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 毫秒
1.
生物礁具有良好的油气聚集能力,故一直是石油地质学家关注的焦点。礼乐盆地具有优良的成礁条件,但受限于资料品质,生物礁的研究仅仅处在起步阶段。本文借助重新处理的2D地震数据,利用地质-地球物理精细刻画技术,对礼乐盆地T70—T50时期生物礁进行了精细解剖。研究认为,T70—T60时期是礁体初始发育阶段,T60—T50时期是礁体主发育阶段。盆内可以识别出断棱型和断垒型两种礁体结构模型,其中断棱型又细分为多棱型和单棱型。断棱型是研究区的主要礁体构型。礁体的空间生长表现为侧向退积和垂向加积耦合过程。礁体结构可以细分为6期生长单元,前三期是加积慢退型生长,后三期为快退型生长。礁体的空间展布形态与生长速度受海平面升降、可容纳空间变化和古地貌形态联合控制。  相似文献   

2.
为深入认识礼乐盆地的构造演化史,基于已有钻井资料和重新处理解释的地震数据,对区内43个代表点进行了系统的沉降史重建,发现礼乐盆地新生代3个演化阶段分别具有快速、缓慢和快速的构造沉降特点,并且总构造沉降量与地壳减薄程度密切相关;礼乐滩礁体发育区晚渐新世以来构造沉降量为580~900 m,礁体厚度与构造沉降量和下伏沉积层厚度有关。分析表明礼乐盆地构造沉降具有"先抑后扬"的特征,礼乐地块裂离和漂移阶段,构造沉降受到深部热物质上涌产生的浮力作用而出现明显亏损,拗陷阶段,礼乐盆地随着南海海底扩张停止而失去深部浮力的支持,从而发生幕式的快速构造沉降,以补偿早期亏损的构造沉降。  相似文献   

3.
东海陆架盆地南部构造样式及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东海陆架盆地南部为重点研究对象,基于区域地震反射资料,结合盆地的结构特征,分析、总结了其构造样式特征。结果表明:根据构造样式形成的动力学机制,可以将东海陆架盆地南部划分为伸展型构造样式、挤压型构造样式和复合型构造样式3类;伸展型构造样式可继续分为半地堑(箕状断陷)构造组合、复式地堑式构造组合、多米诺式断裂构造组合、掀斜断块和火成岩构造;挤压型构造样式分为挤压背斜、断背斜和叠瓦式断裂组合;复合型构造样式分为正反转构造和负花状构造。  相似文献   

4.
王国纯 《台湾海峡》1992,11(3):218-226
东海海城构造区划可分成2个盆地和3个隆起。东海盆地可划分成6个坳陷3个隆起;进而可分为16个次一级构造单元。盆地主要构造特征是东西成带,南北分块:即一个盆地三种结构,地层时代东西分带,构造运动与岩性东西分异,地质由西向东演化史;南北在深部地质结构、力学性质及(?)闭类型。构造格局及火成岩分布、沉积环境、地热梯度等诸方面有差异.文中讨论了构造特征形成的机制及盆地内重要的矿藏资源。  相似文献   

5.
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经过多年勘探,常规碎屑岩领域勘探潜力越来越小,灰岩潜山勘探程度低,剩余资源潜力大,1,2号断裂带周缘已发现多个潜山油田或含油构造,展示了其良好的勘探前景。综合利用岩心观察、薄片分析、测井分析、测试分析等,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及海平面波动研究灰岩潜山储层特征,深入剖析灰岩潜山有利储层控制因素及展布规律,研究表明,涠西南凹陷1号断裂带灰岩潜山主要为碳酸盐岩台地边缘滩相储层,发育颗粒灰岩,为后期构造破裂作用和岩溶作用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储层储集空间为孔隙+缝、洞型,强烈白云岩化明显改善孔隙型储层,同时,1号断裂带周缘(廉江-信宜断裂向海延伸)经历中生代早期左旋压扭及晚期右旋张扭的复杂构造演变,晚期的张扭型裂缝可为岩溶提供良好的渗流通道,加速了风化淋滤的进程,形成沟通良好的溶蚀孔洞。指出涠洲E近似于涠洲A区,位于强应力的构造裂缝发育区,白云化及溶蚀作用发育,为有利勘探方向,为涠西南凹陷灰岩潜山勘探提供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6.
北康盆地构造特征及其构造区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北康盆地是位于南沙中部海城的新生代沉积盆地,新生代沉积盖层在盆地内广泛发育,根据地震反射特征及地震反射界面的区域对比,盆地基层可进一步划分为3个构造层。北康盆地西南边界发育延贾断裂,该断裂西起万安盆地,向东直于加里曼丹。从渐新世始,廷贾断裂先后经历了3次规模较大的构造活动。南沙海槽西北缘断裂位于北康盆地的东南边界,该断裂把北康盆地和南沙海槽盆地分隔开来。北康盆地内断裂主要有北东、北西和南北向三组,其中南北、北西向断层往往错断北东向断层。在详细讨论断层特征和沉积盖层布规律的基础上,对北康盆地的二级构造单元进行了划分。  相似文献   

