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右江盆地三叠纪槽盆相浊流沉积岩系遭受过区域极低级变质作用。依据地质观察和伊利石结晶度、绿泥石-云母堆垛集合体、标志性粘土矿物及白云母(伊利石)b0参数测定资料,阐述了泥质岩石的成岩变质作用经浅层(近)变质作用到浅变质作用的转换特征。变质温度区间为150-350℃,低压类型,具高地温梯度(40-43℃/km).变质级及亚带总体与地层时代及岩层在地层柱中的位置有耦合关系,而与区域变形强度无关。最后指出区域极低级变质作用是印支-燕山构造旋回早期及区域变形前的地质事件,属于地壳伸展构造背景下右江边缘型盆地内部的埋藏型变质作用。  相似文献   

2.
极低级变质作用和极低级变质带综述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极低级变质作用是指变质作用最低级的部分,包括成岩作用和浅层变质作用,其变质温度范围大体介于150-370℃之间。本文简要地对极低级变质作用和极低级变质带的特征和研究领域进行综述,可以看出,通过极低级变质作用和极低级变质带的研究,能够提供造山带、沉积盆地演化及板劈理发育等有关地球动力学过程和流变状态信息;强调指出进一步研究极低级变质作用和极低级变质带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3.
极低级变质作用及其研究方法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近年来国际上极低级变质作用的研究进展包括综合运用了伊利石结晶度等各项指标 ,将极低级变质带划分为成岩带、近变质带和浅变质带 ,成岩带和近变质带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低级成岩带、高级成岩带、低级近变质带和高级近变质带 ;研究了伸展背景、阿尔卑斯碰撞背景和增生背景下的极低级变质作用 ;进一步理解了矿物的转变过程 ,建立了变质泥质岩石的矿物反应系列。即变质泥质岩石的二八面体矿物反应系列 ,为蒙皂石—伊 /蒙混层 (I/S)—伊利石—白云母 ;对应变质镁铁质岩石的三八面体矿物反应系列 ,为蒙皂石—绿泥石 /蒙皂石混层 (C/S)—绿泥石。岩石微构造也发生同步变化 ;明确了广泛应用的伊利石结晶度的本质是雏晶大小的一种量度 ,也与晶格应变有关 ,主要受反应动力的控制 ;建立了系统的研究技术方法 ,包括野外采样方法、室内X光衍射法 (XRD)、透射电镜法 (TEM )、地质温度计、地质压力计、岩石学方法、同位素地质学方法等  相似文献   

4.
极低级变质作用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毕先梅  索书田 《地学前缘》1998,5(4):302-306
只有10余年研究历史的极低级变质作用研究对低温矿产的形成、环境保护、许多地质构造学关键问题的解决均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国外主要运用先进的分析仪器,对微细矿物的结构、成分进行分析,获得矿物组合、粘土矿物的结晶度、多型、混层比、b0值等以及有机质参数、流体包裹体等信息作为判断极低级变质作用的依据。中国对极低级变质研究刚刚起步,文中介绍了一些学者对内蒙、右江、新疆、北京、台湾等地区所作的一些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5.
由伊利石结晶度研究桂西右江地区区域极低级变质作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运用伊利石结晶度Kübler指数将桂西右江地区下三叠统罗楼群和中三叠统百逢组下段划归为浅层变质带(K.I△2θ°为0.22~0.25);将中三叠统百逢组上段和河口组划归为近变质带,中三叠统百逢组上段为高级近变质带(K.I△2θ°为0.26~0.33);中三叠统上部河口组为低级近变质带(K.I△2θ°为0.38~0.40),不排除局部为成岩带的可能.地层柱自下向上,伊利石结晶度Kübler指数由小变大,变质程度由高变低,而且,变质作用级别与岩层在地层柱中位置协调以及变质带边界与地层界线趋于一致,证明为区域埋藏极低级变质作用.凌云明山金矿区剖面矿体和百逢组各层段伊利石结晶度Kübler指数为0.42~0.50,属成岩带,且没有明显时空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6.
极低级变质作用对年轻造山带构造演化和油气勘探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成为地质学家探讨的热点领域。文章以中国东北地区南缘石炭—二叠系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其极低级变质作用的特征。通过对兴蒙造山带东段林西—乌兰浩特地区二叠纪地层的伊利石结晶度、b0值和多型等参数进行测试分析发现,伊利石结晶度Kübler指数在0.175~0.47之间,大多数集中于0.25~0.35,平均值为0.30;样品b0值主要在9.0155~9.0316 ?之间,平均值为9.0249 ?;伊利石多型主要为2M1。以上结果表明研究区二叠系林西组和哲斯组主要经历了葡萄石-绿纤石相的极低级变质作用,变质温度200~370 ℃,压力为中压,同时表明其具有较高的生烃潜力。结合二叠系生烃期研究和区内广泛发育的白垩纪侵入体推测,二叠系极低级变质作用可能发生在早白垩世,且与岩体侵入导致的地温梯度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7.
安徽石马超高压变质地体构造演化的流体包裹体响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安徽石马超高压变质地体经历 5次构造变形 ,其特征是由深层次挤压韧性变形到浅层次的伸展脆性变形。相应地发育有 5期流体 ,它们的演化规律为 :早期以硅酸盐熔体和流体熔融体为主 ,随后富CO2 流体占优势 ,后期H2 O溶液起主导作用。总体而言 ,从老到新流体均一温度和含盐度均由高变低。在构造作用和流体作用的共同推动下 ,石马超高压变质地体经历了复杂的演化过程 :洋壳俯冲 ,超高压榴辉岩形成与形变→陆壳碰撞 ,榴辉岩折返→地体构造分异 ,榴辉岩就位→地体均衡隆起 ,榴辉岩抬升→地体差异隆起 ,榴辉岩剥露。因此 ,流体作用在研究超高压变质地体中占有重要地位。流体直接影响超高压变质地体形成的物理化学环境 ,在分析其形成深度时 ,应充分考虑流体超压问题。总之 ,在超高压地体演化过程中 ,流体一直是积极推动其发展的最活跃的因素。  相似文献   

