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蠕虫状灰岩中的同生变形构造及其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描述了蠕虫状灰岩中不同类型的同生变形构造,分析了其成因机制,认为蠕虫状灰岩中同生变形构造的形成与其本身重力作用下产生的超孔隙液压有关,表明该灰岩是高能条件下快速堆积的产物。其它证据也说明其形成与风暴作用有关,实际上是一种风暴岩。  相似文献   

2.
3.
四川会理上三叠统白果湾组上段为浅湖相沉积环境,其中、上部的滨湖相砂岩与湖相黑色页岩问夹有“锥状菌层”的小透镜体。该“锥状菌层”的外形特征与叠锥极为相似,但它不属于成岩作用的产物,也不是沉积构造特征。露头的宏观产状清晰地表明,“锥状菌层”是发育在湖滨砂岩的基座上和极浅的清水环境中的钙质菌类,因而内部无生物所特有的结构,阴极发光显微镜下为均一体。这一特殊物,应代表一次小的沉积间断事件和湖水性质转换的产物,菌类在氧化条件下生长,在还原条件下消亡。  相似文献   

4.
塔北隆起西部不同构造层构造样式及其成因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塔北隆起西部经历多期复杂的构造演化,形成了下中上三个构造层,即震旦系到古生界构造层、中生界—古近系构造层和新近系—第四纪构造层。下构造层发育逆冲断层、褶皱、走滑构造和岩浆底辟构造;中构造层发育负反转构造和正断层;上构造层英买力地区发育盐上逆冲断层构造,东部牙哈地区仍发育负反转构造。不同地区构造层之间的关系不同,牙哈地区中上构造层与下构造层的断裂发育具有很好的继承性:深层逆冲断裂由下向上扩展,控制浅层断裂走向、倾向及其运动性质,它们在浅层发育负反转构造、兼具走滑性质。英买力地区由于发育中寒武统及古近系两侧膏盐层,膏盐层的分隔造成构造层之间构造样式的不协调及其分层性特征。  相似文献   

5.
鲁西隆起北缘帚状构造的厘定及成因机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鲁西隆起北缘章丘-淄博一带,在古生界-中生界沉积盖层中,发育一系列规模不等的南北向-北北西向-北西向大型弧形脆性断裂构造带,它们均具有相似的变形特征和运动学机制,在平面上有规律地组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大型和扭性帚状断裂构造系统。  相似文献   

6.
7.
鲁西隆起北缘帚状构造的厘定及成因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西隆起北缘章丘—淄博一带,在古生界—中生界沉积盖层中,发育一系列规模不等的南北向—北北西向—北西向大型弧形脆性断裂构造带,它们均具有相似的变形特征和运动学机制,在平面上有规律地组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大型张扭性帚状断裂构造系统。其形成及演化受控于与其相毗邻的北北东向沂沭断裂带的活动,是沂沭断裂带在燕山晚期发生北北东向左行扭动所派生的低序次构造应力场的产物。  相似文献   

8.
对新疆柯坪地区中奥陶统灰岩和泥岩交互沉积地层中的结核状灰岩的沉积环境和形成机制进行了研究。根据野外观察并结合室内偏光显微镜下阴极发光和染色等方法分析其结构和构造特征,发现有团块状、网纹状、透镜状3种结核状灰岩。运用X光衍射仪和质谱仪等化学分析手段对其常量元素、微量元素、碳氧同位素、酸不溶物等进行了测定。综合分析矿物、岩石、生物和地球化学特征,认为它们形成于陆棚中水体较深的沉积环境,灰岩和泥岩交互韵律层是在表层洋流、大洋底流和物源供给的周期变化作用下形成的。结核状灰岩形成于沉积-成岩早期阶段,它们的形成机制分别是:团块状灰岩是在洋流活动后的平静期因水体中碳酸钙沿凝结核凝结、增大、胶结而形成;网纹状灰岩是在盐度不饱和的深海底流的周期作用下冲刷同生期沉积的碳酸盐灰泥而形成;透镜状灰岩是通过上覆水体与沉积物的差异压实作用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9.
海洋山耸立於都庞岭之西,为全州、兴安、灌阳、恭城间之最高山,海拔一千五百公尺左右。二十九年多著者等乘研究湘南‘山’字型、五岭‘多’字型及新夏华式(Neocathysian)构造之便,曾一登其岭,并得机一窥该地之钨矿脉。当时所行  相似文献   

