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俞缙  许琼鹤  邢崴崴  丁勇  程万钊 《岩土力学》2007,28(Z1):653-657
结合南京龙蟠路隧道(南侧)西段上跨既建成的地铁1号线双线盾构隧道的基坑工程,针对未经加固以及运用高压旋喷法加固基坑坑内地基两种工况,采用ANSYS对已建地铁盾构隧道隆起位移进行三维弹塑性有限元数值模拟。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坑内未经加固基坑开挖后下部隧道隆起位移过大;坑内加固后基坑开挖不会造成下部隧道过大的隆起位移是安全可行的,该结论与工程实际监测结果相符。  相似文献   

2.
以某软土地区邻近地铁车站及盾构隧道的双侧深基坑工程为背景,运用ABAQUS数值计算软件对邻近地铁车站及盾构隧道的双侧深基坑施工进行数值模拟,研究了双侧深基坑施工过程对基坑坑内土体隆起与坑外土体沉降的影响,分析了双侧深基坑施工过程中地铁车站及盾构隧道变形情况,得出地铁车站及盾构隧道变形规律。计算结果表明:基坑内侧土体隆起最大值为54.3 mm;围护结构X向位移最大值为32.8 mm,Y向位移最大值为26.8 mm;车站竖向位移最大值发生在A1区开挖至坑底工况,最大值为6.8 mm,而车站水平位移最大值为7.6 mm;弯矩累计增量最大值155.9 kN·m/m,经计算,施工过程对车站主体结构影响很小;盾构隧道X向水平位移最大值为4.7 mm;而盾构隧道沉降最大值为3.8 mm,发生在A1区开挖至坑底工况。   相似文献   

3.
某隧道基坑监测及安全稳定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某隧道RK2+280~+300段深基坑支护为例,介绍了桩撑支护监测方案,并对基坑围护结构水平位移及顶部沉降位移、周边建筑物沉降位移、支撑受力监测数据进行了分析整理。论证了桩撑支护在狭长型深基坑的适用性,同时指出了桩撑支护能保证基坑工程开挖及周边施工。  相似文献   

4.
张训玉 《城市地质》2021,16(3):314-318
以北京市通州区运河核心区某项目为实例,探讨紧邻地铁隧道及车站深基坑设计的技术难点和施工过程的关键控制点.项目基坑深度12.1~22.1 m,基坑周边环境复杂,基坑东侧临近地铁北京6号线新华大街站与其区间隧道,距离地铁车站附属结构最近距离为6 m,距离6号线隧道最近距离为16.619 m,由于地铁对位移要求较高,须保证基坑支护与止水不对地铁造成扰动,因此应加强基坑支护变形控制,确保地铁能够安全运营.综合考虑地层岩性及周边环境情况,基坑支护采用挡土墙(土钉墙)+桩锚支护方案,地下水控制采用三重管高压旋喷帷幕止水与搅喷桩止水帷幕结合坑内疏干井的止水方案.项目实施过程中对周边建筑物及基坑进行了全过程监测,监测结果表明,在此类复杂环境下采用桩锚支护+三重管高压旋喷帷幕止水与搅喷桩止水帷幕+坑内疏干井的方案是安全且经济合理的.施工工艺及施工工序合理,保证了基坑开挖过程中已有地铁的安全.  相似文献   

