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部资源》2017,(4)
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简称DEM)是通过一组有序数值阵列对地面海拔高度数字描述的实体地面模型,是数字地形模型(Digital Terrain Model,简称DTM)的一个子集。并可通过对DTM数字处理得到其他各种地形特征值。DTM是描述包括高程在内的各种地貌因子,如坡度、坡向、坡度变化率等因子在内的线性和非线性组合的空间分布,其中DEM是单一的数字地貌模型,通过对DEM数据处理可派生出坡度、坡向及坡度变化率等地貌特性。基于ARCGIS技术平台,对DEM数据进行处理建模,可以得到地形真实情景再现,为震后应急指挥人员、工作人员了解震区的地貌、地形提供直接的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2.
勘查作为矿产资源开发体系的重要组成,对于提升资源开发的效率,管控成本投入,扩大矿产资源保有量,切实满足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对于矿产资源的消费需求。基于矿产勘查的重要性,在现有技术手段的基础上,尝试将三维可视化技术与矿产勘查工作结合起来,以期提高勘查效率,保证勘查质量,为后续相关矿产资源的开采工作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3.
新疆观光农业类型、发展格局与趋势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新疆是发展观光农业较早的省区 ,主要是特色观光农业。进入 90年代 ,则出现了市郊观光农业、和远郊的观光牧业、观光渔业区。新疆的观光农业向着综合化、生态化、立体化、园林化、庭院化等更加丰富多样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4.
遥感与GIS技术在湿地定量研究中的应用趋势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充分吸收已有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利用RS与GIS技术,全面开展湿地系统定量化研究的思路和框架。重点分析了RS与GIS技术在湿地识别及类型划分、湿地生物量的遥感估测、湿地景观演变的动态分析、湿地评价与湿地保护区建设、湿地管理信息系统等研究中的应用趋势。研究表明,利用遥感与GIS技术可以增强湿地研究的宏观性、动态性、定量性。 相似文献
5.
基于ASTER GDEM数据喀斯特区域地貌类型划分与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以30 m分辨率ASTER GDEM数据为基础,通过GIS空间分析和非监督分类的方法进行地貌基本类型的自动划分。研究结果表明:①ASTERGDEM数据能够满足1∶10万比例尺下喀斯特区域的地表形态表达;②以流域为单位提取地形因子符合地貌发育的基本规律,提取的地形因子能客观的反应地表真实形态;③采用非监督分类法能够有效的实现1∶10万比例尺下地貌基本形态的定量化、自动化分类。 相似文献
6.
7.
该文在总结概述空间数据可视化概念和意义的基础上 ,讨论基于可视化技术的地下水资源信息空间数据库的设计思路 ,提出了地下水资源信息化管理的可视化技术的应用方案 ,介绍了基于数据库的可视化管理系统的设计思路和主要功能。 相似文献
8.
地下水资源信息化管理的可视化技术应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该文在总结概述空间数据可视化概念和意义的基础上,讨论基于可视化技术的地下水资源信息空间数据库的设计思路,提出了地下水资源信息化管理的可视化技术的应用方案,介绍了基于数据库的可视化管理系统的设计思路和主要功能。 相似文献
9.
10.
三维可视化技术是一种可直观展示地质体空间形态的技术,目前正广泛应用于地质勘查。通过使用钻孔等基础地质资料建立钻孔数据库,辅以地形等高线、钻孔岩芯岩性、样品分析结果等资料即可在三维的环境中对地质问题进行研究。本次研究对勘查区矿化带的分布、矿化体的形态与分布规律、矿化体与特定岩性的关系等作了分析,提出了钻孔揭露的矿化体总体上分布在厚约100m的一个矿化带内等一些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基于矢量数据的土地利用类型分维数计算程序设计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用来计算分形维数的原始数据通常是栅格图像,但是现有的土地利用数据大多以矢量形式存放,若将其转为栅格形式后计算分维数,则将面临基于栅格图像所得到的分形维数的计算精度与像元尺寸以及图像自身大小有较大关系,并且在对栅格图像进行不规则形状提取时容易造成数据丢失等问题。鉴于此,本文利用Visual C#完成了基于Windows平台的矢量数据分形维数计算程序设计,并利用该程序对20世纪90年代三个时期的秦岭中段和鄂东南地区土地利用类型的分维数进行了求算。结果表明该程序是一种方便、实用而且精确的分维数计算方法。此外,从三期各类土地利用类型的稳定性指数来看,在秦岭中段地区表现为: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未利用土地>水田>旱地>草地>林地>水域,而鄂东南地区则表现为:水田>未利用土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旱地>林地>草地>水域,这说明在上述两个地区,林地、水域、草地的稳定性都相对较差,它们的潜在变化趋势也较大。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群集聚能力不断增强,吸引了大量研究者的关注。基于文献统计分析方法,借助CiteSpace、VOSviewer等可视化工具,挖掘国内城市群研究状况,对国内城市群研究特点、核心作者、明星机构、研究热点等进行归纳和评述,旨在为我国城市群研究提供参考。结论如下:中国城市群研究前期发展缓慢,后期发展迅速;出现了大批核心作者,并形成了以这些作者为主体的合作网络;相关科研机构发文量2005年后大增,排在前列的有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等明星机构;国内城市群研究主题和内容不断丰富,研究方法和技术也不断完善,呈现从定性向定量模型转变的趋势,研究热点依次集中在“空间结构”、“经济联系”、“城镇化”、“引力模型”,并出现从东南沿海地区往内陆转移的趋势;最后对中国城市群研究进行回顾与评述,并对未来城市群研究内容、数据方法、实践层面等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8.
系统地梳理了2000—2016年中国县级行政区划调整的631个案例,归纳了县级行政区划调整的主要类型,包括撤县(市)设区、撤县设市、行政区合并、增设行政区、边界调整、隶属变更和建制升格7类,发现各种类型变更的背后都隐含着深刻的社会经济背景和特定的需求。详细分析了县级行政区划调整数量和类型的时空分布特征,发现具有时间上集中和空间上聚集相结合的特点,随着不同时期国家或区域发展的战略导向不同,县级行政区划调整的构成和指向会随之发生变化;县级行政区划变更有着明显区域差别,经济发达和城镇化发育较高的地区是调整重点,城镇化导向突出;县级行政区划较多的省份变更频繁,减少了县和县级市数量;注重了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行政区划变革,有利于促进民族和边疆地区发展。立足于空间治理,认为县级行政区划调整和优化基本上围绕城镇化、区域发展、边疆治理和民族地区发展等战略的要求展开,代表了未来调整的趋向。 相似文献
19.
如今,信息化技术日新月异,互联网实现了与各学科的杂糅碰撞,使当代教育迸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地理作为一门交叉性极强的学科,在与信息化技术的融合运用下形成了集测绘学、地理学、数学等于一体的地理信息系统,实现对海量数据的快速计算与直观表达.《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实践教程》一书中阐述了GIS软件、地理数据库(GeoDatabase... 相似文献
20.
可持续发展与自然灾害类型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彭珂珊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1997,9(1):23-33
在人口与经济快速增长的条件下,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协调发展导致了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为了协调环境与资源的关系,拓展并良化人类生存空间,作者根据多年来收集的自然灾害资料与研究成果,对自然灾害的分类与危害进行了系统分析,在采用边缘科学相互交叉的基础上,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角度出发,总结了国内外防灾工作的经验,提出了防御自然灾害的减免措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