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一种新型的中尺度暴雨集合预报初值扰动方法研究   总被引:41,自引:3,他引:41  
陈静  薛纪善  颜宏 《大气科学》2005,29(5):717-726
提出一种针对对流不稳定构造具有中尺度运动特征的集合预报扰动初值的新方法--异物理模态法, 介绍了异物理模态法产生初值扰动区域和扰动振幅的数学处理方案, 即由不同对流参数化方案预报离差获得集合预报初值扰动区域、扰动结构和扰动振幅的数学处理过程. 利用美国PSU/NCAR的MM5中尺度模式, 对一次典型暴雨进行异物理模态法初值扰动集合预报试验, 详细分析了扰动初值的结构和集合预报结果. 结果表明, 该方法产生的初值扰动场具有合理的中尺度环流结构, 可以反映对流敏感区域的对流不稳定的预报不确定性, 集合预报结果可以明显改善控制预报.  相似文献   

2.
四川盆地暴雨对初值敏感性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区域暴雨数值预报模式AREM,针对2007年7月发生在四川地区的多次强降水过程进行数值试验,检验了NCEP和站点资料(STN)初始分析场资料预报结果,发现由于台站资料稀少,NCEP资料在四川地区的评分较高。讨论了四川盆地降水对初值的高度敏感性,揭示了四川盆地降水对初值中各个物理量场的不同敏感性,其中,降水对初值中湿度场的响应最为显著。初值不仅决定着降水的范围和强度,还对降水的发生时间产生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区域暴雨数值预报模式AREM,针对2007年7月发生在四川地区的多次强降水过程进行数值试验,检验了NCEP和站点资料(STN)初始分析场资料预报结果,发现由于台站资料稀少,NCEP资料在四川地区的评分较高。讨论了四川盆地降水对初值的高度敏感性,揭示了四川盆地降水对初值中各个物理量场的不同敏感性,其中,降水对初值中湿度场的响应最为显著。初值不仅决定着降水的范围和强度,还对降水的发生时间产生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4.
张怀德  吴晓荃 《山西气象》1995,(4):47-52,61
本文依Barnes滤波原理,利用低通波场的连续性特征进行尺度分离,分析了暴雨过程中天气尺度系统和中尺度系统的作用,并用中尺度数值模式对该暴雨过程中天气尺度和中尺度系统的相互作用进行了数值模拟。  相似文献   

5.
分析初值对暴雨数值预报影响的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使用统计插值方案,对1990年11月7—9日和1991年7月27—29日两次暴雨过程,形成几种不同资料源和水平分辨率的客观分析初值。通过三重网格预报模式嵌套计算,探讨初值给于我国东部地区48小时暴雨数值预报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初值不确定性对我国南方暴雨数值预报的影响,依据历史降水资料的统计分型,选取华南暴雨型、江淮暴雨型和黄淮暴雨型等三类型中具有代表性的暴雨过程,采用AREM模式以不同资料分析场(常规观测资料、NCEP和ERA40同化分析资料)作为初值进行暴雨预报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对于各类型暴雨,不同资料初值的差异都会引起暴雨数值预报结果的较大差异;在此基础上,采用经验正交函数(EOF)分析方法,分析了各类暴雨初值误差及其变化信息,从中提取出主要的误差分量,并对这类误差的数值预报影响进行了敏感性试验和预报验证,结果显示,寻找和消除主要的初值误差,对改进暴雨数值预报结果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针对2017年5月2—3日重庆地区发生的一次区域性暴雨过程,利用重庆市气象局天资·高分辨率预报系统对本次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较好地模拟出本次区域暴雨过程的大尺度环流形势和降水的落区、强度。使用GDAS和ERA资料分别作为模式的初始场,对比分析二者的模拟结果,可以看出不同的初始资料对这场暴雨的预报结果存在较为显著的影响;对总能量偏差进行功率谱分析得出,对这次暴雨过程而言,整个积分时间内两种初始资料模拟结果的总扰动能量偏差在较大尺度上增长缓慢,而在较小尺度上增长速度很快,且累积降水量的功率谱分析表明最初的主要降水尺度出现在700 km左右,随着积分时间的增长,主要降水尺度向大尺度方向转移。  相似文献   