5.
基坑开挖对下方既有盾构隧道影响的实测与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魏纲 《岩土力学》2013,34(5):1421-1428
对基坑开挖影响下方既有盾构隧道的机制进行了理论分析。收集了14个国内基坑工程实例,对实测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盾构隧道的最大竖向位移均为隆起,且有64%的隧道隆起值超过报警值(10 mm),提出了隧道最大隆起值的经验预测公式;隧道水平向位移较少量测,实测值较小;收敛变形由“水平向拉伸、竖向压缩”向“水平向压缩、竖向拉伸”转变。基于杭州市延安路某地下过街通道工程,研究了基坑开挖对下方地铁1号线盾构隧道变形的影响,对隧道竖向位移、水平向位移以及水平向收敛的实测数据进行了分析,其结果验证了理论分析和计算公式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6.
为提升地铁盾构隧道的防灾减灾能力,以北京某典型地铁盾构隧道及邻域的基坑工程为基础,应用相似材料模型试验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上方基坑开挖卸荷-加载作用下地铁盾构隧道的变形特征及围土压力分布规律,并对基坑底部与盾构隧道顶部净距和基坑加载强度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盾构隧道上方基坑开挖卸荷-加载过程中,随着基坑开挖卸荷的进行,盾构隧道逐步上浮,基坑开挖至底部时,竖向位移达到最大值;随着基坑加载的进行,竖向位移可得到适量恢复,最大竖向位移差及最大水平位移差均出现在基坑开挖卸荷完成阶段,此时应尽早完成基础底板封闭施工。基坑开挖卸荷-加载过程中,盾构隧道围土压力始终呈葫芦型对称分布,盾构隧道顶部及底部土压力较大,腰部土压力较小,基坑开挖卸荷完成后,长轴方向土压力明显减小,基坑加载完成后,土压力有所恢复,但并未达到最初状态。随着基坑底部与盾构隧道顶部净距的增加,盾构隧道结构位移、拱顶与拱底竖向位移差及水平收敛均逐步减小,当净距大于3 h(h为基坑深度)时,上方基坑卸荷-加载对盾构隧道影响逐步趋于轻微。在基坑加载强度为卸载强度的2倍时,盾构隧道竖向位移可恢复至最初状态。  相似文献   

7.
谢晟  韦巡洲 《江苏地质》2022,46(2):214-220
依托某大厦基坑支护工程项目,研究深厚软土地层中基坑开挖对涉支护结构下穿盾构隧道变形的影响规律。采用三维有限元数值模拟分析隧道顶部支护桩的长度对支护结构变形和隧道隆起的影响,并将数值模拟结果与现场监测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深厚软土地层中基坑开挖对下穿盾构隧道产生了较大的隆起变形;因下穿隧道的影响,隧道顶部支护桩嵌固深度的减小对支护结构的变形和下穿隧道的隆起会产生重要影响,当支护桩底与隧道顶的竖向间距S>4 m或支护桩边缘与隧道边缘的水平间距S1>4 m 时,支护桩的踢脚位移和下穿隧道的隆起变形迅速增加。研究成果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应用参考和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决高岩面地质条件下基坑支护方案的选型及邻近地铁隧道保护措施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地层稳定性分析结果的基坑支护方案选型方法。通过一实际工程,介绍了地层稳定性分析的具体应用过程,并结合三维有限元分析方法,研究了采用吊脚桩支护下的基坑工程开挖对周边地铁隧道的影响问题。最后利用基坑施工过程中的监测数据及邻近地铁隧道监测数据,验证了本文所提出的地层稳定分析方法的可行性和高岩面地质条件下吊脚桩基坑支护方案对邻近地铁隧道保护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盾构近距离下穿对已建地铁隧道的位移影响及施工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琼方  夏唐代  丁智  黄小斌  林存刚 《岩土力学》2016,37(12):3561-3568
通过对盾构近距离下穿杭州地铁1号线已建隧道施工过程进行监测,针对盾构近距离、小角度下穿对已建隧道位移的影响过程和特点,研究了盾构机与已建地铁隧道相对位置关系不同时,已建隧道的隆沉、水平位移及收敛位移变化规律。对盾构参数进行实时记录,通过反馈的已建隧道位移监测进一步优化盾构施工参数,合理盾构参数的设置可以有效控制既有隧道变形在允许范围内。已建隧道变形规律显示,盾构隧道在距离已建隧道20 m以外工况下,对上部已建隧道影响很小;盾构整个过程中已建隧道穿越交叉点竖向和水平位移变化过程大致经历5个阶段。  相似文献   

