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在自然因素和人为破坏下,新埠江流域旱涝灾害频繁史替,生活水源严重污染.生态系统结构不平衡,岩溶塌陷等地质灾害严重.水资源环境日益恶化。文章根据新埠江流域的水资源特点.从水土资源的利用、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人口素质的提高等几个方面提出该地区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与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文章概述了漓江流域水环境现状,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阐明了流域水灾频繁、水环境污染的成因,指出了流域森林结构欠合理,调蓄能力不足,导致了流域洪涝、干旱频繁,枯水期长,水资源短缺;流域生活与生产排污,造成枯水期水污染。因而需进行深入的科学研究、绿化、兴修水利工程、实施节水技术、严格管理、科学调配水资源等综合举措,实现流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渭河流域陕西段水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干旱半干旱区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及其生态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热点问题之一.立足于陕西省渭河流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实现生态环境良性发展为目标,从分析流域水资源特点、开发利用现状以及水资源开发利用引起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出发,分析了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演化之间的作用机理.针对存在问题,从4个方面阐明了实现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4.
多尺度视角下的青藏高原水资源短缺估算及空间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藏高原水资源总量丰富,但由于水资源量与用水量在空间上分布不均衡,部分人口、城镇密集地区水资源短缺严重。本研究在多源数据的基础上,通过空间分析、降尺度处理等,建立了青藏高原省区、市域、县域空间尺度的水资源与用水量数据集。通过比较5、10、20、30年重现期多空间尺度的水资源短缺程度,分析水资源短缺在青藏高原的尺度效应,揭示青藏高原水资源短缺格局与特征,识别面临水资源短缺的人口与面积。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在省区尺度无水资源短缺;在15个市域单元中,有3个市域出现水资源短缺;在115个县域单元中,有29个县域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水资源短缺,水资源短缺县域主要集中在青海省的河湟谷地、柴达木盆地与西藏自治区的一江两河流域等人口、城镇密集区域。总体而言,由于较大空间尺度地理单元内部各县域用水强度差异,在县域尺度面临水资源短缺的人口与面积大于市域与省区尺度面临水资源短缺的人口与面积。以县域为基本单元,发现青海省与西藏自治区30年重现期面临水资源短缺的人口占总人口的56.4%,出现水资源短缺的面积占总面积的10.4%。县域之间水资源短缺指数秩相关系数计算结果显示,省区内部各县域同时出现水资源短缺的可能性较大,而省区之间各县域同时出现水资源短缺的可能性相对随机。研究结果为制定青藏高原水资源短缺管理对策、促进区域城镇化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用适宜于四川地区的太阳总辐射计算方法,计算了涪江流域近年来的太阳总辐射量。并用彭曼公式求出涪江流域近年来和绵阳42年的水资源变化。提出了近几年涪江流域水资源处于历史低值期、太阳总辐射处于历史高值期;水资源短缺期由历史上的6~7个月增加到近几年的9~10个月等观点。为合理利用涪江流域水资源、科学安排工农业及生活用水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水资源空间分布模型及GIS分析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持续发展,人类活动范围不断拓宽,不可避免地影响着流域自然水循环过程。因此,在对流域水资源状况进行定量描述时,必须综合考虑自然、人文二元要素的影响。本文选取了近年来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恶化问题严重的京津冀地区为研究对象。根据区内的自然条件和社会发展情况,选取了对水资源空间分布有明显影响的因素。其中距河流远近因素体现了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力;坡度因素代表了土壤的持水能力,对径流和地下水有影响;而土地利用类型因素反映了土壤下垫面的水文特性。通过AHP方法确定上述影响因素的权重,建立水资源空间分布测算模型。根据模型将按流域单元统计的水资源总量数据展布到公里格网上,得到了水资源空间分布结果。最后,通过对空间化水资源数据的分析,剖析了当地的水资源状况,结合"一轴三带"的规划分区思想,对如何进行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提出了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7.
三只羊乡处在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条件下的岩溶山区,土壤植被稀少,旱涝灾害频繁交替,生活水源严重污染,水资源严重短缺.文章通过对该区的水、土资源特征和农业产业结构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以及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8.
一个流域内既有地表水资源,又有地下水资源,如何根据本流域的自然地质条件更合理地开发利用这些水资源,是个战略决策问题。本文以典型流域为实例,对适宜地表及地下调蓄水资源的条件进行了分析,对中小流域水资源合理调蓄问题提出了笔者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陆表水是维持人类生存的重要资源之一,而中国是水资源严重匮乏的国家之一。因此,掌握中国陆表水的空间分布及其变化状况对合理利用水资源、提高人们节约用水意识等具有重要作用。利用全球首套空间分辨率为30m的全球地表覆盖数据(Globe Land30))中的2000年和2010年两期数据,首先采用重分类的方法提取出我国2000年和2010年的内陆地区水体数据,再根据我国的主要流域和等降水量线数据,统计出各流域及各降水区域的水域面积、水域率数据,并对其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呈现明显的南多北少、东多西少的态势。从2000到2010年,我国的陆表水水域面积趋于减少,其中以长江流域水域面积的减少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0.
基于ArcView GIS平台,利用流域水资源规划管理软件工具MIKE BASIN,以西藏达孜县为试验区,采用50×50m格网DEM数据,开展拉萨河流域内的地表水的产汇计算,并进行流域水资源合理配置研究。本文建立了流域供需水的空间分析网络,对各汇流区进行流域模拟分析,研究结果以直观的专题图表显示,为本区的流域水资源管理提供了可视化的研究框架。  相似文献   