7.
以大量高精度2D地震资料分析为基础,对北康盆地碳酸盐台地地震反射特征、演化期次及分布特征开展了系统研究。北康盆地碳酸盐台地自早中新世开始发育,中中新世广泛分布,而从晚中新世开始衰退淹没。中新世碳酸盐台地多为孤立台地,台地边缘常发育断层,台地顶部在地震剖面上多呈现为两条平行和亚平行强反射轴,内部呈杂乱和亚平行空白及弱反射轴,底部则多为一条光滑的平行和亚平行弱反射轴。北康盆地中新世碳酸盐台地发育可以划分为3个期次,第1期台地发育范围大且厚度较薄;第2期台地范围缩小,受到断层控制明显;第3期台地范围进一步缩小直至被淹没。北康盆地中新世碳酸盐台地主要为北东向和北西向,这与周边盆地和现今碳酸盐台地走向一致,其平面分布受到构造隆起和断裂的控制。  相似文献   

8.
东海陆架盆地及其邻域岩浆岩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基于二维地震资料和重磁资料的处理、解释,研究了东海陆架盆地及其邻域岩浆岩时空分布特征,并收集整理浙闽地区相关地质资料,将海陆连为一体进行综合解释。浙闽陆区岩浆岩非常发育,并且大致沿28°N为界,北侧岩浆岩大体呈NE向带状分布,南侧则呈NNE向带状分布,且埋深较浅,甚至在有些地区出露地表,其分布特征受区内大断裂的控制。综合地震、重磁资料研究认为,海域岩浆岩多分布在隆起部位或凹陷的边缘位置,发育情况与断裂的展布密切相关。收集整理了海域钻遇岩浆岩的15口钻井资料,沿自SW至NE一线,对岩浆岩的同位素年龄进行了统计分析,并结合其侵入关系对岩浆活动进行了期次和展布特征的划分,初步划分为4期:燕山期、四川期、华北期和喜马拉雅期;4带:浙闽隆起区、中部隆起区、钓鱼岛隆褶带和琉球岛弧带。  相似文献   

9.
南海第三纪生物礁分布与古构造和古环境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南海是一个具有特殊大地构造背景的区域,该区的第三纪生物礁主要发育在南海北部、南部和西部边缘的新生代沉积盆地中。对生物礁的分布规律以及相应的古构造和古环境研究证实,该区第三纪生物礁生长发育位置明显地受古构造控制,成礁期大型古河流体系对生物礁的生长和分布有较大影响,这些认识对南海生物礁油气藏的勘探、完善生物礁研究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勘探证实,生物礁-碳酸盐岩是南沙沉积盆地油气勘探主要目的层系,因此,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实际意义.根据来自该区有关三维地震、钻井岩心精细分析的资料,对南沙上第三系曾母盆地路科尼亚(Luconia)及北巴拉望盆地马拉帕亚(Malampaya)生物礁-碳酸盐岩进行了对比分析,指出二者都形成于南海扩张过程中微陆块断裂、碰撞、拼接的构造背景下,由于发育时期及构造部位的差异,演化进程很不相同.路科尼亚台地始于晚渐新世-早中新世,中中新世-晚中新世期间最为繁盛,演化过程伴有多期进积、退积及台地翼部同沉积断裂导致的阵发性滑塌;台地中最明显的地震反射多与淹没事件有关.马拉帕亚碳酸盐台地发育相对较早,持续时间也较长,始于晚始新世,中中新世末台地发育终止.马拉帕亚碳酸盐台地发育高频米级潮下旋回,常以暴露面为界,而且台地发育明显受同沉积构造变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基于2000年5~6月在台湾岛以东海域调查获得的多波束全覆盖测深等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对该海域海底地形特征进行了研究,探讨了构造对海底地形的控制作用及其构造地质意义.研究表明,琉球岛弧岛坡区和琉球海沟表现为典型的西太平洋沟-弧-盆体系控制下的构造地形;台湾岛东部岛坡等深线近南北向平行密集排列,地形坡度大,弧陆碰撞造就了该区独特的地形特征;花东盆地海底峡谷发育,其形成主要受基底起伏和走滑断裂的控制;加瓜海脊东西两侧水深和地形特征明显不同,但其基底可能属于花东盆地,加瓜海脊的东侧对应了两个不同性质板块的边界;西菲律宾海盆表现为北西向线状脊-槽相间排列,并遭受北东向转换断层的切割,根据海底地形、转换断层和磁异常条带的方向推测,研究区海底形成于距今60~45Ma的西菲律宾海盆北东-南西向扩张期.  相似文献   

