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对青藏高原东部牧区(1967~1996年)秋季发生的成灾性降雪天气过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探讨了欧亚区域大型天气系统活动对成灾性降雪天气形势的形成所起的作用,指出北冰洋低压槽和西太副高分别是秋季降雪天气形成的主导因素和稳定因素;归纳出三种成灾性降雪天气形成的概念模型。指出高原偏西南风低空急流是高原秋季降雪过程的主要天气系统,讨论了急流轴附近的非地转风发展对降雪和最低气温所产生的作用,最后提出了雪灾预报思路。  相似文献   

2.
青藏高原东部牧区冬季雪灾天气的形成及其预报   总被引:22,自引:12,他引:22  
对青藏高原东部牧区 ( 1967— 1996年 )冬季发生的成灾性降雪天气过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探讨了北冰洋低压槽、贝加尔湖低压、东亚大槽和南支槽等欧亚大型天气系统活动对高原冬季降雪天气形势形成的作用。归纳出两种高原冬季成灾性降雪天气形成的模型。重点讨论了高原气流波动不稳定对高原波槽形成的量化指标 ,找出了若干高原低温—降雪过程预报的统计关系 ,并对高原冬季的雪灾预报提出了着眼点  相似文献   

3.
青藏高原东部牧区冬季雪灾天气的形成及其预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对青藏高原东部牧区(1967~1996年)冬季发生的成灾性降雪天气过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探讨了北冰洋低压槽、贝加尔湖低压、东亚大槽和南支槽等欧亚大型天气系统活动对高原冬季降雪天气形势形成的作用。归纳出两种高原冬季成灾性降雪天气形成的模型。重点讨论了高原气流波动不稳定对高原波槽形成的量化指标,找出了若干高原低温-降雪过程预报的统计关系,并对高原冬季的雪灾预报提出了着眼点。  相似文献   

4.
对青藏高原东部牧区1967~1996年30a中春季发生的成灾性降雪天气过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发现有45%的成灾性降雪过程与该地区的低涡天气系统有关。在归纳总结高原春季降雪天气形成的3种环流模型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通常情况下高原切变线对高原低涡发生发展所起的主要作用。即高原切变线西南段区域内为上升运动区且气流的气旋性涡旋处于发展阶段,切变线东北段区域内为下沉运动区且气流的反气旋性涡旋处于发展阶段,是低涡形成的前期条件;高原切变线附近的流场有利于将周围水汽聚拢,使低涡系统得到持续不断的水汽供给,其中负的水汽通量散度扰动中心位于切变线中段南侧,形成水汽汇,正的水汽通量散度扰动最大值部分位于切变线西南段南侧,是低涡水汽的主要来源。中还给出了高原部分测站降雪量、最低气温的预报方程,可供有关预报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5.
青藏高原雪灾天气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中科院的LASGη模式对1991 年4 月16 日—19 日、1992 年3 月16 日—17 日、1996 年11 月16 日—18 日和1998 年3 月18 日—20 日四次高原牧区雪灾过程进行了降水模拟和成因分析,揭示了造成这次雪灾天气的主要因素,模拟雨量与实况吻合较好,证明了该模式对冬季高原降雪天气过程有一定的预报能力。  相似文献   

6.
使用中科院的LASGη模式对1991年4月16日-19日、1992年3月16日-17日、1996 年11月16日 -18日和1998年3月18日-20日四次高原牧区雪灾过程进行了降水模拟和成因分析,揭示了造成这次雪灾天气的主要因素,模拟雨量与实况吻合较好,证明了该模式对冬季高原降雪天气过程有一定的预报能力.  相似文献   

7.
渭河流域一次连续降雪天气过程综合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NCEP/NCAR日平均再分析资料对2008年1月出现在渭河流域的一次连续降雪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地层存在持续的强东风,为连续降雪起到了冷垫作用;各种有利条件的相互作用,造成该区持续强劲的垂直上升运动,甚至形成类似于夏季对流性天气中出现的次级环流,是这次连续降雪过程的主要抬升机制.高空西风急流位置的迅速...  相似文献   

