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情境是学习活动发生的特定环境。本文以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极地地区”为课例,阐释教学主题情境的设计对于深度学习的触发、地理核心素养的落实是至关重要的。从“容·深”、“程·深”、“情·深”三个层面,剖析主题情境对学习内容多维度化、学习主体思维外显化、学习动机内发性等方面产生的积极性效益;并说明其利于学生以地理视角解决基于生活的真实问题,利于学生基于过程的知识的生成与建构,利于学生基于“情”感的深度体验。  相似文献   

2.
一、指导思想 以教材为参考,引导学生对地理学科知识进行梳理和归纳,使知识网络化、系统化。针对人教版必修上册“大气”这一单元的内容,笔者尝试以教材知识为基础,打破固有知识体系,以“风”为节点,结合学生身边常见的地理现象,梳理教材中与“风”相关的知识内容,使学生切实体会到知识前后的联系性,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相似文献   

3.
李文彬 《地理教学》2012,(13):28-29
笔者最近参加了一个复习教学研讨活动,听了一堂题为“气候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的高考地理专题复习课,课堂上,老师对相关知识进行重组归纳,从气候要素及其影响因素、气候要素与农业、气候类型与农业等角度开展复习教学,对学生错题进行整理再现,精选各地高考题进行真题演练。教者能够依据知识的内在联系、学生思维习惯培养和能力生成角度设计教学,  相似文献   

4.
地震现象对于“5·12”汶川大地震之后的高一新生来说并不陌生,学生在各种媒体中已经了解众多关于地震的知识。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充分发挥引导和调控的作用,挖掘学习潜能,是值得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云南省地震资料的搜集与研判,结合历史灾害损失分析,云南省地震灾害具有如下特征:空间上主要集中分布于滇东滇中地震区、滇西地震区和滇西南地震区;时间上有5个明显的地震活跃期,分别是1913~1925,1936~1955,1970~1976,1988~1996和2011年至今;人员损失每百年近万人。利用泊松统计分析地震活动频率结果表明:云南省MS6. 5级以上地震泊松分布参数为0. 215 4,其年发生概率为19. 3%,即每5年发生一次; MS7. 0级以上地震泊松分布参数为0. 106 1,年发生概率为9. 5%,具有每10年发生1次的特点。自1996年丽江发生MS7. 0级地震以来,云南省MS7. 0级以上地震一直处于平静期,需要加强MS7. 0级大震风险应对,以正在组建的应急管理厅为契机,加强即时灾情信息获取与处理、雷达装备建设、空中救援力量组建、统一调度指挥平台建设、加强自救互救培训、加强大灾救援训练、集中救援力量于滇东-滇中区域等。  相似文献   

6.
新课程的实施,让我们意识到学生不是老师的“自留地”,任老师来耕种与收获。学生自己是种田人,辛勤耕耘、获取知识、铸就能力、自由成长。因此,真正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他们自主发展的空间,让自主探究式学习进人课堂,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下面以“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一章为例,选择几则学生反映较好的教学案例,交流探讨。  相似文献   

7.
李梅 《地理教学》2010,(8):45-47
对于本活动主题,部分学生已具备一定知识基础,但存在差异性。比如,很多学生知道魏格纳,但对于他提出的证据是否确凿没思考过。专题5板块运动包括:板块运动,地震和火山。板块运动的内容从大陆漂移说开始,到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说。全球构造理论作为《板块运动》这一专题的学习活动,以“体验解释板块运动的理论如何形成的过程”为主题。  相似文献   

8.
高中地理新教材的一大亮点是增加了“活动”板块,这些“活动”板块以“关注人的发展”为基础,内容涉及实验、观测、参观调查、讨论、标本的采集与收集、资料的收集与整理等多个方面。教学中灵活地开展这些“活动”,能增加学生感知知识的途径,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参与性,凸现新课程的理念。同时还可根据学情和乡土实际的不同,补充和拓展一些“活动”教学。下面以人教版“行星地球”一章为例,谈如何选择和实施“活动”板块教学。  相似文献   

9.
注意一:重基础 高考复习首先要切实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因为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离不开地理知识的学习和深化。但是能力在本质上却不依赖于知识的多少,而依赖于对知识的理解,依赖于对各种知识之间相互关联的掌握。没有必要的知识背景和必要的地理“词汇”,能力无从谈起。为此我们应让学生在掌握扎实基础知识的前提下,以能力为纲进行综合复习演练。如复习中国地理总论部分是中国地理教材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学好中国地理的基础,是复习的重点,通过复习掌握我国地理环境、位置、  相似文献   

10.
《地理教学》2008,(6):1-4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强烈地震。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强烈地震的发生不仅给灾区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物质损失,而且也带来了更多心灵的创伤。作为地理教育教学工作者,我们在为灾区人民祈福的同时,应将目光聚集于中学地理教育中的地震灾害教育,探究地震灾害教育中的问题与不足,提出改进的意见与建议。本期特设“地震知识”专栏,介绍些许地震与地震灾害教育知识,用我们的微薄之力为抗震救灾做点滴贡献。  相似文献   