10.
一种深水沉积标志-“瘤状结核”及其成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金岩石 《沉积学报》1989,7(2):51-60
“瘤状结核”是由富灰硅质结核和富粘土质“外壳”组成.从结构和成因可划分瘤状结核(不连续)、连续,瘤状结核和压扁瘤状结核(或压扁构造).据研究“瘤状结核”是在海水较深的外陆棚至盆地环境中形成的.“瘤状结核”有三种不同的成因,即(1)瘤状结核是在底流和洋流作用下,促使沉积作用中断,于沉积物-水界面附近,由海底早期成岩胶结作用形成;(2)连续瘤状结核是在较长的沉积作用中断和成岩作用相结合,致使结核体发育和生长以及互相连结,由岩化作用形成和(3)压扁瘤状结核是一种次生沉淀成因,它是由晚期埋藏和溶解、压实联合作用下形成的.  相似文献   

11.
张用夏 《地质论评》1984,30(5):437-445
华南地区地质构造以出现各种方向的褶皱弧、花岗岩弧、环形构造及广布的火山岩为特征。探讨它们的分布规律及成因,对于认识华南地区地质构造演化,板内构造型式及矿产予测是很有益的。作者在解释滇黔桂地区航磁资料时曾指出,褶皱弧是相邻地区基底上拱并向四周引导的水平侧压力形成的。川东南弧、八面山弧、黔东弧及广西弧围绕在雪峰拱起西北侧及南侧,它们是雪峰拱起上升时形成的外围构造。七十年代初,地震剖面证实了构成川东南弧的各条高背斜均上  相似文献   

12.
川东地区二叠系结核状、条带状和团块状硅岩发育,主要分布于茅口组上段及吴家坪组,夹于石灰岩层间或层内。通过野外露头观察、室内薄片鉴定以及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分析,对广元长江沟、旺苍双汇、宣汉立石河和巫溪尖山的二叠系硅岩进行了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研究,重点分析了硅质来源,并对其成因机制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研究区硅岩形态多样、分布不均,硅岩中见残余的石灰岩;硅质成分主要为玉髓及微晶石英、灰质硅岩中玉髓"侵入"方解石、相邻石灰岩中少量生屑被硅化。硅岩的化学成分以SiO2为主(52.79%~99.21%,平均为85.18%),Fe/Ti值、(Fe+Mn)/Ti值及Al/(Al+Fe+Mn)值反映其形成与热水活动有关;硅岩的部分微量元素含量与地壳中该元素的平均含量差异明显,Co/Ni值与Th/U值较低;稀土元素总量低,Ce负异常,LREE/HREE值低,δEu值相对较高。综合分析认为研究区二叠系硅岩为交代成因,硅质以热水来源为主,玄武岩淋滤及上升流提供了部分硅质。复合来源的硅质通过同生断裂、表层淋滤及上升流进入碳酸盐沉积物中,在不同的成岩阶段交代碳酸盐沉积物(岩),形成了顺层面或层内分布的结核状、条带状及团块状硅岩。  相似文献   

13.
在岩浆岩的许多结构类型中,矿物交生结构一般认为最为复杂,人们对它的成因则更是见仁见智,议论纷纷。远自十九世纪70年代,即显微镜初被应用于岩石学研究不久,一些著名学者,如米歇尔里微、福克以及后米的爱尔文、贝克等人就注意到在某些岩浆中有石英蠕虫(quartz vermicule),两种矿物紧密交生等现象,并都曾尝试从成因上予以解释。塞德荷姆在他的早期著作中也不时提出类似的岩石结构。后来在1916年,他更写出了  相似文献   

