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In this paper,the stability of three classes of steady basic states in the two-dimensional compressible adiabatic and non-dissipation atmosphere is discussed,and the following property is exactly demonstrated that the stability of these basic states is decided by their engine matrix A in two ways:(a)the basic states are stable if A is positively definite in set,and (b) the basic states are unstable if A is negatively definite in set.  相似文献   

2.
本文归纳总结了在绝热、无耗散对称二维大气中定常广义地转流稳定性分析中的扰动方程组的基本特征,并将其概括为具有这类问题共同基本特征的统一形式的扰动方程组的定解问题。在此基础上,统一地证明了:1)由统一的扰动方程组所确定的定解问题的解是存在唯一的;2)基态的性质是由Λmin(G)的性质决定的:a.当Λmin(G)>0时,基态是稳定的;b.当Λmin(G)<0时,基态是不稳定的。3)基态的全局稳定性质可以通过局部稳定性分析来确定;4)合理的、充分简化的局部稳定性分析结论在局部分析中是严格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本文根据Whitham和Lighthill等人的射线理论,研究了具有非均匀层结和流场切变的大气中惯性重力内波的传播和折射问题。定义了一个由背景场参数N2(静力稳定度)、ξa(惯性稳定度)和Ux(与斜压稳定性有关)的梯度组合而成的所谓“环境稳定度”矢量 ,它对重力波的折射有决定性的作用。结果表明:局地波导方向垂直于矢量 ;稳定度中心之间的过渡地带沿稳定度等值线方向为波能传播的有利通道。   相似文献   

4.
层结切变流中的Rossby波的稳定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本馗 《气象学报》1990,48(4):486-490
Rossby波的稳定度问题是大气动力学的中心问题之一,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已有很多。早期,文献[1-4,9]采用标准波型法对此问题作了开创性的研究,得到了许多重要结论。如,有关不稳定的判据,稳定波和不稳定波的结构,以及它们对维持大气环流所起的作用等。  相似文献   

5.
贺海晏 《气象学报》1982,40(4):409-416
本文利用正压涡度方程讨论了旋转平行流的稳定性问题.导出了一个显式正压稳定性判据.它把扰动的增长率(kci)与能量转换函数直接联系起来了.结果表明,扰动的增长率正比于基本流与扰动间的动能转换率.此外,还讨论了基本流具有线性切变的情形,所得结果与Haltiner[1]所给出的β=0时的结果大致类似.  相似文献   

6.
摩擦耗散大气中切变流的非线性稳定性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陆维松 《气象学报》1989,47(4):412-423
本文从包含摩擦耗散的非线性准地转方程组和包含摩擦耗散与大地形作用的非线性浅水波方程组出发,使用了Serrin-Joseph的能量方法,利用变分原理,分别用总能量和总位涡拟能导得这两个方程组的切变基流的非线性稳定性判据.  相似文献   

7.
From a nonlinear quasi-geostrophic equation set containing dissipation and a nonlinear shallow waterwave equation set containing frictional dissipation and large topographic action,by using Serrin-Joseph's energymethod and based on the variation principle,criteria for nonlinear stability of basic shear flows in the abovetwo equation sets have been derived in terms of the total energy and total enstrophy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8.
王晓彬  苏炳凯 《气象科学》2000,20(4):461-468
本文建立了同时包含线性和非线性层结和阻尼作用的大气对流模型,研究表明:阻尼条件下,对流稳定决定于层结和阻尼参数拱同作用,线性阻尼条件下,线性层结参数的正负变化会引发鞍结分岔,阻尼作用有利于对流稳定,即使线性、非线性层结构不稳定时仍可出现稳定,阻尼作用会引发新的平衡态,出现极限环。  相似文献   

