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自1977年以来,沿着圣哈辛托断裂带的一些井孔开展了水位监测。在使用连续记录器进行监测的圣哈辛托断裂带的30公里地段内发生的三次最大地震分别是4.5、4.8和5.5级。位于1980年2月25日5.5级地震东南 31到32公里的Borrego谷地的两口井的水位,出现了异常的脉冲变化,反映了地震前88小时的一个可能的应变事件。而震中西北方向12公里的另外两口井没有出现水位异常。在1982年6月15日Anza附近发生的4.8级地震前,水位没有异常显示。在1982年3月22日4.5级地震东北13公里处,Ocotillo Wells附近的一口井,于震前19—23天出现了异常的水位变化。另外一些井水位的类似变化却没有伴随大小相当的地震。1982年9月8日在四口井上同时出现水位下降,这个可能的应变事件没有伴随一次大小相应的地震。假定的应变事件仅仅出现在有固体潮显示的井上,并可能是圣哈辛托断裂的海滨地段蠕动的结果。虽然水位异常仅在三个中强地震中的两个地震前出现在一、两个井上,但1982年9月8日水位的同时下降和1980年 2月25日5.5级地震前两个井水位的脉冲变化表明,能够反映固体潮的井可以监测到应变事件。  相似文献   

2.
柱坑深井水位年变规律明显,主要受降雨调制,多年来观测资料连续可靠,反映地震信息敏感清晰,与邬Ms5.5级震中相距约80公里。 对该井水位变化与降雨量的关系用最小二乘法进行相关分析,显示出在寻邬Ms5.5级地震前水位约有113天的低值短期异常前兆。异常最低值超出二倍均方差达120毫米。异常开始水位逐渐下降,在震前57天下降到最低值,接着转为回升,在回升的过程中发震,这一异常特征可用含水岩体在应力作用下裂隙演变过程来解释。  相似文献   

3.
菏泽5.9级地震前后豫49井的水位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3年11月7日,山东省菏泽发生5.9级地震,距震中80公里的河南省豫49号水动态观测井,震前28天水位上升;震时,记录到地震波、水位固体潮明显畸变,水位急剧下降;震后水位逐渐恢复。 井孔基本情况  相似文献   

4.
根据深州井2013~2015年季度掏油的水位数据变化情况,通过计算水位—气压相互关系、固体潮潮汐因子变化、水位变化幅度同期对比等方法分析油层压力变化与水位变化之间的关系,确定油层压力变化对水位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采用纯振幅、点阻、带通数字滤波器,处理了距唐山180公里范围内13口深井水位的大震前六年连续观测资料。结果表明,大震前存在井水水位的异常下降,这种异常下降首先发生在距大震震中100公里处,并且以每月5-6公里的速度分别向震中和离开震中的方向传播。地下水异常下降的时间-距离关系与该区里小震发生的时间-距离关系较一致。据地下水异常下降结果,我们提出唐山大震孕育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72年-1974年底,1975年-1976年4月,1976年4月-大震发生。  相似文献   

6.
选取山东省临沂地区的JUN与JUX台站数据资料,运用背景噪声互相关技术计算了2009年1月1日—2011年1月1日台站对间的互相关函数,利用移动窗互谱法计算相对速度变化,并分析其与莒县气象观测站记录的降水和莒南鲁14号井记录的地下水水位变化的关联性。研究结果表明,区域降水呈季节性变化,夏季降水量大,冬季降水量小;地下水水位呈季节性变化,初夏季水位较低,随后水位值逐渐增加,初冬季水位较高,随后水位值逐渐减少;地下介质速度变化亦具有季节性特征,变化幅度约为±0.2%,与水位变化呈一定的负相关趋势,即夏季水位增加、相对速度变化降低,冬季水位减少、相对速度变化升高。  相似文献   

7.
为了压低干扰和有效地提取信息,本文采用Kalman滤波方法,处理了京津张唐地区17口深水井1970~1981年间的观测资料。结果表明,1976年7月28日的唐山大地震前,天津地区6口水井水位有2-3年的异常下降,下降的开始时间以3-4公里/月的速度传播。天津的6口井位于大震破裂面的西南端。大震后至今,水位无明显的异常变化,与6级以上的强余震无明显关系。北京地区的11口水井水位与大震似无明显关系。本文所采用的Kalman滤波中,每一步都采用了自回归方法和递归滤波方法计算了一步转移矩阵的元素和控制项,因而转移矩阵和控制项是随时间变化的,更适于地震前兆资料的适时处理。  相似文献   

