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根据建立的垂直于大洋中脊的二维热对流有限元数值模型,采用常粘性以及与温度相关的粘性两种粘性结构对小尺度地幔对流对海底地形的影响进行了重新研究。该模型的主要特点是采用开放边界条件,从而可以避免原有封闭模型因回流问题而产生的复杂效应。数据结果显示,在常粘性模型中,小尺度地幔对流可造成海底地形抬升;但对与温度相关的粘性模型,小尺度对流对地形几乎不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2.
利用卫星重力数据计算地幔对流应力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我国东南边缘及其邻近区域地幔对流应力场分布形态与地表构造活动特征的相关性问题,提出利用Runcorn模型及高阶卫星重力球谐系数计算欧亚板块与菲律宾板块复合接触带及其邻近区域的地幔对流应力场。结果显示,地幔对流应力矢量特征与地震应力场分布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在两大板块的接触部位均出现了显著的应力增强与汇聚趋势,同时在琉球海沟的弧后扩张带上出现的较强的地幔对流应力发散带。而在各板块相对稳定的内部区域存在微弱的地幔发散流。通过计算和分析得出,该区域下地壳小尺度的地幔对流可能是控制这一区域型构造过程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青藏高原及邻区地幔对流应力场及地球动力学含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改进的Runcorn模型 ,利用布格重力异常计算了青藏高原及邻区地幔对流应力场。数值结果显示 ,青藏高原中部、北部和天山为应力发散区 ,对应地幔上升流 ,而塔里木、柴达木、四川盆地等地区则为应力汇聚区 ,对应下降区。地幔对流形态与地表特征之间的相关性表明 ,青藏高原下小尺度地幔对流可能是控制该区区域性构造过程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
地幔对流诱发的莫霍面起伏与下地壳塑性流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熊熊  许厚泽 《测绘学报》2000,29(Z1):21-25
本文用定量模型研究了在地幔对流作用下下地壳物质流动过程和莫霍面起伏的变化。数值结果表明莫霍面起伏与岩石层弹性厚度(hel)和载荷波长(λ)相关。对于相同的λ,hel越大,莫霍面起伏越小,反之亦然。而对于相同的hel,λ越大,莫霍面起伏调整到最终状态所需时间越长,其达到的幅值也越大。本文结果暗示,地幔对流形态与地表地形起伏可能并非直接相关。同时,本文结果为解释地球上存在与Airy均衡相偏离地区提供了一种可能的动力学机制。  相似文献   

5.
全球地幔密度异常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方剑  许厚泽 《测绘学报》2000,29(Z1):16-20
利用扣除地形、莫霍面和核幔边界起伏影响的中长波大地水准面异常和全球地震层析成像资料,采用阻尼最小二乘方法反演计算了全球地幔6个不同层面上的密度异常分布。分析了全球密度异常与板块构造的关系,探讨了全球密度异常分布对板块运动的作用。全球地幔密度异常结果表明存在两个主要的密度异常中心:一个位于东经80°,北纬0°;另一个位于东经240°,北纬10°附近。  相似文献   

6.
常晓涛 《测绘科学》2001,26(2):23-26
对中国东部所处的构造环境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结合现代大地测量成果 ,指出中国东部地壳运动主要是受陆陆碰撞 ,大洋板块俯冲及由二者引起的地幔对流三种主要因素控制 ,其中以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的碰撞和菲律宾海板块向欧亚大陆的俯冲对中国东部的水平地壳运动及地幔对流对中国东部地壳垂直运动的影响占主导地位。在水平方向上 ,中国东部地壳的主应力方向为近东西向的压应力 ,但总体上是向东推移的。在垂直方向上 ,表现为南部隆升 ,北部沉陷。  相似文献   

7.
青藏高原地壳东-西向拉张及力学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GPS观测约束下的数值模拟结果 ,分析了青藏高原内部的应力状态 ,然后利用重力异常计算了青藏高原下上地幔对流产生的应力场 ,进而分析了地幔对流应力场对青藏高原区域构造过程的作用 ,并讨论了高原东_西向拉张的动力学机制及背景。  相似文献   

8.
全数字制图系统要求同时具备地图出版系统和GIS的两种功能,既能使用各种地理数据,又能出版各种类型的地图。本文从系统的特点出发,分析了数据模型建立前应该考虑的问题,然后从数据访问模型、分层模型、对象模型等几方面提出了整个系统的数据模型框架,并验证了该模型的可行性,认为利用该模型能够实现系统的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9.
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简称DEM)是一种常用的表示地形起伏的数字化模型,本文在总结传统DEM显示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自适应的高精度格网式DEM分层显示方法。将等高线法与分层设色法相结合,通过RGB颜色空间各个通道的分层及各层的组合,把DEM各个格网点根据高程映射到RGB颜色空间进行显示。试验表明,该方法继承了等高线法和分层设色法的优点,可以自动得到比传统二维显示方法更精细的三维立体视觉效果。  相似文献   

10.
一种大规模倾斜摄影模型三维可视化方案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提出了一种基于四叉树结构的大规模倾斜摄影模型三维可视化方案:首先采用二次误差测度(QEM)的半边折叠算法对三角网格模型进行分层几何简化;然后对分层简化的模型进行纹理映射和分块,分块结果采用Morton编码命名;最后将场景按金字塔结构进行LOD(多细节层次结构)组织。选取某一试验区域的真实倾斜模型数据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案能依据模型在计算机屏幕上所占的像素大小,动态加载倾斜模型数据,完成大规模场景的实时可视化。  相似文献   