9.
赵强  刘式适 《气象学报》2001,59(2):242-245
文中利用合理的赤道 β平面近似方程组研究 β效应和地球旋转向量水平分量 (即Coriolis力分量 f*=2 Ω cosφ)共同作用下低纬度大气波动的特征。定性结果分析表明 ,若扰动与纬度有关 (混合 Rossby-重力波和 Rossby波 ) ,f*虽然不影响波动传播的频率特征 ,但修改其决定波动经向结构的振幅。如果扰动与纬度无关 (Kelvin波 ) ,则 f*的影响消失 ,这与 f*- f平面上波动的情况显然不同。  相似文献   

10.
杨燕  李志锦  纪立人 《气象学报》1998,56(4):401-415
通过数值实验对初始扰动不稳定发展建立异常环流型的过程进行了分析。选择了东亚夏季风异常的1991年和1985年两个典型年份的平均环流作为基流,以共轭敏感性分析得到的最敏感扰动作为初始扰动,分析其在不同的环流背景下的发展情况。结果说明,1991年欧亚地区的基流不稳定性较强,且初始扰动结构有利扰动发展,因而通过能量频散在乌拉尔地区激发扰动并强烈发展,建立起阻塞形势。而1985年的扰动在乌拉尔地区形成正涡度距平,不利于阻高的建立。从而导致1991年和1985年夏季乌拉尔地区几乎相反的异常环流。一系列对比实验说明,异常环流型的建立,不仅依靠能量的频散,更依靠扰动通过正压不稳定过程从基流吸收能量而发展。它既有赖于基流自身的不稳定,又取决于初始扰动的结构以及相对于基流的位置。基流选择了具有特定结构的初始扰动型,只要在有利位置上给予扰动,就能够激发出扰动波列,建立强的持续异常环流型。不论初始波列的位相在一定范围内如何改变,扰动总是倾向于在基流的特定不稳定区域发展。  相似文献   

11.
徐银梓  林振山 《气象科学》2000,20(4):440-452
本文利用地转动量近似^「1」并结合行波解的方法,研究了均匀基本气流中的层结大气非线性波动,首先由绝热无磨擦的闭合方程组导得关于垂直P速度的单一变量的非线性方程,然后讨论了非线性方程解的稳定性,并求得近似的非线性方程的椭圆余弦波和孤立波解及其存在条件。  相似文献   

12.
陈雄山 《气象学报》1964,34(4):443-461
考虑地形及加热作用,建立了一个大气环流数值试验准地转二层模式。在辐射加热中考虑了云对长短波辐射的影响,而假定云的出现与否仅依赖于垂直速度。在模式中放置了北半球实际的地形及海陆分布,而下垫面的温度由求解下垫面热传导方程得出。把方程组化成非线性常微分方程组,用Runge-Kutta方法在电子计算机上求解。 在不计扰动的情况下,在具有年周期的太阳短波辐射的作用下,逐渐建立起下垫面纬圈平均温度梯度及基本气流。下垫面温度具有很清楚的季节变化,位相落后于太阳短波辐射一个月,求得的冬夏季的下垫面温度值与实际的气候值相当。基本气流也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夏季风速减弱,急流向北移,冬季风速增强,急流向南移,位相落后于太阳短波辐射一个多月。 北半球实际的海陆分市的热力特性,在冬季能使亚洲及太平洋上空变冷,并能使大西洋及欧洲上空变暖。在非绝热加热和地形的共同作用下,在冬季出现了随时间变化着的东亚大槽和北美大槽,以及冷空气活动过程。这种冷空气活动有其偏爱地区:起源于苏联新地岛上空,并向东南方向移动。  相似文献   

13.
利用GMS-5卫星IR、VIS、WV和分裂窗云图资料及常规天气图对1996~1999年3~9月发生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对流(雷暴)天气进行分析表明,对流(雷暴)天气主要发生在静止锋等六种不同的天气形势下,它们在卫星云图上的基本数字特征有相同之处,也存在明显的差异。通过对卫星云图中α尺度雷暴云团的灰度和局地标准差等基本数字特征的分析,发现局地标准差极大值或红外一分裂≤0极小值的出现,预示4h左右后雷暴云团将达最强。由此,可以较好的把握雷暴云团的发展阶段以及发展趋势,提高雷暴的预报水平。  相似文献   