10.
城市中心基坑开挖对周围环境影响,特别是对地铁隧道的影响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杭州某基坑位于已运营的地铁1号线区间盾构北侧,基坑围护边线距离盾构隧道最近距离约20. 0m。为了保护临近基坑地铁隧道的安全,基坑采用分区块的施工方法。施工时,先把基坑分为Ⅰ、Ⅱ两区块,Ⅰ区块再分成I-1区、I-2区,其中I-1区、I-2区采用钻孔灌注桩作挡土结构,I-1区、I-2区基坑北侧钻孔桩外围采用高压旋喷桩作止水帷幕,其余三侧钻孔桩外围采用TRD作止水帷幕,且支护桩间隙采用高压旋喷桩作止水帷幕。Ⅱ区采用TRD水泥土连续墙内插H型钢作挡土结构兼作止水帷幕。监测结果表明,分区块开挖的施工方法,具有变形量更小,隧道变形得到有效控制和保护,具有一定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11.
盾构近距离穿越施工对已运营隧道的扰动影响分析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邵华  张子新 《岩土力学》2004,25(Z2):545-549
基于盾构施工对周围土体及构筑物的扰动影响机理,通过实测数据对盾构近距离穿越扰动影响问题进行了定量分析,并讨论了运营隧道对各盾构施工参数的敏感性.研究结果表明盾构穿越对已建地铁隧道的扰动影响主要以隧道的竖向位移为主.随着盾构推进,隧道结构纵向上呈波浪状,其隆起峰值不断沿推进方向移动.盾尾后隧道段受盾构穿越的影响显著,但隆起峰值始终位于盾尾后.  相似文献   

12.
马险峰  陈斌  田小芳  王俊淞 《岩土力学》2012,33(12):3604-3610
随着地铁网络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新建盾构隧道近距离穿越既有隧道,然而对于盾构隧道近距离穿越既有隧道影响的研究尚不够完善。以上海典型软弱地层为背景,通过离心模型试验,研究了不同注浆率下的盾构上穿越施工对既有隧道以及周围地层的影响。选用排液法在离心场中模拟盾构施工,在不停机状态下成功模拟隧道开挖卸载、地层损失和注浆效应。分析了在不同的注浆率条件下,既有隧道在上穿越施工期和工后长期的位移、周围孔压和纵向应力的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新建隧道近距离上穿越既有隧道时,隧道开挖的卸载效应等会导致既有隧道的隆起,但随着注浆率增大,既有隧道的隆起量减小。但过高注浆率对周围土体扰动较大,从而导致工后既有隧道的沉降也越大。  相似文献   

13.
隧道上方基坑的空间效应对隧道变形存在较大影响,提出了一个新的可以考虑空间尺寸效应影响的卸荷比模型,该模型能综合考虑上方基坑深度、宽度和基坑沿隧道纵向长度的影响。通过三维有限元数值分析法和实测分析法,研究了上方基坑空间效应对隧道变形的影响。数值分析和监测数据表明,盾构隧道变形主要是由盾构隧道上方主要覆土区内的外部施工作业引起,主要覆土区之外基坑施工作业对隧道最大隆起量的影响较小,主要覆土区内隧道最大隆起量与提出的卸荷比近似呈线性关系。软土地区的隧道上方基坑工程可通过控制卸荷比来控制隧道的竖向变形。  相似文献   