12.
影响我国的重大台风风暴潮时空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侯京明  于福江  原野  付翔 《海洋通报》2011,30(5):535-539
统计了1949-2009年 间发生在我国大陆沿海的38次达到红色预警级别的重大台风风暴潮过程,分析了其在空间、时间上的分布规律.分析结果表明:红色台风风暴潮灾害的发生次数呈上升趋势,且多发生在7-9月间,9月最多:长江口到福建泉州一带沿海和珠江口到海南岛东北部一带沿海是红色台风风暴潮灾害的高风险区.  相似文献   

13.
构造样式为盆内各类构造组合的几何形态表达,反映了盆地所处应力场性质变化与构造演化过程。本文基于近5年来针对东海陆架盆地所取得的地震资料解释成果,并综合盆地构造演化特征及其地球动力学背景,对盆地内中生界构造样式进行了系统的分类与总结,详细划分为5类构造样式:伸展构造样式、挤压构造样式、走滑构造样式、反转构造样式和底辟构造样式,并进一步细化为12种构造组合。同时,对东海陆架盆地内西部坳陷、中部低隆起、东部坳陷3个构造单元内的中生界构造样式发育情况分别进行了总结,各类构造样式自西至东具有各异的展布特征。综合盆内中生界构造样式几何学特点与展布特征可见,由于伊佐奈歧板块的俯冲、碰撞作用,区内处于挤压构造环境,进而形成了挤压背斜、断背斜、正反转等构造组合;大洋板块的后退翻卷及板块碰撞、俯冲的远程效应下,区内构造环境以伸展作用为主,形成了一系列NNE向裂陷盆地,发育了丰富的伸展构造组合;走滑-拉分构造的发育较好体现了构造环境的转变,地震剖面上见有花状断裂发育;岩浆底辟构造多发育于拉张环境下,与断裂展布息息相关,多沿NE-NNE向断裂展布。此外,新生代多期构造运动是影响中生界构造样式发育展布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利用浙江省海洋灾害公报中2006-2017年的赤潮灾害数据,分析了浙江近海赤潮的年、月和季节尺度的变化规律,同时分析了浙江近海赤潮的空间分布规律.将自适应带宽核密度分析方法应用于赤潮灾害研究,分析了浙江近海不同海域受赤潮影响的程度.研究结果表明:浙江海域赤潮高发于春末和夏季,5月是发生峰值期;从年际情况看,近年来赤潮发...  相似文献   

15.
On the basis of bathymetric data and other geological and geophysical data obtained during the first survey conducted by Chinese Mainland in the area off eastern Taiwan Island from May to June in 2000, the morphological features of the region, the tectonic control to the seafloor topography and their tectonic implication are studied and discussed. The results have revealed that both the slope zone of the Ryukyu arc and the Ryukyu Trench present a typical morphotectonic characteristics controlled by the trench-arc system in the West Pacific Ocean. At the slope of eastern Taiwan Island the isobathic lines parallel to the coastline and distribute densely in nearly N-S direction and the slope gradient of topography is large. Such a unique feature is attributed to the collision of the Luzon arc and Eurasia continent. In the Huatung Basin, turbidity fans and submarine canyons are well developed, the formations of which are mainly related to the steep topography of the slope of the Luzon arc and the abundant s  相似文献   

