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洋中脊上升的地慢物质带上来的大量热量,使在洋中脊裂谷处的海底热流及温度最高,向海沟逐渐减小.由于热胀冷缩,海底地势在洋中脊处最高.作者根据板块模型由一维运动物体的热传导方程推出裂谷处上升物体的温度分布公式.用此分布公式作为垂直边的边界条件,严格地求解了运动板块的二维运动物体热传导方程.用此方程研究了各参数与观测量之间的关系.通过改变公式中的参数值,使计算的理论曲线与实测海底热流一年龄及海底深度一年龄曲线拟合,从而求出了板块的厚度L=97km,地幔上升速度u=3.gmm/a,热膨胀系数a=3.37×10-5/℃及温度分布.该方法克服了在洋中脊处理论热流值趋于无限大的问题,并可以计算出地幔上升流的速度及宽度.  相似文献   

2.
过去的活动已经掌握开创“新的地球学说”的板块理论,大致得到两种事实依据的支持。一是地震活动、地震波的传播方式以及海底热流量等反映现代板块运动的资料。二是残留着远古时代板块活动痕迹的种种记录。其代表是探索岩石生成时的地球磁场状况的古地磁学和记录着地磁倒转图  相似文献   

3.
加州境内被称为圣安德烈斯断层的北美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之间的边界是世界上研究最多的板块边界之一。这两个板块沿此边界的运动究竟有多快,15年来一直未取得一致意见。但是,最近对海底资料的重新分析大大减少并可能消除现在几百万年的板块运动测量(直接的地面测量)与过去几百万年期间的板块运动测量(较间接的海上测量)之间的差异。它也减少了平行于圣安德烈斯断层的近海断层在破坏性地震中将破裂的可能性。问题在于相对的板块在圣安德烈斯断层上  相似文献   

4.
20世纪地球科学的发展   总被引:15,自引:9,他引:6  
20世纪地球科学经历了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和岩石层板块大地构造的发展过程 ,通过研究的深化和认识的更新 ,使得许多孤立的地质现象进一步得到规律性的认识 .岩石层板块大地构造理论的基本内涵是活动论 ,查清地球的形成和演化历史 ,才能更深刻地认识它  相似文献   

5.
俯冲带的穿透与地幔对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一、板块运动与地幔对流六十年代板块构造理论逐渐为地球科学工作者所接受。板块运动的动力学问题为人们所关心。这促使地幔对流理论的发展,逐渐形成两种不同的地幔对流理论,如图1所示。一种理论认为是整个地幔对流。O'Connell(1977)及Davies(1977)等认为地幔对流是在整个地幔范围内进行的,这种运动拖曳着上覆的刚性板块运动。这种对流模式较容易理解。它的主  相似文献   

6.
地球的粘度     
正在研究日本及其附近地震的科学家们首次发现了可表明软流圈(即位于地壳下面的半流体层)的粘度或柔软度的地球物理现象。他们发现,发生在日本本土上的地震的发震时间与那些发生在开始向本土下俯冲的附近海底的地震之间有显著的相关性。在34—38年以后,海底地震势必会发生。华盛顿卡内基学会的研究人员们说,他们认为这种相关性表明内陆地震释放应变的速度大小,可以影响到海底地区。这个速度是由软流圈粘度所控制的。地球顶层的刚性地壳破裂成几个巨大的板块,它们在软流圈上彼此相对地缓慢地运动着。在研究地区,沿日本东北部沿海,构成该海底的板块正在该岛下以约30度的角度下沉到300英里的深度。研究人员说,该海底板块的运动还紧压着  相似文献   

7.
现代板块运动的测量和研究:地球物理方法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本文简要阐述了用地球物理手段测量和研究现代全球板块运动的理论和方法、现状和发展。结合最新地学板块运动模型NUVEL-1,着重介绍了最近十几年来全球板块运动的研究进展,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发展作了评述。  相似文献   

8.
福建沿海地区晚更新世以来构造地貌发育与构造应力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福建沿海地区构造地貌发育基础与构造地貌特征福建沿海地区地处欧亚板块东南缘,在漫长的地质发展史中,由于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和菲律宾板块的相互作用,燕山运动以前,本区是一个长期隆起的剥蚀区,有人称其为“闽东滨海加里东隆起带”或“闽东滨海台拱”。而中生代晚期所发生的以断裂构造为主要形式的燕山运动,则为本区地质构造发展史上一次强烈的大规模地壳运动,它对本区地壳构  相似文献   

