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寇宏杰 《甘肃地质》2007,(Z1):40-43
通过对大煤沟井田含煤地层特征、煤层特征和煤质特征等的分析与研究,依据井田内含煤地层的聚煤规律,考虑到后期构造改造作用对煤系、煤层的影响,对可能含煤的区域进行了预测,为今后在该区找煤指出了方向。  相似文献   

2.
寇宏杰 《甘肃地质》2007,16(1):40-43
通过对大煤沟井田含煤地层特征、煤层特征和煤质特征等的分析与研究,依据井田内含煤地层的聚煤规律,考虑到后期构造改造作用对煤系、煤层的影响,对可能含煤的区域进行了预测,为今后在该区找煤指出了方向。  相似文献   

3.
准噶尔含煤盆地构造演化与聚煤作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准噶尔含煤盆地是新疆主要含煤盆地之一 ,从含煤盆地内各煤田的含煤地层特征 ,构造特征及煤层赋存特征着手 ,分析了盆地内的沉积环境 ,构造演化和聚煤作用 ,论述了两个主要聚煤期所形成的含煤建造的发生、发展过程 ,指出了两个含煤建造中聚煤中心和富煤带的位置  相似文献   

4.
中国海域区古近纪含煤盆地与煤系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近纪和古近纪是全球重要的聚煤期。中国古近纪聚煤盆地分布在东部沿海省区,是全球性环太平洋聚煤带的组成部分。中国海域区含煤沉积盆地虽然也属于断陷盆地和坳陷盆地类型,且成群出现,但总体构造背景有利于含煤沉积的持续发展,盆地群连续性好,含煤沉积厚度大,如琼东南盆地、东海海域西湖凹陷,含煤沉积厚度达1 km以上,这是陆上区古近纪含煤盆地所不能相比的。研究表明,海域区的聚煤盆地内大多由若干凹陷组成,为聚煤凹陷,可分为两大类,即半地堑凹陷和地堑凹陷。根据成煤盆地的水体深浅又可分为深水半地堑凹陷和浅水半地堑凹陷,地堑凹陷均为深水凹陷。盆地内表现为明显的两个聚煤带:缓坡聚煤带和陡坡聚煤带,缓坡聚煤带占绝对优势。在潮坪体系的潮上带和潮间带沼泽,利于聚煤作用的广泛发生。泥炭的堆积可能存在两种形式:原地堆积和异地堆积。由于盆地构造的频繁活动异地堆积可能是海域区聚煤盆地成煤作用的重要形式。海域区巨厚的含煤沉积为海域区煤成气成藏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又由于含煤地层埋深大,煤的变质作用程度相对较高,成为良好的烃源岩。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同处东海陆架盆地西部凹陷群的长江凹陷、瓯江凹陷以及处于陆架盆地东部凹陷群但与长江凹陷相连通的西湖凹陷3凹陷在构造背景、形成演化、构造特征、地层分布与沉积环境变迁等方面的综合对比分析认为,长江凹陷古新统美人峰组中上部、始新统长江组中上部应分别具有与瓯江凹陷古新统中上部的明月峰组、西湖凹陷始新统中上部的平湖组相似的含煤层系分布,渐新统以上地层不存在或仅有部分煤线分布;与西湖凹陷相连通的南部大观园深凹内部广泛发育的连接浙闽隆起和翠秀堂低凸的构造斜坡带是含煤层系分布的最有利区域.  相似文献   

6.
新疆煤炭资源赋存规律与资源潜力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疆预测煤炭资源量虽居全国首位,但探明程度很低,仅为12%,煤炭资源分布极不均衡。依据构造控制、成煤时代及聚煤规律等因素,将新疆含煤地层划分为三大含煤地层区,即:准噶尔含煤地层、塔里木含煤地层及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含煤地层区。依据早―中侏罗世的聚煤作用与古地理环境、古构造的关系,可将三大含煤地层区再划分为13个赋煤带,进而细分出60个煤田(煤产地、煤矿点)。通过对13个赋煤带含煤地层与构造的研究,对新疆煤炭资源勘查开发潜力作出评价,认为新疆煤炭资源量潜力巨大,有很好的勘查开发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黑龙江省位于天山 ̄兴蒙地槽系的东部,中生代亚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相互作用形成了由隆起区和内陆凹陷组成的三个大的北北东向构造带。依据中新生代构造运动特点与聚煤盆地分布规律,可将我省中新生代聚煤盆地划为四个聚煤坳(断)陷区。根据区内聚煤盆地群分布规律及其各坳(断)陷内煤系岩性,岩相特点,在聚煤坳(断)陷区内研究“赋煤”(次级)构造是在我省今后开展找煤的主要工作。  相似文献   

