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 毫秒
1.
西南岩溶区生态地质环境特点及其重建策略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韦复才  周游游 《中国岩溶》2005,24(4):282-287
西南岩溶区生态地质环境具有水热充沛、矿产和旅游资源丰富,但存在地上地下双层岩溶空间结构和山高水深、地形陡峻、土壤贫瘠等两重性的特点,在人为活动的干扰影响下很容易导致生态退化,产生水土流失和石漠化等生态环境问题。本文在充分论述了西南岩溶区生态地质环境的这种特点的基础上,通过生态系统退化过程的机理分析,提出了岩溶生态系统退化是脆弱的岩溶生态地质环境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的成因观点,以及以将人为活动限制在岩溶生态系统环境承载允许的范围之内作为前提条件,并辅以因地制宜开发水资源、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发展立体化生态农业、挖掘地方经济增长潜力、改善农村能源结构及生态移民等工程措施的生态系统恢复重建策略。   相似文献   

2.
岩溶生态脆弱性的成因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岩溶生态环境作为一种脆弱型的生态系统,不仅由自身特殊的水文地质条件所决定,还由于人们不合理的经济活动而导致生态系统多样性趋向简单化,造成水土不断流失,从而陷入“环境生态脆弱—贫困”这样的恶性循环中。因此,研究岩溶生态脆弱性为生态恢复及重建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分析各生态因子对岩溶生态的作用来研究其脆弱性。  相似文献   

3.
杨廷锋 《中国岩溶》2016,35(3):332-339
生态可持续发展是区域永续发展的重要条件,西南岩溶石山地区生态承载力供给状况及其支撑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是地区发展关注的重要问题。文章以贵州为例,采用基于生态足迹理论下的生态承载力计算方法,利用贵州1978-2013年各类型土地利用面积数据计算并分析了贵州生态承载力的演变特征和动力机制。结果表明:贵州多年平均的生态承载力总量为2 690.560万hm2;经历了1978-1986年的低值期(年均2 440.734万hm2)、 1987-1989年的提高过渡期,到1990-2013年达到较高水平(多年平均值2 899.654万hm2);但贵州的人均生态承载力总体上呈降低趋势(多年平均值为0.796 hm2);各类土地提供的承载力中,耕地的生态承载力最大,占65.9%,其次是林地占25.4%,建筑用地占7.2%,牧草地占1.4%,水域约占0.13%;1978-1985年,贵州生态有盈余,但逐年减少,从1986年开始出现亏损,并呈逐年增大趋势;贵州生态承载力的演变主要受土地利用方式、土地生产能力和人口数量的驱动。   相似文献   

4.
西南岩溶石山地区地下水资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中国西南地区碳酸盐岩大面积连片分布,地下水资源总量丰富,但分布极不均一,存在大片干旱缺水区和石漠化地带。目前开展的可有效利用的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将该区划分为隆起带裸露岩溶分布区,沉降带边缘褶皱构造控制岩溶分布区和断陷盆地隐伏岩溶分布区,区内岩溶发育和地下水赋存除受岩性,地质构造的控制外,还受新构造运动和古溶蚀的影响,岩溶地下水赋存于地表以下浅部岩溶带,构造控制的中部岩溶带和深部古溶蚀带,特殊岩性和古溶蚀形成的似层状岩溶含水层具有重要的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5.
西南岩溶石山地区持续发展与科技脱贫咨询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球科学进展》1995,10(2):113-115
西南岩溶石山地区持续发展与科技脱贫咨询建议中国科学院地学部(一九九四年七月十五日)1994年2月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常委会决定,今明两年以“我国生态脆弱地区持续发展与科技脱贫”为题开展调研咨询活动。拟选择四个主要生态脆弱地区,即西南岩溶石山地区、南方红壤...  相似文献   

