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以露头剖面层序地层研究为基础,结合少量钻、测井资料及前人研究成果,分析了准噶尔盆地南缘中下侏罗统含煤层系的层序地层发育特征和聚煤控制因素。准噶尔盆地南缘中下侏罗统含煤层系为1个完整的二级构造层序,内部发育4个三级层序,12个体系域。研究结果表明,弱伸展、缓慢沉降的古构造背景和温湿还原的古气候条件是中下侏罗统成煤的基本条件;二级构造层序相对湖平面变化和三级层序相对湖平面变化速率是聚煤的主控因素。露头出露厚度大、横向分布稳定的工业可采煤层均发育于高位体系域。SQ1沉积时期,二级构造层序的相对湖平面下降,古潜水面整体偏低,煤层主要发育于三级层序相对湖平面上升速率适中的高位体系域下部;SQ3沉积时期为早中侏罗世的最大洪泛期,二级构造层序的相对湖平面上升至最高点,煤层主要发育于三级层序相对湖平面下降且下降速率适中的高位体系域中上部。  相似文献   

2.
以露头剖面层序地层研究为基础,结合少量钻、测井资料及前人研究成果,分析了准噶尔盆地南缘中下侏罗统含煤层系的层序地层发育特征和聚煤控制因素。准噶尔盆地南缘中下侏罗统含煤层系为1个完整的二级构造层序,内部发育4个三级层序,12个体系域。研究结果表明,弱伸展、缓慢沉降的古构造背景和温湿还原的古气候条件是中下侏罗统成煤的基本条件;二级构造层序相对湖平面变化和三级层序相对湖平面变化速率是聚煤的主控因素。露头出露厚度大、横向分布稳定的工业可采煤层均发育于高位体系域。SQ1沉积时期,二级构造层序的相对湖平面下降,古潜水面整体偏低,煤层主要发育于三级层序相对湖平面上升速率适中的高位体系域下部;SQ3沉积时期为早中侏罗世的最大洪泛期,二级构造层序的相对湖平面上升至最高点,煤层主要发育于三级层序相对湖平面下降且下降速率适中的高位体系域中上部。  相似文献   

3.
运用层序地层学有关理论和方法,在钻井资料的基础上,对和什托洛盖盆地下—中侏罗统煤系地层进行了层序地层学与聚煤规律研究。将其下—中侏罗统分为7个三级层序,其中八道湾组、三工河组、西山窑组分别划分出3、2、2个三级层序。通过连井剖面的对比建立了层序地层格架。低位体系域主要发育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三角洲沉积,湖扩体系域主要发育滨浅湖沉积,高位体系域主要发育三角洲和滨浅湖沉积。煤层主要发育于湖扩期和高位期,相对快的基底沉降和适宜的物源补给对煤的聚集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4.
基于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地区下白垩统地震、钻井、录井和古生物资料分析,运用高精度层序地层分析方法,结合下白垩统沉积序列和构造演化特征、气候周期性变化特征等,将下白垩统吐谷鲁群划分为4个三级层序,并指出各层序边界在地震、岩性和电性资料上的响应特征。根据车排子地区特定的缓坡斜坡构造背景,建立起无坡折缓坡型层序地层模型,将三级层序划分为湖侵体系域和湖退体系域。湖侵体系域以粗粒扇三角洲前缘和细粒滨浅湖沉积为主,湖退体系域则发育粒度相对较粗的滨浅湖滩坝沉积。研究区沉积演化旋回性特征明显,幕式构造运动和古气候旋回变化对层序的发育起重要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新疆准东煤田东部层序地层学及聚煤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首次以准东煤田东部煤矿勘查区为主要研究对象,以钻井岩心描述资料、地震和测井资料为基础,运用层序地层学、煤田地质学和沉积学等相关理论和技术方法,建立了准东煤田东部层序地层格架,重点研究了中侏罗统西山窑组层序地层特征,探讨了聚煤作用和聚煤规律.研究区内侏罗系可划分为两个二级层序和6个三级层序,西山窑组可划分为一个完整的三级层序,6个准层序组(4级)和19个准层序(5级).层序地层研究表明,西山窑组可采煤层主要发育于湖扩体系域(TST)末期和高位体系域(HST)早期,该时期较快的可容纳空间增加速率和较快的泥碳堆积速率间相平衡,有利于厚煤层的聚集.  相似文献   