14.
垂直切变和地形影响下惯性重力波的发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吴洪  林锦瑞 《气象学报》1997,55(4):499-505
采用分层浅水波方程和WKB方法,分别讨论了在基流垂直切变和地形的影响下,二维惯性重力波的稳定性及其发展,并根据理论结果试图解释1992年6月21日发生在京津冀的一次飑线演变与惯性重力波之间的关系,这可能为飑线预报提供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15.
利用国家气象中心T63L16的1.875×1.875经纬网格点资料和中央气象台编号的热带气旋实时中心位置资料,计算了1996年全年25个热带气旋,共126个时次的环境地转基本气流,分析了环境地转基本气流的垂直分布特征,并对热带气旋的实际运动与环境地转引导气流的偏差(后文将称其为引导偏差,即热带气旋的实际中心位置与按引导气流推算出的位置之间的偏差)进行了分析,发现引导气流的计算区域不同,其引导偏差是不一样的。得到了引导气流的最佳计算区域,并且发现热带气旋运动与环境地转基本气流的垂直切变结构的关系以及引导偏差与引导气流的速度、气旋本身的初始纬度位置和强度等有关。结果还表明,200~1000 hPa的深层加权平均的基本气流的引导效果最佳,可作为最佳引导气流使用。了解这些规律和特征,对热带气旋运动预报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6.
基本气流和大地形对于正压波动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伍荣生 《气象学报》1982,40(2):129-138
本文利用能量变化的观点,分析了正压波动发展的机制。结果表明,大地形的作用只能影响涡度拟能的变化,而不能直接影响动能。但基本气流的特征,对于动能与涡度拟能都起一定的作用。如果基本气流是均匀的而且地形的影响可略,则平均动能和涡度拟能都是守恒的,也就是说,这些量都是有界的。但是在切变气流或者波状基本气流中,波动的发展与基本气流的特征以及波动本身的结构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在一般情况下,动能与涡度拟能就不再是守恒的。在本文中,还对某些简单地形作了分析与讨论。  相似文献   

17.
Nonlinear stability criterion for plane rotating shear flow under three-dimensional nondivergence disturbances was obtained by using both variational principle and convexity estimate introduced by Arnold (1965) and Holm et al. (1985). The results obtained in this paper show that the effect of Coriolis forc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nonlinear stability criterion, and the nonlinear stability property of the basic flow depends on both the distribution of basic states and the way the external disturbance acts on the states. The upper bound of the gradient of the mass density displacement from the equilibrium k2 = is determined by the basic states and one example was given to show the exact upper value of k. The remarks on Blumen's paper were also given at Section 4 of this paper.  相似文献   

18.
中国太阳总辐射气候计算方法的进一步研究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相似文献   

19.
气候系统性态行为复杂性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栗珂 《气象科学》2004,24(1):95-103
用滑动t-检验方法(Moving t-tcst technique)对中国东部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序列进行阶段分析,从各阶段气候性态频率分布特征得到启示.对气候系统性态行为的复杂性进行探索。提出气候系统性态行为的确定性与随机性份额比接近Fibonacci数(黄金分割比)的假设。用信息论的方法对气候变量的不确定性做了定量计算和分析,讨论了气候预测的局限性.提出气候预测(以年降水量为例)准确率的理论上限在中国北方可能为75%左右:在中国南方可能为80%左右。  相似文献   

20.
By using the linearized barotropic vorticity equation in polar coordinates the stability of pertur-bations on a large scale circular basic flow is transformed into a generalized eigenvalue problem,yield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growth rate of the amplitude of perturbations and the az-imuthal wave number. Then, numerical experiments whose integration time is 60 model hours areperformed in terms of a quasi-geostrophic barotropic model in Cartesian coordinates using the per-turbation stream function field of unstable mode superimposed on a strong and weak circular basicflows as the initial fields.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reveal that the amplitudes of the initial pertur-bations in the model atmosphere grow with time. The amplitude of the perturbations superimposedon the strong circular basic flow grows quicker and forms a spiral-band-like structu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