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辽宁西部义县组被子植物花粉的首次发现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王宪曾  任东 《地质学报》2000,74(3):265-272
对辽宁西部晚侏罗世义县组中的孢粉植物群进行了系统研究,首次发现了目前为止世界上最古老的被子植物花粉化石。该花粉植物群可分为三大类,即无孔粉类、原始单远极沟粉类和原始三沟粉类。该发现表明在晚侏罗世原始被子植物已经存在,并且已呈现出多类型特点。义县组中被子植物花粉的新发现为研究被子植物起源问题提供了新的化石依据。  相似文献   

2.
陇川盆地新第三纪孢粉组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陇川盆地新第三纪地层主要由细粒碎屑岩组成,富含孢粉化石。按其成分及数量,可划分为二个组合。下面的为单缝孢—被子植物花粉组合,单缝孢子占优势,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的花粉也不少,时代为上新世早-中期;上面的为松科花粉组合,松科花粉十分丰富,孢子也不少,被子植物种类多,时代为上新世晚期。本文描述了1个新属(Acanthipollis),3个新种。  相似文献   

3.
山东省大盛群孢粉组合及其年代地层意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司双印 《地层学杂志》2002,26(2):126-130,T003,T004
大盛群为一套陆相碎屑沉积岩系 ,其中的孢粉化石可以归纳为 Schizaeoisporites- Ephedripites- Tricolpites(SET)组合 ,希指蕨孢属 Schizaeoisporites、克拉梭粉属 Classopollis、麻黄粉属 Ephedripites及隐孔粉属 Exesipolle-nites为优势属群 ,两气囊花粉个别出现 ,以早期被子植物花粉大量出现为特征 ,主要为三沟型被子植物花粉。该组合的地质时代确定为塞诺曼—土伦期  相似文献   

4.
吉林省万昌地区万参一井孢粉化石丰富,自下而上划分5个孢粉组合。Z1组合孢粉化石较少,均为古近系常见孢粉,偶见褶皱粉,时代为早始新世;Z2组合出现始新世特征分子杵纹粉,还有小刺鹰粉、高腾粉及褶皱粉等零星出现,时代为中晚始新世;Z3组合蕨类植物孢子含量为剖面最高值,草本被子植物花粉较Z1、Z2组合有所增加,时代为早渐新世;Z4组合仍含较多的蕨类植物,草本被子植物花粉与Z3组合相当,时代为晚渐新世;Z5组合草本被子植物花粉含量较高,达剖面最高值,尤其以蒿粉+藜粉+菊粉+禾本粉等为代表,时代为中新世。  相似文献   

5.
金小赤  张建平等 《地质通报》2002,21(12):823-833
库车盆地的新生界发育比较完整,笔者在库车县城北东方向约50km的库尔哈村西的河谷中测制了剖面。于66层的44号样和90层的50号样品中获得了两个孢粉组合。66层和90层皆属于康村组,两个样品之间相差约200m(真厚度)。在此之前,尚未见到有关康村组孢粉化石的报道。44号样的孢粉组合中被子植物花粉占绝对优势,含量高达94.5%,裸子植物花粉和蕨类植物孢子均少量出现。孢粉面貌反映以草原和灌丛为主的植被类型。50号样的孢粉组合中被子植物花粉占优势(66.5%),裸子植物花粉有较高含量(32.0%),蕨类植物孢子零星出现。孢粉面貌反映盆地周缘广泛分布有以松科为主的高山针叶林带。  相似文献   

6.
宁波盆地早白垩世孢粉组合及古气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开发  章永昌 《地质论评》1986,32(4):325-330
宁波盆地早白垩世孢粉组合以裸子植物花粉占绝对优势(约75%),蕨类孢子其次,为24%左右,被子植物花粉极少,仅占0-2%,为Classopollis-Cicatricosisporites-Inaperturopollenites组合,其时代相当于早白垩世的Barremin-Aptian期,反映为热带、亚热带的热干气候。  相似文献   

7.
福建省古田小溪组早白垩世孢粉植物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芬 《福建地质》1993,12(3):210-217
福建省古田小溪组下段含丰富的孢粉化石,其组合特征是以裸子植物花粉为主,蕨类植物孢子其次,被子植物花粉极少。主要成分有:Classopollis、Exesipollenites、Cicatricosisporites、Jugella、Tricolpopollenites等。它和中国南方白垩纪孢粉组合序列中的Classopollis-Cicatricosisporites-Tricolpoppllenites带相当。地质时代为早白垩世的巴列姆期。  相似文献   