6.
7.
介绍了中国-斯洛文尼亚科技合作项目<利用有益动物繁殖系统进行岩溶地区的休养再生示范>实施的背景与岩溶区生态恢复重建的思路.通过试验,已找到桂北岩溶区适生的优良牧草和灌木品种.研究发现,这些品种对岩溶区的物种多样性、生态级别、土壤养分、土壤特性、土壤水涵养性等均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为中国南方岩溶区生态恢复与重建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中国-斯洛文尼亚科技合作项目《利用有益动物繁殖系统进行岩溶地区的休养再生示范》实施的背景与岩溶区生态恢复重建的思路。通过试验,已找到桂北岩溶区适生的优良牧草和灌木品种。研究发现,这些品种对岩溶区的物种多样性、生态级别、土壤养分、土壤特性、土壤水涵养性等均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为中国南方岩溶区生态恢复与重建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贵州省岩溶地区石漠化的形成及其生态治理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推进,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引起高度重视,土地膜漠化的形成及其治理也逐渐成为岩溶工作者、生态学家的研究热点。由于贵州地区岩溶分布广,地势起伏较大,土壤贫瘠,加之人为因素的影响,植被遭受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土地石漠化愈演愈烈。通过分析贵州石濮化形成原因,提出了一系列石漠化生态治理措施,为保证贵州省、西南岩溶区植被顺向演替,生态逐步恢复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0.
袁道先 《中国岩溶》2000,19(2):103-108
提出南方岩溶石山地区地下水资源及生态环境地质调查应根据本地区国家目标及社会需求,以及岩溶水文地质和生态环境地质的特点,并结合国内外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科学技术新进展,采用地球系统科学、岩溶动力系统理论和3S及计算机技术,重点调查80年代初完成1 /20万水文地质普查以来出现的新问题,诸如土地利状况改变,及相应的水土流失、旱涝灾害、水源枯竭和污染等环境地质问题。在工作布署上,一定要把岩溶水资源及生态环境地质调查与土地利用结合起来;在具体的操作上,既要认真考虑地区差别和岩溶类型的差别,又要认真考虑示范性作用,分片实施调查,并且注意做到产学研相结合,力求在为防治灾害及水土资源永续利用提供可靠的基础资料、为中央加快中西部地区开发战略及南方石山地区发展服务的同时,培育出一批能把水文地质调查同土地利用管理和生态重建相结合的年青人才。  相似文献   

11.
浅谈西南岩溶山地的水文生态效应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生态水文学是以土壤为联系纽带的生态学和水文学的交叉学科。本文总结了20 世纪90 年代以来生态水文学和西南岩溶山地生态水文学理论研究和实践方面的进展、存在的薄弱环节, 在此基础上, 论述了岩溶山地生态水文研究的基本内容和原则, 提出应加强岩溶山地生态格局和过程的水文学机制研究。本文旨在引起有关人员对岩溶山地生态水文过程研究的重视。   相似文献   

12.
关于西南岩溶山区生态建设的一些讨论—-以贵州省为例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在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南方岩溶山区生态退化和重建研究实践方面的薄弱环节及国外岩溶区生态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对岩溶山区生态建设的特殊性进行了重新认识。指出岩溶山地的生态环境建设必须是一种经济建设,石漠化综合治理模式必须由扶贫型向质量型转变,由单一坡改梯向多途径特色农业转变,由防护型向开发型转变,由政府主导向参与式转变。在恢复和治理生态的前提下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发展特色产业,将环境资源转化为有形商业产品,形成生态环境外部经济效益良性循环的机制,以中止岩溶脆弱生态背景上土地退化的恶性循环。   相似文献   