8.
1986年11月15日在我国台湾省花莲海域发生了一次7.6级强烈地震及其随后的一系列余震。这是台湾经历了8年(1979—1986年)地震相对平静期后,发生的一次强震。除台湾省台北、花莲、宜兰等地遭受严重破坏和人员伤亡外,福建、广东和浙江三省的沿海地区也受到波及,有感半径达600—700公里。这次地震前闽赣水位观测网的深井水位异常特征明显。本文对此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新民静水位自2016年7月22日开始出现转折上升变化,至2016年9月水位最大上升幅度达1.2m,但同井水温变化平稳,未出现同步变化。通过对水位井观测系统、区域地质特征和周边环境等进行调查发现,水位井北东约50m处的大型挖土坑大量积水可能是造成水位转折上升变化的主要原因。结合该区地质特征、井水地球化学特征以及区域降水特征分析结果,显示水位转折上升变化与附近土坑开始大量积水在水源、空间、时间和强度上都存在明显的相关性。故认为新民井静水位大幅度转折上升变化为附近土坑降雨积水干扰所致,排除为地震前兆异常的可能。  相似文献   

10.
气枪震源是一种重复性很高的人工震源.受激发条件改变影响,气枪信号一致性会有所下降.反褶积方法可以去除气枪信号中激发压力、沉放深度、位置移动等的影响,但信号中水位变化的影响难以通过反褶积消除.地震信号波速变化反映了介质应力及物理状态的变化.利用气枪信号计算的波速变化受水位变化影响不能完全反应真正的介质变化,对研究结果及后续分析和应用产生较大干扰.为消除气枪信号波速变化中水位变化的干扰,本文提出了一种消除水位影响的方法:(1)水位以△h =0.2 m为间隔分段,将各个水位区间内激发的所有气枪信号叠加;(2)计算所有水位区间内气枪信号的波速变化,得到波速变化与水位变化的关系;(3)进行最小二乘拟合得到水位变化与波速变化的关系式,并计算水位变化引起的波速变化;(4)初始波速变化减去水位变化引起的波速变化,得到消除水位后的介质波速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大银甸水库水位变化引起的气枪信号波速变化率最大可迭10-2,波速变化与水位变化呈线性正相关,水位影响随震中距的增大而减小,相同震中距气枪信号受水位变化的影响大小与气枪信号穿过水体的多少有关.运用本文提出的去除水位影响的方法可较好地消除波速变化中的水位变化信息.  相似文献   

11.
以2004年12月26日苏门答腊8.7级地震为例,分别对昆明市部分水位水温进行了详细分析,对影响观测质量的各种因素进行了剔除,应用差分法、剩余曲线法等多种数学方法提取了强地震前的异常信息。结果显示,昆明市部分水位、水温正常动态变化协调性特征存在同步同向变化,同步反向变化,无规律变化三类;同震响应一般出现在大震发生或震后很短时间内出现异常,形态上表现为测值的突升或突降、阶变与震荡变化,有些变化持续时间很短,很快恢复到正常水平,有些在新的水平下变化,有些虽然有恢复的过程,但无法恢复到正常水平。  相似文献   

12.
水位变化影响湖泊水质、水量和生态系统功能,是研究湖泊演变的重要内容,但目前针对滇中高原湖群水位变化特征还少见系统报道.本文选择滇池、抚仙湖、阳宗海3个滇中高原湖泊作为研究对象,基于1988-2015年实测水位数据和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评估了3个湖泊水位变化特征;运用RClimDex模型获得了流域极端降水指标,结合其他指标构建了基于极端气象因子的湖泊水位驱动力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多元回归模型,解析了极端降水、蒸发等气象因子对滇中高原湖泊水位变化的贡献.结果表明:①滇池、抚仙湖、阳宗海水位年际波动不突出.滇池的年平均水位总体略呈上升趋势,年均上升0.025 m.阳宗海和抚仙湖水位无明显变化.②滇中高原湖泊流域的极端降水指数年际变化趋势不明显.滇池的蒸发量呈明显减小趋势,年均减小21.05 mm.抚仙湖蒸发量呈明显增加趋势,平均每年增加5.52 mm.阳宗海蒸发量的变化不明显.③气象指标可解释滇池水位变化的49.7%,滇池水位变化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阳宗海和抚仙湖水位变化主要受气象条件控制,蒸发量、综合降水指标和连续降水指标对阳宗海水位变化的解释率高达93.3%;综合降水指标和干旱状况指标可以解释抚仙湖水位变化的64.5%.极端降水指标对解释高原湖泊水位变化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1984年7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根据自治区地震局的建议向社会发布了一次短期地震预报,该预报是在多种监测手段存在中期异常的背景下出现了油水井喷涌型异常后发布的。结果造成了一次虚报。事后对这次发布短期预报的主要依据——油水井自喷异常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这次喷涌型异常其恢复水位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与以前的震例不同,而且与作者提出的喷涌型前兆理论相违背,这表明,由作者前兆理论导出的异常恢复水位随时间对数变化的单一线性规律,可能是判定真伪喷涌型前兆的依据。这次非地震的喷涌异常,估计与距异常井约两公里的两口废油井高压注液有关,其机理类似于注水诱发地震。对此无震异常恢复水位曲线的解释表明,距井一定距离的水层中可能存在着一条断层。  相似文献   

