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在全面调查分析连云港市区地质灾害隐患点及分布状况的基础上,从诱发地质灾害的地质条件、人类工程活动、地形地貌及气候植被因素考虑,选取了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形地貌、露天开采、降雨强度、植被覆盖率等15个评价因子,建立了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评价因子的权重值,并进行归一化处理,然后利用模糊评判法对各隐患点的易发性指数进行计算、统计,将连云港市区划分为地质灾害高易发区、中易发区和低易发区,最后利用GIS空间分析功能生成了易发性分区图,实现了地质灾害易发防治分区的目的,为连云港市后期地质灾害防治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评价一个地区地质灾害发育程度,需进行区域地质灾害易发性区划及评价。本文以蓝田县为例,将影响地质灾害发生因素量化,进行各评价因素叠加分析,把蓝田县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划分为地质灾害高易发区、中易发区、低易发区和不易发区四个级别并进行评价,为该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决策部署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该单位实施的高位隐蔽性地质灾害隐患点专业排查工作,结合近年来作为兴义市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支撑单位的区位优势,对研究区内地质灾害隐患点发育特征和形成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认为区内地质灾害隐患点形成影响因素总体还是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两种,具体看来无论是人为还是自然都不是单因子因素,都呈“多元叠加式”组合特征。本文系统总结了研究区内五种“多元叠加式”成因模式,也为区内地质灾害防治提供了参考性依据。  相似文献   

4.
运用事件树分析方法并结合GIS技术对动态地质灾害进行研究,并以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浔中镇的地质灾害为实例进行动态地质灾害评价。结果表明:充分考虑到地质灾害的动态因素才可以更加科学地、及时地预测地质灾害,对地质灾害的防护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因此,在进行地质灾害评价时应考虑其动态性,应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的动态评价研究。  相似文献   

5.
以对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风险评价和管理为目的,选择灾害易发程度、受威胁人口数、威胁基础设施的数量和等级为评价指标,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中的CCR模型对位于广州市萝岗区的崩塌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风险大小进行排序和分组,并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验证分析.研究表明,运用DEA方法的CCR模型并选择合理的评价指标对地质灾害风险...  相似文献   

6.
通过系统收集惠州市地质灾害资料,分析了惠州市地质灾害分布及发育特征,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及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评价,为惠州市地质灾害防治、地灾隐患排查、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7.
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是地质灾害防治的基础性工作。本文通过分析博罗县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特征,选取了影响地质灾害发生的气象、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和人类工程活动等地质环境因素及地质灾害发育的数量、规模、密度等影响因素作为评价因子,运用地质灾害综合危险性指数法进行了综合分析与定量评价,共划分出地质灾害高、中、低三个易发分区等级,为博罗县今后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及防灾减灾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类似地区开展区域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8.
我国陆上油气资源主要依靠管道进行输送。然而油气管道时常穿越地形地貌复杂区域,导致其面临较严峻的地质灾害威胁。本文利用遥感影像技术对油气管道环焊缝地质灾害高后果区进行识别和评价,结合遥感影像的图像色彩(调)、形态、影纹图案、水系、地形地貌、植被、人为活动等六个方面,圈定线段高后果区中的隐患点。通过野外地质灾害调查核实,评价隐患点的风险程度。  相似文献   

9.
运用概率统计分析、GIS空间分析技术等方法对区域地质灾害进行评价,探讨地质灾害对土地利用空间布局的影响及其分区在规划中的应用.研究结果表明:①所构建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系统及其指标体系,整体上能够反映研究区域的地质灾害风险因素特征,统计分析结果较好体现研究区域地质灾害空间分布现状;②提出的基于地质灾害分区的建设用地和农用地的空间布局设计方案更加切合区域土地利用环境特征,具有更强的实践性与针对性.研究结论显示:在土地利用规划中分析地质灾害因素对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影响,可进一步提高规划对未来区域土地利用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地质灾害一直是影响建筑用地安全的重要因素,在对项目建设用地进行地质灾害综合调查基础上,对现状和潜在的地质灾害进行评估,进而对建设用地适宜性进行评价,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对保证建设项目建设和运行过程中的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广东省河源市紫金县紫城工业园为例进行地质灾害评估。  相似文献   

