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循环经济是当今国际社会推进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但从地理学的空间视角对其进行研究的论著较少.2008年6月,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慈福义教授的专著<循环经济与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证>是循环经济地理学的优秀著作.  相似文献   

2.
循环经济是区域实现向可持续发展转型的重要模式.基于能值分析理论,构建了区域循环经济能值分析指标体系,并以此对1991-2004年徐州市的能值使用与转移情况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1991-2004年徐州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依赖于本地不可更新资源的利用,能值自给率都在98%以上;资源利用效率呈现先提高后下降的演变过程,具有明显阶段性特征;环境压力的变化与经济增速的周期性波动相一致,并呈现波浪式加大;徐州市循环经济系统处于比较有活力的发展状态区间,但持续性能力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3.
旅游循环经济体系构建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随着旅游经济的迅速增长,旅游发展与环境、资源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运用循环经济理论,发展旅游循环经济,是解决这种矛盾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应构建企业、产业、区域和社会不同层次上的旅游循环经济体系,将各层面上的旅游经济运行纳入到一个有机的可持续发展框架中.为保障、促进旅游循环经济发展,应建立完善的旅游循环经济法规体系、经济政策体系、技术支撑体系和宣传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4.
我国区域循环经济的制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区域循环经济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层次,而制度则是实施区域循环经济的重要手段。文章从制度经济学的视角对区域循环经济进行剖析,首先讨论了发展区域循环经济对制度的需求,发展区域循环经济不仅有对正式制度的需求,而且还有对非正式制度的需求;然后进一步分析区域循环经济的制度功能,在此基础上重点论述和构建了区域循环经济的一般制度框架。  相似文献   

5.
西方区域发展差异理论评介与质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古典主义增长模型 新古典主义增长理论(The Neoclassical Growth Model)的主要观点是:任何实质性的区域差异现象都是暂时的,在一定条件下,随着区域发展要素的区际运动,各区的发展水平将趋于收敛,即趋于均衡。 该理论的一个最简单模型是由G.H.鲍茨提出的(1960)。他假设,不同的区域虽拥有不同的发展条件,但区域的经济产出是同质的,而且使用技术水平相当的劳动力。则其生产函数为  相似文献   

6.
荥阳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构想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分析了生态工业园区规划和区域循环经济规划不同之处,认为县域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更为重视的是以循环经济理念规划、设计社会经济发展轨迹,努力形成政府主导、市场推进、法律规范、政策扶持、科技支撑、公众参与的运行机制,其发展重点首先是资源减量化、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清洁生产和环境管理等。针对荥阳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该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目标、重点方向、基本框架与发展模式、空间布局,并制定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7.
山东省产业结构生态评价与循环经济模式构建思路   总被引:33,自引:7,他引:26  
任建兰  张淑敏  周鹏 《地理科学》2004,24(6):648-653
产业结构的生态评价和循环经济模式构建是实施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判断山东省工业化发展阶段和产业结构特点的基础上,依据经济效益、环境承载力和资源效率三者相互关系建立了产业结构生态评价模型。通过辨识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在循环经济理念下产业结构调整的新思路和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8.
区域旅游整合条件与整合开发的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区域旅游整合条件与整合开发的影响因素研究是一个既有理论和实践价值,又富有挑战性的课题.从旅游系统的角度提出了区域旅游整合的概念,从旅游地理和相关区域规划的基本理论出发,系统简述了区域旅游整合的资源条件、市场条件、空间条件和背景条件,进而分析了开发者、旅游者和经营者行为等主观因素和旅游资源、可进入性、空间竞争、区域社会经济环境等客观因素对区域旅游整合开发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粤港澳区域联动发展的关键科学问题与重点议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新时期新背景下,实现粤港澳区域联动发展具有紧迫性、必要性和重大现实意义。本文认为研究粤港澳区域联动发展需要以区域一体化理论体系、“全球—地方”尺度理论、区域空间相互作用理论体系为主要的理论基础。其关键科学问题是研究“一国两制”下粤港澳尺度的区域联动理论,探索粤港澳区域联动的机制、关键因素、模式与路径;提出了粤港澳区域联动发展关注的4个重点议题:①粤港澳区域一体化/协同理论的研究与探索;②粤港澳地位与作用研究;③粤港澳联动的多尺度、多主体影响机制与模式研究;④粤港澳联动发展的实施路径研究。  相似文献   

10.
优势产业循环经济构建——以新疆阜康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循环经济是一种理想的经济发展模式.当前,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资源和环境瓶颈约束的情况下,研究区域优势产业的循环经济构建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运用区位商法对阜康市产业竞争力进行分析评价,根据比较优势、市场导向、产业关联及可持续发展等原则,结合阜康市实际,分析得出玉米制种、无公害瓜果菜、牛羊养殖业、煤炭生产加工、煤化工、有色金属冶炼、石油天然气后续精细加工业及旅游业为优势产业,并就这八大优势产业的发展进行了可行性分析,提出循环经济构建思路.  相似文献   

11.
推动不同主体功能区的循环经济发展是转变我国地区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之一.以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与禁止开发区四大类型主体功能区为基础,根据各地方循环经济的具体实践,归纳不同区域范围内循环经济发展的类型、动力、特点及未来方向,并针对经济水平、资源禀赋等差异进一步细分为8种循环经济模式,有助于循环经济生产方式与国家宏观空间格局的适应与融合.  相似文献   

