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利用 GPS复测资料研究华北地块旋转运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 GAMIT和GPSADJ软件对华北地区 GPS监测网和首都图 GPS监测网在 1992、1995、1996年观测的3期GPS数据进行统一处理,估算了华北地区地壳水平运动速度场,以此反演块体旋转运动参数,讨论了华北地块旋转运动情况,并与地质、古地磁结果作了比较,最后初步分析华北地块运动的动力学机制。 相似文献
2.
利用局域复测GPS网研究中国大陆块体现今地壳运动速度场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12
利用1992年以来我国进行的6项不同规模高精度GPS地壳监测网的资料,采用统一的数据处理策略,重新进行了数据处理,并统一进行了平差,归算到相同的ITRF97坐标框架基准之下,获得了中国目前覆盖最广、测站最多的一个较为完整的、框架统一的GPS地壳运动图像和速度场,并对结果作了初步的地学解释。 相似文献
3.
利用GPS数据研究川滇块体东边界主要断裂带运动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99~2007时段的GPS速度场,对块体刚体旋转模型、块体整体旋转与均匀应变模型及块体整体旋转与线性应变模型的速度残差及无偏性进行估计;针对川滇块体东边界主要断裂带变形的复杂性,结合3种块体变形模型,求得各断裂带的平均滑动速率,并给出了该研究区域断裂带的近场滑动速率。在确定各断裂带可能变形宽度的基础上,利用断裂带构造变形定量分析方法确定了鲜水河-安宁河-则木河-小江断裂带的相对闭锁且剪切应变积累速度较高的异常区域为安宁河断裂带。 相似文献
4.
青藏高原块体相对运动模型的GPS方法确定与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宋成骅 《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学报》1998,23(1):21-25
利用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在1993年1995年观测的两期GPS资料,具体分析了青藏高原各块体相对运动 情况。中还给出了各块体相对运动的欧拉向量。 相似文献
5.
6.
基于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1999~2007年的GPS复测资料,建立起整体无净旋转基准,分析了山西地堑系内部地壳运动的细节特征,并利用图形单元法分析了其应变场的分布特征,深入剖析了地壳变形的动力学机制,得出山西地堑系现今构造应变场以NW-SE向拉张应变为主,与区域现代震源机制解及长期构造变形背景相一致;临汾、大同盆地是地堑内剪切应变高值区,现今地壳活动强烈。解释了地堑系内形变异常区的成因,由此揭示出连接临汾与太原盆地的构造隆起带两端的现今地壳活动十分强烈,并同时兼有拉张破裂趋势这一重要的构造事件。 相似文献
7.
利用GPS的北极冰川运动监测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2005~2010年的6期GPS观测数据,获取了冰川表面监测标杆的年均运动速度。结果表明,两条冰川物质平衡当前均处于负平衡状态。结合该地区1936年测量的冰面高程数据,对73a以来冰川总体物质平衡情况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两条冰川当前处于加速消融的状态。 相似文献
8.
利用GPS分析川滇地区活动地块运动与应变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川滇地区上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1998~2004年间的GPS观测成果为约束,基于地质学给出了块体划分模型,分别利用刚体运动模型、块体运动和形变模型反演了川滇地区内各活动块体的现今地壳运动和变形参数,并进一步对上述两种模型进行了辨识。结果表明,川滇地区的各块体用块体运动和形变模型来描述更为合适。通过对活动块体及断层运动进行讨论分析,认为川滇地区的地壳运动由西向东、由北向南逐渐减弱,且有顺时针旋转的特征,而地壳变形模式以连续和渐变的剪切为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9.
联合GPS与重力数据,反演给出了川滇地区(96°~106°E,20°~36°N)的活动块体运动速度和主要活动断裂的错动速率。受青藏块体的北东向推挤和青藏高原隆升引起的重力势能作用,川滇地区围绕着喜马拉雅东构造作顺时针旋转运动,造成川滇地区东侧断裂作左旋走滑运动,而西侧断裂以右旋走滑为主。鲜水河-夏宁河-则木河-小江断裂是区内最活跃的断裂带,其左旋走滑速率分别为12.1±0.6 mm/a,9.0±1.2mm/a,6.4±1.0 mm/a,6.0±1.2 mm/a和8.3±0.5 mm/a。龙行山断裂具有2.6±1.1 mm/a的右旋走滑和1.3±1.2 mm/a的挤压速率。反演结果表明,区内的地壳运动模式更趋向于“连续变形”假说。 相似文献
10.
