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松滋油田白垩系储层属低孔低渗,储集类型以孔隙—裂隙型为主,油田开发初期注采不平衡导致地层亏空,钻井泥浆污染较严重,需要采用酸化解堵工艺。通过大量的室内试验与矿场实施,研究应用低摩阻、深穿透的活性酸与W/O乳化土酸相结合的深部酸化液体系,能够解除近井地带的泥浆污染,同时,一定深度的深部酸化达到了沟通天然裂缝的作用,较好地改善油藏的渗流条件,有明显的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2.
塔河油田碳酸盐岩井周缝洞型储集体靶向酸压改造工艺针对性强,对于靶向目标精准定位与表征要求很高。围绕井周酸压增储提效,精准定量表征井筒附近储集体主应力方位、距离、规模、空间分布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从井孔与井周储层识别角度切入,采用一维资料-三维资料,多方法结合定量识别与刻画不同储层类型,在分类表征基础上,实现了模型的分类整合,构建了单元级次的多类型缝洞融合储层模型。然后,在单元级次模型基础上,创建了井周不同范围的可视化三维定量模型构建技术方法,建立了实际单井定量模型,并基于酸压靶向目标体三级八因素分类划分指标体系,确定了7种类型靶向目标体及适应的酸压技术方法。靶向酸压工艺矿场应用显示:靶向酸压井措施效果显著,同样区块范围井,比常规酸压方法平均增产倍比大,显著提高了酸压工艺的针对性和靶向性,有较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叙利亚碳酸盐岩稠油油藏储层渗透率低,冷采产量低,达不到经济开采界限,热采注汽困难,效率低。针对这些问题,开
展了深度酸化研究,研制了一种多组分缓速转向酸酸液体系,并测试了其酸岩反应速度,同时采用双源CT扫描仪、扫描电镜、透射
电镜、压汞分析以及酸溶薄片法分析了酸化前后岩心的变化。结果显示新研制出的多组分缓速转向酸的酸岩反应速度比常规盐
酸小了一个数量级,具有较好的缓速效果,酸化后的岩心孔隙度、渗透率、孔喉半径均有大幅的提高,酸蚀溶孔明显,喉道能够贯穿
整个岩心。   相似文献   

4.
渗流井合理竖井降深确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采用单位面积河流在单位水头差作用下的渗漏量来表征河流渗漏能力,建立渗流井取水理想模型,分别计算了在不同河流渗漏能力和含水层渗透性能条件下,竖井降深对渗流井出水量的影响.建立渗流井取水非稳定流模型,计算了在前期稳定竖井降深不同条件下,河流断流后渗流井出水量衰减过程及竖井降深发展过程.提出渗流井合理竖井降深应根据河流与地下水是否脱节以及含水层渗透性能,在岸边渗流井中部及一侧各布设一个观测孔,根据观测孔水位进行确定.对于含水层渗透性能较强地区,渗流井竖井降深应使得渗流井范围内地下水位与河流脱节,但高于辐射孔顶面;对于含水层渗透性能较差地区,渗流井竖井降深应使得侧部观测孔水位接近河床底面或刚出现脱节.  相似文献   

5.
文昌13-1/2油田位于珠江口盆地琼海低凸起倾斜端,在珠江组一段中上部发育粉砂-泥质粉砂细粒海相沉积储层。近来发现该层段含油丰富,主力低阻油层地质储量可观。通过对岩心、测井、地震等资料的综合分析表明,该区的沉积环境主要为浅海陆棚,低阻油层主要发育于下临滨及滨外砂坝沉积微相,局部发育风暴砂。该类低阻油层泥质含量高,电阻率绝对值相对低,与常规油层相比具有高孔低渗的物性特征。通过成因机理探讨,确定了高束缚水饱和度和附加导电能力较强的黏土矿物(伊蒙混层、伊利石)是该区低阻油层发育和分布的主控因素。这类海相低阻油层在我国油气勘探史上尚属首次出现,深入探讨该区细粒储层沉积特征及低阻油层特征对今后及时发现和高效开发此类油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正日前,河南省地矿局第二地质环境调查院在豫西火成岩地区采用水力压裂技术对一口地热井进行增产压裂试验取得成功,使地热井出水量增加3倍。压裂技术在油气增产和开发中已得到广泛应用,在河南省基岩缺水地区水文水井或地热资源开发中应用尚属首次。该井位于豫西严重缺水地区,该院采用“空气潜孔锤+气举反循环‘二合一’钻探”新工艺顺利完成1200米地热资源钻探工程,完井时地热井出水量为每天200立方米。  相似文献   