8.
高盐变质流体对我国绿岩带金矿的制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谢奕汉  范宏瑞 《岩石学报》2000,16(4):661-664
高盐变质流体为绿岩带原岩在变质 -混合岩化过程中产生的液体 ,其含盐度高达 30~ 40 wt% Na Cl,富含 K、Na、Ca、Mg碱金属离子 ,K/ Na≈ 1,呈强碱性 ,有利于绿岩中 Au的活化和迁移 ,使绿岩带起到金的矿源层作用 ,并且间接地控制了变质期后绿岩型金矿的形成和分布 ,控制了绿岩型金矿的规模大小  相似文献   

9.
牙形石色变度──CAI值是一项有效的古地温指标,它不但可以帮助确定低级-极低级变质碳酸盐岩的最高变质温度,而且可以判别变质类型。本文在介绍牙形石CAI值研究现状及低级-极低级变质作用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运用CAI值进行低级-极低级碳酸盐岩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及探讨。  相似文献   

10.
福建沿海中生代变质带中花岗质岩石的地球化学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周旋  于津海 《地球化学》2001,30(3):282-292
福建东南沿海中生代变质带的花岗质岩石分布于东山、晋江和莆田等广大地区。花岗岩中常包含黑云母、石榴子石或白云母。但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这些花岗岩属于钙碱性或高钾钙碱性,以低Rb、Zr、Hf、Nb、Y、Ga含量和Rb/Sr比值,以及高Ba、Sr丰度为特征,属于典型的Ⅰ型花岗岩。它们的稀土总量普遍较低,具有轻稀土富集、铕中等亏损的稀土分布模式。本带三个地区花岗岩的微量元素组成存在一定差异,但具有相似的Sr、Nd同位素组成,以高εNd(t)(-4.49~-3.15)和低ISr(0.7055-0.7074)、tDM(1.19-1.29Ga)为特征。地球化学研究显示本带花岗岩形成于相同的构造背景-大型边缘火山弧环境。其母岩浆是由类似于麻源群的古老火成变质岩部分熔融产生的熔融体与同期的幔源玄武质岩浆发生一定程度混合而成。不同地区或同一地区花岗岩地球化学组成上的差异是不同程度的部分熔融和结晶分异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有机质热演化与极低级变质作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岩石中有机质热演化特征可以灵敏于反映岩石的成岩作用到变质作用之间(即极低级变质作用)的温度、压力变化情况。笔者对有机质热变指标在极低级变质作用界线、变质带划分和变质作用温度、压力和时间演化等方面的应用进行了综述和探讨。  相似文献   

12.
美国内华达山脉(Sierra Nevada)西部变质带是古生代以来的活动大陆边缘和显生宙大陆增生的典范,通过对其变质变形史的研究及其与秦岭造山带的对比,认为其对中国造山带的研究,尤其是对大陆增生、增厚及演化历史等方面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东疆哈尔里克变质地带变质作用特征及形成构造环境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本文通过对哈尔里克变质地带的变质岩石学、变质矿物及矿物包裹关系的研究,确定该变质带的形成曾经历了晚古生代中、晚石炭世的高温-低压型的区域热变质作和晚石炭世末期中温-中压型的断裂区域变质作用,且后者叠加改造了前者。前者温度为922℃~780 ℃,后者可划分出四个递增变质带,温压为450℃~670℃和2.3~4.1kb,这一研究反映丁哈尔里克泥盆纪火山岛弧经过了由拉伸作用到碰撞挤压造山引发的A型俯冲作用演变过程,并产生了上述相应的变质现象。  相似文献   

14.
杨继权  杨钦 《地质与资源》2015,24(5):428-432
从小兴安岭特殊的盆岭构造地貌景观、复杂的构造交叉、多期北西向及南北向成矿构造的继承延续、中生代花岗岩带和火山岩带对成矿的控制、北西向独特的地球物理异常构造趋势等客观存在的特征,确立了黑龙江右岸北西向构造-成矿带的存在.通过大量矿床实例论述了多期活动的北西向构造带具有控岩、控矿、导矿、容矿的多项成矿功能,矿床(体)呈北西向带状分布.矿床的展布具有明显的水平分带现象.为黑龙江右岸找矿预测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长江中下游中生代岩浆岩及铜铁成矿带的深部构造背景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李曙光 《安徽地质》2001,11(2):118-122
地球物理和中、新生代幔源岩浆岩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华北和华南陆块的深部岩石圈地缝合线较地表地缝合线南移。在郯庐断裂带以东南移至南京一镇江一线,并从南京往西呈南西走向延伸至桐城一带;在郯庐断裂带以西的大剐山区,深部地缝合线至少南移至岳西以南。这一贴近长江中下游的深部地缝合线,有可能在郯庐断裂系早白垩世发生大规模左行走滑作用下而导致引张,从而诱发了地幔上隆和大规模岩浆事件及铜铁成矿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