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ObservationalStudyontheOnsetoftheSouthChinaSeaSouthwestMonsoonYanJunyue(阎俊岳)NationalClimateCenter,Beijing100081ReceivedNovemb...  相似文献   

2.
ImpactsofLandSurfaceonClimateofJulyandOnsetofSummerMonsoon:AStudywithanAGCMplusSSiB①LiuHui(刘辉)andWuGuoxiong(吴国雄)StateKeyLabor...  相似文献   

3.
THESCIENTIFICWATERMANAGEMENTINWINTERWHEATPRODUCTIONANDITSECONOMICBENEFITSINNORTHCHINAAnShunqing(安顺清)andLiuGengshan(刘庚山)Resear...  相似文献   

4.
OnMechanismsofNucleationofIceCrystalsbyAerodynamicCoolingHuangShihong(黄世鸿);QianChangguo(钱昌国);WangWeimin(王伟民);LiRuxiang(李如祥)(D...  相似文献   

5.
AnEconomicalConsistentDisipationOperatorandItsApplicationstotheImprovementofAGCM①WangBin(王斌)andJiZhongzhen(季仲贞)LASG,Institute...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1980—1988年ECMWF全球资料,计算了500hPa各纬度带上的纬向平均动能(Kz)、涡动动能(KE)及波数域动能(Kn,n=1,2,3,…,10)。以此考察了南、北半球动能季节过渡的差异,并用T检验方法讨论了南、北半球以及全球各动能模态的季节性急变现象。现在工作单位:  相似文献   

7.
MCC是中纬度地区的中-α尺度对流系统,可以引起多种多样的对流现象,包括雷暴、大风、冰雹、暴雨等灾害性天气,最初是在1980年由美国的R.Maddox发现并命名。在东北地区也发现了与MCC类似的对流系统。本文根据NMCC(东北地区中尺度对流复合体)的定义,普查1983-1992年10年的卫星云图资料,选出影响吉林省的NMCC个例进行分析,给出影响吉林省的MCC特征,并对预报问题进行探讨,以供预报业务参考。1影响吉林省的MCC标准NMCC定义如下1:(1)在云图上出现的圆形或椭圆形孤立中尺度云团,…  相似文献   

8.
中尺度对流复合体的热力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合成分析方法探讨MCC热力学结构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MCC整个生命史里,对流层中下部为正涡度区,200hPa以上为负涡度区;发展时刻辐合区突然抬升;MCC前期的垂直上升速度最大中心高度低于后期的;MCC的高低空的冷心、中层暖心的温度结构在成熟期以后不明显  相似文献   

9.
丁一汇  张晶  赵宗慈 《气象学报》1998,56(4):385-400
在第一部分提出的陆面过程模式与区域气候模式RegCM实现耦合的基础上,利用这一耦合模式(简称CRegCM)对中国中东部地区1991年5~7月江淮大暴雨时期的强降水气候特征进行了模拟,并与NCAR的区域气候模式RegCM2(此处称NRegCM)在同样初、边值条件和同样物理过程选项下的模拟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模式CRegCM具有较强的模拟性能和模拟能力,基本上成功地模拟了这次极端的降水气候事件。在某些方面,如地面气温和与陆面过程有关要素的模拟上,CRegCM的模拟结果要比NRegCM的结果更合理。  相似文献   

10.
鲁西北中尺度对流复合体环境场特征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柳林  张国胜 《气象》2000,26(11):40-44
通过对鲁西北一次典型的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环境物理量场特征分析,从一个侧面揭示了鲁西北MCC生成、发展的环境条件。结果表明:MCC发生在副高西北侧深厚的高能级、准饱和、潜在不稳定的气层中,500hPa东移的中支短波槽是MCC的触发系统;高、低空急流和低层辐合流场对MCC的生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辐射雾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24,自引:4,他引:24  
周斌斌 《气象学报》1987,45(1):21-29
本文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辐射雾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模式较详细地考虑了湍流交换、长波辐射传输、重力沉降等过程。计算结果表明,辐射雾形成后会改变环境风、温场,反之,风、温场的改变又影响了辐射雾的发展。计算结果还表明,辐射雾最初是在离地面一定的高度上形成的,文中作了详细解释;辐射雾的发展是在湍流场和辐射场的相互作用下引起的。湍流作用是决定辐射雾形成、发展的重要因子,它一方面阻碍了辐射雾的形成,另一方面,它又能促进已形成的雾的发展。本文还研究了辐射雾形成前后的风、温变化以及长波辐射通量的变化。研究了含水量交换系数对模式的影响,结果表明,含水量交换系数的取值与动量交换系数是否相等,对模拟结果没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气候因子对内蒙古沙尘暴频率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内蒙古中西部地区40年(1961~2000年)的气象资料、沙尘暴资料和气候资料,讨论了内蒙古中西部地区沙尘暴频率变化趋势和气候动力因子对沙尘暴频率的影响.结果显示:近40年期间,内蒙古中西部地区沙尘暴日数有明显的减少趋势,沙尘暴频率总体上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影响沙尘暴频率趋势的气候动力因子,也就是代表冷空气活动的气候因子周期变化所致.影响内蒙古中西部地区沙尘暴频率时间分布变化的气候主导因子是:大风日数、北半球极涡面积指数、亚洲北半球极涡强度指数等代表冷空气活动的气候动力因子.  相似文献   