8.
鸡西群城子河组时代的进一步探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姜宝玉  冯金宝 《地层学杂志》2001,25(3):217-221,240
近年来 ,古生物工作者在鸡西群城子河组及其相当地层的生物化石研究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在总结这些新的材料的基础上 ,通过与国外的化石组合进行对比 ,从海相双壳类、植物、孢粉及海相沟鞭藻化石等多方面的证据 ,尤其是根据 Thracia rotundata、Vectianella、Pseudaphrodina ricordeana等欧洲 Aptian阶重要的双壳类化石、被子植物及三沟类被子植物花粉的出现 ,城子河组的时代应为 Aptian期 - Albian期早期  相似文献   

9.
在研究区进行1∶5万区域地质调查时,于该区鹿母湾组中发现孢粉化石。其孢粉组合以蕨类植物孢子(49.28%)和裸子植物花粉(47.82%)为主,此外尚有少量被子植物花粉(2.9%)。该孢粉组合特征与广东、江苏、浙江等地早白垩世中晚期孢粉组合特征基本相似。据此可确认,本区鹿母湾组的地质时代应属早白垩世中晚期。  相似文献   

10.
首次在阳江盆地鹿母湾组上部层位采获孢粉化石,建立Pterisisporites-Classopollis-Exe-sipollenites组合,这以高含量的裸子植物花粉、稀少的蕨类植物孢子和未见被子植物共粉为特征。文中详细论述了组合中主要孢粉的地史分 ,主为本组合的地质时代为早白垩世中晚期。  相似文献   

11.
云南江城勐野井组钾盐成矿时代及其古环境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研究云南江城勐野井组的成钾时代, 对于分析兰坪—思茅盆地与老挝沙空那空、呵叻盆地含盐系地层对应关系, 以及在云南开展钾盐找矿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但勐野井组的地层学年代至今仍存在较大分歧。本文通过对江城宝藏乡泰裕矿区含盐系地层的孢粉分析, 得到孢粉组合: Psophophaera-Exesipollenites- Classopollis, 且发现单沟类Monocolpopollenites和三沟类Tricopite等被子植物花粉, 此被子植物花粉时代分别为晚巴列姆期—阿普第期和早、中阿尔必期。因此, 笔者将江城勐野井组钾盐成矿时代确定为阿普第期—阿尔必期; 同时, 孢粉反映矿区成盐期气候呈炎热干旱的热带-亚热带特征。  相似文献   

12.
晋西北左云组孢粉组合及古气候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余静贤 《地质论评》1986,32(3):217-224
本文依据从晋西北左云组建组剖面的上部层位所获得的孢粉组合,阐述了左云组中是以海金砂科孢子占优势,参与少量的裸子植物花粉及三沟被子植物花粉为特征的孢粉组合。据已知属种在国内外的地史分布及孢粉组合的对比,将左云组地质时代定为早白垩世晚期。并推测左云组沉积时的气候属热-亚热带气候。笔者认为: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不可能有冰川流行。  相似文献   

13.
位于沈阳市东部和西部的2个钻孔剖面均有晚更新世晚期泥炭发育。14C测年结果表明:东部钻孔泥炭层形成于玉木亚间冰期晚期,西部泥炭层形成于玉木亚间冰期结束之后。孢粉分析结果表明:东部钻孔剖面中的泥炭以暖温带落叶阔叶植物花粉为主,指示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西部钻孔剖面中的泥炭以温带草本被子植物花粉为主,山地针、阔叶植物花粉为辅,指示温干偏湿的气候环境。定量古气候分析结果表明,玉木亚间冰期晚期沈阳地区与现今气候相当;玉木亚间冰期结束之后,沈阳地区的气候比现在稍冷。  相似文献   

14.
魏志民 《中国岩溶》1985,4(3):204-204
<正>地质矿产部岩溶地质研究所构造地质组,最近在桂林岩溶地区灰绿色粉砂质泥岩中发现三叠纪植物群孢粉化石,这是继本纽于去年在桂林岩溶区的红色粉砂质泥岩中发现丰富的白垩纪轮藻,介形虫和孢粉化石后,对朴林岩溶地区沉积、堆积建造研究方面的又一可喜的进展。 这个植物群孢子花粉化石组合,是分两批请广西石汕开发指挥部科研所杨荣玉鉴定的。其中,有蕨类植物孢子17个种(届);裸子植物花粉24个种(属);未见被子植物花粉。孢粉中,以裸子植物占绝对优势,两次鉴定中花粉为孢粉总数的72.5%及93.7%,余为蕨类孢   相似文献   