8.
程军 《吉林地质》2010,29(1):78-80
长财井田位于中朝古陆南缘,基底为前震旦系变质岩、古生界石炭、二叠系地层,中生界接受了屯田营组火山岩、长财组、西山坪组陆相沉积,形成了一套含煤地层,由于隆起,造成浅部断层发育,并破坏了煤层。通过勘查工作,总结了含煤地层及构造分布规律,勘探取得了较大成果。根据这一认识,提出了达里洞地区有望发现可采煤层。  相似文献   

9.
九道岭井田位于辽宁阜新煤田的西南部,勘查面积24km^2,煤炭资源量丰富,是一个具有远景发展的含煤地区。根据该区已有的勘探资料,研究其含煤地层的分布、含煤性及聚煤作用,并对其含煤岩系的沉积旋回结构及可采煤层的分布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九道岭井田沙海组聚煤作用可分为两个主要聚煤期,第一个聚煤期为第一旋回的上部4煤层及5煤层沉积时期:第二聚煤期为第三旋回顶部的二煤层沉积时期。该区的煤层发育主要受沉积环境、构造和古气候等因素控制。以上研究成果为今后矿山开采及外围找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本文搜集和整理了我国南方地区的第三纪煤田地质资料,利用沿几条主要断裂线的河流作地貌及含煤地层的联合投影,结合聚煤过程前和聚煤过程中的构造、沉积——古地理和植物状况对煤田展布的规律性作了探讨。认为:(1)我国南方第三纪煤田集中分布于三江褶断带及扬子断块西南部位,含煤地层由老到新沿古断裂渐次发育的侵蚀面不断向北西方向扩展;(2)在区域范围内,时代相同的含煤地层都有水平分布高度的近似性,由两广向藏北含煤地层为奠基于燕山运动前的山地侵蚀—→沉积模式,藏南则属喜山运动影响急剧地区,其沉积模式显然不同;(3)通过植物孢粉组合特征与现今植被对比,论述了藏北——云南高原面上新世含煤地层的沉积高度,藏北高原面在上新世以后有较大幅度的抬升,云南高原面则处于相对稳定状态;(4)论述了山间带内构造、侵蚀作用与聚煤作用之间的相互关系,指出了不同地区的不同构造运动对含煤沉积的影响;(5)指出了岩溶发育区与含煤地层展布规律。  相似文献   

11.
木里煤田是青海省重要的煤产地,煤类以炼焦用煤为主。聚乎更矿区四井田位于木里煤田的最西端,经详查、勘探提交煤炭资源量2.5亿t,煤类为气煤、1/3焦煤、焦煤、1/2中粘煤、弱粘、瘦煤、贫瘦煤、贫煤、不粘煤。通过对下2煤层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煤岩特征及煤类的统计分析,认为区内同一煤层的变质程度随含煤地层和上覆岩系的总厚度增大而增高,在垂向上随煤层层位的降低而增高;四井田总体构造形态为倾向南西的单斜构造,其煤类分布总体表现北东到南西沿煤层倾向变质程度逐渐增高,沿煤层走向呈带状分布,但在井田边界断层附近煤的变质程度要比其它地段相同深度煤层的变质程度稍高;四井田煤的变质作用类型主要为深成变质作用,部分地段受动力变质作用影响。  相似文献   

12.
潘家庵矿区构造复合及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徐州潘家庵矿区宏观构造特征及小断层统计分析,得出黄淮地区石炭二叠纪含煤地层沉积后,历经两期或两期以上构造运动,存在两套构造应力场。两期地质构造大角度横跨复合,是导致含煤盆地底部凹凸不平的主要原因。同时形成NNE-NEE方位的应力拉伸区,该方位的构造形迹显压性或压剪性是很好的隔水构造;SN-NW-NWW向为应力压缩区,该方位倾角大于45°的正断层多显张性或张剪性,是良好的储导水和排气构造。   相似文献   

