陵源风景名胜区主要景区生命周期的动态演化趋势。实证研究表明,卫星景区宝峰湖和黄龙洞景区正处于发展阶段,成熟阶段是今后理想演进阶段。武陵源核心景区已处于成熟稳定阶段,要严格控制游客数量,调整旅游产品结构,避免滑向衰落阶段。最后,对武陵源风景名胜区旅游环境容量控制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关于我国风景名胜区采取何种治理模式的争论由来已久,作者回顾和评述了我国关于风景名胜区治理模式研究的理论成果.在此基础上总结现阶段风景名胜区治理模式创新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我国风景名胜区治理模式创新的动力机制和面临的约束条件;同时,借鉴国外关于风景名胜区治理模式的理论研究成果和管理的成功经验,提出我国风景名胜区治理模式选择的建议:一是从国家法律层面上明确界定风景名胜区的产权状况;二是制定风景名胜区经营管理的实施细则;三是根据风景名胜区等级,建立多元化的治理模式;四是建立选择性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9.
广东新会圭峰山风景名胜区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企业营销策略SWOT分析方法,对广东新会圭峰山风景名胜区目前存在的优势与劣势进行详细的定性分析,并确定其在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机遇和挑战。分析结果表明,景区具有“近市”区位与资源丰富等优势,但也存在宣传不足、保护不周与管理不善等方面的劣势。因此景区如何抓住侨乡故里情结浓、葵乡文化集聚与政府支持等机遇,迎接住来自附近景区竞争压力与城镇经济落后的挑战,发挥优势,避开劣势,树立形象,打响品牌是目前景区旅游发展中面I临的重大问题。对此提出圭峰山风景名胜区旅游发展的四大战略,如打造特色文化生态旅游品牌,推行五邑联游,制定优惠政策,实施规范化管理等。  相似文献   

10.
杨小军 《热带地理》1994,14(2):186-192
福州风景旅游资源丰富,地理位置优势,气候温暖,旅游季节长,客源市场潜力大,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好,为加速发展福州风景旅游业,必须采取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11.
余青  韩淼 《地理研究》2016,35(8):1589-1598
旅游交通拥堵问题是中国旅游业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近年来,随着旅游业快速发展,大量游客和自驾车涌入风景名胜区,尤其是城郊型风景名胜区,导致旅游交通与通勤交通、过境交通交织混杂,旅游旺季人满车满为患,交通拥堵不断升级,景区大面积瘫痪等严峻问题。旅游交通拥堵已成为城郊型风景名胜区发展的瓶颈因素并严重地影响到景区的可持续发展。立足于城郊型风景名胜区旅游交通特征和问题分析,基于TDM理论,提出解决城郊型风景名胜区旅游交通拥堵问题的PMSI模式,统筹协调,多管齐下地解决旅游交通拥堵难题。这一模式在雁楠景区进行了实践应用。研究表明,PMSI模式不仅适用于城郊型风景名胜区,也可以在一般景区推广应用,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2.
论风景旅游资源开发中的视觉影响问题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分析风景区中主要的视觉影响源及其对风景环境的影响方式,建立风景资源视觉管理系统和进行视觉影响评估的基本方法和作用。对如何进行风景资源的科学管理,避免建设活动严重的视觉影响提出设想与建议。  相似文献   

13.
14.
福建省旅游开发中旅游资源永续利用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书琪 《福建地理》2001,16(3):30-32
福建省旅游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但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已出现若干如下问题。应当在深入分析问题的基础上,寻求防止和解决办法,实现福建省旅游资源永续处用的对策。其一,风景名胜区内建造旅游接待设施和城市化;其二,风景名胜区内道路和人造景观与景区旅游资源景观不协调;其三,旅游资源单一性开发和重复性建设;其四,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浅薄开发,造成了旅游资源非永续利用甚至退化和浪费。  相似文献   

15.
嵩山旅游资源开发优势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嵩山主要位于豫西登封县,是河南省重点开发的风景区。景区包括太室山南坡、少室山和登封盆地部分地域,面积约150km~2。这里自然风景优美,人文景观遍地,少林寺、少林武术等享誉国内外,旅游资源开发优势显著。  相似文献   

16.
山水风景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风景是旅游资源的精华和主体,山水风景作为风景的主体,在旅游开发中既是主要的观赏客体,又起到风景总特征基本骨架作用。山水风景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很大,以山水风景观察游鉴为主要目的旅游仍然是当前和今后旅游活动的基本形式。  相似文献   

17.
旅游地阻力面理论初探——五大连池风景名胜区为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张序强  李华  董雪旺 《地理科学》2003,23(2):240-244
以生态学中的阻力面理论为依托,创建了符合旅游规划需要的旅游地阻力面理论模型,构建了旅游景点、景区、旅游地、旅游区域之间联系的阻力层次体系,建立了旅游空间联系关系的影响因子系统,提出了旅游地阻力面理论在指导区域、地方及旅游区规划中的作用。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五大连池为例展示了旅游地阻力面理论在地方旅游开发建设实践中的现实作用。  相似文献   

18.
蔡龙  赵清  丁登山 《地理研究》2004,23(5):605-613
景观生态学不仅可为风景名胜区的规划设计提供新的理论和方法 ,而且通过对规划实施后可能引起的景观生态效应的研究 ,还可以为进一步完善改进规划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本文以南京市幕燕风景名胜区为例 ,从风景区的景观格局、景观生态质量、景观稳定性等方面分析了风景区规划实施的景观生态效应 ,并据此提出改进完善风景区规划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分析风景区中主要的视觉影响源及其对风景环境的影响方式,建立风景资源视觉管理系统和进行视觉影响评估的基本方法和作用。对如何进行风景资源的科学管理,避免建设活动严重的视觉影响提出设想与建议。  相似文献   

20.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近郊型风景名胜区受到城市化的威胁和蚕食.但是,近些年来国家对风景名胜区资源的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导致近郊型风景名胜区和依托城市发展之间的矛盾日显突出,如何协调二者之间的发展显得十分紧迫.在初步探讨近郊型风景区资源保护和依托城市发展之间的辨正关系基础上,以南京市钟山风景名胜区为例,分析了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景区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风景名胜区和依托城市协调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