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河夺淮期间淮河入海河口动力、地貌与演变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历史文献资料,对黄河夺淮期间淮河入海河口的动力条件,地貌特征及其演变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历史埋藏因大量多泥潲黄河径流汇入,淮河河口径流量,输沙星增大量多泥潲但不同时期输泛滥生又受黄河下游反复进行的淌程淤积的影响的有变化,淮河品是中等强度的潮汐河口,其往复潮流和沿岸流系统家利于入海泥沙扩散,淮河口呈上窄下宽的喇叭口形,口门内、外侧分别发育有大规模拦门潲及水下三角洲,河口估中道具有典型的弯曲  相似文献   

2.
海河口演变特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总结了海河口的历史变化过程,通过实测资料分析了海河口建闸后的淤只情况、目前的淤积形态及其主要原因,认为河口建闸30a来,在径流量逐渐减小的条件下,潮汐水流是塑造闸下淤积形态的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   

3.
辽河口三角洲前缘岸滩演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辽河口三角洲前缘岸滩近50a来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在流域来水来沙减少的背景下,海域浅滩迎浪面普遍侵蚀后退,双台子河口拦门沙北偏东移,向口内发展,西滩滩外坡持续侵蚀,海域-2m、-5m等深线附近海床整体呈弱冲刷态势,近岸潮间带岸滩整体变化不大,相对平衡。结果可以为辽河口近岸工程建设和资源开发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4.
为了揭示茅尾海河口1987~2015年间的地貌格局演变和冲於演变,基于Landsat TM/OLI等多期遥感影像,结合海图、波段比值线性水深反演模型,对28年来茅尾海河口面积变化、地貌类型转换趋势、地貌冲淤演变过程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1987~2015年间河口面积逐渐缩小;地貌类型转换趋势方面主要表现为潮沟向淤泥滩、河口沙坝的转化,淤泥滩向红树林滩转化;地貌冲淤演变方面,红树林滩淤积面积较大,达20.78km2,淤泥滩的冲刷作用显著,冲刷面积达26.78km2。研究结果可为未来茅尾海资源的开发建设、整治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珠江口黄茅海拦门沙演变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贾良文  罗军  任杰 《海洋学报》2012,34(5):120-127
采用1977,1994,2003,2010年4个年份的地形图,建立了DEM模型,结合二维水动力模型对近30多年来黄茅海拦门沙演变的特征及成因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近30多年来黄茅海拦门沙平面上向海推移,范围缩小,在内坡和拦门沙顶冲刷,在外坡淤积;拦门沙的基本成因是其位于上溯流与下泄流控制区域之间的过渡带,该过渡带为明显的动力较弱的区域,泥沙较易在此处沉积;黄茅海大面积的围垦导致纳潮量减少、潮汐动力减弱、径流作用相对增强,使下泄流控制区扩大、上溯流控制区减小、过渡区下移,这是拦门沙冲刷外移和缩小的主要原因。上游来沙量减少加剧了拦门沙冲刷外移和缩小。  相似文献   

6.
河口拦门沙浅滩冲淤演变对于河口生态环境保护及资源开发利用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辽河口拦门沙地带为研究对象,采用遥感和GIS相结合的方法,克服了实测地形资料缺乏的困境,对辽河口拦门沙的冲淤演变特征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演变的原因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近期辽河口拦门沙外缘整体呈侵蚀后退趋势,这主要与流域来沙减少有关;蛤蜊岗子滩和西滩都有向东淤涨的趋势,这与拦门沙外缘侵蚀的泥沙向上游搬运及局部河势变化产生的泥沙输移有关;辽河干流水道内江心洲不断向下游淤涨,对局部河势及拦门沙浅滩的演变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珠江口伶仃洋滩槽发育演变影响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珠江口伶仃洋汇集了虎门、蕉门、洪奇沥、横门的来水来沙,这些水、沙进入伶仃洋后,在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不断地运移,造成今天的伶仃洋三滩两槽复杂的水下地形。  相似文献   

8.
珠江口磨刀门月际尺度地貌演变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基于二维波流耦合泥沙数学模型对磨刀门河口月际尺度地貌演变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1)枯季,无波浪作用下,磨刀门河口总体呈淤积状态;波流耦合后,磨刀门河口整体由淤积转为以冲刷为主。洪季,无波浪作用下,磨刀门河口除西汊外均呈淤积状态;波流耦合后,拦门沙内坡与中心区转为冲刷状态,整体仍以淤积为主,但总淤积量减少;(2)月际尺度上,地貌变化幅度为厘米级,洪枯季具有明显差异。不考虑波浪作用下,磨刀门河口洪、枯季均以淤积为主,但洪季淤积幅度更大;波流耦合后,磨刀门河口呈洪淤枯冲的格局;(3)空间上,拦门沙外坡洪淤枯冲,拦门沙顶洪季淤积、枯季变化不大,内坡洪枯季均为冲刷。此外,拦门沙内坡以径潮流作用产生的底切应力为主,外坡以波浪作用引起的底切应力为主。  相似文献   