16.
2016年8月(夏季)、10月(秋季)和2017年1月(冬季)、5月(春季)于厦门海域开展的4次水质调查,探讨了该海域尿素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环境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厦门海域表层尿素态氮平均含量表现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其值分别为3. 06±1. 09、2. 64±0. 82、2. 30±1. 43、1. 67±0. 79μmol/dm~3。底层尿素态氮平均含量表现为春季夏季秋季冬季,其值分别为3. 13±0. 95、2. 70±1. 25、1. 65±0. 80、1. 56±0. 88μmol/dm~3。厦门海域尿素分布总体呈现出河口、内湾高于外部海域的分布格局;由厦门海域尿素含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要素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厦门海域尿素的时空分布不仅受陆地径流输入和陆源排污的影响,还有可能受到海水养殖、海洋生物活动以及潮流的影响,这些影响因素共同调控着厦门海域尿素的时空分布格局。在春季,尿素是厦门海域可利用氮源的重要组成成分,尤其是在大嶝海域。  相似文献   

17.
渔场资源与位置的变动由空间与环境因子共同驱动,远洋渔场时空演变信息的精准预测是远洋捕捞的关键支撑。该研究考虑渔业生产统计数据,并兼顾同期海洋环境数据包括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海表面盐度(Sea surface salinity, SSS)、初级生产力(primary productivity, PP)和溶解氧浓度(dissolved oxygen concentration, O2),提出了一种融合卷积长短期记忆网络(ConvLSTM)和卷积神经网络(CNN)的渔场时空分布预测模型。首先对时空因子进行编码,提取高层时空特征;其次采用CNN提取海洋环境变量的抽象特征,并基于ConvLSTM提取渔业数据的时空特征,最后融合高层时空关联信息对渔场时空演变趋势进行预测。以1995-2018年太平洋海域的延绳钓生产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模型的根均方误差为0.1036,实验对比发现较传统渔场预报模型的预测误差降低15%~40%,预测的高产渔区与实际作业的高渔获量区匹配度高。该研究构建的渔场时空预测模型能够准确地预测出太平洋长鳍金枪鱼的时空分布,为太平洋长鳍金枪鱼的延绳钓渔业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1997年8月、1998年2~3月和1998年8月,调查分析了台湾海峡微微型浮游植物的时空分布(平面、垂直、总日和季节)及其调控机制。结果表明,微微型浮游植物丰度的平面分布不均匀,各类群具有不同的密集区,并存在明显的地理差异,垂直分布存在6种模式,以标准单峰和弱单峰为主,分布类型的多样化是由于微微型浮游植物固有的垂直分布模式和研究海域复杂的地形及水动力(如跃层等)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微微型浮游植物的丰度存在明显的随时间变化现象;在季节变化方面,各类群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温度是影响台湾海峡微微型浮游植物平面分布的重要因子,而光辐照度、温盐跃层是影响垂直分布的重要因子,微微型浮游植物不同类群在时空分布上存在“位移”现象,此与不同类群对温度敏感性不同、对光的利用能力不同以及生存空间的互补性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9.
为解决甲烷渗漏系统末端裂隙系统空间分布规律问题,基于南海北部深水区高分辨率三维地震数据,采用可视化与相干体技术描述似海底反射层分布区裂隙空间结构与分布特征,阐述了裂隙产生的地质成因类型,讨论了裂隙与其他类型输导体系对甲烷气成藏的关系。似海底反射层界面上部空间裂隙远少于下部空间的地质结构体,使水合物成藏过程中甲烷气供大于散,对研究水合物成藏和检测甲烷气的渗漏有普遍指示作用。根据裂隙的发育规模,研究区大致可以识别出短裂隙、长裂隙、裂隙束、裂隙群(组) 4种类型,它们对流体的渗漏能力依次增强,这些裂隙在地层中往往以多类型共存的方式,或与其他地质构造共同构成渗漏系统。这些结果和认识对完善深水盆地甲烷气渗漏系统水合物成藏模式及成藏机理有广泛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