8.
阿勒泰地区一次暴雪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阿勒泰地区2003年1月15~20日大范围的暴雪天气过程作了分析,从环流形势、水汽条件、动力条件等方面阐明了形成大范围大降雪的有利条件。并指出高低空急流在本次暴雪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卫星云图对天气系统的识别和监测作用,最后,通过对比分析表明T213,产品对阿勒泰地区大范围大降雪的预报能力较强,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青藏高原东部牧区雪灾的环流型及水汽场分析   总被引:10,自引:8,他引:10  
冬、春季雪灾是青藏高原东部牧区重要的灾害性天气。本文利用历史天气图和国家气象中心T106L19全球模式的分析值格点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东部牧区近20年来冬,冬季降雨的天气形势和水汽场。结果表明,北脊南槽型、乌山脊型、阶梯槽型和国境槽型是造成高原东部牧区降雪的四类主要环流型;在高原东部牧区强降雪天气过程时气柱可降水量有明显增加,记要降雪区与水汽通量辐合区吻合,主要水汽来自孟加拉湾地区。  相似文献   

10.
2011年山西省一次连续性降雪过程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NCEP/NCAR(1°×1°)逐日6h再分析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分析了2011年2月25-28日山西的一次连续降雪天气过程.结果发现:此次降雪过程经历了3个阶段,分别是2月25日的倒槽冷锋降雪阶段,26-27日的回流降雪阶段,28日的低空切变降雪阶段.过程涵盖了华北地区大到暴雪的3个类型,分别是倒槽冷锋类、回流类、低空切变线类.25-27日的降雪属东路冷空气影响,28日的降雪则由西北路径冷空气影响所致.暴雪过程有不同的影响系统,26日的暴雪天气是850 hPa东北急流、700 hPa西南急流及暖切变和边界层切变线共同作用的结果,28日的暴雪天气则是500 hPa西北冷平流和西南暖平流导致的地面锋生以及700 hPa暖切变共同作用的结果,条件性对称不稳定是28日降雪维持的机理对于低空切变类暴雪天气,对流层中层湿核的出现与消失对降雪的开始和结束有较好的指示意义;对于回流类暴雪天气,低层回流对降雪起到了冷垫作用,低空东北急流、西南急流的建立使降雪增幅.26日受东路冷空气影响的回流降雪,从形势特征和高低空配置的完整性分析,预报员相对容易预报暴雪的落区和强度28日在西北路径冷空气影响下产生的暴雪天气是一个预报难点,对这类天气的预报需关注暖湿空气的活动及其维持机制,假相当位温低谷期的开始对降雪的预报有12~24 h的提前量.  相似文献   

11.
2008年1月末九江雨凇转大雪天气过程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2008年1月25—29日九江市一次雨凇转大到暴雪天气过程的大气垂直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雨凇和降雪区域中层有暖层,低层有冷层,且存在对称不稳定层结。垂直风切变明显,有利于对称不稳定能量积累和上升气流的形成。高、低空急流辐散、辐合相互垂直,引发的较强上升运动是雨雪天气得以维持的重要条件。东西风向切变使冷、暖气流在雨雪区域上空交汇,形成水平气旋性辐合,产生垂直运动,且与垂直风切变相互作用,促动上、下层动量传递,使高、低空急流维持。雨凇转大到暴雪时,暖层气温降低,垂直风切变向上增强,对称不稳定能量增大,风向切变辐合加大,上升气流和水汽输送加大。  相似文献   

12.
一次降雪过程的多普勒雷达探测分析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应用多普勒雷达资料,并结合天气图、卫星云图等资料对2001年12月12日黑龙江省西南部地区一次大范围的较大降雪过程进行了分析。通过对这次较大降雪过程的多普勒雷达探测,分析了这次降雪回波过程的特征,分析了回波强度的不均匀性、速度场回波的低空急流和高度显示的二层云结构等特征,对大雪探测和预报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This study uses eddy kinetic energy analysis and a targeting method to investigate how an extratropical transition(ET)event induced downstream development(the modification of the midlatitude flow downstream of the ET system) in the midlatitude jet environment. The downstream development showed distinct characteristics of "coupling development" and being "boundary-trapped". Eddies(potential disturbances) first developed at the upper levels, and these triggered lower-level eddy development, with all eddies decaying away from the tropopause and the surface. Thereafter, a lower-level eddy caught up with the upper-level eddy ahead of it, and they coupled to form a cyclone extending through the whole troposphere. Vertical ageostrophic geopotential flux may be a crucial dynamic factor throughout the eddy's lower-level growth, boundary-trapping,and coupling development.Together with barotropic conversion, the ageostrophic geopotential fluxes that were transported from Hurricane Fabian(2003) to the midlatitudes by the outflow led to downstream ridge development in the upper-level jet. The strong downstream advection of eddy kinetic energy in the exit region of the jet streak triggered downstream trough development. The well-known ridge–trough couplet thus formed. The vertical ageostrophic fluxes that were transported downward from the developed upper-level systems converged near the surface and resulted in lower-level eddy growth. Baroclinic conversion was negligible near the boundaries, while it was the main source of eddy kinetic energy at mid-levels. In the upper-level jet, potential energy was converted to the mean kinetic energy of the jet, which in turn was converted to eddy kinetic energy through barotropic conversion.  相似文献   