13.
Sinnhuber  B.-M.  Müller  R.  Langer  J.  Bovensmann  H.  Eyring  V.  Klein  U.  Trentmann  J.  Burrows  J. P.  Künzi  K. F. 《Journal of Atmospheric Chemistry》1999,34(3):281-290
In this study measurements of mid-stratospheric Arctic ozone are compared with model simulations. The measurements obtained at Spitsbergen (79°N, 12°E) by ground based millimeter-wave radiometry exhibit large day to day variabilities as well as periods with low ozone. To interpret these measurements, calculations were made using the new photochemical box-trajectory model BRAPHO, with air parcel trajectories calculated from analyzed wind fields. Using a relatively simple approach, the model reproduces the observed ozone variability well, including inter-annual variations. The explanation for the observed ozone behavior is that at these altitudes ozone is determined by what we call dynamically controlled photochemistry. This means that the photochemical evolution of the ozone volume mixing ratio is mainly controlled by the atmospheric dynamics, in particular the solar zenith angle the air parcel has experienced.  相似文献   

14.
凝结反馈对云层垂直发展影响的一个线性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小尺度垂直运动的线性分析,作者证明凝结反馈对云层的垂直发展有着很强的制约作用。这种制约作用在温度和湿度较大的情况下更为明显。作者引出了在凝结反馈作用下非定常运动中的频率公式和定常运动下的波速公式。这样,南方雨季中每次雨停时常常见到的云层迅速分层的现象得到了可能的理论解释。  相似文献   

15.
Summary A highly significant lunar nodal tidal term has been obtained in climatic (atmospheric pressure, rainfall, evaporation, river discharge, air temperature) and oceanic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mean sea level) data from the Western Mediterranean area. Analysis of the waveforms for the examined parameters shows a sudden switch of phase at the turn of the century. A physical explanation for both the origin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btained waves is proposed.With 1 Figure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2001年1月6日河南省中北部出现的区域性暴雪天气过程中天气系统的演变、物理量场,并对数值预报产品作出天气学解释。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2001年1月6日河南省中北部出现的区域性暴雪天气过程中天气系统的演变、物理量场,并对数值预报产品作出天气学解释。  相似文献   

18.
爆炸对云滴碰并增长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2m3云室中进行了一组研究爆炸对云滴碰并增长影响的试验。用一个模拟爆炸源产生冲击波,通过沉降取样和FSSP观测爆炸前后的滴谱变化。沉降取样结果表明,在爆炸声压级130 dB作用后的2分钟内,滴谱变宽,较大云滴浓度增加。从室内试验看,爆炸冲击波似乎能促进云滴的碰并过程。本文结果为爆炸对暖云影响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解释。  相似文献   

19.
中世纪温暖期气候变化的花粉化石记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麦里泥炭剖面高分辨率花粉化石记录表明,东北科尔沁沙地在相当于中世纪温暖期阶段夏季降水量曾显著增加,主要表现为沙丘上的乔木和草本植物均获得了繁茂的生长,花粉沉积速率明显上升。作者推测,在中世纪温暖期中,欧亚大陆作为一个整体夏季温度可能暖于今天,这可能通过增强夏季风环流使中国东北夏季雨量增多,为沙丘植物茂盛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20.
"96.1"高原暴雪过程三维条件性对称不稳定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37,自引:22,他引:15  
王文  程麟生 《高原气象》2002,21(3):225-232
利用“96.1”青藏高原东北部暴雪过程的较成功的中尺度模拟的输出资料,用非纬向非平行基流中的对称不稳定模式,对“96.1”暴雪发生发展过程的动力学机制进行了三维基流中二维非线性对称不稳定数值模拟试验。结果表明,ψ场和ω场的三维配置与切变线的演变过程相当一致,说明用三维基流中二维非线性对称不稳定可能能较好地描述SI在切变线东伸南移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