11.
评述了利用机载激光扫描数据进行DEM提取的4类典型算法,分析了各自的优缺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利用双重策略进行数据滤波的方法,即分层稳健线性估计法。该算子同时利用小波分层滤波法和稳健线性估计法,以克服两种算法单独使用时的不足,即小波分层滤波算子没有有效策略保证参考面的精度;稳健线性估计法不能有效过滤数据中的粗差。利用该算法策略对德国Nahrodde地区的数据进行了实验,并将实验结果与用TerraScan软件获取的真实值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分层稳健线性估计法不仅具备小波分层滤波算法和稳健线性估计法这两种滤波算法的优点,而且还可以克服这两种算法固有的缺点,从而实现了直接从原始数据中有效获取地面点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分层分块是当前电子地图的主要数据处理和组织方法,这种方法主要基于TMS和Google地图系列的标准对数据进行组织管理。但是基于这两种标准的瓦片模式的分层分块都是以栅格或图片的方式进行组织,缺乏对矢量数据进行分层分块的研究。在C#开发环境下,给出了基于Arc GIS Engine,按照TMS标准,对矢量数据进行分层分块的方法和步骤,并在实际项目中开发了矢量数据分层分块功能模块。  相似文献   

13.
研究一种两次分层压缩点云数据的方法,将等高距和其允许误差设为阈值压缩数据。试验证明,通过设置适当的切片厚度,该方法数据压缩率大、算法执行效率高、特征保持较好、三维模型表面光滑,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用分层稳健线性估计法从机载LIDAR数据中获取DEM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评述了利用机载激光扫描数据进行DEM提取的4类典型算法,分析了各自的优缺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利用双重策略进行数据滤波的方法,即分层稳健线性估计法.该算子同时利用小波分层滤波法和稳健线性估计法,以克服两种算法单独使用时的不足,即小波分层滤波算子没有有效策略保证参考面的精度;稳健线性估计法不能有效过滤数据中的粗差.利用该算法策略对德国Nahrodde地区的数据进行了实验,并将实验结果与用TerraScan软件获取的真实值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分层稳健线性估计法不仅具备小波分层滤波算法和稳健线性估计法这两种滤波算法的优点,而且还可以克服这两种算法固有的缺点,从而实现了直接从原始数据中有效获取地面点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大地测量学在全球变化中可以在下述三个方面作出贡献。一是精确测定地壳运动、为大地构造、地幔对流及其动力学机制、为预报和预防地震、地质灾害提供基础信息。二是测定海平面变化,为研究全球温室效应和气候变化。为预报和预防沿海地区海浸灾害提供基础信息。三是测定极区冰冠、格陵兰冰盖、山区冰川的体积消胀,为研究全球性水循环和全球变化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6.
顾及地球结构的非均匀性、分层和球体特性,发展了顾及地壳分层结构的地震断层同震位错模型的反演模式,建立了非线性反演方程,对主要的两类地震断层分别进行了模拟反演分析.反演结果显示,该反演模式可很好地将断层位错参数反演出来,利用该模式可较好地解决实际地震断层同震变形的反演问题.  相似文献   

17.
分层神经网络分类算法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熊桢  郑兰芬  童庆禧 《测绘学报》2000,29(3):229-234
提高遥感图像分类精度一直是爱到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近年来,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和分 处理技术由于它们的许多优点受到广泛欢迎。本文把两种技术结合起来,提出了分层神经网络的概念,并基于此设计了一种分层神经网络分类算法。通过与最大似然法的对比实验表明,这种分层神经网络分类算法可以明显地提高分类精度,并对不规则分布的复杂数据具有很强的处理能力。  相似文献   

18.
提出了一个通用的分布式GIS的分层体系结构模型 :用户界面层、应用层、应用接口层和数据服务层 ,给出了该模型的思想和主要特征 ,并结合Internet/Intranet环境讨论了模型的实现方法。分层分布式GIS模型的提出可以部分地解决现有的Internet/IntranetGIS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针对机载激光雷达(airborne 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Li DAR)数据三维重建中运用构造表示法(constructive solid geometry,CSG)无法对复杂模型自动地进行基元分解、基元模型识别以及模型集成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CSG扩展的三维重建方法。该方法利用建筑物等高线的分族特性,通过等高线分族实现了CSG方法中复杂建筑物模型的层次划分和基元分解,在此基础上,结合建筑物分层等高线族特征和分层轮廓线的重建结果来辨别基元类型,实现了CSG方法中基元的自动识别,并依据其识别结果采用相应的重建方法完成模型基元的分部重建,最后依据一套有效的模型集成规则实现了复杂建筑物整体模型的自动建模。通过大范围的Li DAR数据进行试验,验证了基于CSG扩展方法对复杂建筑物三维建模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3维城市模型的可视化研究   总被引:74,自引:0,他引:74  
本文在对已有的3维(3D)城市模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建筑物模型的构造方法,提出了一种分层组合模型方法构造建筑 及在此模型基础上的动态显示、空间分析和交互操作等功能,并开发了一个应用系统(3DTOOL)对3D城市模型中的地形和建筑物进行整体维动态显示和操作。最后利用约4km^2试验区对本文提出的模型和开发系统进行了全面的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