7.
《地质科技通报》2016,35(6):251
摘 要:油溶性降黏剂降黏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稠油开采和输送技术具有不同于其他稠油降黏技术的独特性及其适用范围,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其研究在石油领域非常活跃。根据油溶性降黏剂的降黏机理,针对丙烯酸丁酯、苯乙烯、丙烯酰胺三元共聚物,通过固定其他反应条件用TDI(甲苯二异腈酸酯)、氯化石蜡、平平加、硬脂酸对其进行了接枝改性处理,探讨了接枝改性物的品种和用量对降黏率的影响。所合成的丙烯酸酯接枝共聚物对稠油的降黏率最高可达94%左右。采用红外光谱仪器分析手段,对部分丙烯酸酯接枝共聚物的结构进行了表。结构表征数据分析表明,已合成的丙烯酸酯接枝共聚物符合所设计的结构特点。   相似文献   

8.
根据水平井接触和受力特点,利用分段计算方法,建立水平井钻柱摩阻扭矩计算模型;采用三维纵横弯曲梁理论,计算钻柱BHA(底部钻具组合)段摩阻扭矩;采用软杆模型,求解BHA以上钻柱段的摩阻扭矩;对井眼曲率变化较大及刚度较大的加重钻杆井段软杆模型加以修正,考虑钻柱屈曲的影响,建立适合水平井的摩阻扭矩三维分段计算模型.应用结果表...  相似文献   

