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洛阳市旅游资源的空间结构及其演化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洛阳市旅游景点体系的集聚度、通达度和分异度指标分析,认为洛阳市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呈现整体均匀、中部集聚态势,景点网络的通达度有待提高。基于洛阳市旅游资源的密度和品位度空间分布等高线图,将洛阳市旅游资源化为3个核心-边缘单元:即洛阳——文化旅游资源体系、栾(川)嵩(县)——山岳旅游资源体系和新安——山水旅游资源体系。根据区域发展的离散阶段、成长阶段和成熟阶段,讨论了3个资源体系目前所处的阶段和边缘地区可能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以国家中心城市郑州的旅游类兴趣点数据为基础,运用核密度分析、标准差椭圆分析、空间相关性分析等GIS空间分析方法,对郑州市旅游资源空间格局特征及便利度进行分析,为郑州市旅游空间布局规划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郑州市旅游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衡,整体上表现为“北多南少、北密南疏”的格局,呈现出面状集聚和点状分布并存的局面,市辖区的旅游资源远多于其他区县;(2)郑州市旅游资源相对较分散,各类旅游资源主要沿“东南-西北”“东北-西南”的方向分布,且存在一定的向心性;(3)餐饮、酒店、交通等服务设施与不同城市旅游资源类型的空间匹配度不同,其中交通设施与旅游资源的空间匹配度最高,旅游资源倾向于分布在交通发达、食宿方便的区域;(4)郑州市旅游资源便利度在空间上表现为“中间高,四周低,城区连片,郊区分散”的整体格局。  相似文献   

3.
彭睿娟 《干旱区地理》2017,40(3):664-670
运用ESDA方法结合GIS 软件,以甘肃省14 个市州作为研究单元,选取人均旅游收入作为评价指标,利用空间分析方法对2003-2014 年甘肃省旅游经济的空间差异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2003-2014 年甘肃省旅游经济空间差异显著,旅游热点地区长期且稳定地分布在河西走廊一带,其他地市长期分布在旅游冷点地区;由于旅游资源丰度、旅游经济区位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甘肃省旅游经济发展呈“伞”型结构。位于“伞”型主干的城市旅游经济发展水平高,而位于“伞”型两端的城市旅游经济发展较为缓慢。针对这种差异,提出:(1)应当不断梳理甘肃省旅游资源赋存,提升旅游资源内涵,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竞争优势,提高地区旅游业的整体竞争力。(2)实施非均衡的区域旅游协调发展战略。(3)不断挖掘区域旅游特色,推动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提高旅游供给水平,增强区域旅游竞争力。  相似文献   

4.
安徽省旅游景区空间分布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景区是旅游业发展的物质载体与主体依托,旅游景区空间分布差异影响区域旅游发展格局。安徽省旅游景区发展已具规模,通过分析安徽旅游资源分布整体特征以及旅游资源和旅游景区的关系,运用多种分析技术,从数量、等级、效益等3个方面探讨安徽省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差异。得出以下结论:旅游景区在数量上,集群特征明显,空间分布不平衡;等级上南高北低,效益上南好北差。  相似文献   

5.
医疗卫生资源是健康服务体系的基础和保障,高水平、高均衡性的医疗卫生资源是人民健康的保障。以甘肃省为例,基于卫生资源集聚度和变异系数、基尼系数、泰尔指数及分解,分析2010—2017年甘肃省14个市、州医疗卫生资源水平及均衡性的差异,运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10—2017年甘肃省医疗卫生资源水平及其均衡性整体上升。(2)医疗卫生资源水平及均衡性分布呈现东南>西北的格局,经济较好的陇中、陇东地区优于其他地区,其中兰州市资源水平及均衡性最高。(3)甘肃省人均医疗卫生资源水平及均衡性要优于地均医疗卫生资源,河西地区由于面积广阔、人口集聚度相对较小,人均均衡性明显优于地均均衡性。(4)甘肃省整体医疗卫生资源水平差异逐渐减小,医疗卫生资源均衡性得到了较好的改善,同时其区域内差异减小、区域间差异逐渐增大,且河西地区和陇中地区的内部差异是甘肃省整体差异的主要贡献者。(5)经济水平是影响医疗卫生资源水平的主导因素,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口老龄化与其他因子的交互作用的解释力较高,同时自然因素的解释力逐年上升。  相似文献   

