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卢中发 《海洋学报》1994,16(4):35-47
本文选用1989年4月中日黑潮合作调查的海洋水文、海洋化学和海洋生物等多种指标的观测资料,应用模糊多元分析方法,划分了对马暖流源区(28°~32°N,125°~130°E)的水团,分析了对马暖流源区水的来源,并对本研究海区所观测到的类似于墨西哥湾流在流经乔治亚陆架时所产生的锋面涡旋进行了初步分析.此外,文中还把模糊多元计算的结果与实测资料作了对照,计算的结果与观测结果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道了1982年10月浙江潮下带(北纬27°10′—30°30′,东经122°30′以西)海域叶绿素α和初级生产力的分布。表层平均叶绿素α为1.85mg·m~(-3),10米层平均叶绿素α为1.91mg·m~(-3),略大于表层。文章比较了象山港、乐清湾、东山湾和渤海湾的叶绿素α分布状况。调查海区平均初级生产力为181.17mgC·m~(-2)·d~(-1)。其值低于浙江沿岸上升流海域。  相似文献   

3.
渤海、黄海与东海的水温垂直结构呈现陆架浅海特有的水文特征,其分布与变化甚为复杂。几十年来,虽然中外海洋学家曾对这些海区水文要素的分布及其变异作过大量研究,但是,关于水温垂直结构各特征值较系统的分析研究则始于六十年代初期,毛汉礼等根据一年观测资料(1958-1959)作了较全面的阐述。但是这些资料多数是用颠倒温度表观测,少数为深度温度计(BT)观测;并且研究海区限千124°E以西。本文试图分析研究近年来渤海、黄海与东海水温垂直结构各特征值的统计特性;研究海区有了较大的扩展:黄海至124°30''E;东海至127°E。 文中引用国家海洋局1975一1980年间BT观测资料,共计166个观测站,累积约七千余个BT片资料。  相似文献   

4.
利用历史数据和卫星观测,系统分析20多年来(1980年-2003年)在南海海域发生的赤潮事件与环境特征,详细比较赤潮在南海四大区域(北部、东部、南部和西部海区)的区域分布、多发藻种和季节变化等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南海海域赤潮发生具有以下特点:(1)区域性:赤潮多发区域集中在珠江口附近(中国),马尼拉湾和马辛洛克湾(菲律宾)和沙巴州的西海岸(马来西亚);(2)季节性:在北部海区,赤潮的发生时间主要集中在3-5月份,东部海区在5-7月份,西部海区在7月份,而南部海区在全年都会发生;(3)藻种差异性:主要赤潮藻种在北部海区是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东部海区和南部海区是扁甲藻(Pyrodinium bahamense);(4)年际变化:不同海域赤潮的多发年份不同,对于整个南海而言,1991-1998年是赤潮的多发年。赤潮发生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如季风、河流的排放、上升流、以及沿岸海域水体富营养化。  相似文献   

5.
2002年10~11月在15°00′~27°40′N,121°30′~131°00′E的吕宋岛、台湾岛和琉球群岛以东的西北太平洋副热带环流区设测站121个,观测了该区表层和水柱中的叶绿素a质量浓度分布和光合浮游生物粒级结构。结果表明,观测海区秋季叶绿素a的质量浓度较低,变化幅度较小,变幅范围为0.039~0.271μg/dm3。台湾岛至琉球群岛以东的北部测区平均叶绿素a质量浓度高于吕宋岛以东的南部测区。叶绿素a含量的垂直分布在真光层内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在真光层以下却随深度增加而降低。表层水的光合浮游植物细胞丰度较低,并以小粒径的硅藻占优势,细胞丰度约为103个/dm3。粒度分级结果表明,Pico级份的光合浮游生物占绝对优势(86%),Nano级份次之(11%),大细胞的Net级份所占比例最小(3%),呈现出微微型光合浮游生物在寡营养海区居重要地位的状况。  相似文献   

6.
台湾海峡的温度逆跃层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颜文彬 《台湾海峡》1991,10(4):334-337
本文利用1940~1986年国内外海洋观测资料约3600站次,分析了116°~121°E,21°30′~26°N区域内海水的温度逆跃层,结果表明本海域秋、冬、春季西岸海区出现温度逆跃层,同渤海相比,本区温度逆跃层的上界深度较深,厚度较大强度也较大,文中对该类温度逆跃层的成因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浙江沿岸上升流区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5,自引:6,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叙述了1981年8月和10月在浙江近海上升流区(27°30'—30°30'N,124°00'E以西)所进行的叶绿素a含量,浮游植物优势种类、海面辐照度、海水光学参量、浮游植物光合作用速率和同化指数的测定,绘出了该水域夏季上升流盛期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的分布图,并结合同步调查的海洋水文要素及化学营养盐资料,详细论述了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的分布特征及其与海洋环境理化因子的关系。调查海区叶绿素a分布的高值区位于近岸和上升流锋层顶部,最大值为7.40mg/m3,真光带平均潜在初级生产力的分布,仍为近岸和上升流的中心区为高值区,调查海区上升流盛期平均现场初级生产力为1.25mgC/(m2·d),上升流中心区要超过2.0g C/(m2·d),整个水域有机碳生产量约为4.4×104t/d。  相似文献   

