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胶东半岛牟平-即墨断裂带晚中生代运动学转换历史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牟平-即墨断裂带不仅构成了苏鲁造山带与胶北地块(华北地块)的边界,也是中国东部巨型郯庐走滑断裂系(即郯城-庐江走滑断裂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基于野外断层滑动矢量分析和古构造应力场反演、侵入岩和火山岩锆石U-Pb离子探针和Ar-Ar测年分析,结合海域地球物理资料解释成果,研究了该断裂带平面展布形态和晚中生代构造演化历史。结果表明,牟平-即墨断裂带在晚侏罗世-白垩纪时期经历了挤压左旋平移引张伸展右旋走滑拉分等3个显著不同的运动学转变历史。晚侏罗世是重要的挤压作用时期,沿断裂带发生显著的左旋走滑活动,牟平-即墨断裂带东支桃村-东陡山断裂记录了约30km的左旋错移量。早白垩世时期,构造体制以引张伸展活动为主,引张应力方向为NW-SE至近W-E向,沿断裂带形成一系列深而狭长的断陷盆地;盆地中侵入岩和火山喷发岩锆石U-Pb离子探针和Ar-Ar测试,获得了一致的年龄在106~123Ma。晚白垩世古新世时期,断裂带以右旋走滑活动为主,右旋剪切拉分作用控制了胶县-莱阳伸展断陷盆地的发育,沿断裂带局部凹陷区控制了晚白垩世王氏群沉积。早、晚白垩世之间发生一期构造挤压事件,挤压方向NW-SE,导致断陷盆地构造反转和断裂带左旋走滑活动,但这期走滑位移量不大。牟平即墨断裂带运动学历史和构造应力场演化较完整地记录了中国东部晚中生代构造体制转换过程,并对构造体制转换过程的动力学背景提供了重要的构造地质学制约。  相似文献   

2.
光泽—武平断裂带南端控制着白垩纪盆地的形成与展布,发育韧性向脆性的演化过程。运用LA-ICP-MS技术对断裂带下盘糜棱岩化花岗岩进行锆石U-Pb测年,获得(128±1.4)Ma的成岩年龄,结合断裂带上盘为未变形的早白垩世寨下组,限定了韧性剪切活动发生在早白垩世中期。古构造应力场反演显示:晚中生代该断裂经历"手拉风琴式"的NW-SE向的主构造应力场作用,且晚白垩世应力场发生顺时针旋转,记录了古太平洋和新特提斯2大构造域对福建大陆的交替影响和复杂的陆缘板块动力学过程。  相似文献   

3.
苏北盆地高邮凹陷边界断裂带构造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真武、吴堡断裂带是高邮凹陷的边界断裂带,具有复杂的结构和演化特征。通过三维地震资料解释以及断层平均活动速率的计算,分析了两断裂带在晚白垩世-新生代时期的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将两断裂带作为一个整体,建立了凹陷边界主断裂发育的时空关系,对比探讨了两断裂带内各级断层的发育顺序和模式,并探讨了断层发育的成因。研究表明:一级断裂真①、吴①断层形成于泰州组沉积时期,阜四段沉积时期达到活动顶峰。二级断裂真②、吴②断层形成于阜四段沉积时期,戴南组沉积时期达到活动的顶峰。二级断裂主要形成于一级断裂沿走向的转折处,其延伸方向受控于区域早期NW-SE向伸展应力以及曲折边界条件;两断裂带内部断层发育模式有很大不同,认为其分别形成于伸展机制与斜滑机制下,与区域后期EW向挤压导致的郯庐断裂带右旋走滑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4.
胶东牟平—乳山地区花岗岩副矿物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5.
塔拉斯费尔干纳断裂(TF)为中亚最大规模的断裂,其向南是否贯穿塔里木盆地西部研究较少,带来对其新生代运动性质的争论。研究表明,TF断裂在喀什凹陷以小规模的右旋走滑断裂逐渐消失,断层东盘以逆冲断层系的水平缩短变形,调节新生代右旋走滑位移,与巴楚隆起的阻挡作用相关。区域构造分析表明,随着帕米尔北缘逆冲断层系向北扩展,喀什凹陷中新生代沉积形成密集分布的线性褶皱和逆冲断层带。帕米尔高原向北仰冲触发TF不同区段在新生代差异性构造复活,发生大规模右旋位移及其南端构造转换(逆冲带隆升和前陆盆地发育)。新生代大断裂差异性复活及其构造调节,造成帕米尔构造节东西两侧不对称的构造样式。  相似文献   