14.
深基坑双排桩结构支护效果有限差分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日成 《地质与勘探》2012,48(2):1900-12-31-373
[摘 要] 由两排平行的钢筋混凝土桩以及桩顶冠梁形成的双排桩支护结构可以有效控制基坑侧 向变形,被广泛应用于基坑支护设计中。本文以济南市西区文化中心项目大剧院为工程背景,对双排桩 支护结构下基坑坡面水平位移,坑底隆起,桩身弯矩、剪力,桩土接触面切向刚度和法向刚度等特征进行 研究,并通过“实体单元桩冶和“结构单元桩冶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桩与土体相互作用 力学模型能较好模拟双排桩支护施工过程,计算精度较高;桩顶的水平位移最大,基坑开挖底面的弯矩 和剪力最大;计算结果可为双排支护桩作用机理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地铁盾构穿越建筑物施工位移的数值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夏元友  张亮亮  王克金 《岩土力学》2008,29(5):1411-1414
在总结地铁盾构施工的控制原则以及盾构通过临近群桩的动态预测方法的基础上,结合武汉地铁的设计,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地铁盾构穿越汉口火车站区时地面及建筑物桩群进行模拟,分析了盾构穿越一般底层和穿越群桩基础两种不同的情况的位移情况,从而对盾构隧道对城市地面以及建筑物的影响做出评价,提供了盾构穿越建筑物施工安全控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由盾构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进行了深入研究,对某地铁隧道盾构施工过程的数值模拟和经验公式计算,分析了盾构推进过程中地表处土体的位移和变形以及沉降分布规律,得出数值模拟的地铁隧道横向地面沉降分布曲线与实际沉降非常接近。  相似文献   

17.
以桂林岩溶区红黏土场地某基坑支护为背景,在排桩支护受条件限制的情况下,土层部分采用钢筋混凝土排桩,而嵌岩则采用微型钢管桩,避免了出现"吊脚桩",加快了施工速度,节约了成本;从分析支护受力特点着手,分别采用截面抵抗矩等效和截面积等效对钢管桩弯曲应力和剪应力进行了验算,分析了采用钢管桩嵌岩的排桩位移监测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土层采用钢筋混凝土排桩,而嵌岩采用微型钢管桩是可行的,能够较好地控制基坑侧壁位移。  相似文献   

18.
基坑全过程开挖及邻近地铁隧道变形实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智  张霄  金杰克  王立忠 《岩土力学》2019,40(Z1):415-423
根据邻近已运营地铁隧道的基坑工程监测数据,对基坑开挖全阶段施工过程的深层土体侧向位移与邻近地铁隧道变形之间的规律展开研究,探讨基坑开挖的施工危险节点与重点影响区域。研究发现,基坑开挖前期围护结构施工和降水均对地层和邻近地铁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初始位移影响,围护结构长时间无支撑暴露是基坑侧移快速增长的危险时段;基坑开挖具有空间效应,中部侧向变形要大于边角,且单向开挖易造成后挖区土体的位移场和应力场叠加,引起邻近隧道的最大变形向后挖区偏移;基坑开挖深度与邻近地铁埋深相近时,隧道结构产生显著的水平位移和“横鸭蛋”式收敛变形,竖向位移波动不大;深层土体侧移曲线表现为“阶梯鼓肚形”,土体最大水平位移与隧道变形在小范围内呈线性关系,但随着侧移量的增大,隧道变形发生偏离拟合曲线的超线性增长,在工程中应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9.
盾构近距离穿越相邻隧道施工的数值解析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10  
廖少明  余炎  彭芳乐 《岩土力学》2004,25(Z2):223-226
近距离穿越施工时盾构对周围地层位移场的影响明显不同于常规施工.结合上海地铁隧道近距离穿越工程实例,运用边界单元法模拟分析了掘进施工过程中盾构对已建建筑的影响,同时对施工参数进行了理论探讨.结果表明,盾构壳体是影响周围地层的主要因素,而且其影响具有滞后性和累积特性,在施工中需要超前控制.  相似文献   

20.
冻结地层加固法是一种环境影响小、加固效果好的地层加固方法,人工冻结壁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热-力耦合问题。依托实际盾构隧道始发施工中冻结加固工程,采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3D建立数值模型分析了地铁隧道水平冻结施工中温度场随时间的发展和分布特征,同时采用准热-力耦合的方法,分析了冻结施工中地表冻胀隆起变形规律。分析结果表明:冻结壁模拟交圈时间和设计交圈时间基本一致;冻结壁交圈前,地表冻胀隆起位移速率快,冻结壁交圈之后,地表冻胀变形逐渐趋近稳定。计算结论可供设计和施工参考,提供了一种简便的人工冻结加固施工的数值模拟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