8.
2011年春季东海赤潮高发区尿素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11年春季(3-5月)在东海赤潮高发区硅藻和甲藻赤潮暴发及演替过程中进行了3个航次的现场调查,通过对调查资料的分析,对该海域尿素的含量变化、平面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调查海域尿素的含量在检出限~6.32μmol/L范围内,平均浓度为(1.33±0.84)μmol/L,是该海域一种重要的溶解有机氮组分。其中,在DIN中所占比例8.73%~18.04%,在DON中所占比例5.63%~15.73%。赤潮的暴发对尿素含量和分布影响较大,能够影响并控制该海区尿素的实际浓度水平和分布特征。其中,硅藻赤潮暴发前后尿素和DIN含量下降百分比分别为36.67%和49.88%,甲藻赤潮暴发前后尿素和DIN含量下降百分比分别为8.78%和28.97%。硅藻赤潮期,尿素的高值区和叶绿素高值区一致,其含量明显高于正常海区;甲藻赤潮期,叶绿素的高值区对应着尿素低值区,赤潮区内尿素含量普遍降低至1μmol/L以下,尿素是一种能够被研究海区甲藻类浮游植物吸收利用的有效氮源。在调查海域大规模硅藻和甲藻赤潮暴发和演替期间,尿素的平面分布上未呈现明显的近岸低、远岸高的分布特点,与盐度数值没有明显的相关性,该时期陆源输入不是影响该海域尿素分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于2017年4月至6月,沿南黄海35°N断面出现了罕见的绿潮、金潮和赤潮等有害藻华共发现象。本研究通过现场定时定速拖网等方法,对黄海35°N断面不同站位的大型漂浮藻类进行了定量观测,并对赤潮区浮游植物进行了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沿35°N断面的漂浮绿藻和马尾藻生物量具有明显的时空变化特征,4月下旬漂浮绿藻和马尾藻开始零星出现,5月下旬生物量和分布范围明显增加,在6月上旬达到最大,随后在6月下旬降低。漂浮绿藻和马尾藻的分布区域存在差异,120°30''—122°30''E为两者共同分布海域,向西以漂浮绿藻为主,向东则以马尾藻为主。分别于5月下旬和6月下旬在黄海35°N断面发现了1次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赤潮和1次赤潮异弯藻(Heterosigma akashiwo)赤潮。基于现场获取的水文数据,本文对南黄海海域的环境条件及其对有害藻华分布的影响进行了讨论。沿35°N断面共发的绿潮、金潮和赤潮现象表明黄海海域正面临严峻的海洋生态问题,通过对该海域赤潮、金潮和绿潮的长期观测,可望揭示这些藻华灾害形成机制和演变规律,为针对性地开展有害藻华预报、预警和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2000年夏季南极普里兹湾及邻近海域浮游植物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报道了2000年夏季(1月)在62°~69°S,70°30'~75°30'E的南极普里兹湾邻近海域浮游植物种类组成、丰度分布、叶绿素a浓度及其环境调控.结果表明,调查海区共有浮游植物4门33属65种、变种和变型.浮游植物平均细胞丰度为32.67×103个/dm3.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和叶绿素a浓度高值均出现在水体较稳定的近岸海湾和冰间湖及毗邻陆架,在大陆坡和深海区它们的值明显减小.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和叶绿素a浓度在0~50m水层最大,100m以下水层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小.浮游植物丰度呈昼夜变化,在13:00丰度最高.浮游植物优势种为短菱形藻(Nitzschiacurta),占总丰度的24.8%.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和细胞丰度与浮冰和水团稳定性有关.经回归分析,浮游植物细胞丰度与水温、溶解氧成显著正相关,与无机磷(PO43--P)和无机氮(NO3--N)成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1.
邱云  胡建宇 《海洋通报》2005,24(4):8-16,72
利用1993年4月至2001年3月的TOPEX/POSEIDON卫星高度计遥感资料,研究了热带大西洋(15°S-25°N,50°W-5°W)海面高度距平和表层环流结构的季节性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夏季和冬季海面高度距平分布呈相反的结构,低纬度海区(0°-15°N之间的海区)海表风应力旋度所产生的Ekman抽吸而导致的海面升降是该海区海面高度距平季节性振荡的重要影响因素。热带大西洋表层流结构大部分海域季节变化不明显,部分流系具有明显季节振荡,东向的北赤道逆流夏季强度较大,冬、春季流速较小;非洲沿岸流冬季流向为东南向,其他季节流向为东北向。值得一提的是,几内亚海湾表层流秋、冬季为东向,而春、夏季为西向。通过卫星跟踪ARGOS漂流浮标观测结果进行的对比验证表明,上述遥感资料分析的表层地转流场与海上观测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2.
根据 1 999年 7月 2 3 - 2 4日胶州湾东部赤潮发生海区的观测资料 ,结合同年 6 ,7,8月3个航次的数据 ,分析了赤潮前后水体浮游植物群落、叶绿素 a和营养盐等要素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 ,本次赤潮为短角弯角藻 (Eucampia Zoodiacus)赤潮 ,总生物密度高达 1 .6× 1 0 10个 /m L。赤潮发生时 ,叶绿素 a浓度范围为 2 8.8~ 3 6 .0 mg/m3 ;温度、盐度变化不大 ,DO,p H值升高 ,营养盐浓度处于较低水平 ,其中 P降幅最大 ,N/P值则急剧上升 ,峰值为 2 4 7,P被认为是本次赤潮的限制因子 ;NO2 - N/NO3 - N的值变化很大 ,高于正常值。赤潮消退 ,各要素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3.
菲律宾海的气候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孙守勋  滕军 《海洋预报》2003,20(3):31-39
本文根据1950~1995年共46年西北太平洋船舶资料,以5°×5°网格为统计单元,绘制的累年各月风、温度、气旋、降水、能见度、雷暴、雾等气象要素图,并结合国内外其它资料对菲律宾海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研究,阐明了该海区的气候特点及其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4.
渔山列岛潮间带底栖海藻生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根据1987年11月至1989年5月渔山列岛(28°53′N,122°16′E)潮间带底栖海藻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海区潮间带的海藻种类、垂直分布及生物量的季节变化规律,并将本区海藻生态特点与临近海区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15.
马继瑞  林春发  李斌 《海洋学报》1985,7(2):131-142
本文主要根据“第一次全球大气试验”(FGGE)期间“向阳红09”和“实践”号海洋调查船两个航次观测的海面风、海流、温度和盐度资料,讨论调查海区(5°N—5°S,160°—175°E)表层流同风场的关系,分析温度、盐度水平分布特征及其与海流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台湾海峡中、北部海域的上升流现象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83午5月至1984年5月,我所对台湾海峡中、北部海域(24°30′N—26°00′N、121°00′E以西)进行了综合调查,对所取得的温、盐度及定点测流资料分析得出:6月至8月间,在调查海域西侧近岸海区存在着上升流现象,与上升流现象有关的近表层海水低温、高盐和高密(σ(?))出现在海坛岛附近海区。初步分析,调查海区西侧近岸海区上升流现象的成因,是来自海峡南部的海峡暖流水从海峡南部北上,经过调查海域时,由于受海底地形的影响,使近岸海区水文状况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7.
我所于1981年12月—1982年7月对南海东北部海区(112°30′—119°E,18°—23°N)进行了海洋综合调查(站位见图1),所获棘皮动物标本共计6615个,经初步鉴定为67种,分隶于5纲,12目,27科,48属,其中未定种及我国过去尚未报道过的新纪录有28种(这些种类有待于继续研究和今后专题论述)。本文仅阐述南海东北部海区棘皮动物的分布概况。  相似文献   