6.
苏胶地块北界应是五连-即墨-牟平断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苏胶地块也称苏胶地体,是大别-胶东南扬子地块与华北地块俯冲拼接带。  相似文献   

7.
会昌断裂,是邵武―河源断裂带的组成部分,呈一向东弯曲的弧形,全长约90km,总体向东、东南或北东倾斜,倾角中等到小,构成会昌红盆的西界.由于存在断层三角面,见张性构造角砾岩,温泉、地裂缝沿断裂两侧分布,表明该断裂是挽近时期活动的新构造.会昌断裂的正断作用,使其东侧的红层掀斜下陷,形成会昌箕状红盆,红盆底下的铀矿得以保存,因此会昌红盆具有重要的攻深找肓意义.  相似文献   

8.
密山—抚顺断裂带构造岩之显微构造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郝建民 《河北地质学院学报》1990,13(3):267-274,T002
  相似文献   

9.
班公湖—怒江断裂带东段的构造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班公湖-怒江断裂带是青藏高原羌塘-唐古拉板块与冈底斯-念青唐古拉板块的缝合带。由韧性推覆剪切带,逆冲断裂带,断陷盆地构造带和推覆构造带,以及蛇绿岩,蛇绿混杂岩,深海复理石,古生代变质岩和燕山期花岗岩侵入体等组合而成,是复杂的断裂系统,主要经历了晚三叠世-中侏罗世洋盆的形成和扩张,晚侏我世洋壳俯冲和岛弧形成,早白垩世-晚白垩世早期弧-陆碰撞汇聚和喜马拉期断陷盆地形成,逆冲推覆构造发育的复杂演化历史过  相似文献   

10.
伸展盆地区断裂构造特征与成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十年来断裂构造研究进展迅速,研究思路发生了重大转变,强调应变与应力在断裂形成过程中的同等重要性。重点论述了断裂位移特征及影响因素,断裂位移在断层中部最大,端部最小至零,具有与断层规模无关的特征,但它受断裂分段、连接、近端过程等影响而发生变化。位移作为应变的结果,控制着横向褶皱的形成和分布、沉积中心的迁移(断裂单侧扩展时)或沉积位置不变但范围扩大(断裂双侧扩展时)以及沉积充填结构等。探讨了断裂三维几何形态分类及断裂形成与形态的控制因素:深部与浅部耦合(基底构造的活化与沉积盖层的响应),建造与改造的耦合,边界条件与构造应力场,沉积压实和埋藏作用等。提出了断裂分级和组合规律,总体上伸展区断裂可分五级,一级控盆,二级控坳,三级控带,四级控圈,五级复杂化;不同级别的断裂三维组合规律可分为软连接组合和硬连接组合。伸展区断裂生长史可划分为成核、扩展、释压、连接、消亡和活化6个阶段。  相似文献   