8.
2003年7月31日固原暴雨天气数值模拟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MM5。对2003年7月31日宁夏固原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模式能较好地模拟出这次天气过程的影响系统及其演变,揭示了常规观测中无法分析到的中小尺度天气系统。模式输出产品导出的螺旋度、对称不稳定、湿焓、非地转湿Q矢量等物理量。对本次强降水天气具有较好的描述能力和预报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马晓星  王晓峰  顾建峰 《气象》2003,29(11):8-13
简要介绍了最新研制的基于神威—Ⅰ超级计算机上的上海中尺度数值天气预报系统,其最高水平分辨率达到3km,并利用该系统对2002年5月29~30日华东地区的暴雨过程进行了实时预报;根据模式输出结果,分析了大尺度环境流场及各物理诊断量,探讨了该暴雨的主要成因;同时对单个站点的要素预报做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该数值天气预报系统具备了一定的业务运行能力,可为预报员提供较好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杨福全  杨大升 《气象科学》1996,16(3):197-205
利用水平平滑滤波方法对不同等压面上大尺度场的分析结果表明:在1991年7月1日--5日的暴雨过程中,从高层到低层青藏高原北部有一急流中心,急流中心位于40°N附近。管次暴雨过程直接对应的急流中心位于29°N附近。1-5日这两个急流中心均稳定少动且中心风速比常年大。大范围降水区中的强暴雨中心和中低层的流场、风场辐合区以及低压中心吻合较好。低坟面上大中尺度系统相互作用项的区域平均值对700hPa中尺度  相似文献   

11.
一次冷涡暴雨的中尺度对流云团分析及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10,他引:2  
利用MM5模式对2000年8月发生在河北省的一次暴雨过程进行了模拟,发现本次过程是由蒙古东部的低涡与副热带高压共同作用形成的,而局地大暴雨的直接原因是中尺度对流云团的作用。中尺度对流云团形成前期有一个能量急剧积累的过程。通过改变地形、低层东南风大小的敏感性试验,发现这次暴雨虽然发生在河北东部,但华北西部、北部的地形对暴雨影响很大:当降低地形高度后,雨区的位置和强度都发生变化;减弱低层东南风后,蒙古东部冷涡的强度和移动速度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变,并且层次越低影响越明显。  相似文献   

12.
“8.19”西北东部大到暴雨诊断分析和数值模拟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利用MICAPS系统T213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及实况观测资料,对2004年8月19日发生在西北地区东部的暴雨天气过程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和物理量场进行分析发现:这次暴雨天气过程中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有一次明显的西伸,是一次较典型的副高西北侧西南气流型暴雨。降水水汽主要来自南海和孟加拉湾,中低层的水汽输送十分充沛,并在甘肃河东和宁夏形成辐合。运用三重嵌套的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MM5,对这次暴雨过程进行了两种方案的高分辨率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运用四维资料同化后的方案在形势和降水预报方面优于未进行资料同化的方案。  相似文献   