18.
台湾周边海区的海浪特点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本文收集了1960~1990年的国际气象船舶报资料,以台湾岛为中心,范围为20°~28°N、116.5°~124°E的海区,并将整个海区划分为台湾海峡、台湾东部、台湾北部、巴士海峡四个海域。按1°×1°网格逐月进行统计,并将统计结果绘制成海面风、海浪玫瑰图,以及平均波高、平均周期、大浪大涌(≥2.5m)频率、小于等于1.2m波高和各类波长频率分布图。通过分析得出全年的海浪特点及其分布规律,这对发展国民经济、航海和军事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台湾海峡西南部水螅水母的生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许振祖 《海洋学报》1983,5(1):91-101
本调查海区位于台湾海峡西南部,包括福建省南部和广东省东部的广大海域(北纬22°00'-24°00',东经116°00'-118°40').本文结合福建省闽南渔场调查的任务,着重分析了该海区各个站位的浮游水螅水母类的个体数量,试就水螅水母的平面分布,季节分布及生态特点进行探讨,为今后进一步研究台湾海峡海洋学特点及水产资源开发利用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20.
首次提出并探索了采用单一参数叶绿素a进行赤潮短期预报的原理和技术.该原理主要以叶绿素α大于某一基准值时连续2d是否呈指数增长来判定未来1~3 d内是否会发生赤潮.对于任何海区,都仅基于叶绿素α基准值和增长速率下限两个常数即可进行预报操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