6.
利用钻孔岩心数据等资料及层序地层学的有关理论、方法,对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瓦窑堡组进行了层序地层学和聚煤作用的研究。识别出区域不整合面、河流下切谷、地层颜色、岩性突变界面等4个层序界面,并划分出了3个三级层序及相应的低位、湖侵及高位体系域。从时间上看含煤性以层序3最好,层序2次之,层序1较差,煤层主要形成于三级层序的湖侵体系域,其次为高位体系域,厚煤层(5煤层)主要发育于三级层序最大湖泛面附近。综合研究区沉积环境、层序地层、岩相古地理等研究成果,得出了主要煤层(5煤层)形成于湖侵过程中湖湾沼泽、三角洲平原间湾沼泽和曲流河泛滥平原沼泽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兴凯湖盆地是与敦密断裂构造活动密切相关的含煤盆地,发育古近系虎林组和新近系富锦组含煤地层。利用实测剖面、钻孔岩心及测井曲线资料,对该盆地含煤地层沉积环境、层序地层及聚煤特征进行研究,在研究区识别出三角洲沉积体系和湖泊沉积体系。根据研究区内的岩性岩相变化,将区内含煤地层划分为2个三级层序Sq1和Sq2,其中层序Sq1相当于古近系虎林组,发育湖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层序Sq2相当于新近系富锦组,发育低位体系域、湖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古近纪主要聚煤环境为高位体系域的三角洲平原沼泽,新近纪聚煤环境为低位和湖侵体系域的滨浅湖淤浅沼泽和高位体系域的三角洲平原沼泽。  相似文献   

8.
利用煤田钻孔、测井及古生物等资料对内蒙古海拉尔盆地扎赉诺尔凹陷下白垩统含煤岩系层序地层格架进行分析。根据区域不整合面,下切谷河道砂体冲刷面及古生物组合突变面把研究区下白垩统含煤岩系分为两个三级层序,并建立等时层序地层格架,对沉积相及聚煤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层序I在凹陷南部3个体系域发育完整,在北部仅发育上部的高水位体系域,为厚层滨浅湖泥岩沉积。层序II的3个体系域发育、保存齐全,低水位体系域主要发育厚层分流河道砂岩;湖侵体系域主要发育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分流间湾和河口坝等沉积;高水位体系域主要发育厚层的滨湖粉砂岩、泥岩和煤层沉积;扎赉诺尔凹陷的聚煤环境主要是三角洲平原及三角洲朵叶体之间的低洼地带,富煤带主要位于凹陷西部和东北部地区,煤层单层厚度可达30m。  相似文献   

9.
和什托洛盖盆地中侏罗统西山窑组发育多套煤层。据钻井岩心和测井曲线资料,研究和什托洛盖盆地中侏罗统西山窑组层序地层格架及沉积体系空间展布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煤的聚集规律。研究区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和湖泊3种沉积体系,物源来自盆地南北方向。西山窑组可划分为两个三级层序,煤层主要分布于三级层序的湖扩和高位体系域,高位体系域中晚期为泥炭沼泽发育的最佳时期。  相似文献   

10.
江苏宁芜和溧水地区属于下扬子地层分区,早中侏罗世普遍发育陆相河湖相沉积,选取了下侏罗统钟山组、中侏罗统北象山组野外露头剖面开展层序地层研究。研究表明:钟山组为典型陆相曲流河相地层,北象山组主要为一套湖相地层,均代表了早中侏罗世坳陷盆地沉积,在坳陷盆地升降运动的主要驱动下,象山群(包括有钟山组和北象山组)中共识别出2个三级层序,11个四级层序及若干体系域。通过下中侏罗统层序研究,进一步完善了区域内多重地层划分方案,并对下中侏罗统沉积相演变过程有了新的系统认识。  相似文献   

