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棠茵 《西北地质》2014,(2):132-137
成都黏土的成因一直以来以风成学说占主要地位,通过对成都东郊台地典型的成都黏土的发育特征、粒度成分、石英颗粒微结构形态进行分析,得到以下结论:成都黏土的地理分布与风成地貌不符;粒度分析显示,占据黏土组分三分之二的小于0.01mm的成都黏土颗粒不满足风力携带的条件,具有流水搬运的特征。钙质结核的淋滤程度和分布形式反应了成都黏土发育时期的湿润条件,非干燥炎热气候;对化学元素分析,表明成都黏土与西北黄土化学元素的含量与其地域矿产分布相关,成都黏土与西北黄土非同一物源。  相似文献   

2.
也论成都粘土的成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解成都粘土的成因机制,在总结前人资料的基础上,从分析成都粘土的分布、结构、矿物组成等特征入手,客观地展示了成都粘 本质,进而将其与我国北方的马兰黄土和长江中下游的下蜀粘土之间的特性进行比较以及对龙门山和成都平原第四纪晚更新世的古环境的分析,最终得出典型的成都粘土的成因是属于风成“黄土”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地下水》2021,(4)
利用成都高新东区(空港新城)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地质调查项目实施的188个深度160~220 m钻孔开展分层取样、井液电阻率测试、岩芯分层TDS测试等综合方法查明成都东部新区空港新城咸淡水界面的平面分布特征、垂向分布特征及水化学特征。结果显示:(1)研究区咸淡水界面平面分布呈东西分带特点。(2)从垂向分布特征看,埋深0~15 m范围内,全区基本无微咸水分布;埋深15~20 m范围内,微咸水点零星出现,至埋深20 m后会大量增加;15~70 m埋深内,微咸水普遍分布在地层膏盐分布区,而在非膏盐分布区基本不存在微咸水;在埋深70m以下,丘陵区全区均有微咸水分布的现象。(3)研究区咸水化学成分一般主要以硫酸盐(钠、钙)为主。但在埋深70 m以下非膏盐分布区咸水水化学特征主要以氯酸盐为主,其次为硫酸盐。随着埋深增加,咸水矿化度总体呈上升的趋势,埋深50 m和80 m以下分别出现咸水和卤水现象,但矿化度随深度递增的线性规律并不明显。研究结果为成都东部新区空港新城地下空间利用规划提供基础资料,为广大红层丘陵区查明咸淡水分布规律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4.
通过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在成都盆地平原区浅层土壤内发现呈面状分布的Cd、pb、Zn等元素高值区.为了研究它们的成因,应用多元统计方法分析了这些元素在不同景观区及不同环境介质中的分布特征及相关关系,利用参考元素对Cd、Pb、Zn的富集含量进行了定量估算.结果表明,平原区浅层土壤内Cd、Pb、Zn元素的分布明显不同于物源区及平原区深层土壤,在元素之间的典型相关关系及元素富集的分布特征上,均表现出明显的人为源特征.Cd、Pb、Zn元素的富集主要出现在平原区中部的城镇及农田区,与成都盆地浅层样地球化学图上的高值区一致.Cd、Pb、Zn元素的富集,是在自然背景的基础叠加了人为源含量,但尚未达到危害程度.  相似文献   

5.
天府新区直管区第四系地层广泛分布。通过对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的路线调查、剖面测制及样品测试分析,查明了研究区第四系物质组成、结构特征及厚度。区内第四系主要分布有:下更新统磨盘山组、下-中更新统牧马山组、中更新统合江组、上更新统广汉组、上更新统-全新统资阳组以及上更新统成都粘土。岩石粒度及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更新世网纹红土和成都粘土均属于粉砂质粘土,更新世网纹红土经历了湿热环境下强烈的化学风化,成都粘土次之,推测更新世成都平原地区与长江中下游地区具有相似的古气候环境。研究区牧马山组及合江组的测年结果进一步确定了直管区第四纪堆积物的时代,为与成都平原第四系地层对比划分,以及第四纪地质构造演化提供了重要的年代学资料。  相似文献   

6.
从微结构特征对成都粘土成因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成都粘土”一词,不同研究者所赋予的含义不同。在这里所指的是覆盖于川西平原三级阶地砾石层之上的粘土,这种粘土,在成都市东郊的三级阶地上最为典型,其上部为黄褐色,较均质,向下颜色转红,裂隙发育。 在成都粘土分布地区,许多建筑物在修建和运营过程中,常不同程度地发生了事故和病害,如成昆铁路狮子山滑坡,四川民兵装备仓库的滑坡,某部队办  相似文献   