9.
1994年10月4日日本北海道东部近海地震是发生在太平洋板块和北美板块碰撞区的海沟型大地震。虽然海底板块的俯冲地点是观测所不能及的深海世界,但并不是完全没有人工设备,属于某些系统的海底通信电缆连接着各大陆。以深海底敷设的同轴电缆为基线,再连接上光缆网络,将有益于海底地震的预测和海洋观测的研究。据悉,这项实验将作为5年计划从1995年开始实施。实验的海域在神奈);;县二宫一冲绳一关岛问,这里可以直接观测太平洋板块、菲律宾海板块、欧亚板块这三大板块碰撞地点,将在预测日本近海发生的海底大地震方面发挥威力。该项实验…  相似文献   

10.
论青藏高原及邻区板片构造的一个新模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首先论述了板块学说提出的过程和存在的一些不足与疑问,特别是该学说将Holmes(1948)的地幔热对流说作为驱使岩石圈板块运动的动力机制.而后又以青藏高原及邻区为例,根据区域地质、蛇绿岩和地质构造研究的成果,特别是地震测深研究的成果,详细地论证了本区不存在有大洋中脊扩张成为大洋盆地的新大洋和大洋板块简单的B型俯冲模式,但存在有海底扩张的陆间海和海洋地壳板片(蛇绿岩构造岩片)的仰冲以及大陆岩石圈板片复杂的A型俯冲新模式.新模式不是以地幔对流运动,而是以扩张分离A型俯冲的大陆岩石圈板片与软流圈之间的水平剪切相对运动机制作为它的躯动力.  相似文献   

11.
传统大地构造学侧重于大陆的研究,忽视了海洋,而板块构造学则立足于海洋,对于大陆内部的板块划分讨论极少。对于大陆板块的逐级划分,早在板块学说问世之前就开始了,只不过当时采用的名称(如断块、块体、地块等)不同,没有与海底扩张理论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12.
地壳“轧展效应”与海底扩张及大陆漂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宋贯一 《地震》1992,(1):41-47
作为板块运动的驱动力“地幔对流”假说,仍然是当代地球科学中一个亟待解决的全球性重大课题。近廿多年来,为什么该假说从理论到观测仍得不到肯定的结论,作者认为其原因主要是研究该课题的着眼点有问题。到目前为止,几乎全部有关板块运动驱动力源的研究,都把着眼点集中在地球内部。 作者的思路恰恰相反,从地球外部寻求驱动板块运动的力源,根据地壳“轧展效应”假说,太阳及其地球的运行规律正好组成一个类似一般轧制的“轧机”,地壳像“轧件”一样在“轧制力”(光压)的作用下必将受到“轧制”并在其地壳内部产生应力、应变和应力波。作者分析了地壳“板带”内产生的应力、应变和应力波的传递方向和分布特征,并以此理论从成因机制上解释了如非洲大裂谷的形成。太平洋的海底扩张及其特征、大陆漂移(非洲与南美洲之间距离的增加)等地球科学中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3.
用陆地台和海底地震仪监测了1985年6月12日在台湾东部近海发生的3次中强地震的余震。由海-陆联合台阵定位的余震震源,勾画出破裂面走向为北东,向东南陡倾。该结果与3次主震的断层面解完全一致。综合这些结果表明,破裂机制为右旋走滑型的。所研究的地震序列发生于活动的消减带背后,可用菲律宾板块与欧亚板块之间沿台湾正东的海沟强烈斜向会聚引起的弧前“碎裂板块”(Slive Plate)运动予以解释。  相似文献   