13.
含煤岩系变形规律的研究,对煤炭资源评价和开采、煤矿瓦斯灾害预测、煤层气的可开发性评价具有指导意义。基于含煤岩系的岩体结构是控制其变形的基础因素这一前提,以岩体力学和分形几何学基本理论为指导,提出取决于岩石杨氏模量和泊松比的岩体强度因子和取决于岩层厚度的分形维数两个参数,以断层发育的安阳双全井田、褶皱发育的沁水盆地煤层气开发区及滑动构造发育的荥巩谷山井田为例,系统探讨了岩体结构对含煤岩系变形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低强度因子和厚层岩层较多的分形维数低值区,含煤岩系以韧性变形为主,多形成褶皱,煤体变形程度深,为瓦斯灾害严重区和煤层气难以开发区;高强度因子和厚层岩层较少的分形维数高值区,含煤岩系以脆性变形为主,多发育断层,构造煤难以区域展布,只分布在断层附近。可见含煤岩系变形不仅与岩体强度有关,而且受岩层厚度的控制。统计层段内刚性岩层的存在增加了岩体强度,岩层复杂程度的增加同样提高了岩体强度。岩体力学和分形几何学的引入,为煤岩体变形行为和程度的描述和预测提供了一种新途径。  相似文献   

14.
在对赛汉陶来地区19口石油及煤田钻井地层岩性组合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中生代不同构造单元的地层分布特征、含煤层段岩性特征及煤岩物理化学特征。含煤层段岩性组合为沉火山碎屑岩或再搬运的沉火山岩、泥岩夹煤层,具有典型裂谷盆地沉积特征。该套地层横向分布稳定,不同构造单元之间可进行对比,单井平均可采煤层的厚度为4.77m。煤岩演化程度较低,为不粘煤。含煤层段沉火山角砾岩获得的锆石年龄为295.0Ma±1.3Ma~303.4Ma±2.8Ma,对应地层为上石炭统—下二叠统干泉组。银额盆地赛汉陶来地区石炭系—二叠系含煤地层的发现不仅指示了良好的煤炭资源前景,并且对石炭纪—二叠纪盆地构造演化、沉积体系,以及石炭系—二叠系沉积埋藏史等基础地质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木里煤田区域构造演化特征、含煤盆地发展模式、含煤地层沉积体系的分析,初步总结了木里煤田聚乎更矿区的煤层沉积规律。本区主要含煤地层为中侏罗统江仓组下段(J2j1)和中侏罗统木里组上段(J2m2),其中,中侏罗统木里组上段(J2m2)最发育,是聚乎更矿区的主要含煤地层。从晚三叠世到早白垩世,整个煤田经历了印支期、燕山期多期性的构造运动,对含煤盆地的形成和发展起着控制作用。含煤地层形成过程中总的沉积环境或地貌景观为山间盆地型的开放式泄水湖泊环境类型。通过对木里煤田聚乎更矿区各井田含煤地层的分析研究,提出了木里煤田聚乎更矿区各含煤地层划分及各矿区煤层对比关系的统一方案,从而基本解决了木里煤田以往在含煤地层划分与对比中所存在的对比不清、划分不明的现象,为该区煤层对比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贵州省金沙煤田龙潭组岩煤层测井对比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龙潭组是金沙井田的主要含煤地层,含煤达12~15层,其中7、8、9、11、12五层煤较稳定,为主要可采煤层。根据测井物性曲线与地质岩心的对比分析,总结出该组煤岩层的共有测井物性规律:低密度、中低电阻率、较高中子孔隙度和较低的纵波速度,以及其特有规律如:5、6、7、8、9煤层的低自然伽马,11、12煤层较高的自然伽马等特征。结合煤层测井曲线形态特征及其与顶、底板以及和煤层上、下标志层间组合关系,进行了全煤系地层的对比,揭示了该井田煤层的分岔、合并、冲刷、沉缺、煤层厚度等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7.
利用遥感卫星图像解译,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及野外实际调查资料,从构造演化的角度,对新疆克孜勒陶调查区地质构造形态和主要控煤构造的分布及性质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显示:调查区含煤盆地类型为一断陷型内陆盆地,其煤层聚集和赋存与盆地基底构造、区域构造及后期构造活动等综合作用密切相关;控煤构造以褶皱断裂组合为主要特征,喜马拉雅期的构造变形对煤系改造最为剧烈;并圈定了同由路克、昔里必里、阿帕里克及库斯拉普含煤远景区。  相似文献   

18.
新疆萨瓦布其地区含铀煤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萨瓦布其地区煤岩型铀矿化产于中-下侏罗统克拉苏群煤层中,该套含煤地层形成于温湿条件下的山前辫状河和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环境中,在成岩以后的后生阶段遭受了3次构造运动的影响,其中喜山期构造运动对煤岩型铀矿化最为有利。该区含铀煤变质程度较低,在后期构造运动中发生高角度倾斜甚至倒转,煤岩型铀矿化主要受后期的潜水氧化带、煤层产状以及断裂控制,具明显的后生富集成因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