6.
以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为研究对象,基于实地调研与文献史料,系统分析了新疆非遗旅游活化发展现状、模式及存在的问题,并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探索新疆非遗的空间分布特征,借助SPSS软件探析了非遗与旅游发展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而归纳了非遗旅游活化发展的机制与模式。结果表明:(1) 新疆非遗资源类型结构、数量分布具有较为显著的差异化特征。新疆非遗旅游活化发展态势良好,且活化模式逐渐多元化。(2) 国家级非遗与自治区级非遗在省域空间层面以极核区、高度密集区、次级密集区和面状区域为主要分布特征,呈现出不均衡的集聚特征格局。(3) 不同地区的非遗资源丰裕度对旅游业发展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非遗资源密集地区的旅游业发展水平相对较好,而非遗资源稀缺地区的旅游发展相对缓慢。依据上述分析结果,提出新疆非遗旅游活化发展机制,以旅游为载体对文化遗产进行活化,推动非遗与旅游的良性互动发展。  相似文献   

7.
基于GIS的深圳旅游资源评价与区划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深圳旅游资源进行定量综合评价,并借助GIS技术,对深圳旅游资源的结构和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深圳旅游资源结构中,自然旅游资源基础薄弱,以人造景观为主要特色,但滨海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巨大;空间分布上,深圳旅游资源呈现出明显的"圈状"、"带状"、"线状"分布特征,需要进行综合开发。由于深圳旅游资源的地域空间分布与行政分区不一致,对其重新进行了区划,共分为4个旅游区域,并指出各区域的旅游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以AAAA,AAAAA级旅游景区为研究对象,采用地理数学方法和GIS空间分析工具分析长江经济带高级别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高级别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类型为凝聚型;高级别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均衡性很低,在省域、区域尺度上呈集中非均衡分布;高级别旅游资源在空间分布密度上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以上海市和江苏省的苏州、无锡、南京以及浙江省的杭州、宁波为核心的长江三角洲及重庆都市区是高级别旅游资源分布最为密集的区域;水体资源禀赋、交通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及区域人口规模是影响长江经济带高级别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最后,提出了促进长江经济带旅游协调健康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基于马蜂窝旅游网重庆市旅游数字足迹,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利用Ucinet和ArcGIS软件,以重庆市夜间旅游景点为节点构建夜间旅游流网络结构,以中心度、中心势、密度、结构洞为指标,从整体和个体两个层面分析网络结构的特征。结果表明:(1)重庆市夜间旅游流的分布具有不均衡性,存在“核心-边缘”层级结构形态,受核心节点影响较大;(2)根据旅游节点的集聚和扩散能力的差异,夜间旅游流网络主要分为扩散型、集聚型、平衡型3种类型;(3)网络具有结构洞的特征,存在节点间有共同联接节点但彼此不存在旅游流联系的情况;(4)重庆的夜间旅游流主要受交通条件、旅游接待能力、旅游服务水平、旅游资源、政策条件、经济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以“美丽中国中脊带”区域97个地级及以上行政单元为研究对象,从本体价值禀赋、遗产资源组合优势、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环境及区域旅游发展水平4个维度构建传统村落旅游响应评价体系,通过熵值法、TOPSIS法计算各单元旅游响应度,并运用ArcGIS 10.2进行可视化处理。结果表明:(1)各单元传统村落旅游响应度差异明显,南方高于北方,胡焕庸线东侧高于西侧,呈现由高到低依次为南部、中部、北部的空间格局;省际之间传统村落旅游响应度较低、空间分布较为均衡;传统村落资源丰富,但旅游开发利用程度整体不高,79.38%的研究单元旅游响应度在3级以下。(2)传统村落旅游响应3级及以上的景观亚区均位于胡焕庸线的东侧,空间分异明显;景观区、景观亚区传统村落数量与该区域旅游响应相关性不强;景观大区传统村落数量与该区旅游响应度有一定的耦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