14.
山西柳林鼻状构造曲率特征及其与煤层气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山西西部柳林鼻状构造处于鄂尔多斯盆地东缘的河东煤田中段,是我国煤层气勘探的重要选区之一。该构造范围内,主要发育两组正交裂缝,一组大致平行地层走向,另一组大致平行地层倾向,相对于地层产状,裂缝系的这一特征保持不变,说明裂缝与鼻状构造同期形成,并受其控制。主曲率分析表明,在矶口东部、孟门东北部和庙湾矿等处具有相对高值,除庙湾矿一带受小窑破坏外,其余两处是今后煤层气勘探的最佳场所。地下裂缝为煤层气贮存提供部分空间,主要为其产出、运移提供有效通道,因此开展裂缝研究对我国煤层气选区、勘探和开发是极其重要的。  相似文献   

15.
一、节要玲珑位山东招远东北约三十里,以产金闻名,曾屡经日人调查,主要岩石—向被认为仅花岗片麻岩一种,一九三五年冯景兰曾就地形及片理发达程度分为花岗片麻岩及片麻花岗岩二种而同属於泰山杂岩。一九四九年十一月作者在该区工作二周,对於岩石之生成与夫构造的关系曾稍加注意,兹节述於下:  相似文献   

16.
17.
藏南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为目前国内铬铁矿储量最大的缝合带.本文报道了缝合带中段仁布蛇绿岩的豆荚状铬铁矿床,围绕矿床特征开展成因探讨,对缝合带的形成演化和成矿作用提供新制约.仁布蛇绿岩呈近东西走向带状产出,主要由近30个大小不等的地幔橄榄岩体组成.地幔橄榄岩体主要为经历不同程度蛇纹石化的方辉橄榄岩和少量纯橄岩.在纯橄岩和方辉...  相似文献   

18.
贵州三都县巴言一带石炭系下统祥摆组及断裂带中可见鲕状赤铁矿。区域成矿条件对比研究发现,祥摆组无沉积赤铁矿的条件;钻孔显示赤铁矿呈脉状赋存于祥摆组至上司组断裂带中,而祥摆组正常层位无赤铁矿;沿断裂带走向追索,赤铁矿化蚀变明显,远离断裂带,祥摆组岩性为黑色炭质泥岩夹石英砂岩,岩相条件不适宜赤铁矿沉积;矿体仅分布于断裂带附近地层及破碎带中,不符合沉积矿床的一般特征。排除通过风化作用充填的可能,结合矿体的展布特征及围岩蚀变特征,推断巴言赤铁矿为构造热液成因。对巴言构造热液成因的赤铁矿"鲕粒"特征研究发现,其与正常沉积的赤铁矿"鲕粒"具有相似的特征,这将为"鲕粒"成因的深入研究提供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19.
刘芊  陈多福  冯东 《地学前缘》2007,14(2):242-248
帐篷构造是碳酸盐岩中的一种特殊沉积组构,因其倒“V”字形形态类似于帐篷(tepee)而得名,被认为是一种无成因意义的沉积组构。传统的帐篷构造在海相至陆相碳酸盐岩中都有发育,形态和胶结物的不同反映了沉积环境的变化,其成因为裂隙填充的胶结物结晶膨胀导致层面突起变形。新元古代帽碳酸盐岩中广泛发育有倒“V”字形的类似构造,但由于形态和成因上都和传统的帐篷构造有所区别,被称为“帐篷状构造”(te-pee-likestructure)。目前其成因解释主要有:“巨风暴潮波痕”、“甲烷气体渗漏”、“地下水侵位”和“晶体结晶”的假说。由于帐篷状构造的形成过程与机制和帽碳酸盐岩的成因密切相关,对帐篷状构造的进一步研究必将帮助我们对新元古代冰期结束机制的理解。  相似文献   

20.
苏旭亮 《江苏地质》2014,38(2):227-231
旧店金矿田位于招平断裂南端,矿田内矿床均受旧店帚状构造控制,分析该帚状构造特征认为,其主要受3期不同作用力叠加而成:侏罗纪晚期—早白垩纪早期(160~125 Ma),受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的NW向覆冲作用力,是平面具左旋特征的帚状构造主形成阶段;白垩纪中期(125~100 Ma),郯庐断裂的伸展与燕山期地幔热柱强力侵位作用造成了剖面上的帚状构造;白垩纪晚期(100~80 Ma),郯庐断裂全面拉伸对前期各构造改造阶段。该帚状构造内的NNE向东倾的压扭性构造为主要控矿构造,经主要矿床的深部验证证实,此类构造深部赋存较好的隐伏金矿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