13.
长江下游一次大暴雨的中尺度模拟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谢义明  周国华  徐双柱 《气象》2005,31(11):55-60
运用中尺度数值模式(MM5V3.6)对2004年6月25日长江下游地区一次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结合天气形势和卫星云图对此次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东北冷涡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两大天气尺度系统的作用下,西南低空急流的再次加强和中低层切变线共同作用是此次大暴雨过程的主要原因.螺旋度分析表明,在不均匀的强上升气流的作用下,涡旋的水平分量向垂直分量转化是此次强降水的可能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4.
利用非常规观测资料对上海特大暴雨过程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2001年8月5~6日,上海市区出现了建国以来破记录的一次特大暴雨.天气形势分析表明,停滞在上海的热带低压和主体位于海上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为此次特大暴雨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环流背景,而低压内部特有的动力、热力结构及在其内发生发展的一系列中尺度对流云团与此次暴雨的发生有直接的关系.作者利用非静力中尺度数值模式MM5V3对此次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在非静力中尺度模式全物理过程的模拟中,采用牛顿张弛逼近法的四维资料同化方案来同化分析场和云顶亮温及上海地面气象自动站等非常规观测资料,模拟结果不仅基本上再现出大尺度及天气尺度系统的发展演变过程,而且还较好地模拟出了此次城市强暴雨过程的雨量空间分布及时序变化.因此,将较高时空密度的非常规观测资料用于高分辨率MM5中尺度数值模式,对于有效地预报城市灾害性暴雨是必要和有意义的.研究还揭示:与热带低压相伴随的偏南暖湿气流不仅是此次暴雨过程的强水汽及热量输送带,而且也是热带低压和其内中尺度对流系统维持发展的必要条件;造成暴雨的中尺度对流系统垂直向上是一具有相对暖心、高湿且低空湿对流不稳定结构的气旋性涡旋,其内强上升运动与涡柱内低空辐合、高空强辐散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5.
暴雨过程的中尺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李象玉  纪英惠  潘志祥 《气象》1999,25(9):31-35
利用1998年6月13日00时-14日14时地降水量,地面风场,高空雷达回波资料,被步分析了中尺度过程的演变特征,同中尺度系统是造成暴雨的直接原因并统计出物量,中低压环流活动与暴雨的对应关系。在大尺度环流形势下,中尺度辐合线和地形作用为局地大暴雨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6.
广州地区7·17大暴雨及强对流的多普勒雷达资料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本文分析了 2 0 0 0年 7月 17日在热带扰动和季风槽的共同作用下 ,发生在广州地区的大暴雨和局地雷雨大风天气过程 ,应用香港多普勒雷达回波和径向风场资料 ,研究了热带扰动登陆前后 ,中小尺度天气系统与强对流回波演变特征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华北秋季大暴雨的天气分析与数值模拟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陈艳  宿海良  寿绍文 《气象》2006,32(5):87-93
利用常规资料和MM5模拟结果分析了2003年10月10—12日华北地区大暴雨物理成因。分析表明,高层稳定持续的经向环流是大暴雨产生的大环流背景。低空暖切变线和低空急流的直接影响,以及西南涡的加强和日本海高压的阻挡起了重要作用。强烈的上升运动、能量的积累和充沛的水汽输送是大暴雨发生的必要条件。对流层中下层偏南急流、低层的偏东气流和高空的西南急流提供了充足的水汽和能量输送。强涡度柱与强散度区、强上升运动与饱和气柱的互耦,是大暴雨产生的重要机制。强冷空气与强暖湿空气在切变线附近长时间对峙,使大降水持续。这些是形成这次华北地区秋季大暴雨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贵州南部一次突发性大暴雨的中尺度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地面加密观测资料、贵州自动站雨量资料、FY-2C卫星红外辐射亮度温度(tbb)资料等,对2006年6月12日夜间贵州南部突发性大暴雨过程进行了中尺度分析.结果表明:具有类似于MCC(Mesoscale Convective Complex)特征的中尺度对流云团的发生发展及其缓慢东移是造成此次大暴雨的直接原因.对流层中低层大量的水汽输送和对流有效位能的积累为大暴雨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中高层弱冷空气入侵使偏南暖湿气流被迫抬升、地面中尺度低压和辐合线的形成是暴雨发生的可能触发机制.中尺度天气系统具有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高、低空配置,暴雨区南、北两侧的正、反垂直环流构成了中尺度次级环流圈的垂直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19.
暴雨过程中对流云合并现象的观测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勇  覃丹宇  邱学兴 《大气科学》2012,36(6):1135-1149
利用静止/极轨气象卫星、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地面观测和NCEP再分析资料, 对2008年7月22日淮河流域一次暴雨过程中的对流云合并现象进行观测分析。综合观测显示, 这是一次在低层显著气压梯度作用下发生的对流云合并现象, 是一次多尺度、多合并方式的典型过程, 不仅有对流单体之间的合并, 还存在着对流云核(强中心)之间的合并。根据合并的进程, 可以划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单体发展、云桥形成以及系统合并。卫星云图显示, 对流云核合并后云团结构更加紧密、边缘更加光滑;在雷达回波上, 合并后回波顶高和垂直积分液态含水量有显著的增加。对流云核合并完成后, 区域内最高云顶开始回落, 垂直积分液态含水量的最大值开始减少, 并在地面产生强降水。另外, 对流单体之间的合并不仅导致地面降水范围有所扩大, 而且还使降水持续了较长的时间。对合并过程可能存在的机制分析表明, 存在着三个方面的动力因素:(1)大尺度环境场中垂直运动存在的水平不均匀性, 是促成对流云团合并的环境因素。(2)对流系统间存在的低压中心及其引起的显著地面气压梯度, 是对流系统间合并的主要原因。(3)一个云核的下沉气流加强了另一个云核的上升气流, 是对流云核合并的动力学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