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4年11月16日生效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最近获我国批准,这是一件关系到我国海洋权益、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人民生活的大事。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从酝酿、签署到生效,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期。从1973年起经过10年的谈判,在1982年12月10日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上《公约》获得通过,并开放签署,我国是第一批签署国之一。从1982年开始,又经过12年磋商,《公约》终  相似文献   

2.
大家盼望已久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以下简称《海域法》)于2001年10月27日由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24次会议通过,并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江泽民签署第61号令颁布,自2002年1月1日起施行,这是我国政府依法强化海洋综合管理的又一重大举措,是我国海洋法制化建设又一个重要里程碑,也是值得全国海洋战线隆重庆祝并欢欣鼓舞的一件大喜事!《海域法》的发布施行,不仅标志着我国海域使用管理工作开始走上依法用海、以法管海的新阶段,而且对于依法加大海域使用管理的力度,遏制海域使用无序、无度、无…  相似文献   

3.
我国毗邻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四海,自然海域面积达473万平方千米。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和我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的主张,我国可管辖的海域约300万平方千米。其中属于我国享有主权的领海和内海面积近38万平方千米。如何确保我国管辖海域,特别是我国享有完全主权的领海和内海的权益,并有效管好、用好、保护好这片海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世纪之交,海洋日渐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海洋不仅是巨大的资源宝库,而且是人类生存与发展不可缺少的空间区域。海洋是解决当前世界面临的人口剧增、…  相似文献   

4.
《福建省海域采砂临时用海管理办法》自2009年8月1日起施行,目前海域采砂临时用海海域使用论证工作处于起步阶段。文章阐述了海域采砂临时用海管理现状,以及海域采砂临时用海海域使用论证内容;分析探讨了海域采砂临时用海海域使用论证的重点和难点;并从采砂环境影响分析、海砂开采动态监测、采砂项目概况分析、采砂利益相关者分析以及专题设置等5个方面研究探讨海域使用论证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5.
我国是海洋大国,辽阔的海域是我国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战略空间。2002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正式施行,这是我国政府依法强化海洋综合管理的重大举措,在我国海洋法制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1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在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各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认真履行职责,坚持依法行政,海洋功能区划、海域权属管理、海域有偿使用三项基本制度得到了较好落实,  相似文献   

6.
我国是海洋大国,辽阔的海域是我国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战略空间。2002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正式施行,这是我国政府依法强化海洋综合管理的重大举措,在我国海洋法制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1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在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各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认真履行职责,坚持依法行政,海洋功能区划、海域权属管理、海域有偿使用三项基本制度得到了较好落实,  相似文献   

7.
应全国人大环资委、国务院法制办、国家海洋局等主办单位的邀请,上海同盛投资(集团)公司非常荣幸参加纪念《海域使用管理法》实施五周年的座谈会,我谨代表集团公司对大会的主办单位表示衷心地感谢!  相似文献   

8.
2011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颁布十周年,也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开启新的十年的海域管理工作任务艰巨,做好十二五开局之年的海域管理工作意义重大。为贯彻落实2011  相似文献   

9.
2011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颁布十周年,也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开启新的十年的海域管理工作任务艰巨,做好“十二五”开局之年的海域管理工作意义重大。为贯彻落实2011年全国海洋厅局长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精神,今后一段时期,海域管理工作要紧紧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坚持把合理配置资源、保障经济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全面提高海洋开发、控制、综合管理能力,促进海域资源的集约节约利用,推动沿海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法学理论角度分别阐述海域使用权的物权,他物权及用益物枳属性,通过与土地使用权,渔业权、矿业权的比较,并结合用海实践,考察海域物投的用监特权性质对于海洋环境保护、海洋资源合理配置的积极制度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为科学制定海域空间规划和充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文章梳理辽宁省现有用海类型及其存在的问题,借鉴发达国家的用海类型及其发展趋势,根据用海需求以及满足用海需求的有利条件,从多目标角度预测分析辽宁省用海情景,并提出用海管理建议。研究结果表明:辽宁省拥有渔业用海和工业用海等多种用海类型,但存在用海结构不平衡、海洋功能区划不完善、...  相似文献   

