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前国内有两种内涵不同的“海相成煤”论。本文从现代海岸红树林沼地沉积特征,从海水的水介质,水动力学“海相”煤层的某些特征等方面讨论,认为潮间带海相环境难以成煤,“海相”煤层的海相特征貌似而实非。  相似文献   

2.
绪言自70年代以来,我国陆续出现零星的海水入侵。进入80年代中期,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海水入侵范围逐渐扩大。目前情况比较严重的地区有山东的莱州、龙口;河北的秦皇岛;辽宁的大连等地。海水入侵严重  相似文献   

3.
《地下水》2020,(3)
焦家金矿多年水质资料显示:随着开采深度增加,矿坑水TDS值呈现增加趋势,矿山巷道内部分涌水点水质指标成倍于浅部含水层,个别突水点涌水量多年稳定在80 m3/h左右,TDS值达到或超过14. 8 g/L。高矿化度水的来源在以往矿产勘查报告中解释为古岩相封存水,报告结论是“矿坑水与海水没有明显水力联系”。但是,矿山开采几十年,高矿化度突水点也被揭露十多年了,古岩相封存水经过长期释放应该水压降低,流量减少,基岩含水层(蚀变花岗岩或变辉长岩内的裂隙)地下水静储量也不会太多,除非有稳定水头,才能维持突水点流量稳定。难道海水成为它们的补给源?不经过深入研究,仅凭“水咸”和矿化度高这些“证据”,无法得出矿坑水与海水有水力联系的结论。近几年,Cl-同位素在水文地质学的应用为解决疑问提供了较好的思路与方法。利用37Cl作为海水侵入示踪剂,确认海水与矿坑水是否存在水力联系以及联系程度,正确认识矿坑充水因素,将焦家金矿床矿坑充水因素矢量化,对矿床深部勘查过程中矿坑涌水量预测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根据地层、构造、古生物、古生态、矿物学、岩石学、地球化学等特征推断,在晚古新世和早、晚始新世、早渐新世都有一些盆地间歇性地多次受到海水影响,海水受古构造、古地形(现代水系)和断裂制约,以通道的形式注入各有关内陆盆地。通过对苏、鲁、豫、皖、鄂的10大含盐盆地的研究,发现有海水注入的4个时期都是成盐期,而且凡有海水注入的合盐盆地,含钾盐类矿物显示都较好,海水通道应是找钾的向导,在成盐期或成盐前有海水注入的盆地,中、小规模钾盐矿寻找工作可望有新的进展。  相似文献   