14.
通辽CK9井水位的河水荷载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维有  王立海  刘宏伟 《地震》1999,19(3):288-290
1991年6 ̄8月,通过CK9井记录到一次河水荷载引起井水位变化过程。以深井水位、河水位资料为基础,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5.
何征  万荣荣  戴雪  杨桂山 《湖泊科学》2015,27(6):991-996
江湖水量交换的变化影响着通江湖泊洞庭湖的水情,进而影响湖区社会经济及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以洞庭湖城陵矶站、南咀站以及长江干流宜昌站、螺山站1981-2012年逐日水位、流量观测数据为基础,采用单位根检验、方差分析和水位-流量绳套曲线等方法对洞庭湖季节性水情变化特征进行提取,并探究江湖水量交换变化对其产生的影响.研究表明:近30年来洞庭湖水情呈阶段性特征,与相对稳定的1981-2002年相比,2003-2012年湖泊水位总体呈下降趋势,年均水位下降0.43 m;枯、涨、丰、退水期各季水情变化特征为:2003年以后洞庭湖丰水期水位平均下降0.60 m,呈现出"高水不高"现象;退水期水位平均下降1.49 m,退水加快;枯水期水位略有上升,平均上升0.18 m;涨水期水位变化不明显.湖泊退水期水位降幅最为明显,尤其是10月大幅下降,平均下降2.03 m,有提前进入枯水期的趋势.水情变化与江湖水量交换变化密切相关:丰水期,三口(松滋、太平和藕池)分流量减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湖泊水位;退水期,三口分流量减小叠加城陵矶出口长江水位下降对洞庭湖产生拉空作用,湖泊出流加快水位被拉低;枯水期,主要是1 3月,城陵矶出口长江水位上升对湖泊顶托作用增强,湖泊出流减缓水位略有抬升.  相似文献   

16.
一,气压变化引起水位观测值变化川—12井自八一年六月投入观测以来的资料表明,气压变化明显引起水位升降,这就是所谓的“气压效应”。气压增大,水位下降;气压减小,水位上升,即气压与水位之间存在负相关。关于气压影响水位的机理,目前认为,气压作用子井周地面,经地下介质传至含水层并转嫁给含水岩层骨架和孔隙水,同时气压直接作用于井中液面,孔隙水所获得的应  相似文献   

17.
深井水位记震能力用于地震预报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深井水位记录地震波的能力反映了地下应力场的状况,而记震能力随时间的变化揭示了地下应力场状态随时间的变化。研究表明:当深井水位记震能力MST表现出超过一倍标准差σ的变化后,半年左右在其附近地区往往有中强以上地震发生。根据六年来的预报实践表明,深井水位记震能力是一种花钱较少、效果较好、应用广泛的地震预报前兆手段。  相似文献   

18.
河南省濮阳地区地下热水的开采对处于同水层的地震观测井—豫01井水位观测产生了严重的干扰影响。豫01井水位自1996年9月出现下降变化以来,其水位动态一直受到大家的关注。十几年来,地震界专家学者对有可能影响该井水位动态的诸多因素逐一进行了追踪研究。认为豫01井自1996年9月至今水位变化与中原油田抽水、注水、采油无关;其...  相似文献   

19.
1983年菏泽5.9级地震与深井水位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综述了1983年荷泽5.9级地震前深井水位变化的特征,分析了深井水位震时和震后短时间内的变化特点,并用震时深井水位的变化,通过深井水位的体应变固体潮效应,反演了这次地震引起区域应力场的调整变化。  相似文献   

20.
高七井静水位自2018年3月27日开始出现破年变转折下降变化,并于2018年6月22日开始出现恢复变化,期间水位最大下降幅达1.65 m。针对高七井静水位此次出现的异常变化,在排除外界干扰的基础上,综合数据对比分析结果、历史震例分析结果、地震活动性分析结果、水位校测实验结果以及不同仪器水位对比观测分析结果等,显示高七井对远场映震效能较好,此次出现的异常变化真实可靠,与2018年5月28日吉林松原发生的5.7级地震有一定的成因联系,为区域构造应力调整作用引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