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工业建筑结构体系取决于生产工艺及使用要求,生产工艺的复杂性往往导致复杂的结构形式。为了满足工艺要求,形成了一类钢筋混凝土管柱-钢桁架竖向混合结构。为了研究其抗震性能,选取一实际结构,取1/4子结构,模拟边界条件,按1/8缩尺比制作模型。对模型进行动力特性测试,选择El Centro波(1940 NS)对模型进行拟动力试验,再进行拟静力试验,试验得到了该结构的动力特性参数及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反应。分析了结构自振频率及阻尼比变化,变形性能,滞回性能和破坏模式等;在试验基础上,给出了结构水平承载力的计算公式,为建立该类结构的抗震设计方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广州天誉大厦采用型钢混凝土框架一钢筋混凝土筒体的混合结构体系,地面以上结构采用抗震缝兼伸缩缝分隔为南、北塔两个独立结构体系,南塔高186.5 m,北塔高159.5 m.两塔的核心筒总宽度与核心筒总高的比值均超出了规范限值.为研究这种超限高层混合结构的抗震性能,对其进行了缩尺(1/30)模型的振动台试验,并建立了有限元计...  相似文献   

3.
潘澎  刘坚  李东伦 《华南地震》2014,(Z1):132-138
钢-混凝土混合结构作为高层建筑结构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得到广泛的实践与应用,其中钢框架-型钢混凝土剪力墙混合结构是一种新型的混合结构体系。首先对国内外的钢-混凝土混合结构工程做了简要介绍,然后回顾了国内外关于钢-混凝土混合结构的地震反应分析理论和试验的研究现状与动态,并提出了当前钢-混凝土混合结构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4.
钢-混凝土组合剪力墙抗震研究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剪力墙是高层建筑抗震的主要抗侧力体系,随着大型复杂高层建筑的快速发展,对剪力墙抗震性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钢-混凝土组合剪力墙就是一种抗震性能好的剪力墙。国内外在钢-混凝土组合剪力墙抗震研究方面,从抗震性能到设计方法和工程应用都取得了较快的发展。本文介绍了国内外有关钢-混凝土组合剪力墙抗震研究的部分成果,同时介绍了笔者提出的钢-混凝土多重组合剪力墙及其抗震研究情况,包括工程应用情况。已有研究表明:钢-混凝土组合剪力墙特别是钢-混凝土多重组合剪力墙,具有良好的抗震屈服机制和多道抗震防线,抗震耗能能力强,工程应用价值较大。  相似文献   

5.
高层钢框架-混凝土核心筒混合结构振动台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研究高层钢框架-混凝土核心筒混合结构的整体抗震性能,本文设计了一个典型的比例为1/15的20层钢框架-混凝土核心筒混合结构的缩尺模型,在同济大学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实施了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本文重点介绍试验中模型结构在各级水准地震作用下的动力特性、加速度和位移反应,描述了模型结构的破坏位置及过程,并根据相似理论得到了原型结构的地震反应。试验研究表明:原型结构基本能够满足我国现行规范"小震不坏、大震不倒"的抗震设防标准;核心筒发挥了主要抗侧力作用;结构在大震作用下有较好的延性;钢框架与核心筒的连接节点在结构设计时应给予重视。  相似文献   

6.
天津市丽苑小区1号楼工程采用了新型的钢-混凝土组合结构体系,该体系由方钢管混凝土柱和钢梁组成的外框架以及混凝土剪力墙、核心筒组成。本文以该工程为研究对象,利用基于分支限界法编制的程序分析了这种新型结构体系的抗震可靠性,得出了若干结论。  相似文献   

7.
模型试验的动力相似理论是结构抗震试验技术中的一个基础性研究课题。本文设计实现了1/10、1/20和1/30三个不同比例的钢-混凝土混合结构高层建筑的振动台模型试验。通过对三个模型试验结果的对比研究,对钢-混凝土混合结构高层建筑的动力相似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试验结果表明,按照本文的动力模型的设计施工及试验要求进行的不同比例钢-混凝土混合结构高层建筑的振动台试验,在自振频率、振型、加速度放大系数、楼层最大位移、楼层剪力等动力特性和动力反应方面具有较好的相似性。试验结果一方面说明对这三个模型采用的动力相似关系和制作方法是合理的,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对钢-混凝土混合结构房屋采用较小的1/30比例进行振动台试验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某工矿企业破碎筛分车间为钢-混凝土混合结构厂房,布置有9台破碎机,且破碎机基础与主厂房结构没有脱开.破碎机的工作扰力导致结构振动严重.利用吊车冲击和地脉动现场实测了结构动力特性参数,而后测试了破碎机不同开启工况下的结构整体和设备基础的振动线位移,根据实测值评估了厂房的振动安全性.采用ANSYS(R)程序建立有限元模型,进行模态分析和谐响应分析,并与实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以验证有限元模型的准确性,再预测破碎机改造后的结构振动位移大小.改造两台破碎机后再次进行了结构振动现场实测,改造后结构振动明显减小,测试结果与有限元预测结果基本一致.本文的振动测试和治理方法可以为类似工业建筑振动超限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双塔连体高层混合结构抗震性能研究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外钢框架-混凝土核心筒结构体系被认为是适合我国国情的高层建筑结构体系之一,我国已有多个采用这种结构体系的单塔楼工程实例,但对双塔连体高层混合结构的研究较少。本文针对上海国际设计中心不等高双塔连体混合结构,进行了7度多遇地震、基本烈度、罕遇地震和8度罕遇地震阶段的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研究,得到了结构的破坏模式,并对模型结构和原型结构的动力反应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最后提出了此类结构设计的一些建议。研究表明,高位连体的竖向地震反应比较明显,设计中应适当考虑动力放大效应;在各水准地震作用下结构整体变形均呈现弯曲型;主塔楼核心筒在中震下可以保证"不坏",但结构小震下的层间位移略超过规范限值。  相似文献   