5.
中国滨海城市地下水开发与海水入侵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经过对中国滨海城市海水入侵的研究,系统地总结了海水入侵的若干特点,详细地分析论述了海水入侵与地下水开发的关系,全面地介绍了中国目前已建立的海水入侵数值模型,并且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海水入侵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6.
广西北海市海水入侵原因及防治对策初探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不合理开采地下水,是导致北海市海水入侵滨海含水层的主要原因。降雨入渗和运河渗漏对地下水补给的减少,对海水入侵起到加速作用。承压含水层顶板弱透水层在海洋带局部存在岩性“天窗”,则有利于海水入侵。重新调整地下水开采布局,恢复运河流经市区的一段渠道,引入市区以外的地表水来解决市区部分供水,是防治北海市海水入侵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7.
黄金瓯  鲜阳  黎伟  张达政  庄晓明 《地球科学》2021,46(7):2565-2582
滨海平原地区地下水流系统水化学场演化过程复杂,同时受古海侵咸化以及现代人类活动影响,当前对其专门分析的研究较少.以杭嘉湖平原为例,综合运用多元统计和水化学分析方法,对采集的78个深层孔隙承压水样品水化学数据进行解译.研究表明:区内水化学分区可划分为“古海侵区”、“径流排泄区”、“海水咸化区”,水化学类型依次为Na-Cl-HCO3型、Na-HCO3和Na-Ca-HCO3型、Na-Cl型.深层地下水化学成因包括“海水入侵和离子交换”、“天然矿物溶解”、“人类活动”.滨海平原区地下水流系统无明显级次划分,地下水化学场演化先后经历原生淡水形成、古海侵咸化、人为超采和现代海水入侵3个阶段,当前不同程度的“人类活动”已取代自然过程成为驱动区内地下水流系统、尤其是水化学场演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海流数值预报”系国家“七五”攻关项目第76项“海洋环境数值预报研究”的核心课题。本成果从关于海水动量、水量和热量平衡原理及关于海水密度和温度、盐度、压力之间的关系的七个偏微分方程出发,通过量级分析对方程进行了简化,建立了适应业务预报的物理模式,然后对偏微分方程进行了离散化,导出了适应计算机运算的有限差分方程。同时研究了边界和初始条件,提出了与目前观测技术和资料传输技术相适应的边界条件和初始场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9.
<正>海洋中铁锰结壳、铁锰结核以及深海泥广泛分布在海底,这些沉积物具有高的稀土(REY)。尽管海水稀土含量低,随着测试技术的提高,上世纪80年代已经能够较好地分析海水中的多种稀土元素。例如,Elderfield和Greaves(1982)以及De Baar等(1983)分别在北大西洋东部以及西部建立了水柱稀土剖面。随后亦有大量的文献报道,这些海水稀土测站广泛分布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及地  相似文献   

10.
《地下水》1996,(2)
在地球的全部水量中,属于海洋的盐水占据了97%以上。这种含盐量高的“卤水”,就因其高额的盐量阻碍了它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上的应用。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不断地克服着大自然设置的障碍,人们创造了各种方式的海水淡化方法使卤水淡化,来为生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砂质含水层中海水入侵问题,确定海水入侵过程中含水介质内海水入侵楔形体的发展演化过程,本文采用砂槽实验模拟海水入侵,利用高密度电阻率探针观测系统远程实时监测海水入侵过程中土体的垂向电阻率变化,据电阻率变化曲线分析海水入侵发生发展过程。研究结果表明:高密度电阻率探针对海水入侵界面变化反应灵敏,能够监测到咸淡水突变界面形成、过渡带演化及咸淡水界面变迁等一系列现象,较好地实时监测海水入侵发生发展过程及海水入侵状态并进行预警。  相似文献   

12.
西太平洋富钴结壳生长与富集特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对西太平洋麦哲伦海山区富钴结壳的大尺度细致研究 ,笔者较为深入地探讨了该区结壳的生长与富集特征。研究表明 ,该区结壳自古近纪开始生长 ,生长速率变化范围为 1.5~ 12 .3mm/Ma,速率相差近一个数量级 ,平均生长速率为 3.81m m/Ma;生长过程中成矿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呈现明显差异 ;环境发生“骤变”的 O/M界面 ,可能是结壳生长过程中其构造和色泽发生“突变”的一个重要年代 ;成矿元素成分的时序演化主要受控于海水化学和各种不同地质作用的综合影响 ,成矿与非成矿地质作用在生长过程中呈现为互为消长的特征。研究发现 ,该区结壳和太平洋深海粘土元素的分配系数间存在着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 ,相关系数为 0 .89,显示它们有相近的元素富集机理。此外 ,笔者还从元素的滞留时间、阳离子的电子键能及其在海水中的水解行为与结壳富集特征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山东地质》2008,(1):62-62
历代文人咏唱泰山石的诗文很多,东汉末曹植的《驱车篇》,唐代大诗人李白的《游泰山六首》和唐代宰相李德裕的《咏泰山石》。曹植赞美:“神哉比泰山,五岳专其名。上有涌醴泉,玉石扬花英。”李白写泰山极顶的奇石:“日观东北倾,两崖夹双石。海水落眼前,天光摇空碧。”李德裕对美石十分喜爱,他写道:“摇知碧峰首,独立烟岚内。  相似文献   