11.
一、活动提纲活动目标:践行新课标“指导学生开展观察、实践、探究和研究活动”的思想,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增长知识、提升能力、陶冶情操,满足其学习与发展的需要。活动准备:学生分组协作,以小组为单位搜集整理资料、展示活动成果;教师给出活动提纲,列出推荐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2.
一、把环境教育和科技活动结合起来 我们在带领学生开展科技活动的同时。积极在学生中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和抖普活动。 1.坚持开展全校性的“爱鸟周”科普宣传活动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结合环境保护教育,我们坚持在每年春季开展“爱鸟周”活动,“爱鸟周”活动期间我们在校内张挂横标,贴标语,举办大型,小型演讲会,利用科技专刊,班组专刊,“校园之声”向同学们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并介绍一些有关爱鸟护鸟的知识。  相似文献   

13.
地理教学的核心无乎教学内容的学科逻辑“教什么”才“有地理课要教给学生能够发展有用的地理”。就为考试而死记的细节以的记忆,将学到的知识才“有用”,二是“怎么教”才“有效”。前者关们耳熟能详的话语,但不是所有的知识都有力量。这才是有力量的知识,才是真正的“教对学生终身“在你丢失你的课本,焚毁你的听课笔记,忘记你效的学习,是学生能抛弃自己的课本、笔记和琐细智慧的教育,才是最高境界的教育”。  相似文献   

14.
黄雷 《地理教学》2015,(7):34-36,43
笔者有幸作为嘉宾参加了江苏省“教学新时空·名师课堂”的直播活动,活动中我们观看了一位教师的“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湘教版八年级下册)示范课,观后有很多的感想、感悟和感动。总体而言,这节课体现了四大优点:一是较好地贯彻了“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二是展示了“民主合作”的教学观;三是凸显了“以学定教”的角色观;四是促进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同时本节课又彰显了四大亮点,即实现了“四化”教学,“学讲”化、生活化、活动化、情境化。  相似文献   

15.
国家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和相应的初中新教材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指导思想,选择“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地理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引导学生从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引导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领会学习内容、在活动中渗透学习主题,让学生在课堂中真正“动”起来。为此,笔在实践中作了如下的尝试。  相似文献   

16.
蒋菁 《地理教学》2014,(16):7-9
在研究学科教学知识(PCK)概念及内涵的基础上,“地理学科教学知识”界定为: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法知识在地理教师作用下的特殊整合,包含五部分:地理学科的知识,地理课程的知识,关于学生的知识,教学的知识,地理教师对“我”认识的知识。以此探寻地理学科PCK的建构意义:1.有利于高效地理课堂教学的形成;2.有利于地理学科的科学合理发展;3.有利于学生地理知识价值意义的学习;4.有利于地理教师自身的发展;5.有利于新课程的真正实施与改革深化。进而寻求地理学科PCK的建构策略:1.关心地理科学发展前沿,关注地理学科知识的价值取向;2.深入学科课程系统,拓展地理课程学科视域;3.以生为本,建构“学生指向型”地理教学;4.回归地理本真,探究“过程性”教学策略;5.加强自我学习,研修地理“自我”型教师。  相似文献   

17.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提出三维澡程目标.其中“过程与方法”目标中的“过程”指让学生经历类似于科学研究的过程,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们研究问题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目标中的“方法”就是鼓励学生在“过程”中理解、掌握科学方法,并在“过程”中加以运用与内化。地理课程的“过程与方法”目标更体现为在过程中掌握常用的地理科学方法。  相似文献   

18.
林爱民 《地理教学》2023,(20):47-49
新课程理念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本文以“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为例,阐释“三问三进”深度学习的课堂模式,推进中学地理课堂的教学革新。课例通过创设多样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引领学生依次开展自主独学、同伴互学、共同体助学和独立思考等进阶学习活动,激励学生“能生疑”“敢质疑”,经历“知识获得之问”“知识结构之问”和“知识融会之问”。在正确价值观引领下,学生在深度学习中逐步进阶认知水平、能力水平和素养水平,培养创新思维和开放意识,提高独立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G318线天全段处于深切峡谷区,在“4·20”芦山地震中共发生26处崩塌.该段崩塌仅有2处为地震中新增点,其余24处均为原崩塌点在地震中重新崩落.通过对崩塌的空间分布、与地震烈度、发震断裂、岩性及坡度的关系等方面的分析,总结芦山地震公路边坡崩塌的发育规律如下:1.崩塌规模以中小型为主;2.由Ⅶ度带到非地震影响区,随着地震烈度的降低,崩塌的规模减小、密度降低;3.崩塌分布表现出明显的“上下盘效应”,双石-大川断裂上盘的崩塌分布密度约为下盘的2倍;4.崩塌在花岗岩及砂岩中多发;5.地貌及人类工程活动是崩塌发育的主控因素,地震是其重要诱发因素.震后崩塌具有隐蔽性及滞后性,在余震及强降雨条件下,区内“震裂岩体”变形加剧,公路沿线崩塌将进入高发期.  相似文献   

20.
新课标下的教学,首先要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进行。必须充分考虑,怎样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整个教学过程显示出来,使他们学会运用一定的方法,去涉猎知识,积极主动的完成学习任务,从而提高自身的能力,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真正变“被动”为“主动”、变“学会”为“会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