14.
阐述利用空间大地测量测定和研究板块运动的基本方法、研究成果及最新进展,并和地质学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用地质学方法与用大地测量方法建立的板块运动模型参数在整体上具有很好的一致性,但对某些板块而言两者相差甚大,超出了模型误差的范围,其中,所有大地测量得到的太平洋板块速率都大于地质模型,极位置经度都偏小。不同作者利用空间大地测量建立的板块运动模型参数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与所利用的数据类型,板块及其边界划分方案、测站的数量与分布状态及测站取舍的原则有关,尤其是与测站的分布 变形(非刚性板块运动)测站的取舍有关。在研究区域性地壳运动时,采用不同的板块运动模型将会得到不同的背景场,从而会得到不同的区域运动图像,因此选择合适的背景场模型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介绍空间大地测量测定板块运动的成果和最新进展并与地质学方法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地质学方法和空间大地方法获得的板块运动参数基本一致,说明板块运动三百多万年来在整体上有较好的确定性,但太平洋板块用空间大地测量方法获得的板块运动速率高于地质学结果,随着空间大地测量的不断发展,用空间大地测量测定精确的全球和区域性板块运行参数已经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6.
海底强地面运动计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将计算综合地震图的广义反射、透射系数矩阵和离散波数方法进行了推广,使之适合于计算海底地面运动的位错点源格林函数。通过对数值例子的分析表明,理论模拟方法可以用于研究海水层和沉积层性质对海底运动的影响,以根据陆地上的资料来定性地获得海底强地面运动的信息。  相似文献   

17.
汤加的俯冲板块结构复杂,板块形态的起因和形成机制不是很清晰.为了探索其演化,我们借助于板块运动学、海底年龄和关键的大地构造特征,用地球动力学模型模拟了本区域40 Ma之后的俯冲历史.通过研究我们发现,沿着海沟的分布位置,不同的黏度、流体的吸力与浮力比特征控制着板块的力学强度,从而影响着板块的俯冲角度和形态.我们的模型显示在俯冲板块形成前,研究区表面西侧的黏度剖面形成的弱化带为水平低黏度区,它对俯冲的发生有一定的引导作用,高黏度的上覆板块的存在和俯冲导致的地幔流体的吸力降低了俯冲板块的倾角,15°S附近的俯冲板块的分离发生在16-8 Ma之间.最后我们通过匹配实际的构造特征,包括贝尼奥夫带和波速结构剖面,用所得的相关性最佳的模型对本区的地幔结构随时间演化提供探索.  相似文献   

18.
弹性板块运动模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传统板块构造理论认为板块是一个刚体,实际上板块是可变形的.板块内部几年到几十年时间尺度的变形主要是弹性变形,因此应当用弹性模型描述板块运动.推导了板块的弹性运动方程,由空间大地测量新的观测成果建立了菲律宾海、太平洋和澳大利亚板块的弹性运动模型.发现三个板块内部都存在明显的水平形变.板内应变场的空间变化有明显的规律:板块边界附近的应变率最大,从边界向内部逐渐减小;在板块扩散边界附近,主张应变率大于主压应变率,主张应变轴基本上与边界的扩张方向一致;在俯冲边界附近,主压应变率大于主张应变率,主压应变轴基本上与板块的俯冲方向一致;在走滑兼有俯冲性质的边界附近,最大剪应变的方向与边界断裂的走向基本一致.由GPS观测得到的主压应变轴与由震源机制解得到的主压应力轴方向具有很好的一致性.板内的应力-应变场基本上遵循广义胡克定律.  相似文献   

19.
介绍两个用 Basic 语言编制的古地磁绘图程序的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用Basic语言编制了用于古地磁研究的古纬度绘图程序和球面上两个或几个板块绕一欧拉极发生相对转动的绘图程序。其中古纬度绘图程序采用了赤平极射和墨卡托两种投影方式,它能依据古地磁数据绘出板块的古纬度和古方位。和手工绘图相比,它具有直观、快速、准确,适应性强的优点,只要改变计算参数就可以得到不同角度的投影,并可采用不同比例尺,对局部图形加以放大或缩小。使用以上两种程序可帮助人们利用古地磁资料来研究板块的水平运动历史,重建大陆的古地理位置。赤平极射投影绘图程序也可以用于地质学的其它方面(如结晶学等)的绘图工作。古地理图还能直观显示某些沉积矿床生成的古纬度条件,并对某些矿床的现代地理分布作出预测  相似文献   

20.
地震迁移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沿构造带迁移,另一种是短时间、长距离、直线式的震中迁移,其迁移路线能跨越不同的构造单元。这后一种迁移类型,其迁移方向与构造压力方向呈45°夹角。按照立交模式的观点,它反映了下岩石圈中剪切蠕滑断层的运动。本文利用上述观点和地震迁移资料对与中国大陆相邻板块运动方向进行了确定,得到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分别向西、向北和向南南西方向运动。研究结果还表明,我国最近一次大震高潮期和低潮期板块运动方向是稳定的。此外,本文还讨论了由地球自转引起的纬向和经向地震迁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