14.
东亚冬季风中非地转风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对非地转风在东亚冬季冷空气活动过程中的作用及影响非地转风的主要因子等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并讨论了非地转风在有限区动能收支中的作用。结果表明,非地转风是冷空气过程中地面偏北大风加强的主要原因之一,非地转风次级环流使东亚高空西风急流和Hadley环流得以加强,而高空西风急流具有次地转的特征。变高、惯性平流和摩擦作用是影响非地转风的主要因子。此外,位温局地变化,位温平流和非绝热作用对非地转风的形成亦有相当大的贡献,但该三项非地转风分量的向量和接近于零。非地转风在有限区动能的收支中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青藏高原东部牧区大-暴雪过程及雪灾分布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49,自引:13,他引:36  
青藏高原东部牧区26个台站在近三十年中共发生大-暴雪过程1689站次,按本文标准形成雪灾410站次。通过统计和诊断分析,揭示了大-暴雪过程及其雪灾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久治是大-暴雪过程和雪灾的频发中心,清水河是雪灾及成灾几率的高值中心;后冬成灾几率高达80.3%,春季成灾几率仅14.3%;大-暴雪过程次数和降水量线性增加势趋十分明显,导致雪灾危害日趋严重,90年代进入雪灾的频发时期。  相似文献   

16.
选取累积降雪量、最大日降雪量、连续降雪日数、积雪深度、日最低气温、日最大风速和日最小相对湿度7个气象因子构成城市雪灾气象指数。通过对城市雪灾气象指数的范围划分,得到从低到高的5级城市雪灾气象等级,并给出等级描述及可能影响。  相似文献   

17.
摘要:本文选取累积降雪量、最大日降雪量、连续降雪日数、积雪深度、日最低气温、日最大风速和日最小相对湿度7个气象因子构成城市雪灾气象指数。通过对城市雪灾气象指数的范围划分,得到从低到高的5级城市雪灾气象等级,并给出等级描述及可能影响。  相似文献   

18.
雨雾、雪雾共生天气气象要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多通道微波辐射计、边界层风廓线仪及自动/人工气象站等观测资料, 分析了2007年秋冬季北京地区雨雾和雪雾两次共生天气形成与维持过程中地面和高空气象要素伴随降雨、 降雪过程的变化。结果显示:(1) 高湿和小风是雨雾、雪雾生成并造成地面低能见度的主要气象条件。大雾形成与维持过程中, 地面水平能见度与相对湿度的反相关关系非常显著。能见度越低时, 雾的含水量也越高。 (2) 较弱的降雨和降雪可以促使雾含水量减少, 提高能见度, 但降雨或降雪蒸发增湿又利于雾的维持。 (3) 雨雾在降雨过程中高层气温经历大幅增降, 除可能受天气系统影响外, 与云层中水汽凝结释放的大量潜热和含水量大幅度增加也有关系。雪雾在降雪过程中高层温度总体随着时间趋于降低且变化幅度较小。 (4) 在降雨、降雪过程中雨雾和雪雾低层一直存在水汽饱和层, 且饱和层的顶部随降雨和降雪强度的加大而抬升, 厚度不断加大, 造成地面水平能见度进一步下降。结合催化剂人工消雾与共生雾降水 (降雨或降雪) 相似的原理, 个例分析结果初步表明较弱的降雨或降雪过程对消除暖雾、冷雾的影响有限, 对改善地面水平能见度并不显著, 这对人工消雾技术研究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