9.
南海东部海相砂岩强底水驱稠油油藏经过多年开发,面临油田综合含水高、采出程度低的问题,油井提液是改善开发效果、实现稳产增产的重要措施,目前国内外关于不同提液方式对驱油效率的影响研究较少。为此,基于PY油田主力油藏典型渗透率级别天然岩心,开展了实际油藏条件下的水驱油核磁共振实验研究,分析了高含水期中不同提液组合方式下驱油效率的变化,从不同孔隙类型的动用程度揭示了影响驱油效率变化的内在因素并优选出适合该类型油藏的提液方式。实验结果表明:在多次控幅提液方式下,较于其他提液方式驱油效率平均提高了6.08%,能大幅提高微孔与小孔的动用程度,孔隙动用程度平均增加了7.76%,提液效果最佳。该成果为海相砂岩稠油油藏制定合理提液技术政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为解决高石梯—磨溪碳酸盐岩气藏应力敏感性强、斜井生产动态变化不明晰问题,开展岩石应力敏感性实验,分析渗透率变化规律并引入拟时间、拟压力函数描述,考虑孔、缝、洞发育及外边界封闭的储层特征,综合运用Laplace变换、Fourier变换及其反变换、点源函数叠加等方法,建立应力敏感各向异性碳酸盐岩气藏三重孔隙介质斜井渗流数学模型。应用Stehfest数值反演方法,结合气藏物质平衡方程,对模型进行求解;采用矿场实际储层、流体及生产数据,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分析应力敏感因数、井斜角与地层厚度等对生产动态的影响规律,绘制不同井斜角时地层厚度随井底流压变化关系图版。结果表明:储层应力敏感性越强,井底流压递减越快;井斜角越大,井底流压越高,但递减速率较为接近;地层厚度越大,井底流压递减速率越小,地层厚度与井斜角之间存在最佳匹配关系。该研究结果为矿场实际井斜角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在不同的围压及加载速率下 ,高能气体压裂可产生 3~ 5条径向裂缝 ,形成的多缝体系具有明显的增产效果。三轴试验结果认为高能气体压裂在井中造成的压力高于水力压裂所产生的压力 ,并有可能超过岩石弹性极限 ,使得卸载时产生永久变形 ,在地层中产生一定缝宽的残余裂缝 ,虽无支撑裂缝也不闭合。现场试验对工艺可行性及成功率进行了验证 ,表明工艺成功 ,具均有不同程度的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12.
为评估多注多采条件下注水井对水驱油藏区域产量的影响,提出区域影响定义并建立多注多采情况下的井网模型,为避免滤波过程中出现被估参数为负值的情况,采用改进的扩展Kalman滤波方法,应用注水量和采液量的实时数据给出区域影响的最优估值;通过河道沉积非均质油藏反九点法开发井网的ECLIPSE模拟仿真,验证方法的有效性.该方法可为注采井网调整及注水井调剖、采油井堵水及酸化压裂等油层改造提供指导,与传统的地质研究与开采动态分析相结合的估计方法相比,具有简单高效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介绍了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和高密度电法在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某建设场地注浆充填效果检测中的应用情况。通过对建设场地内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和高密度电法在注浆前后电阻率的变化分析,发现注浆前采空区及其影响区域在等值线上呈现出明显的闭合或半闭合状低阻反映,注浆充填后采空区及其影响区域在注浆后视电阻率明显升高,视电阻率闭合、半闭合异常消失,整体表现为平滑、连续。两种方法获取的电阻率等值线图在注浆前后存在明显差异,并且对物探检测推断成果进行了钻探验证,钻探揭露情况与物探推断成果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14.
正近期在广西东怀矿业有限公司东怀煤矿一号井(以下简称东怀煤矿一号井)入口,记者看到虹膜安全监控考勤系统,该系统首先在广西煤矿企业中投入使用。东怀煤矿投资30万元引进的虹膜考勤系统,是目前世界领先的一套矿井考勤系统,该系统采用先进的红外技术和生物物理特征相结合,可以通过人眼的虹膜准确输入、存储、提供下井人数及身份,准确掌握井下工作人员动态,为日常考勤、突发事件快速处理等提供了准确有效数据。这是该矿从技术层面创建绿色和谐矿山,实现重大安全生产事故15年零记录的  相似文献   

15.
裂缝是断溶体油藏的重要渗流通道,随着地层流体的采出,裂缝将发生闭合,其在地应力作用下的闭合规律对于储层渗透率具有重要影响。采集碳酸盐岩岩样,通过巴西劈裂实验制备裂缝试件,构建基于CT扫描灰度图像的裂缝变形分析方法,通过加压和卸压试验,研究裂缝在被不同填充物填充条件下的闭合规律,裂缝的闭合情况采用岩心渗透率和裂缝开度综合表征,以此研究裂缝填充物性质对裂缝闭合规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围压的增大,裂缝开度和试件渗透率均逐渐降低;填充物延展性越强,裂缝在压力作用下闭合越明显,渗透率降低幅度越大;对于同样被石英填充的裂缝,不同的填充方式下裂缝闭合规律不同,对于裂缝的支撑效果,单层细砂>厚层细砂>中砂细砂混合(结果)。研究成果可为认识不同矿物填充裂缝在地应力作用下的闭合规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2006年11月16日,国家级一孔多层地下水示范监测井建设工程在郑州开工。该监测井设计井深350m,是全国首个一孔四层地下水示范监测井,全孔取心并录井,采用裸孔下入4根观测管分层成井,安装4套水位水温遥测、自动记录混合系统,实现一孔四层地下水动态和水温自动化监测。该孔示范监测井建设项目拟通过1年时间取得阶段性成果,探索多层地下水监测孔施工、材料、设备等方面的经验,为实施全国地下水监测工程提供工作方法与技术要求。通过实施示范监测井建设,增强地下水监测监督能力和预报预警能力,为保护地质环境,促进地下水可持续利用提供信息服务和…  相似文献   