11.
安宁河断裂带显微构造及动力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2.
沂沭断裂带北段东支断裂的浅部构造特征及活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沂沭断裂带北段即潍坊市朱里以北的隐伏构造区,其主要隐伏活动断裂对第四系的发育具有控制作用。沂沭断裂带的活动性具有东强西弱的特点,其东支主干断裂是新构造运动强活动带,对地震的发生具有控制作用。莱州湾地区所开展的1∶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程地质调查,通过大量的地面调查、物探、钻探等工作,对沂沭断裂带北段安丘-莒县断裂、昌邑-大店断裂的空间分布及活动性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两条主干断裂呈NNE向大致平行展布延伸,进入莱州湾海域,其中昌邑-大店断裂活动性质表现为走滑为主兼具逆冲运动,倾角近直立,倾向大致以东冢村北为界,由南段的倾向东转为北段的倾向西,该断裂最晚活动时代为晚更新世。安丘-莒县断裂控制了新生代地层的空间分布,新生代以来活动方式以向西正断为主,错断全新世地层并造成地表建筑物的开裂,目前仍处于活动期。本次调查首次确定了昌邑潜凸起的存在,该凸起位于断裂带北段东支两条主断裂之间,凸起区第四系厚度明显变薄,局部基岩出露;以柳疃断裂为界,北段潜凸区第四系下伏地层为新近纪明化镇组、馆陶组;南段潜凸区第四系下伏地层为新近纪八亩地组、牛山组,古近纪朱碧店组和白垩纪红土崖组。昌邑潜凸起区的发现对于莱州湾南岸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调查研究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从郭扎错断裂构造特征探讨阿尔金断裂带西延问题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阿尔金断裂带在大陆动力学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其西延过郭扎错后的走势存在争议。郭扎错断裂为北东东向的线性构造带,具多期活动性。笔者从宏观到微观详细论述了该断裂构造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并结合动力变质作用、沉积盆地、岩石地层分布及变形年代学等资料将其划分为韧性左行平移(J3-K1)、韧脆性正-平移(E1-N1)、韧脆性逆-平移(N2)和脆性左行滑落(Q)等4个阶段。综合分析地质调查资料、地球物理场资料及卫片影像特征,认为郭扎错断裂与阿尔金断裂带是在同一动力学系统中形成的具有相似运动学、动力学特征的相关线性构造,应属同一断裂系统。因此,阿尔金断裂带并非西止于拉竹龙,亦非由郭扎错北侧转向北西,而是经郭扎错继续向南西延伸,过龙木错、羌臣摩河后,由空喀山口进入克什米尔。  相似文献   

14.
付小方  应汉龙 《中国地质》2003,30(4):413-418
甘孜—理塘断裂带自古生代以来经历了一系列复杂的演化过程,为一规模宏大、结构复杂并受到新生代喜马拉雅期逆冲推覆和左行平移走滑剪切作用强烈改造肢解的蛇绿混杂岩带。金矿成矿主要与新生代喜马拉雅期逆冲推覆和平移走滑以及成矿期后的表生氧化作用有关。沿该断裂带广泛发育水热活动,显示了现代热液成矿作用仍在进行中。重视新生代喜马拉雅期构造活动规律的研究对该区找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哀牢山—红河断裂带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 由青藏高原延入南海, 是一条分割华南地块与印支地块的构造分界线, 在地貌上也是一条醒目的分界线。纵向上由4个北西向的长条状变质带组成(雪龙山、点苍山、哀牢山和Day Nui Con Voi变质带), 长约1 200 km。横向上分高级变质带和低级变质带, 二者之间为倾向北东的哀牢山逆冲断裂带, 其中高级变质带主要由元古界高级片麻岩、混合岩、淡色花岗岩脉以及S-L型糜棱岩组成, 低级变质带主要由古生界云母片岩、板岩、千枚岩和S型初糜棱岩组成, 夹杂着条带状基性岩与超基性岩。断裂带整体往南东方向逐渐变宽。西北段面理近直立, 线理近水平, 发育近直立的紧闭褶皱, 南东段较宽, 面理变平缓, 发育宽缓褶皱, 靠近北东侧面理倾向北东, 倾角较陡。中生代时期, 该断裂带是印支地块与杨子地块俯冲碰撞边界线, 也称为金沙江—哀牢山—松马缝合带。新生代以来, 受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持续挤压汇聚的影响, 青藏高原东南缘发生多期逃逸, 该断裂是藏东南地块挤出逃逸的边界, 协调着印支地块与杨子地块的相对运动。新生代早期印支地块向南东逃逸, 该断裂带作为逃逸块体的北边界表现为左旋走滑; 随着印度地块的持续向北推进, 新生代晚期华南地块(川滇地块)往南东逃逸, 该断裂带作为其南边界断裂表现为右旋走滑, 兼具正断分量。哀牢山—红河断裂带新生代两期次运动与印度板块东构造结的运动轨迹、青藏高原的隆升、逃逸时序、南海的扩张皆具有密切关系。对该断裂带转换时间和机制进行研究, 不仅有利于认识该断裂的演化历史, 而且有利于认识青藏高原的隆升、南海新生代构造演化历史。此外, 对该断裂新生代构造转换的研究有利于对构造逃逸模式、均匀变形模式、旋转模式以及下地壳流模式的检验。  相似文献   

