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83年7月3日至8月14日本文第一作者应邀赴澳大利亚参加学术会议及工作.工作期间访问了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的海洋学分部与渔业研究分部、新南威尔士州污染控制委员会、悉尼大学动物系和新南威尔士大学生物科学系,与特·沃德T.Ward博士、彼得·杨P.Young博士、西·袁纳S.Rainer博士、帕蒂·哈钦斯Pat Hutchings博士和格·毕·汤普逊G.B.Thompson博士等专家进行座谈讨论.澳大利亚  相似文献   

2.
澳大利亚海洋生物技术的研究开发和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受澳大利亚联邦科学和工业研究院 (AustraliaCommonwealthSci entificandIndustrialResearchOrgani zation ,简称CSIRO)的邀请 ,国家科技部委托山东省科委组织中央驻鲁主要海洋科研和教学单位的专家组成山东省海洋科技代表团 ,于1999年9月11~25日对澳大利亚进行了海洋科技考察访问。在访问期间 ,代表团与当地的海洋科研和教学单位的专家学者重点就海洋生物技术、新品种培育、疾病防治、渔业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了交流和考察 ,同时对澳大利亚的海洋科技…  相似文献   

3.
费修绠 《海洋科学》1989,13(5):73-73
本实验室是由中国科学院建立的院级重点实验室,挂靠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主要从事基础性和应用基础研究。按照国家和院的有关规定,本实验室采用全新的管理模式和开放、流动、竞争、联合的体制,研究技术人员主要由来自所内外及国内外的客座人员和少数固定人员组成。研究经费由院直接拨款,以开放研究基金的形式对本实验室的研究课题给予经费支持,并提供工作  相似文献   

4.
澳大利亚是个大陆岛,界于南纬11°—43°,东西长5000公里,面积约770万平方公里(包括塔斯马尼亚岛等)。她与南极大陆隔以3000公里的海域。在澳大利亚和亚洲大陆之间有一列岛屿,其中新几内亚位于与澳大利亚相同的大陆架上,在第四纪时通常是相连的。  相似文献   

5.
香港人喜欢吃海产,1983年海产销售超过15亿港元(批发价值),重量超过18万吨,其中海鲜鱼类1.0亿元(约14.5万吨),贝类4亿元(1.2万吨),软体类1亿元(1.2万吨)。1984年数字为17.5亿港元(20万吨),增加16.5%(重量  相似文献   

6.
蛋白质组学的研究概况及其在海洋生物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DNA序列测定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得某种生物基因组的全序列。生物体的生命活动主要依赖于基因组的产物——蛋白质组,但是蛋白质组的研究相对于基因组来说却要复杂得多。蛋白质组技术是在细胞内整体蛋白质水平上进行研究,从蛋白质整体活动的角度来研究生命活动的规律。综述了蛋白质组和蛋白质组学出现的背景、起源、概念、研究技术、研究内容、面对的挑战、开展该项研究的意义、陆生动植物和微生物蛋白质组学的研究进展及海洋生物蛋白质组学的研究概况。目前,普通生物方面的蛋白质组工作开展得较多,海洋生物方面却相对滞后。种种迹象表明,开展海洋生物蛋白质组学研究,对揭示生命的奥秘、促进海洋资源的开发都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热激蛋白研究概况及其在海洋生物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热激蛋白的发现及主要特性自20世纪中叶第一次发现热激能诱导果蝇幼虫唾液腺染色体形成新的膨突后,进一步研究发现高温能使果蝇的蛋白质合成发生改变,正常的蛋白质合成被抑制,同时启动了一套新的蛋白质合成基因,新合成或增加合成一类应激蛋白,人们称这种反应为热激反应,由高温诱导合成的蛋白称为热激蛋白。以后研究逐渐发展到了昆虫、鸟类、哺乳动物、人类以及细菌、酵母等生物 ,发现从细菌到人类都具有合成热激蛋白的能力 ,因而认识到热激反应是一个普遍的生物现象[3]。热激蛋白最初被认为是生物体应答温度升高而表达的蛋白 ,…  相似文献   

8.
海洋生物地球化学是在海洋生物化学与海洋地球化学的基础上新发展的一门分支学科.近十年来,该学科研究进展迅速,已成为当前海洋科学中最为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  相似文献   