13.
西南岩溶山地生态脆弱性研究   总被引:25,自引:9,他引:25  
在分析了脆弱生态环境的性质、退化过程以后,从西南岩溶山地脆弱性的成因出发,探讨性地将其划分为基底性脆弱、界面性脆弱、波动性脆弱;三种脆弱性综合起作用,但在不同时空尺度、不同岩溶地貌类型区有主次之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贵州省喀斯特地区土地退化与生态重建研究进展   总被引:60,自引:2,他引:60  
万军 《地球科学进展》2003,18(3):447-453
喀斯特地区环境独特、生态脆弱,一直是科学界关注的热点地区。早期的研究多集中在喀斯特地区的水文、地质和地球化学等领域。近10多年来,喀斯特地区的土地退化乃至石漠化的问题日益严重,人类活动对生态的压力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连续带,贫困人口集中,人口压力大,经济落后,土地退化严重,人地矛盾异常尖锐,如何开展生态建设、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成为西部大开发中最为紧迫的任务之一。贵州省是西南喀斯特地区的典型代表,部分地区已经失去了依靠自身力量进行生态恢复和发展的可能性,因而需要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规划和管理措施,针对性的增加外部投入,进行生态重建。对生态重建的理论、方法、技术和模式进行了总结,认为喀斯特地区土地退化是区域人地复杂巨系统结构损害和功能紊乱的集中表现,片面的环境保护和单独的生态治理工程无法解决这个系统问题,区域的生态重建需要采用系统科学的思路。在此基础上,提出喀斯特地区土地退化和生态重建研究中需要深入研究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5.
桂林喀斯特石山苔藓植物生态分布的初探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黄雅丹  谢强 《中国岩溶》2003,22(4):299-305
通过以桂林喀斯特石山地区苔藓植物为研究对象进行取样调查,选择植被比较完整的样地进行典型样点取样,共选取样地15处,样点34个,采集鉴定苔藓植物40种,分属19科32属,其中苔类8科8属8种,藓类11科24属32种。以山顶、山腰、山脚和土生、石生、树生以及干湿状态环境因子组合共划分出18种不同的样点环境类型,应用数学生态学等级分划分类方法的组分析技术,以苔藓植物种在某一样点环境中存在与否的二元数据进行样点类型分划和确定临界种; 并通过样点共有种或相异种的分析,探讨不同环境条件下苔藓植物生态分布特点。研究结果表明: ( 1)运用等级分划分类法组分析技术进行桂林喀斯特石山地区苔藓植物生态分布的研究是可行且有效的; ( 2)桂林喀斯特石山地区的苔藓植物分布与湿度状态关系最为密切; ( 3)桂林喀斯特石山地区苔藓植物与环境最佳适应可依次以小凤尾藓( Fissidens bryoides [ L. ] Hedw . )、尖叶提灯藓( Mnium cuspidatumHedw . )和灰羽藓( Thuidium glaucinum Mit t )作为分划特征种。   相似文献   

16.
粤北石漠化地区土壤侵蚀初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土壤流失是石漠化最基本的过程之一。本文采用广东省阳山县江英镇实验小区的观测资料,分析粤北岩溶山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侵蚀差异。结果表明,裸地表层的养分流失速度很快,其侵蚀量是无人为扰动的原始草坡的60余倍,耕地的侵蚀量平均也达到原始草坡的15倍左右。有植被覆盖的原始草坡地和耕地的侵蚀量均与次降水量的相关性更高,而裸地的侵蚀量与连续30分钟最大雨强的相关性高,这一观测结果表明地表植被抵御短期强降水侵蚀土壤的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7.
岩溶脆弱生态区生态恢复、重建的原理与方法   总被引:39,自引:7,他引:39  
西南岩溶山区又称岩溶脆弱生态区,该区生态系统功能脆弱、抗干扰能力低,面临严重的生态危机,急需修复和重建.针对西南岩溶区的生态恢复重建工程,从景观、系统、生物群落、种群等层次论述生态学原理与方法及其具体的运用.以生态学的原理与方法为指导,进行土地利用的优化设计,调整农村产业结构,通过全面封育与先锋群落的构建、实行乔灌藤草优化配置、生态防护林体系与特色农林产品基地建设结合,恢复良好的森林植被,是岩溶区生态恢复重建的基本步骤.  相似文献   

18.
生态建设中的喀斯特石漠化分级问题   总被引:24,自引:4,他引:24  
王世杰  李阳兵 《中国岩溶》2005,24(3):192-195
提出石漠化土地景观+ 成因的两级分类模型,根据景观现状进行第一级分类,按石漠化土地的成因类型进行第二级分类,采用“景观+ 成因”对石漠化土地进行命名。景观分类是利用遥感影像特征解译石漠化强度和分布面积所必不可少的;石漠化土地成因类型与恢复治理模式密切相关,有必要在石漠化土地现状调查时考虑石漠化土地的成因类型。   相似文献   

19.
中国西南部岩溶山区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中国西南部岩溶山区属于典型的生态环境脆弱区,其地壳表层石漠化现象日趋严重。通过分析人类活动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确定了适合该区的生态环境脆弱性判断的主要关键指标。在此基础上,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这些关键因子对该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性影响程度的大小,并利用建立的模型对岩溶山区的生态环境脆弱性进行了综合的半定量评价。评价结果将其生态环境分为5类:极端脆弱区、严重脆弱区、中等脆弱区、轻度脆弱区、潜在脆弱区,并针对各脆弱区的特点提出相应的生态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