11.
本文首先分析了地质灾害的区域性特征,指出地质灾害的灾种分布、形成条件、成灾制约因素都存在区域性规律。然后通过深入的研究和科学的尺度效应分析,逐步提高我国对区域地质灾害评价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根据《广东省梅县(含梅江区)地质灾害详细调查设计书》要求,梅县地质灾害详细调查项目应选取一个典型地质灾害点进行勘查解剖分析;梅西镇崇化村松光栋滑坡灾害点影响人口多、财产大,故被选取为典型地质灾害点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3.
云南省武定县地质灾害发育规律及其防治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定县属抬升区,新构造运动较强烈,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运用环境与灾害地质学的原理和方法,对境内地质灾害类型、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成因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武定县具一定规模和危害的地质灾害点144处,北部相对集中分布,认为武定县地质灾害类型多样,活动频繁,灾情较重,并提出了防治对策,为武定县的地质灾害防治和减少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地质灾害的发育受气象条件、地质环境条件、人类工程活动及人口分布等因素所制约,本文就上述各因素与地质灾害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对地质灾害的多种影响因素综合作用进行了分析,从而客观论述了内蒙古自治区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发育特征及危害性。  相似文献   

15.
基于GIS的滑坡危险性逻辑回归评价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该文针对地质灾害研究中的核心问题——灾害危险性评价,以万州滑坡地质灾害为例,将滑坡风险评价中的各种因子归一化处理后转换成相同分辨率的定量数据,根据特定模型进行运算,得到风险评价图,利用逻辑回归分析法,进行滑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以解决过去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中效率低、精度差、费时费力等问题,实现滑坡地质灾害的信息化、科学化。  相似文献   

16.
滑坡、崩塌、泥石流是广东省比较常见的地质灾害,此类地质灾害往往会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威胁,存在一定直接或潜在的经济损失。本文通过以某滑坡、崩塌群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地质环境条件为背景,通过研究分析该地灾隐患点的成因,对边坡稳定性进行了分析验算,并对治理方案进行了详细介绍,可供类似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借鉴。  相似文献   

17.
金寨县地质灾害类型为崩塌、滑坡、不稳定斜坡、泥石流,多发育在中低山及丘陵地区,总体呈点多、面广、规模小、危害性大的特点,其形成条件和诱发因素在全国地质灾害共性的基础上又呈现了区域特点。  相似文献   

18.
文章通过对研究区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首先对研究区内灾害滑坡等地质灾害发育特征进行分析;对滑坡地质灾害诱因、类型等进行综合评价。并通过对滑坡稳定性及敏感因素进行分析,最终提出防治措施和建议。希望为农村建设及灾害防治提供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19.
九甸峡水库蓄水后库区地质环境发生较大程度上的改变,地质灾害发育。通过对库区的多次实地调查,分析了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特性及其影响因素,系统地分析了库区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结果表明:河流对库区地质灾害的分布具有重要影响,地质灾害点的分布基本位于距离库岸3 km范围内,约有50%位于1 km范围内,随着与库岸的距离增加,表现为递减趋势;地质灾害的分布与地貌有密切的关系,大多数地质灾害发生在高程2 200~2 500 m,尤其是坡度30°~50°的范围内;地质灾害在流域内分布范围广、灾害点多、具有带状分布特征,主要沿库区沿岸发生,多呈线性分布;不同的岸坡结构控制着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地质灾害的类型、发育分布也与坡体结构、岩土体性质密切相关;库区滑坡和泥石流主要类型分为3类,分析了灾害形成机制,为库区地质灾害的防治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安宁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基于层次分析法(AHP)和GIS空间分析统计方法相结合的工作方法对区内地质灾害易发性进行评价和区划,对研究区的地质灾害易发性进行分析评价。安宁区境内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有滑坡、崩塌、泥石流、不稳定斜坡四种类型。易发性分区评价结果表明:安宁区城区不存在地质灾害高易发区;中易发区面积27.59km~2,占评价区面积的35.3%,低易发区面积14.75km~2,占评价区面积的18.9%,不易发区面积35.76km~2,占评价区面积的45.9%。评价结果为安宁区地质灾害防灾减灾体系和社会发展、经济发展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