16.
雪峰山中段金矿区主要断裂带构造特征及其动力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雪峰山中段金矿区内NE向和NW向主要控矿断裂带的宏观地质、显微构造和构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NW向断裂为NE向断裂的伴生或派生构造的构造带,NE向断裂的声发射法、动态重结晶石英粒度法、石英亚颗粒法等变形岩石差应力估算值在42.39-68.40MPa之间;而NW向断裂带则介于27.44-53.14MPa之间,声发射法、包裹体测压法推测控矿构造韧性变形时的形成深度为3704-5086m,脆性变形时为375-2944m,岩组分析说明,NE向断裂具有早期逆冲推覆,主压应力属NW-SE向应力系统,晚期正断滑覆,应力方位偏转到SSE-NNW向。  相似文献   

17.
雅鲁藏布江断裂带的构造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雅鲁藏布扛断裂带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俯冲、碰撞的界面。通过对断裂带及邻近地质体的构造变形及大地构造背景研究,可将断裂带的发展划分成4个阶段:1)蛇绿岩侵位前的板块俯冲阶段(90Ma以前):2)蛇绿岩侵位时的板块俯冲阶段(90Ma左右—始新世);3)板块碰撞阶段(始新世以后);4)走滑阶段(现代)。  相似文献   

18.
雅鲁藏布江断裂带的构造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雅鲁藏布扛断裂带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俯冲、碰撞的界面。通过对断裂带及邻近地质体的构造变形及大地构造背景研究,可将断裂带的发展划分成4个阶段:1)蛇绿岩侵位前的板块俯冲阶段(90Ma以前):2)蛇绿岩侵位时的板块俯冲阶段(90Ma左右—始新世);3)板块碰撞阶段(始新世以后);4)走滑阶段(现代)。  相似文献   

19.
运用构造解析和流变学理论及方法,从宏观和微观上,对海南省昌江-邦溪地区海西构造2层变形构造特征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认为海西构造先后经历了顺层固太流变和逆冲推覆剪切两个重要构造变形阶段,其成因机制分别与晚海西期大规模花岗岩浆活动诱导的伸展构造和印支期压缩体制下的对冲式推覆作用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20.

汤口断裂带是下扬子地区一条北东—北北东向的控岩、控矿断裂,该断裂几何学、运动学的研究对认识下扬子地区燕山期以来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详细的构造解析表明,该断裂带至少经历了4期构造变形,分别是中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的逆冲挤压、早白垩世中期—古新世的伸展拉张、始新世—渐新世的右行平移和中新世—中更新世的左行走滑。根据断层面擦痕的矢量反演以及断裂的野外切割关系,我们认为汤口断裂带多期次构造变形对应的区域应力场分别为北西—南东向挤压、北西—南东向伸展、近东西向挤压和近南北向挤压。燕山期以来汤口断裂带的形成和演化主要与华南陆块多板块汇聚挤压的构造环境有关,包括伊泽奈崎板块和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之下的先俯冲碰撞、后拉张以及新生代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向北碰撞后产生的多方向应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