11.
一、基本建设程序(一)流域(或区域)规划阶段流域(或区域)规划就是根据流域(或区域)的水资源条件和防洪状况及国家长远计划对该地区水利水电建设发展的要求,提出该流域(或区域)水资源的梯级开发和综合利用的方案及消除水害的方案。  相似文献   

12.
淮河是一条地位重要而多灾的河流,流域内光,热、水资源丰富。水、旱,碱自然灾害频繁,系统地研究淮河流域洪涝灾害形成的地质背景并深讨洪涝灾害治理的地质途径有着重要的意义,淮河流域的洪涝灾害与区域构造、地层、地貌和水文地质条件等因素有关。查清这些条件,有助于水利工程的合理布局及开发地下水库和改善储、排水条件。对提高流域蓄水能力、抗旱防涝有一定效果。划分水资源系统,采用系统分析技术,建立水资源联合调度的优模型是挖掘资源潜力,更好地发挥工程效益的技术途径之一。完成上述研究课题,需要在广泛搜集、综合分析前人资料和遥感解译的基础上,补充调查、钻探、微观分析动态监测和重点试验等手段,研究河道的发育史,堆积物的形成环境、现代构造的活动特征、地层结构及岩性等因素对洪涝灾害的影响,分析不同地区的成机理,灾深入研究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和相互转化规律,总结各地的治水经验,为流域综合治理提供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3.
秃尾河流域表生生态环境现状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地下水为主线,开展流域表生生态环境评价的方法研究尚处于发展之中。以秃尾河流域为例,紧紧围绕地下水这条主线,在建立流域表生生态环境递阶层次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的基础上,尝试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与模糊迭代自组织数据分析技术相结合,开展流域表生生态环境现状评价。评价结果表明,流域生态环境现状总体较好,其中盖沙丘陵区、河流源头和河谷阶地区及沙漠区是水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这些研究为评价生态环境脆弱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对表生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保护流域水资源与生态环境提供了科学依据。评价结果与流域生态环境实际更为吻合,规律性更明显。  相似文献   

14.
水汽输送及降水模式对流域水文模型及水资源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汉江流域水资源对南水北调以及下游生态环境有重要影响,研究汉江流域水汽输送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是水文模拟和水资源环境管理的基础。本文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汉江流域19个气象站点的降水资料,以及GIS数据库和分析工具,分析了汉江流域的水汽通量、可降水量、实测降水量和降水转换率的计算方法;以汉江流域1998年7月的气候再分析资料和降水资料为例,计算并分析了汉江流域1998年7月可降水量与实测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降水转化率的分布特征;探讨了水汽输送、可降水量、实测降水量,以及降水转化率的相关性和空间分布特征。通过分析汉江流域1981-2010年的可降水量和实际降水量的分布表明,汉江流域可降水量与降水量变化趋势基本相同,降水转换率近年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15.
雅砻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以下简称“四江”)发源于青藏高原东南部,流经横断山区和云贵高原,总集水面积约77.2万km~2。域内地形复杂,高差悬殊,其水文气候特性在三度空间具有明显的差异。 本文宏观分析了“四江”流域水文气候特性及其与地形、地势的关系,认为复杂的地形和高亢的地势是形成“四江”流域特殊水文气候条件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由于煤炭的大量开采引发许多环境地质问题,特别是对水资源的影响较为严重.本文分别从水量减少、水位降低、水质污染、地层蓄水构造变化等方面论述了煤矿开采对水资源的影响,并指出由此引发的相关的问题,最后提出相应的水环境现状治理和水资源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7.
基于地表基础地质调研、GIS流域分析与深部地球物理相结合的综合方法, 选取长江支流湘江沟头的两条具有共同溯源侵蚀点(矮塘村)的水系作为研究对象, 对比两条水系程江和注江相同河长流经区的地形地貌、水位高程、地层、构造背景以及深部电阻率数据, 综合分析两者的侵蚀能力的差异性。其中, 注江流域的基岩易于被侵蚀, 节理较为发育, 使得其下蚀作用和溯源侵蚀能力较强。预测两条水系的演化趋势会在矮塘村周边发生河流袭夺现象, 从而影响到程江下游的鲤鱼塘镇的城市居民生活用水和工农业生产。此外, 注江的持续下蚀作用会加强对基岩白垩系红层的侵蚀作用, 推测其流域未来可呈现更为壮观的丹霞地貌。   相似文献   

18.
四川省农业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可持续利用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系统、综合分析法,全面、系统、科学的分析评价了四川农业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其发展变化趋势,针对四川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人地矛盾日趋尖锐、水土流失严重、水资源利用率低、水资源污染日趋严重等制约四川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切实保护耕地、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防治水资源污染、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供水能力等一系列实现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鉴江放射性含量,分别在鉴江流域布设了5个水质和底泥监测点,取样进行总α和总β分析,并与省内本底调查资料比较,结果表明:鉴江水质中放射性含量上下游都比较低,而底泥的放射性含量则下游略高于上游;鉴江底泥放射性含量也低于省内各地土壤放射性含量的平均值;鉴江水质放射性总α和总β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相似文献   

20.
《青海国土经略》2014,(3):13-15
正一、项目基本情况湟水流域是青海省的农业集中区,光热条件好,土地资源丰富。但由于水资源短缺,土地资源配置不合理,特别是农用地利用效率低,制约了湟水流域现代农业的发展。2001年国家发改委和水利部批准的"引大济湟"工程,通过蓄水、调水和配水工程建设,将水资源比较丰富的大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