14.
王巍萍  冯丽  林瑛 《地下水》2018,(5):189-191
海水入侵是烟台市1977年以来沿海平原出现不断发展的一种海洋地质灾害。影响海水入侵因素有多种,其中过量开采地下水使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是主要原因。根据2016年海水入侵普查现状,以及历次海水入侵普查成果分析,以氯离子含量250 mg/L为海水入侵标准,分析海水入侵面积的发展变化、海水入侵的危害及其成因,并针对性的提出了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5.
生源碳酸盐是海洋沉积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大洋中脊顶部及海底高地上都分布着碳酸盐沉积物,如同大陆高山顶的“雪帽”一样,它是海底山脉的“碳酸盐帽”。生源碳酸盐在海洋中的溶解和堆积受多种因素制约:海底地形、气候变化、海平面升降、南极底层水活动强度、海水肥力和CaCO_3质生源碎屑产率以及沉积速率、有机质含量和底栖生物活动等等。定量地查清各因素对碳酸盐溶解速度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在此基础上,即可  相似文献   

16.
太古代海水pH值的演化及其和成矿作用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水pH值(即通常说的酸碱度)是控制沉积岩和沉积矿产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探讨地史早期海水pH值的演化规律有助于认识古海水沉积环境的特征及其成矿的条件,对理解矿床的形成环境、成矿机制、矿物共生组合特征、成矿序列以及预测找矿等很多方面的问题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新元古代晚期地球上曾发生过全球性的冰川作用,一些学者称之为“雪球”事件。在新元古代“雪球”事件前后,古海水的C、S同位素组成都出现了非常大的变化,在“雪球”之前海水中的碳酸盐非常富集^13C,在“雪球”期间和紧随其之后贫^13C,然后δ^13C值出现了高达10‰的正漂移;在“雪球”开始之前古海水硫酸盐的δ^34S值呈逐渐降低的变化特征,紧随“雪球”之后古海水硫酸盐的δ^34S值出现了超过20‰的正漂移,达到地质史上的最高值,同期形成的硫化物具有异常高的δ^34S值。“雪球”事件前后古海水C、S同位素组成的大幅度变化,是由“雪球”前后全球环境的剧烈变化引起的。“雪球”前后海水C、S同位素的大幅度变化是与“雪球”有关的特殊环境条件作用的结果,也是“雪球”事件存在的有力证据。  相似文献   

18.
研究表明,地球上最大规模的热液体系并不在陆地上,而是在大洋中脊的海底。作者认为大洋中脊发生的沸腾作用。即“相分离”是导致大洋中脊海底热泉化学成分更为复杂的重要原因。实验和理论数据证明,这种“相分离”作用需要用两阶段模式来解释,首先是海水发生相分离,并与未发生相分离的海水重新混合,最后与流体在其内部进行循环的岩石达到再平衡。计算表明相分离一般发生在大洋中脊岩浆房附近,相分离的温度高于450℃。  相似文献   

19.
<正> 近日,国家“十五”重点科技攻关课题——“2001BA602B-06海水及苦卤提取硫酸钾和硝酸钾新技术研究”,在天津通过了国家科技部组织的专家验收,专家认定课题成果的技术经济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在国家科技部及地方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河北工业大学以袁俊生教授为组长的课题组与其他  相似文献   

20.
海水入侵问题研究综述   总被引:37,自引:1,他引:37  
郭占荣  黄奕普 《水文》2003,23(3):10-15,9
在综合有关文献的基础上,分析了国内外海水入侵的研究现状,讨论了海水入侵的概念,认为海水入侵概念的核心是人为超量开采地下淡水造成海水与淡水的水动力平衡破坏;进行了海水入侵的影响因素和成因分析,指出发生海水入侵必须具备一定的水动力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介绍了海水入侵的判别指标和三维动态监测方法,给出了海水入侵的防治措施,并提出了海水入侵有待加强研究的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