15.
成都金沙遗址距今3000年的古气候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成都金沙遗址位于成都西郊金沙村,可能是商代晚期至西周时期(约公元前11世纪–前770年)古蜀国的都邑所在地。本文分析了金沙遗址两个探方WT7908和IT8305的31个孢粉样品,探方IT8305孢粉组合表明:蕨类植物孢子占60.3%,草本被子植物花粉占24.8%,木本裸子和被子植物花粉占14.2%,水生植物花粉相对较少,仅占0.7%。蕨类植物主要以蹄盖蕨科、水龙骨科和凤尾蕨属为主,草本植物中野牡丹科占绝对优势,木本裸子和被子植物中主要以松属和桦木属为主,水生植物主要包括双星藻、鸭跖草科和香蒲属。成都平原在这个时期的气候分为两个阶段,前期阶段的气候属于亚热带温暖湿润气候,平原上生长着茂盛的草本植物和蕨类植物;后期阶段的气候虽然还属于亚热带气候,但较前期更加湿热,气温和降雨量都比前期要高。定量分析和重建了金沙遗址距今3000年的古气候:年均温17.7–19.8ºC、最热月均温21.7–28.6ºC、最冷月均温11.5–11.9ºC、年较差12.1–14.9ºC、年降雨量993.3–1113.3 mm、最大月降雨量224.6–268.1 mm、最小月降雨量6.9–14.1 mm。成都地区3000年前的年均温比现在要高1.7–2.8ºC,而年降雨量基本和现在一致。  相似文献   

16.
文章报道了东南极格罗夫山地区蓝冰表面碎石带新生代冰碛岩(物)漂砾中微体古生物化石的分析结果及其意义。研究发现这些冰碛物(岩)内含有少量孢粉,而未见硅藻及其他微体化石。孢粉以裸子植物花粉和蕨类植物孢子为主、被子植物花粉含量相对稀少为特征。值得注意的是,在所分析的4个样品中,均发现至今在南半球仍有分布的特有属假山毛榉(Nothofagus)花粉,由于该属花粉及大植物化石曾发现于横跨南极山脉上新的天狼星群(SiriusGroup)中,它的存在反映当时古气候温暖湿润。在样品S1507和S1509中发现蒿属(Artemisia)花粉,其出现所代表的时代推测为新近纪,很可能为上新世。格罗夫山地区冰碛物中的这一孢粉特征可能反映了南极地区上新世曾经发生过较大规模的气候变暖和冰川退缩事件。  相似文献   

17.
吉利明 《沉积学报》1994,12(2):133-142
甘肃兰州西固附近下白垩统河口组上亚组含丰富的孢粉化石,孢粉组合以Piceaepollenites-Cicatricosisporites-Tricslpopollenites为代表,裸子植物花粉略占优势,蕨类植物孢子次之,被子植物花粉很少,地质时代为早白垩世晚期(Aptian-Albian)?该地层是迄今为止民和盆地所发现的下白垩统最高层位?当时民和盆地正处于植物非常繁盛的热带?亚热带区,前期气候较湿润,后期相对干旱?为我国传统植物地理分区的南方区混生过渡带,在数字分类的孢粉植物分区中处于北方区的西北-东北省?  相似文献   

18.
本文系统报道了内蒙古呼伦贝尔市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鸽子山化石点下白垩统龙江组孢粉化石,共鉴定49属70种。孢粉组合中,裸子植物花粉占主要地位,主要为气囊分化不完善的“古老型”花粉,南洋杉科、松科、罗汉松科和苏铁类花粉占有一定比例;蕨类植物孢子占次要地位,主要为桫椤科孢子,石松科、海金沙科、卷柏科孢子有一定含量;被子植物花粉少量出现。依据组合面貌,将其命名为Cyathidites--Taxodiaceaepollenites--Tricolpopollenites组合。根据特征分子推断,该孢粉组合所指示的地质时代为早白垩世Aptian--Albian期。孢粉母体植物生态习性反映鸽子山地区早白垩世晚期的气候以温暖、湿润为主,并可能伴有季节性干旱。  相似文献   

19.
古果属(Archae fructus)研究进展及其时代的讨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迄今最早的被子植物—古果属(Archaefructus),包括“辽宁古果”和“中华古果”,以其对折状心皮在轴上螺旋状排列、雄蕊成对状着生、具单沟状花粉等特征。显示了它们在早期被子植物中的原始性。古果属茎枝细弱、叶子细而深裂、叶柄基部多膨突等特征。反映了该属的水生革本特征。根据对其生殖器官及营养器官等特征研究,推测该属很可能源于现已灭绝的、古老的种子蕨类。结合对其伴生的植物化石及相关地质、地理背景等综合分析,认为古果属及叉县组下部的时代为晚侏罗世,而并非早白垩世。  相似文献   

20.
对沈北煤田3个井田刻槽煤样的孢粉分析表明:(1)沈北煤田的孢粉以被子植物花粉为主,孢粉称为水龙骨单缝孢-杉科粉-栎粉组合;(2)煤田的古植被是暖温带至亚热带的针阔叶混交林;(3)前屯矿的湿度要大于其它两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