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著名教育家夏丐尊曾说过:“没有情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学生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实现职业价值的主要对象,与学生交往的每一个细节,无不体现着教师的道德与智慧,也无时无刻不是在锤炼着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相似文献   

2.
刘小军 《地理教学》2014,(12):110-111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认知决定情感,而情感影响认识,列宁说:“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这句话充分说明了情感对于人的认识活动的重要性。人的全部认识过程是和情感密切联系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总是带着某种情感在教,而学生也总是以某种情感在学,没有任何情感的教育过程是不存在的。在此,笔者做了如下探讨:一、情感与语言学习的关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所以把情感态度列为英语课程  相似文献   

3.
正我们与名师相比少的是什么?我觉得最关键的是少了觉醒,乏有成长意识,缺少对自己才能的认识与开发意识。我们正处于专业发展期,这时借助名师资源,让名师导引着我们突破专业成长的瓶颈,是捷径之一。学会拥有心怀学生的情感。在翻阅名师们的著作随笔、聆听着名师们的报告后,我们不难发现,在名师们的眼中,学生无疑是最重要的。夏丐尊先生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斯霞先生的"童心母爱教育",李镇西先生的  相似文献   

4.
鲁迅先生说过一句话:“教育是根植于爱的。”教师的职业精神有很多的内涵,归根结底是对教育的“爱”。教育之爱,需要爱学生、爱自己、爱同仁、爱学习、爱反思、爱教师职业,这样的爱才是大爱。大爱无痕,坚守爱的信念才能使教育生命之树常青。可是,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地理教师,这些都还不够,还需要爱自己的专业,也就是需要有坚毅、持恒的地理专业精神。  相似文献   

5.
蒋萍 《地理教学》2009,(10):29-30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珍贵的生命,每个学生都是一篇生动的乐章。高中阶段情感价值观教育应渗透到日常教学之中。高中地理新课标强调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除了“知识与技能”要求,还提出了“过程与方法”们隋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就应该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重视“过程与方法”。  相似文献   

6.
顾琦 《地理教学》2010,(20):27-28
“教育即成长”,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应该是一个有情感的人。教育要想提升人的素质,就需要提升人的情感质量,因此“情感”也就必然地与教育产生了联系。  相似文献   

7.
传统的英语教学,教师习惯于以自己为主体,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学生课上记,课后背。教师更多地强调让学生得到多少知识,却忽视了让学生感受到什么,体验到什么。从整体的教学过程看,学生长期处于背知识状态,学生的学习情感、自信心没有得到很好的激发。英语课程标准对课程目标的提法比以前有了较大的改进——强调了英语教育应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个人文性主题,本文就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实现满是爱的课堂谈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8.
早在1854年英国心理学家斯宾塞就提出了“愉快教学”。他主张“教育要使人愉快,让一切教育带有乐趣,富有情感色彩”,用情感、兴趣、意志、需要等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求知欲.融合教与学的双边关系,活跃课堂气氛.扩大学生思维的自由度.让学生在愉快和谐的情感氛围中.轻松地理解、消化知识。  相似文献   

9.
张天仕 《地理教学》2010,(17):61-61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也就在如何爱护学生。”古人云:“亲其师,方能信其道。”热爱学生是教师全部工作的出发点,一个教师只有对学生“满腔热情的爱”,才能在师生之间架起一座理解、信任的桥梁,消除学生对学习的畏惧情绪;只有创设融洽的情感氛围,创设一种使学生感受到亲近亲切,感到“如沐春风”一般喻悦的情境,才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相似文献   

10.
水是地球上宝贵的资源,保护水资源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未来社会的主体是青少年,保护地球水资源,最好的方法就是从开展青少年的教育开始,提高少年儿童对水环境的保护及对水资源的节约利用意识。依托长江水学校的项目,设计一系列的爱水教育活动,从实际的教学及生活中渗透爱水观念,让爱水节水成为一种生活习惯,甚至成为一种时尚理念。  相似文献   

11.
人类的整个生命活动与水有着最紧密的联系。不久以前,除地球上的一些干旱地区外,满足水的需要通常还没有造成严重的困难。世界水资源,仅就河川径流来说也是足够用的。根据计算,目前水的保证程度每人每年平均大约是12,900立方米(指中等水量年)。  相似文献   

12.
文远金 《地理教学》2019,(13):10-12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学生通过各种媒体获得海量的信息,对不熟悉的国外充满猎奇和向往,对所处的国情、文化不了解,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国家、民族认同感低。现在重拾中国的教育传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爱国、爱家、爱生活环境的情感,让学生记得住乡愁,比提教育国际化更有意义。中学地理学科在开展乡愁教育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开展乡愁教育应成为地理教学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3.
运动的误区     
《西部资源》2011,(1):36-36
早晨你看吧,人们锻炼身体的方式五花八门,走的、跑的、跳的、叫的……谁不爱生命?"生命在于运动",于是人们就运动了。可毫不夸张地说,其中只有三分之一的人得法,得益;三分之一的人正误各半,收支平衡;三分之一的人方式严重不当,使运动对身体不但无益,而且有害。  相似文献   

14.
地理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熏陶,集中体现在地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过程中.本文阐述高中地理新教材教学,应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既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又要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陶冶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以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5.
目前,就初中学生来说,能把地理学好的不多,喜欢地理的就更少了。而讨厌地理学科的学生却越来越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究其原因,并不都是学生的智力因素,而是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向学生传授知识而忽视了学生学习中积极的情感因素的培养,抱着“教不教是我的事,学不学是你的事,别说我没教”的态度,从而导致学生没有建立起积极的学科情感,失去了对地理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相似文献   

16.
刘正伟 《地理教学》2011,(16):28+37-38
三生教育包括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三生教育”的理念就是要通过生命教育,帮助学生认识、珍惜、尊重、热爱生命,促进学生主动、健康、积极地发展生命,更好地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通过生存教育,帮助学生了解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提升生存意志,增强生存本领,掌握生存规律;通过生活教育,帮助学生获得生活常识.  相似文献   

17.
邢华 《地理教学》2011,(20):31-31
“水是生命之源”,地球上儿乎所有的生命都依赖水维持,我们人类也不例外。离开了水,我们人类就失去了赖于生存的条件,水于我们的生命而苦是如此重要。  相似文献   

18.
刘玉颖 《福建地理》2005,20(2):58-60
地理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熏陶,集中体现在地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过程中。本文阐述高中地理新教材教学,应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既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又要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陶冶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以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9.
杨雪娇 《地理教学》2009,(12):20-21,34
活动是影响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原苏联教育学家巴班斯基指出:“教学过程不仅需要教师的活动,而且需要学生的活动。如果学生没有一定程度上自己的活动,教学的最优化是不可思议的。”教育作为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要有效地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就不能不重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各种活动。现行教材最大的特点就是活动多,以活动作为载体,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材料、经历活动,自主思考、探究和实践,从而主动地建构知识。  相似文献   

20.
陈超 《地理教学》2015,(6):47-48,52
"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教与学活动全过程。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微课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必定会对传统教学模式造成巨大冲击。有效的微课教学要做到让学生爱学,并且学会。所谓爱学,就是让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方式感兴趣,因为和传统授课不同,微课教学没有老师的督促,所以让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