11.
浅析准噶尔盆地侏罗系煤层在层序地层中的意义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刘豪  王英民  王媛 《沉积学报》2002,20(2):197-202
准噶尔盆地侏罗系主要发育了三套煤层组合,分别位于八道湾组下段、八道湾组上段下部和西山窑组底部。在准噶尔盆地侏罗系层序地层学划分的方案中sb1、sb2、sb4界面则分别位于八道湾组下段、八道湾组上段下部和西山窑组底部三套煤层组合附近。由于在不同层序的不同体系域及同一体系域的不同时期可供煤层堆积所需要的可容空问和容纳快速堆积的煤层 (泥炭 )的发育程度以及沉积环境的不同,其聚煤情况也有较大差异,因而准噶尔盆地侏罗系煤层具有穿时现象,在层序的各个体系域中都有可能发育。经分析发现侏罗系煤层主要发育于 :⑴层序I的低位和高位域;⑵层序II的低位域;⑶层序III的高位域和 (4)局部发育于层序IV的低位域  相似文献   

12.
以Vail经典层序地层学理论为基础,综合运用乌—夏地区地震、钻井和测井资料,在各层序井—震联合标定的基础上,建立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乌—夏地区侏罗系层序格架,将侏罗系划分为2个超层序7个层序,并分析研究了侏罗纪不同层序的展布特征、体系域构成及沉积体系展布。乌—夏地区侏罗纪层序特征在厚度总体上呈现由斜坡区至冲断带(由南至北)厚度减薄的趋势,沉积环境早期(JSQ1—JSQ4)以较干旱的冲积扇、辫状河沉积至中期(JSQ4—JSQ5)的扇三角洲、三角洲和湖泊相类型为特征,晚期(JSQ6—JSQ7)又转变为较浅水的冲积扇、辫状河的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13.
准噶尔盆地侏罗系八道湾组聚煤作用控制因素分析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从煤层厚度及其在层序地层格架中的平面展布特征入手,并在分析煤层在层序格架中的发育和分布规律的基础上,探讨了沉积环境、沉积体系演化和湖平面变化对陆相盆地---准噶尔盆地侏罗系层序Ⅰ(八道湾组的主体)聚煤作用的影响。河流泛滥平原、三角洲平原、湖湾等沉积环境的可容空间变化速率和泥炭堆积速率常能保持有利于泥炭沉积的平衡关系,从而成为富煤环境。实质上,沉积环境是聚煤作用控制因素的外在表现形式,而其最根本的控制因素则是可容空间变化速率。在本研究区,主要体现为湖平面变化对煤层分布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准噶尔盆地腹部侏罗系层序地层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主要目的层侏罗系埋藏深,构造形态简单,岩性油气藏是主要的油气藏类型。综合利用腹部地区钻井和地震资料,建立起了该地区侏罗系三级层序地层格架,把侏罗系划分为6个三级层序(Sq1—Sq6)。研究认为,与具坡折带陆相断陷湖盆层序模型相比,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侏罗系层序形成于坡折带不发育或异常平缓的古地理背景下,因而其形成的层序特征也表现出独有的平缓地形特点,且突出表现为不整合面全盆范围内分布,无法依据坡折带划分低水位体系域,水进体系域厚度薄等特点。受古地形起伏、古气候条件等古地理因素不同的影响,该6个层序形成于3种不同的古地理沉积背景中:潮湿气候平缓斜坡背景(Sq1、Sq2、Sq4)、潮湿气候缓斜斜坡背景(Sq3)、干旱气候平缓斜坡背景(Sq5、Sq6),相应地表现出不同的层序特征。  相似文献   