10.
钢框架-混凝土抗侧力结构的抗震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双重抗侧力结构体系中,地震作用主要由支撑框架或剪力墙等抗侧力结构承受,框架则主要承受竖向荷载,但是对框架的水平抗力也有具体要求。我国规范和美国规范对钢框架-剪力墙结构中框架应该承担的剪力有不同的规定,并且给出相应的抗震校核方法。此外,人们需要了解在混合结构中减少柱的数量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为此,本文进行了2种钢-混凝土混合结构地震响应的有限元分析,并且考虑了柱距的变化,得到了轴压比的变化规律,对由两国抗震校核方法的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提出了相关的设计建议。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钢骨混凝土结构的特点以及抗震研究发展现状,指出了这种结构在抗震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今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钢-混凝土组合连续刚构桥的关键在于墩梁连接节点,设计了双层钢箱混凝土、钢筋混凝土和钢管混凝土等3种不同类型墩柱的连接节点构造形式。基于OpenSees平台建立了墩柱截面纤维有限元模型,并利用双层钢箱混凝土墩柱拟静力试验结果验证了数值模型的有效性,进而基于纤维有限元模型对3种不同类型墩柱节点进行了非线性滞回性能计算分析。结果表明:纤维模型能够模拟拟静力作用下组合连续刚构桥墩梁连接的滞回性能,双层钢箱混凝土墩柱与钢箱-混凝土组合梁连接节点的整体抗震性能要优于钢筋混凝土墩柱和实心钢管混凝土墩柱与钢箱-混凝土组合梁的连接节点,建议的刚性节点构造合理和传力路径明确,可为钢-混凝土组合连续刚构桥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大空间砖—混凝土组合砌体结构地震反应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600m^2演播室大空间砖-混凝土组合砌体结构的动力特性,采用振型叠加反应谱法进行了结构地震反应计算,分析了地震作用下结构的位移特点和内分分布,获得了一些初步结论,对合理进行该类结构体系的计算分析工作和抗震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文中也指出了该类结构体系有待研究和解决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4.
首先介绍了非结构构件的分类;评述了单点支撑非结构构件抗震计算方法,指出等效侧力法缺乏系统的理论和实验研究支持,而楼面反应谱法不便于工程人员应用;讨论了单点支撑非结构构件隔震问题的特殊性和研究现状;最后指出对于一般单点支撑非结构构件,除了探索简单准确的抗震计算方法还应注重制定有效的构造措施;对于重要设备,应该在充分考虑设备隔震减震特殊性的基础上开发专门的隔震减震器,并应重视半主动,主动控制技术应用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多点输入下大跨结构反应谱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大跨度结构的抗震研究领域,多点输入反应谱方法因其形式简洁、物理意义明确、应用方便等优点而获得了广泛重视和迅速发展,并已在一些重大工程项目的抗震分析中得到了应用。本文首先详细阐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多点输入反应谱分析方法的研究现状;然后介绍了多点输入反应谱法的应用情况,包括基于该方法进行的大跨度结构地震反应分析和抗震可靠度分析;最后,提出了今后研究中一些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组合梁-方钢管混凝土柱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pushover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考虑组合梁多材料截面引起的正向、负向刚度、强度和承载力不同的截面本构模型,建立了组合梁结构的弹塑性分析模型,对一个15层的钢混凝土组合梁-方钢管混凝土柱框架结构开展了多遇地震、罕遇地震下的pushover分析,为组合框架结构体系的抗震性能分析以及pushover方法在该体系中的应用提供了参考。在此基础上,与钢梁-方钢管混凝土柱框架结构、钢梁-钢筋混凝土柱框架结构进行对比研究,比较了几种结构的动力特性,表明组合梁-方钢管混凝土柱框架结构体系相对于其它两种框架结构体系具有更好的抗震性能。  相似文献   

17.
As a result of rapid economic growth and urbanization in the past two decades,many tall buildings have been constructed in China Mainland,offering researchers and practitioners an excellent opportunity for research and practice in the field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 This paper reviews progress by researchers throughout China Mainland on the seismic research of tall buildings,focusing on three major topics that impact the seismic performance of tall buildings. These are:(1) new types of steel-concrete composite structural members such as steel-concrete composite shear walls and columns,(2) earthquake resilient shear wall structures such as shear walls with replaceable structural components,self-centering shear walls and rocking walls,and(3) performance-based seismic design,including seismic performance index,performance level and design method. The paper concludes by presenting future research needs and directions in this field.  相似文献   

18.
悬吊式钢混结构体系是一种新型结构体系,通过一榀1/2比例此种框架的拟静力试验,研究了这种结构在低周反复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受力特点、变形和耗能能力以及破坏机理等,试验表明此种框架与传统异形柱框架的性能不同,为此种结构体系的应用提供了试验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