7.
许仲路  刘亚平 《地质论评》1982,28(5):439-446
陆地卫星多波段扫描(ERTS MSS)像片,以大量遥感信息,显示各地区的自然景观特征,以及各景观要素的性质与分布。它以不同的色调、形态和花纹等,反映不同性质地质体在地表甚至在地下的分布.对于有线性形态特征的断裂构造,反映更为醒目。我们有可能利用成都幅卫片,目视解译川西平原地层,特别是第四系的分布和构造情况,并进而探讨川西平原的发育。  相似文献   

8.
成都盆地浅层土壤中F来源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成都盆地3061个浅层土壤样品以元素为变量进行F回归分析,在回归模型的基础上进行因子分析,并选取因子载荷较大的元素作为特征元素组合。在结合元素地球化学性质、区域地质背景和因子得分等值线图的基础上,根据特征元素组合来研究F的来源。研究结果表明:①成都盆地浅层土壤中F的来源有6种,其中岷江流经地区出露的酸性岩浆岩、碱性岩和龙门山前陆盆地上三叠统、侏罗系、白垩系沉积岩系是成都盆地浅层土壤中F的主要来源;②F在表生作用过程中显著地发生了迁移,岷江冲积扇成为其富集的“储库”;③自然作用对成都盆地浅层土壤中F的分布特征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成都平原区成都粘土的粒度特征及其成因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成都平原区内5个代表性的第四系剖面上的成都粘土进行了系统的粒度分析。结果表明,成都粘土以粉砂颗粒(5~50μm)为主,平均粒径约为7.1—7.3φ(7.4—6.6μm),缺少粗尾,〉63μm颗粒的含量很少,以细颗粒物质为主,呈双峰分布。其粒度分布及粒度参数特征与北方黄土及甘孜黄土非常相似,而与河流相沉积物有很大差异,表明成都粘土属于风成堆积。根据光释光测年(OSL)结果,成都平原区的成都粘土是晚更新世中期至晚期末次冰期堆积物,其物质主体是远源的。  相似文献   

10.
成都平原红土堆积的风成成因证据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成都平原地区的红土剖面一般由3部分构成,自上而下分别为成都粘土层、网纹红土层、河流相砂砾石层.文章对位于成都双流的胜利红土剖面样品的粒度、石英颗粒表面形态以及稀土元素分布模式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将研究结果与甘孜地区的典型黄土样品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红土剖面中的成都粘土、网纹红土层是以具有风成特性的细颗粒物质为主,并且其粒度分布及粒度参数特征与甘孜地区典型风成黄土样品非常相似,而与该剖面中下伏的河流相样品有很大不同.成都粘土及网纹红土样品的石英颗粒与甘孜黄土及北方黄土一样,大多数都呈不规则的棱角状、次棱角状.红土堆积的稀土元素分布模式与甘孜黄土也非常相似.所有这些证据都表明成都平原红土剖面中的成都粘土及网纹红土层属于风成成因.本次分析结果结合以前的研究表明,第四纪中期整个长江流域的环境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表现为冰期时植被覆盖率的大幅度降低,而青藏高原在此时期的快速隆升可能是形成该区环境变化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1.
目前台商纷纷进军大西北,在西移及西部投资布局上,主要以成都、重庆、桂林、南宁、北海、西安、乌鲁木齐与石河子等西部经济相对发达的大中城市为重点.其中,成都台资企业达1 000多家,重庆台资企业近700家;台商在陕西投资的一半以上集中在西安市.在产业上,台商西部投资以内销型产业、资源型产业、传统产业与第三产业为主,具体包括仪器、饮料、皮革、纺织、塑胶、旅游休闲、房地产、建材及高科技产业等.从中可以看出,台商投资的产业具有明显的地域与资源分布特征:人口集中地区以食品、饮料、商业等投资为主;科技优势明显的西安与成都等地以电…  相似文献   

12.
元月底在成都通过局级评审。昌都幅位于我国西部青藏高原东南隅,自然条件特殊,天然资源丰富,是我国待开发的重要能源基地。该项目是部下达的指令性任务,同时也是我国水文地质工作的基础项目。该成果详细阐述了图区内的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的水平和垂直分带规律及水资源量分布特征;对区内地下热水的分布规律,区域工  相似文献   

