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地球所郭履灿同志给出的太原台面波校正值C_1,从太原台近年来所记地震中选取了世界各地的137个浅源地震.将全球划分为11个地区,求出相应于各地区的面波分区校正值C_2.并用内符合与外符合方法进行了检验.即不同的震中距用不同的校正值来校正.发现经校正后的震级仍有偏差.认为这主要是地壳与上地幔的物质不均匀性造成面波在传播过程中的吸收或放大效应所致. 相似文献
2.
3.
4.
为了满足遥测地震台网地震速报的需要,本文利用地震限幅时间拟合给出了合肥遥测台网确定限幅地震震级的经验公式,给出了精度分析结果,认为在近震范围内利用地震限幅时间确定遥测台网内外多台限幅情况下的地震震级,是一种可行的方法,与地震持续时间方法比较,具有速度快、精度高的优点。 相似文献
5.
震级是大震速报中最重要的参数之一,震级差异的大小直接影响到资料的使用及台站的速报质量。本文根据琼中地震台近8年的记录资料中260例地震进行精确分析,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所发布的地震震级进行对比,对震级差异形成的原因进行探讨,初步得出琼中地震台的震级校正值,有利于提高琼中地震台速报地震震级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6.
7.
8.
选用福建地震台网“十五”观测系统运行以来记录的ML≥1.0地震资料,对测定的速度震级和仿真震级进行了震级偏差统计分析,初步得出两种震级偏差值及相关系数,并分析了震级差异形成原因,为福建地震台网震级的测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简要叙述地震震级概念的提出及其历史发展。文中指出,矩震级MW是目前量度地震大小最理想的物理量。与传统上使用的其他震级标度相比,矩震级不会饱和,对于所有地震,无论大小、深浅,无论使用远场、近场地震波资料,大地测量和地质资料中的何种资料,均可测量矩震级,并能与熟知的震级标度如面波震级MS相衔接。矩震级是一个均匀的震级标度,适于震级范围很宽的统计。矩震级是国际地震学界选定的首选震级,负责向公众发布地震信息的部门优先采用的发布的震级。文中介绍了计算矩震级所用的公式,详细解说了具体的计算步骤,分析了由于采用的计算矩震级公式的不同,采取的具体的数值计算步骤的不同引起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相关的规定。 相似文献
10.
11.
利用兰州遥测台网Dk—1仪记录到的地震,对其测定的近震震级(ML)和面波震级(Ms)存在的偏差进行统计计算。结果发现,该仪器记录的近震级(ML)系统偏高,西藏地区的面波震级(Ms)偏低,国内其它地区及国外地震的面波震级(Ms)基本接近全国的平均水平。同时给出校正值,利用校正值对上例地震重新计算,偏差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2.
许康生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1990,11(2):23-25
1.前言通常测定近震震级M_L均以S波的地动位移为依据。地震波在介质中传播时,由于几何扩散和介质吸收引起的衰减,以量规函数的形式加以补偿。由于地壳介质的地区性差异很大,大范围地使用同一量规函数,显然很不合理。再则,记录到地震波的强弱与台站所处方位关系很大,由于其它因素的影响,使得单台之间测定的震级,单台与地震报告之间给出的震级存在着一定偏差,高的达0.5—1级。另外,对于台站附近发生的一些中强震,台站上通常用短周期仪器记录均限幅,无法量取振幅时只好在中长周期仪器上量取计算,用中长周期仪器记录到的地震波计算M_L已不符合M_L的定义,本台计得的震级偏差较大,给大震速报及日常分 相似文献
13.
把数学引入地震震级研究,仅是1935年由里克特(Richter)创立了里克特近震震级M_L 标度后才揭开序幕的。十年后,由古登堡(B.Gutenberg)用20秒周期的面波定义了面波震级 M_S,公式为:M_S=logA+1.656log△°+1.818+C(20°≤△≤130°)(1)式中 A 定义为:A=(A_N~2+A_E~2)~(1/2),A_N 与 A_E 分别表示两个水平分量的最大振幅,请注意,它常常可以从地震图的不同时刻量得,而不要在同一时刻!当只有一个分量可用时,要将振幅值乘上1.4(即2~(1/2))才行。这与人们后来理解的,如我国国家局71年发的《统一震级标度的暂行办法》和78年的《地震台站观测规范》则规定:“要取同一时刻,或相差在1/8周期之内”,做法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4.
15.
日本北海道大学阿部胜征(KatsuyukiAbe)于1979年提出用潮位计观测地震海啸波的最大振幅来测定海震震级,其标度简称为M_t,t 是海啸英文字的第一个字母。他先以某些验潮站观测到地震所产生海啸波的最大振幅与按金森博雄(Hiroo Kanamori)所定义的矩震级 M_W 建立一个定震级的公式M_t=log H+B,式中 H 是海啸波的观测最大振幅,以米为单位;而 B 是依赖于震源地区和观测台站的震级起算函数,阿部胜征使用了14个已知 M_W 和海啸振幅 H 的地震观测资料以制定起算函数 B。在建立了这个海震震级的公式之后,即可利用 相似文献
16.
近场震级起算函数确定与爆炸余震震级计算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在天然地震背景下,由于现有的起算函数在0—5km范围内是一个常数,因此,对于震源深度较浅的小地震震级的测定遇到了困难,本文通过理论计算和爆炸地震波实际测量两种方法,确定了近场0—5k瑚范围内的震级起算函数。用本文确定的震级起算函数计算了两次爆炸余震序列事件的震级,绝大多数的余震震级非常小,主要分布在-0.5—1.0级之间,余震序列的M-t图与一般强余震M-t图明显不同,它不仅存在反映较大震级的正向柱状线,而且还存在反映较小震级的负向短柱状线。 相似文献
17.
利用吉首台DD—1型短周期地震仪记录的1987—1992年间的125次近震的垂直向尾波持续时间,用最小二乘法求出了该台的近震持续震级公式。实际验检结果表明,应用该公式不仅能快速地算出地震震级,而且结果较为准确。 相似文献
18.
根据嘉峪关地震台测震数字化记录近3年的资料,对此期间所发生的206例中强地震的震级进行统计,与《中国地震台网观测报告》提供的标准震级进行对比,对其偏差形成的几种因素进行分析,初步得出校正值,有利于提高嘉峪关地震台地震分析及速报质量。 相似文献
19.
通化地震台M_D震级公式的研究刘玉兴(吉林省通化地震台通化134001)1前言通化地震台建于1971年7月,经过了海城、唐山大地震。1981年全国测震台网布局为二类台。该台经常记录到海城、唐山老震区的限幅地震,特别是从1989年以来,先后记录到省内的?.. 相似文献
20.
本文使用尾波双振幅的地动位移A_m~*做尾波结束标志,建立了不同A_m~*标准的尾波震级公式。这样得到的公式可以减小仪器对震级测定值的影响。由于实际工作中使用据A_m~*=10~3 A_m~*V得出的尾波记录双振幅结束标准A_m~*,使用方便且换放大器仍可使用,通用性强。对不同A_m~*标准的公式做了比较,归纳出大连尾波震级公式M_D=0.3+2.15lgZ-lgK。此式可以兼顾对大小不同地震的测量要求,有更强的通用性。可以内插使用,对单台一次地震记录同时算出多个M_D值取均值,进一步提高计算精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