15.
准噶尔盆地南缘西山窑组沉积特征及聚煤规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对大量钻孔资料、测井资料、野外露头及古生物化石资料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应用经典层序地层学基本理论和方法,对准噶尔盆地南缘西山窑组进行了层序地层划分,共识别出SQ1和SQ2两个三级层序,并根据地层叠置样式、沉积旋回特征细分为6个体系域。通过沉积基础图件、沉积环境的分析明确了研究区西山窑组沉积演化特征:SQ1层序中,河控三角洲发育,在湖缘及泛滥平原区形成稳定的泥炭沼泽,且聚煤作用时间长,强度大,分布广,形成了稳定的厚煤层;SQ2层序中,由于构造变动频繁,后期剥蚀严重,导致聚煤作用逐渐减弱。对准噶尔盆地南缘西山窑组的沉积环境特征和煤层聚集规律的分析为下一步的煤炭勘探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准噶尔盆地东部侏罗纪处于大型内陆湖盆的东北缘,发育三套稳定分布的煤层,分别位于侏罗系西山窑组下部、八道湾组上部和八道湾组中下部。西山窑组煤层和八道湾组上部煤层形成于湖退型三角洲,煤层厚度大,八道湾组中下部煤层形成于湖侵期滨湖沼泽,厚度薄但分布稳定。准东地区基准面和可容空间变化对聚煤作用及煤系层序结构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侏罗纪受盆地基底差异性沉降的影响,可容空间发生周期性变化,湖退期可容空间向盆地中心迁移,盆地中心及滨岸带以下部位具有较大的可容空间,有利于泥炭保存,形成西山窑组主力煤层和八道湾组上部煤层,这两套煤层在基准面旋回划分中可作为沉积作用的转换面,是时间地层对比的界面。八道湾组中下部煤层具有初始湖泛面性质,可作为层序界面。通过对准东彩31井区煤系基准面旋回进行划分对比,合理地解释了彩31井区西山窑组油藏油气水空间分布关系,在岩性油气藏识别和油藏精细描述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西准噶尔界山前陆盆地晚期层序地层模式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西准噶尔界山前陆盆地从晚石炭世到侏罗纪的发育与演化可划分为两个时期:前陆盆地早期(C_3—P)和晚期(T—J),后者为陆相沉积。本文对前陆盆地晚期的成生机制及其演化进行了定性研究与探索,并建立了盆地生长序列模式和建立了三叠—侏罗纪前陆盆地的层序地层模式。阐述了陆相压陷盆地Ⅰ、Ⅱ型层序界面的标型特征以及前陆盆地晚期沉积体系域和湖水面升降曲线图版用于油气储集空间的预测;并建立了油气预测的储集层序格局模型。  相似文献   

18.
Sequence Stratigraphy of the Jurassic Coal Measures in Northwestern Chin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 sequence stratigraphy of the Jurassic coal measures of northwestern China has been studied based on data from outcrop and borehole sections. Because of the geological background and the diversity of basin types, such as isochronisms of coal seams and recognition of key sequence boundaries, it is rare to summarize and correlate sequence structure and framework. The types and recogni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equence boundaries of the Jurassic coal measures are revealed by comparing climatic characteristics, structural styles and the base level cycle. A total of five third-order sequences and 15 systems tracts have been subdivided and the sequence stratigraphic framework has been reconstructed confirming that the thick coals accumulated in the late stage of transgression system tracts of sequence I (SQ I) and sequence III (SQ III). This idea is of important academic significance for instructing coal resources exploration, and enhancing geological effects of prospecting engineering. It is also of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guaranteeing construction of the large-scale coal production base in northwestern China, accelerating the westward development of the coal industry stratagem.  相似文献   

19.
中部4区块位于准噶尔盆地腹部的昌吉凹陷,侏罗纪时堆积了浅水辫状三角洲相粗粒砂砾岩与深水湖泊相泥岩沉积,这些沉积在D2井区显示出多个明显的旋回.根据沉积相序变化、准层序叠加样式、测井曲线特征,通过伴生的低水位域底界面的识别及附近的超失、削截特征分析,仔细追踪和查明了10条关键层序界面,划分出9个三级层序,识别出低水位、湖进和高水位体系域.由于处于关键坡折带的下倾方向,每个层序均具有完整的三分结构,年限平均约5Ma,共识别出27个体系域,准层序组62个,准层序148个.单个层序厚度平均209.3m,单个准层序组平均厚30.4m,单个准层序平均厚13.0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