9.
长江口南、北港分汊口演变与治理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薛鸿超 《海洋工程》2006,24(1):27-33
按输水输沙特征,中等潮汐长江口多年来保持“三级分汊,四口入海”地貌形态格局。第二级南、北港分汊口问题已成为当今发展重要障碍之一。近百年来南、北港分汊口呈周期性冲淤演变,1971年前后共约10年,中央沙头石头沙西10 km左右的分汊口位置最佳,河势归顺,河床稳定,南、北港都畅通。现今分汊口正处于剧烈变动时期,分汊口治理,南支及其下游河段的开发与工程须认真考虑其影响与对策。  相似文献   

10.
辽河口是渤海重要的入海口之一,河口拦门沙浅滩发育。文章利用20世纪40年代、50年代军用地图和70年代以来Landsat系列卫星MSS、TM、OLI遥感影像,通过人工解译与水边线相结合的方法来提取海岸线和拦门沙浅滩形态信息,分析近70年来辽河口三角洲现代沉积体的形态演变。结果表明,近70年间,辽河口海岸线受河流沉积影响不断向海淤进,80年代以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使得海岸线变迁愈加显著;口门处小型拦门沙浅滩始终受河流和海洋水动力作用而频繁变动;盖州滩位置和主体形态无较大变化,仅滩体南部因受海洋动力改造而变化明显。  相似文献   

11.
淮河三角洲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自然地理概况 淮河三角洲系淮河下游段(1194年被黄河袭夺)在入海河口一带的滨线锥体沉积,位于江苏东北隅,为黄、淮冲积平原的一部分;由清江市向北东沿废黄河道呈50°辐射的乌足状展布。其前缘在灌河口—射阳河口一线。地形标高由顶部的13米向东缓降至2米左右;平均坡降为万分之一,面积约7000平方公里(图1)。 三角洲地势低缓,气候温润,水系发育,  相似文献   

12.
在自然和人为的双重作用下,珠江口伶仃洋地貌特征发生了巨大变化,改变了水动力环境,致使纳潮能力也发生深刻变化。本文以珠江口伶仃洋地貌变化和纳潮能力变化为研究对象,采用近百年来的古地图资料、人类活动和水文特征等资料,通过第四纪地质学、地图学、遥感学、历史地理学等方法,反演内伶仃洋形态变化过程,探讨1906年以来珠江口伶仃洋的地貌变化过程。采用岸线分维数、形状指数、纳潮量、潮差消减能力,定量反映地貌变化对纳潮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906-2014年,地形演变造成伶仃洋纳潮量减少了14.50%;1971-2014年,伶仃洋纳潮量减少了11.27%。海岸线的变化引起纳潮能力逐渐变弱,潮差沿程变化率减小了0.23,尤其是自1971年以来,因堤围等建设,河口岸线逐渐平直,纳潮能力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13.
本文基于近50 a来的辽河口海域的水下地形资料,采用GIS技术手段研究了辽河口水下三角洲的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近50 a来辽河水下三角洲外缘(蛤蜊岗子滩西缘和南缘、西滩西缘和南缘)出现较大幅度的侵蚀后退;蛤蜊岗子滩东缘淤积外移,南部滩尾东部有北移东偏趋势;近岸浅滩由淤涨变为基本稳定,局部有所侵蚀后退;受蛤蜊岗子滩向东淤进的影响,蛤蜊岗子滩东侧深槽有所缩窄;蛤蜊岗子滩和西滩之间深槽水域出现拓宽变浅的变化趋势。流域来水来沙减少是近年来辽河口水下三角洲外缘侵蚀后退的主要原因,外缘侵蚀泥沙在波流作用下向河口搬运是蛤蜊岗子滩东侧淤积、深槽缩窄的主要原因,近岸边滩人工围垦对水下三角洲演变的影响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4.
温州南部鳌江口海域近年来先后完成了筑坝促淤、围垦吹填、维护航道等一系列影响水流泥沙和地形地貌变化的大型工程。根据2010年实测水文泥沙资料和4幅不同时期(1963,2003,2005,2011年)地形图对比分析了鳌江口海域的地形变化趋势,结果显示鳌江口海域海床冲淤过程大体上经过了3个不同时期,即1963-2003年江南围涂等海区缓慢淤积期;2003-2005年该海域既冲刷又淤积的稳定期;2005-2011年整个水域以轻微冲刷为主的冲刷期。经过分析得知鳌江口海域海床近年来的变化主要是由航道疏浚、围垦吹填及工程促淤引起的,而围填海工程引起动力变化和泥沙减少也对海床冲淤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本文阐述了洪泽湖的形成及淮河中游自然地理条件。认为洪泽湖的不断扩大、水位上升以及淮河中游自然地理条件都容易导致洪涝灾害的发生。特别在汛期,洪泽湖水位上升,淮水去路不畅,中游洪涝灾害每百年发生频率由15世纪的13%增至18世纪的35%;行洪时间延长,蚌埠站自“75.8”暴雨洪水涨水开始后的95天才恢复原水情。这必然加重淮河中游灾情和增加灾害发生的频率。建议扩大洪泽湖排水流路,降低洪泽湖水位,进而增加淮河中游的落差,从而达到减轻洪涝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针对河口泥沙岛淤泥质潮滩坡度和潮汐变化对水边线的影响,提出一种利用两期遥感水边线模拟海岛岸线及潮滩数字高程模型(Digtal Elevation Model,DEM)的方法,研究辽河口鸳鸯岛的形成与演变过程。结合遥感影像、实测地形和潮位数据分析表明:1)模拟潮滩DEM与实测DEM之间的误差集中在—40~55cm的范围内,平均误差14.24cm,表明遥感模拟作为一种手段对实测资料的欠缺是一种有效的补充。2)从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鸳鸯岛的发育经历了萌生、生长和动态稳定三个时期;入海径流量的增加是鸳鸯岛萌生的诱因,涨落潮流路分歧及其形成的缓流区促进鸳鸯岛的持续生长。3)在鸳鸯岛生长过程中,南沙处在次生缓流区中,在相同时段内其潮滩淤积量大于北沙;在鸳鸯岛演变稳定期,就岸线和面积变化而言,东北部潮滩侵蚀程度小于南部潮滩淤积程度,但从体积变化来看,东北部潮滩侵蚀量略大于南部潮滩淤积量。  相似文献   