17.
根据实际需要设计了一款井温测量仪,该仪器采用感温原理和数字技术实现工地现场的井温测量以及数据处理.并将温度测量仪与井温测量方法相结合,从而实现了比较可靠的井温测量.  相似文献   

18.
下刚果盆地深水区的油气显示出了海相原油的特征,盐上海相烃源岩开始受到关注。通过对下刚果盆地海相烃源岩地球化学资料分析,综合评价了盐上4套海相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和生烃潜力,研究了其成因并划分了成因类型,同时探讨了不同成因类型烃源岩发育的主控因素。结果表明:下刚果盆地盐岩层之上发育海相烃源岩,有机质丰度中等—好,干酪根类型为Ⅱ、Ⅲ型,成因上以海相内源型和海相混合生源型为主;盆地海相烃源岩整体在3 500m左右深度进入生油窗,成熟的海相烃源岩是下刚果盆地深水区油气的重要来源之一;由于上升洋流、缺氧环境(大洋缺氧事件)和古河流的作用,以及海洋、河流两种地质营力此消彼长的关系,自晚白垩世至中新世,盆地沉积环境从海湾变迁到受河流作用逐渐加强的开阔海洋,有机质来源从以海洋有机质为主过渡到河流携带来的陆源有机质比例加重,直到以陆源有机质为主;海-陆二元有机质输入量的相对变化和海洋沉积环境的变迁从根本上决定了海相烃源岩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牙哈地区位于塔里木盆地北部海相含油气系统与陆相含油气系统过渡带,多期油气充注过程导致区内凝析气藏广泛发育。地球化学研究表明,牙哈地区凝析油的折算Ro在0.7%附近(远低于原生凝析油Ro=1.3%的热力学门限),反映出次生凝析气藏的特征;同时,牙哈地区原油轻质组分相对损失的特征,表明其发育典型的相分馏效应,即相分馏作用控制了其凝析气藏的形成。流体相态特征表明,牙哈地区凝析气藏分为两类:一类为饱和型凝析气藏,此类凝析气藏的地露压差较小,具油环,主要分布于YH7井;另一类为不饱和凝析气藏,此类凝析气藏的地露压差较大,在地下为纯气态,不具油环,主要分布于YH3以及YH6井区。其成藏过程受控于差异充注过程,即早期少量原油仅对于YH1、YH5等井区发生了充注,原油充注并未达到YH3井区;晚期大量干气对YH1、YH7井区的油藏发生持续侵入,而承载了大量轻质组分的天然气运移至较浅的YH3井区发生聚集,由于温压降低,转变为不饱和凝析气藏。   相似文献   

20.
FN5井区夏子街组异常高阻段成因及油气成藏主控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岩心、薄片、构造演化史、古地貌等对FN5井区二叠系夏子街组异常高阻段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FN5井区二叠系夏子街组异常高阻段发育2种岩性,高阻致密隔层以粗粒级云化凝灰质砂砾岩为主;低阻储层段以细粒级凝灰质细(中细)砂岩为主,储集空间具裂缝—孔隙双重介质特征.垂向上主要分布在夏子街组中部的P2x22砂层组;平面上主要分布在扇三角洲前缘近岸坡折带以下FC1—F20—FN055—FN5—W27井一带,面积为6.2km2,平面形态呈孤立的土豆状.油藏类型为东南方向受乌南断裂控制、其余方向受岩性控制的构造—岩性油藏.其展布受扇三角洲前缘的近岸水下坡折控制,后期成藏受控于异常高阻段的厚度及距主控断裂乌南断裂的距离.具有油层垂向厚度大、单井产量高、储量丰度高特征.为乌尔禾地区二叠系2011年探明储量培植及2012年增储上产的主要层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