12.
许文彬 《海岸工程》2011,30(1):61-67
海域使用论证项目用海风险是指项目用海因人为或自然因素引起的突发、意外事故,对海洋功能或周边开发利用活动可能造成损害、破坏乃至毁灭性事件的发生概率及其损害的程度.以福建省三都澳船厂项目为实例探讨了海域使用论证项目用海风险分析的意义、作用及要求.通过这些阐述有助于明确并重视"项目用海风险分析"的编写在整个论证工作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论海域使用权的用益物权性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从法学理论角度分别阐述海域使用权的物权、他物权及用益物权属性;通过与土地使用权、渔业权、矿业权的比较,并结合用海实践,考察海域物权的用益物权性质对于海洋环境保护、海洋资源合理配置的积极制度价值。  相似文献   

14.
海洋自古以来就是资源的宝库,在人类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各地相继掀起了海洋开发的热潮,辐射沙洲的管理与开发利用活动也日益频繁,海洋经济得到迅速发展,成为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的实施对海域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海域物权法律制度的诞生,为"两沙"海域创新性管理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5.
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海域论证和海洋环评工作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首届全国海域论证海洋环评技术论坛的召开,对于研究当前海域论证和海洋环评的热点和难点、广泛交流各专业、各领域获得的经验和进展、探讨加强海域论证和海洋环评工作的对策和建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08年是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的重要一年,是全面推进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一年,在此时刻对海域论证和海洋环评技术工作进行全面回顾和总结,不断推进海域论证和海洋环评工作的改革和完善,是适时之举.尤其是目前我们正在贯彻落实温家宝总理、李克强副总理关于围填海活动的批示精神,进一步加强围填海的科学论证和管理,因此举办首届全国海域论证海洋环评技术论坛具有更加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根据中国南沙永署礁气象站实测的月雨量和相应时段日本GMS-4卫星观测得出云量的关系,估计南沙海域的多年平均雨量在1800-2800mm左右。所确定的量与雨关系式有助于海上降水量的气候后报。  相似文献   

17.
依据海南省海洋功能区划划分的46个旅游休闲娱乐功能区的均质海域作为评价对象,遵循显著性、稳定性和易比较原则确定了旅游区规模、资源丰度、海洋自然条件、交通通达度、区域旅游设施完善程度和区域经济水平7个影响因素及其16个因子,建立旅游用海因素指标质量评价体系,得出了46个海南省旅游休闲娱乐区质量评分数,将旅游用海的级别按3个等级类分别划分为3个级别,该成果用于确定海南省旅游娱乐用海基准价格,用于海域价格评估,为海洋主管部门招、拍、挂出让海域使用权提供价格参考。  相似文献   

18.
文章在海域使用论证实践工作的基础上,探讨了涉海项目用海方案优化时的方法。用海方案优化时,除依照相关规范和规定外,还应注意与海洋功能区划、所在海域地质条件及其他相关规划的关系,综合各种因素对用海方案进行优化;文章提出了用海方案优化过程中存在的论证单位专业水平限制、业主单位重视程度不够、时间和经费限制及各种规划衔接处理难度大等问题,为今后提高海域论证工作质量提供思路。文章以实际案例说明用海方案优化的思路和应关注的环节。  相似文献   

19.
建国40多年来,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认真贯彻基本国策,把植树造林、绿化海岛作为造福子孙万代的一件大事来抓,使海岛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昔日荒岛已变成一幅“碧海映照青山”的美丽画卷。现在,全县林木覆盖率达54%,比建国初期的0.5%,增加53.5个百分点;人均占有林地600平方米,绿地100平方米。1988年以来,长岛先后多次获得全国、全省、全市造林绿化、护林防火先  相似文献   

20.
唐山地处渤海西北半部的中心地带,南滨渤海,北依燕山,东与秦皇岛市接壤,西与北京、天津二市毗邻,是具有百年历史的中国沿海重工业城市。下辖十县五区两农场,总面积13万km2,其中市区1000km2。2000年全市完成国内生产总值915亿元,财政收入48亿元;年末总人口700万人,其中市区人口168万人,是全国较大城市之一。唐山市拥有199.3km的海岸线(占全省的47.3%),8.267万ha潮间带(占全省的70%)和近26.67万ha浅海水域(占全省的50%),70个岛屿(均为无居民岛屿,占全省的6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