17.
20年来珠江口伶仃洋滩槽变化及演变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珠江源远流长,流域广大 ,它是西江、北江和东江的总称。全长2214km的西江 ,发源于云南省曲靖市马雄山,经珠海市磨刀门流入南海 ,是中国第三大河 ,也是珠江的主要排洪干道。珠江口伶仃洋主要接受来自西江、北江和东江的河水,主要是其四大口门虎门、蕉门、洪奇门、横门来水 ,它们总共占了珠江总径流量的53.4%。但仅就西、北江而言 ,则有62.1%的洪峰径流经由这四大口门流入伶仃洋 ,分别占珠江总径流量的18.5 % ,17.3% ,6.4 % ,11.2%[[11]]。。另另外外 ,,在在八八大大分分流流水水道道中中 ,,泄泄出出径径…  相似文献   

18.
海南岛万泉河口博鳌潮汐汊道演变及沿岸输沙率的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收集不同时期的遥感资料,结合已往的研究,分析了海南岛万泉河口博鳌潮汐汊道演变的年际与季节性变化规律;根据实测波浪资料计算了年沿岸输沙率及沿岸输沙率的季节变化。结果表明,博鳌潮汐汊道的演变具有周期性的规律,年际特征为南、北侧沙嘴分别向口门进积、口门总体变窄;从10a以上的尺度来看,封堵口门的趋势不断被洪季时的洪水和风暴潮增水所打断。另外通过沙嘴体积变化反推了博鳌近岸的沿岸输沙率,其结果与CERC公式计算结果一致,表明此公式在博鳌岸段有较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9.
安徽淮河中游平原第四系研究,最早是由杨钟健、周明镇先生进行的.他们根据江苏泗洪下草湾、戚咀和泊岗村附近地层中的哺乳动物化石和瓣鳃类化石研究,将更新统自下而上划为下草湾组、泊岗组、戚咀组.六十年代初,张可迁同志根据淮北1:20万综合水文地质普查资料,对区内第四系提出了不同的划分意见,将下更新统称为下草湾组,上更新统称为下蜀组,且认为中更新统可能缺失.七十年代,安徽省地质矿产局区域地质调查队,根据安徽省地质矿产局第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在近卅年来于淮北平原施工的大量第四纪钻孔资料,将更新统自下而上建立了蒙城组、潘集组、茆塘组.显而易见,本区第四纪下限的专门性工作很不深入,基本是以岩性为分层依据;  相似文献   

20.
张传藻 《海洋科学》1986,10(1):74-74
灌河流程远、水流量大,是较好的内河物资运输线;河口内的燕尾港和陈家港有三千吨级和五千吨级的码头,在苏北地区是唯一可以海河联运的港口,历来就是淮北平原的门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