利用1999~2013年间多期GPS观测数据,将云南地区分为5个活动块体,研究区域现今水平运动特征、应变特征以及各块体的运动特征,反演主要活动断裂带的走滑速率。结果表明,区域水平运动具有北强南弱的特征,小江断裂带、红河断裂带对云南地区构造活动具有明显控制作用,改变了断裂带两侧的运动特征;区域应变具有明显的差异,西部以拉张应变为主,东部小江断裂带周边地区拉张和挤压应变均衡且为强应变区,滇东地区应变较小;各块体运动方向与速率存在差异,滇东块体为逆时针旋转,其余块体顺时针旋转;基于块体模型反演的主要断裂带的走滑速率与地质方法获取的走滑速率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1.
12.
中山站至A冰穹考察及沿线GPS复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南极中山站至A冰穹(Dome-A)考察沿线布设有GPS高精度定位点,通过用高精度GPS静态定位处理软件GAMIT/GLOBK对三期观测数据的处理可知,考察沿线的GPS点以8~25m/a的速度向西北方向(冰盖边缘方向)流动,越接近冰盖边缘,运动速度越快,最快达到100m/a;而且,冰川整体上以1~5m/a2的加速度流动。同时,由于冰盖的流动,引起了垂直方向0.2~1m/a的沉降速度。 相似文献
13.
以"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观测数据以及陕西省GPS观测网2001-2005年的5期观测数据为基础,应用GAM IT/GLOBK软件对数据进行精密解算,获得了陕西省关中地区2001~2005年相对于鄂尔多斯块体以及关中地区内部彬县站点的水平运动速度场。并结合板块构造学原理进一步分析了关中及其邻区的地壳运动规律:①GPS技术用于地壳运动的监测是可行的;②相对于较稳定的鄂尔多斯块体,关中地区整体呈现不连续性逆时针旋转;③关中地区中西部存在多处应力集中区,地壳的相对水平运动较为激烈;④关中地区中部泾灞隐伏断裂带附近地壳水平运动激烈,属潜在多震区。 相似文献
14.
通过与其他高精度测量技术比较,认为GPS技术是用于南极大陆运动监测的最有力手段,在经过实际为数据处理之后,得出了一些旨在提高数据处理精度的建议。最后通过分析在南极这种特殊环境下影响的几个因素,得到了一 利于提高GPS野我观测精度及数据处理精度的 。 相似文献
15.
旋转载体多天线对GPS卫星可见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GPS测量高动态旋转载体飞行轨迹时,一般采用多个天线实现对GPS卫星的连续覆盖。如何选取合理的天线数,在增强天线覆盖特性和降低接收机设计的复杂性等方面达到最优,需要进行分析计算。在综合分析卫星仰角、GPS天线增益以及空间载体旋转对GPS卫星可见性影响的基础上,采用一种新的卫星可见性判断方法,仿真验证了不同天线数在载体旋转条件下对GPS卫星的连续覆盖特性,给出了适用于旋转载体弹道测量的合理的天线数目,具有一定的工程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16.
利用GPS资料反演华北块体运动的负位错模型参数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利用华北地区(北纬36°~42°,东经112°~120°)1995~1999三期GPS观测所获得的测站点的速度数据,通过引入板内块体相对运动模型,反演了该地区三条主要断裂带的负位错模型参数,从而区分研究区域各个活动断层运动闭锁强弱,并且据此推断它们未来发生地震的可能性大小。 相似文献
17.
18.
利用空间技术求解现时板块运动参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合利用GPS及VLBI技术,以站心坐标速度为观测量,求解了五个主要板块的绝对和相对板块运动参数,进行了精度分析。并与传统的NUIVEL-1 A地学板块运动模型进行了比较,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全球板块运动在最近300万年内总体上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9.
利用GPS资料反演大气水汽含量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简要介绍了利用GPS资料反演确定大气水汽含量的原理和方法,并结合我国北京,上海和武汉三个GPS跟踪站的实际观测资料反演确定了三个测站的大气水汽含量,获得了较为满意的数值解算结果。 相似文献
20.
提出利用事后广域差分GPS方法对在北极北冰洋浮冰上观测的GPS数据进行处理,对其结果分析表明、平面定位内符合精度优于1m(1σ),测定出北冰洋浮冰的平均运动速率为420m/h。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