13.
根据成都地理位置特征,分析了2006年下半年Andersen分级采样器所采集的不同粒径的样品中水溶性酸性离子分布,比较分析雾天的污染水平和分级颗粒物中不同粒径对酸雨的贡献,以及不同污染类型对酸雨pH的影响等.得出污染物质主要分布在0.65~3.3μm的粒径范围,雾天颗粒物污染是正常天气下的1.5~4倍.  相似文献   

14.
选取四川成都盆地浅层土壤为研究对象,将研究区分为龙门山区、盆周丘陵区和平原区3个区,通过等值线图得出磷的大面积异常区分布在人口密度大、工农业发达的平原区.并依据浅层土壤中关系较密切的3类基本元素组合共16种元素进行因子分析,得出成都盆地平原区浅层土壤中磷来自:①龙门山的震旦纪、寒武纪、泥盆纪含磷地层(磷矿)及表壳岩石风化后通过成都盆地平原区三大流域--沱江、岷江、蒲江水系影响整个平原区冲洪积沉积物(后改造为水稻土)的自然源;②人类工农业活动通过各种方式进一步叠加的人为源.  相似文献   

15.
论述成都经济区水文地质特征和水资源现状:总体上属于贫水区,分布极不均匀,局部存在相对的富水区。介绍了用1:5万水文地质调查成果采用激发极化法等物探科技找水新方法勘查开发农村地下水资源所取得的经济效益。该方法对解决干旱缺水地区人畜饮水,促进成都经济区仍至整个四川经济发展将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成都粘土的裂隙性对力学性能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成都粘土广泛分布于成都平原三级阶地上,裂隙极为发育。以往多从满足一般工程的需要出发,笼统地将其视为一种均质连续体,且仅限于一般工程地质性质的研究。对于它所具有的重要地质特征——裂隙性,虽认识到它的存在及其在土体稳定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但从未做过专门工作,针对这一情况,本文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选取代表性地点,观察、取样,通过大量的实验资料,就裂隙性对成都粘土力学性能的控制作用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一九八七年全国滑坡学术讨论会”于10月2日至25日在成都召开.会议由中国科学院成都地理研究所发起.会议共收到论文225篇,主要讨论了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二.滑坡研究动态及综述:2.滑坡环境条件及分布规律;3.机理研究与稳定性评价;4.研究方法和手段;5.防治对策及工程设计.会议回顾了我国滑坡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认为我国的滑坡研究已从过去的单个滑坡调查  相似文献   

18.
郭见扬 《岩土力学》1989,10(2):47-54
本文介绍了1988年12月在成都召开的第三次全国工程地质大会上有关土体工程地质特性专题讨论的内容,并对在我国分布较广的和比较特殊的土类,如黄土、膨胀土、分散土、红粘土、海洋土和煤灰土等的工程地质特性和研究现状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9.
成都盆地为龙门山构造带与龙泉山褶断带之间的陆相沉积盆地,盆内充填了巨厚的晚新生代半固结-松散沉积物.通过盆地的沉积特征及充填过程分析,认为在沉积过程中发生了两次沉积-构造转换及可容纳空间的改变,并导致了沉积中心从龙门山逆冲推覆构造带前缘迁移至大邑-彭州断裂带下盘地区.沉积特征显示以冲积扇和河流相为主.其中上新世大邑砾岩期以冲积扇相为主,仅分布于蒲江—新津—成都—德阳一线以西地区;早—中更新世时期以冲积扇与河流相沉积为主,蒲江—新津—成都—德阳一线以西地区为冲积扇分布区,以东为河流相分布为主;晚更新世—全新世以河流沉积为主,但东、西两区域的沉积物来源和水系特征存在明显差异.本研究可为成都市地下空间三维地质结构建模、地下空间资源潜力评价、矿产资源及人文资源的赋存层位等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成都地区某铁路路堑膨胀土边坡变形破坏机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都东部高台地丘陵地区广泛分布的粘土层,膨胀性突出。本文结合该区内某铁路路堑边坡实例,分析边坡变形产生的原因及其变形破坏的发展趋势,提出了边坡工程的整治方案,总结了该膨胀土边坡变形整治的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