9.
杨树珍 《海洋信息》1994,(12):21-22
海洋生物技术作为一门新学科,近年来发展迅速,其前景相当广阔。 遗传改良屡创奇迹 遗传育种曾为农作物栽培和畜禽养殖的发展起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鱼、虾、贝、藻遗传育种也已取得可喜成果。利用细胞工程,可生产出三倍体、四倍体,美国生产的商品牡蛎,已有一半以上是三倍体,具有生长快,个体肥、死亡率低的优点。同时利用传统的杂交遗传育种技术,将其与染色体组操作相结合,培育出  相似文献   

10.
新生代以来澳大利亚板块向北漂移了~20°,气候也随之发生了明显改变,即其北部逐渐进入了热带辐合带的影响范围,与亚欧大陆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上新世时印度尼西亚贯穿流的流通性受到限制,这可能直接促成了澳大利亚季风的形成.海洋沉积记录显示,澳大利亚气候的季节性特征最早出现于~3.5Ma,而现代意义上的澳大利亚季风则形成于~2...  相似文献   

11.
海洋生物抗肿瘤作用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2.
海洋生物遗传多样性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蛋白质(酶)多态性和DNA多态性在海洋生物种质鉴定、系统进化、及群体遗传结构分析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3.
大力加强海洋生物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我们即将进入海洋世纪。海洋生物技术或海洋生物工程自从80年代起就受到科学家的重视,发展一直非常迅速。第四届国际海洋生物技术会议去年在意大利召开,进行了5个大会讲演(Keynotelecture),由著名科学家、斯坦福大学教授A.Kornberg等5人做了报告;此外,还有8场小组报告会(Oralsession),4场登贴报告会(Postersession)和11个讨论会(Workshop)。参加会议的有1000多人,仅摘要集就有361页之多。这个会议的首次预备会议是1989年在日本东京召开的,当时…  相似文献   

14.
海洋是蕴藏丰富药用生物资源的“蓝色药库”,我国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迅猛并逐渐成为研究热点。为实现山东省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健康、快速和可持续发展,文章总结山东省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成效,主要表现在产业规模迅速扩大、优势产品接续产出、科研实力不断提升、科研主体不断增多和招才引智力度加大;但仍存在成果产业化率不高、产业结构不合理、公共服务平台不健全、投融资机制不完善和原料供给不稳定等发展“瓶颈”;应加快产、学、研深度合作,以创新驱动产业结构优化,完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管理,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创新投融资模式以及保障原料供给。  相似文献   

15.
海洋生物技术研究开发动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海洋生物技术研究开发动向林岳夫尹卫平(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在“21世纪是海洋开发的新世纪”的呼声中,发展海洋生物技术,加快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进程,成了当今科学研究最具发展前景的领域,也成了科技较发达国家和地区今后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一...  相似文献   

16.
中国海洋生物研究70年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随着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提出,加快建设海洋类学科的发展成为历史必然,海洋生物是海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海洋环境和生物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海洋生物研究重要性日益凸显。为纪念中国科学家在海洋生物领域的突出贡献,本文回顾了建国以来中国海洋生物相关的重要研究进展,梳理了中国科学家在海洋生物领域的突出贡献,系统总结并讨论了未来研究方向,抛砖引玉,希望籍此助推中国海洋生物研究的新高潮。  相似文献   

17.
海洋是药用生物资源的宝库,海洋生物医药及其产业发展是当前研究热点。文章回顾福建省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成就,分析目前存在的产业规模较小、科技优势未得到充分发挥、人才结构仍不合理和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在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已成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福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研发科技力量雄厚和产业园区建设方兴未艾等机遇和背景下,提出加快福建省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夯实基础,加快平台建设;补上短板,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创新机制,充分调动人才积极性;加大投入,完善投融资机制和政策;发挥优势,做大做强产业。  相似文献   

18.
19.
1999年6月,29个国家科学部长作出建立全球生物多样性信息中心(GBIF)的决定,Sloan基金会和美国全国海洋合作伙伴计划(ZOPP)希望参加此中心海洋部分的工作,建设海洋生物地理信息系统(OBIS)。据系统设计者设想,在若干年内,任何人从世界地图上都能获得任何海区  相似文献   

20.
生物技术应用于海洋资源、能源的开发和保护海洋环境免遭污染有着巨大的潜力。下面几个方面的研究已取得重大成就和进展。1 海洋食品农业目前,海洋只提供人类2%的食物,预计21世纪海洋将成为人类“第二粮仓”,可耕面积约是陆地的15倍,丰富的海洋藻类资源就是食物的宝库,以海洋蓝藻(又称蓝细菌)而言,一种聚球藻(Synechococcus)繁殖快,代时短,只需9小时,蛋白质含量丰富,高达74.8%,还可从中提取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其他成分等。其他海藻资源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