12.
区位分析是理解区域工业集聚和发展的一个重要视角,近年来在克鲁格曼的"新经济地理学"、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和"新区域主义"等学说的推动下,区位分析重新引起了学者们的高度重视.基于企业调研和统计资料,分析了建国后各个阶段兰州工业企业的建立与区位条件的关系.研究表明,区位条件与兰州工业企业的建立紧密关联,但影响工业企业建立的主要区位要素是变化的,且区位要素同其他社会经济要素特别是与政策要素共同决定了兰州工业发展.区位分析是理解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工具,但区位分析应置于"特定背景"之中,把地方特征、外部联系和宏观结构性力量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3.
蒙东地区与东北三省区域整合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佟宝全  陈才  刘继生 《地理科学》2006,26(2):129-135
在现有的区域整合理论基础上提出了经济、空间和制度等区域整合的三基点,并针对蒙东地区与东北三省区域整合问题构建了理论框架,在三个基点框架内分析了区域整合的基础条件、制约因素和动力机制,最后提出经济整合、空间整合与制度整合等具有可操作性较强的区域整合模式。  相似文献   

14.
循环型旅游经济发展的新思路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文章在全面论述循环经济的内涵、理论与原则的基础上,提出旅游经济发展模式应在循环经济的理念指导下进行,并给出了循环旅游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分析了旅游经济发展如何运用循环经济的3R原则,制定旅游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实现循环型旅游,最后提出实现循环型旅游经济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区域产业链的理论基础、形成因素与动力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朝隆  陈烈 《热带地理》2007,27(2):126-131
探讨了区域产业链的理论基础、形成因素与动力机制,指出构建区域产业链符合区域经济系统理论、劳动地域分工理论的思想和产业组织优化的要求,有利于建立区域之间及企业之间的新型关系,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产业效率;区域产业链的形成与发展受到自然资源、区位条件、产业基础、地域文化、产业技术、政策与制度、历史事件与机遇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强调区域产业链是一个自组织系统,区域产业链的构建应遵循产业自身发展的规律和市场机制运行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区域形象设计的理论与应用研究——以安徽形象设计为例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钱智  徐俊 《地理研究》1998,17(1):66-74
文章从思维科学、行为科学、区域规划、文化地理学、企业形象设计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切入,提出区域形象设计的概念、基本思想和基本操作框架,并以安徽形象设计为实例分析,认为区域形象设计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地方政府进行社会经济文化建设与管理的基本手段,是区域经济文化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区域规划发展的新里程。  相似文献   

17.
中国人地关系研究的新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7,自引:6,他引:17  
方创琳 《地理学报》2004,59(Z1):21-32
作者系统总结了1990年以来中国人地关系研究在理论、方法、实践应用等方面取得的进展,指出并反思了人地关系研究中亟待解决的一系列问题,提出并展望了未来中国人地关系研究的重要方向.研究认为,中国科学家始终把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视为地理学研究的永恒主题与核心,以全新视角研究人地关系,深入分析人地系统的基本特征,科学划分人地系统的学科分支,尝试揭示人地关系演进趋势与基本规律;新型人地关系理论不断出现,正在逐步形成理论体系,具体可归结为人地系统协调共生与耦合优化理论、人地系统危机冲突与错位异化理论、人地关系分形辩证与系统构型理论共三大类理论研究流派;人地系统研究方法趋于多元化,定性研究方法、数学模拟方法、3S技术方法和综合集成方法等新方法与新手段不断应用;人地系统理论在实践中广泛应用于解决不同时空尺度的区域发展问题和不同领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但中国人地关系研究尚且存在研究经费严重不足,理论研究深度不深,实践应用广度不够,研究机构缺少,研究队伍不稳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未来中国人地关系研究的重要方向包括树立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强人地关系理论的深入研究,加强人地系统调控机理与过程、格局与节律的研究,加强人地系统的综合集成交叉与技术支持系统研究,加强人地系统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及循环经济的研究,加强人地系统演进中全球问题、全球变化及其区域响应的研究,加强以人为本的环境伦理与生态道德研究.  相似文献   

18.
大、中城市周边的县域地区如何发展循环经济,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示范意义,目前针对性研究较少.荥阳市是典型的近郊型县级市,以荥阳市为例,在研究了其与所依托的郑州市的相互关系和自身产业特色的基础上,确定以打造"废旧物资综合利用、循环经济型新农村"两大循环经济体系为重点,提出了建设循环经济型城市的目标、总体框架和发展模式,为其他近郊型县域地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借鉴和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9.
绿色招商与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以河南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为例论述了招商引资对于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并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当前全民招商的现象进行了反思.在此基础上,讨论了绿色招商的内涵和主要原则,指出绿色招商和循环经济是实现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根据县城经济发展的特点,以河南省新郑市和义马市循环经济发展为例,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对县域农业和工业循环经济两大体系构建进行了论述,并对县域绿色招商中应注意的问题,如市场有效性、招商载体构建、实体虚拟产业循环结合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与方法的回顾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从19世纪初-20世纪40年代的基于产业、企业的区位选择、空间行为和组织结构规律性研究阶段,和二次世界大战以后-20世纪80年代的区域总体空间结构与形态演化规律研究阶段,以及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新空间经济学阶段.研究重点从抽象的纯理论研究演变为从总体出发寻求各种经济主体在空间中的最优组合与分异的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化理论研究.对于区域经济空问结构研究,经典区位论所揭示的区域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形态,基本上概括了区域经济空间分异的主要特征性规律,是当今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化的基础性理论.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化理论是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化研究的主要理论,这些理论不仅可以为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化研究提供理论范式,也为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研究提供有益的启示.新空间经济学对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和增长集聚的动力分析,为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化研究提供了新思路与方法.伴随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化理论的发展,其相应的方法也从静态分析模拟逐步向动态过程的空间演化模拟发展.新方法与技术手段在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研究中已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复杂性科学方法和GIS与RS技术的结合展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