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美国的气候变化地球物理监测(Geophsical Monitoring for Climatic Change简称GMCC)是美国国家海洋大气局(NOAA)环境科学研究院下属的空气资源实验室的一个机构。它管辖分布在地球边远地区的四个本底空气污染监测基准站(简称基准站)。本文将重点介绍GMCC和四个基准站之一的莫纳洛瓦(Maura Loa)基准站。  相似文献   

2.
1979年11月1—7日在美国博尔德召开世界气象组织大气科学委员会的大气CO_2工作小组会议,发表了对大气CO_2一些关键方面的研究成果的评述。以下是有关评述的总结。一、碳循环的大气部分 J.T.彼得森(Peterson)指出最近对碳循环的大气部分的研究,主要是运用夏威夷莫纳洛瓦(Mauna Loa)观测站从1958年开始的资料。这些记录是碳循环大气部分方面最有价值,而且是独一无二的资料(见图1)。直至最近,研究人员所使用的其  相似文献   

3.
世界气象组织开展全球大气本底污染监测计划已有十年了,世界上已有区域站100多个,基准站约10个,这些测站进行太阳辐射的光谱参数观测(为了计算大气浑浊度)和降水化学成份的观测。收集的资料都送到美国阿什维尔气候中心,1971年以来每年都出  相似文献   

4.
南极臭氧洞     
南极春季大气臭氧明显减少,这种现象1984年忠钵繁根据日本南极昭和站的观测资料和1985年J、C、Tarman根据英国南极哈菜湾站的观测资料就已经发现。美国南极阿蒙森一斯科特站的地面观测和国家宇航局的卫星观测也发现南极大气臭氧从七十年代后半期开始减少,并确认八十年代南极春季上空臭氧减少区呈同心园状分布。Tarman把  相似文献   

5.
一、绪言(一)二氧化碳浓度增加的观测事实C.D.凯林等人(C.D.Keeling etal)于1957年在夏威夷的 Mauna Loa 和南极设立了二氧化碳连续监测站。从1958年起,用红外气体分析技术观测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从而得到人类用严格方法对地球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实施直接测量的第一批结果。注意到凯林等的观测始于1958年,而此前二氧化碳浓度的资料一般用南极冰芯直接测  相似文献   

6.
<正>从高原雪域到冰雪南极,从海拔3816米的中国青海观测基地到寒极、风极和旱极的白色荒芜的拉斯曼丘陵,从代表亚欧大陆大气基准的瓦里关到地球尽头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域南极中山站。一代代瓦里关科技工作者前赴后继,彰显着"隐忍、拼搏、立志、奉献"的瓦里关精神。从1995年至今,中国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瓦里关本底台)先后派出政治和业务过硬的黄建青(12次队)、郑明(15次队)、祁栋林(17次队越冬、25次度夏)、季军(22次队)、张占峰(25次队)、李德林(29  相似文献   

7.
近20年中国南极科学考察的气象业务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20年来,中国南极科学考察的气象业务取得了长足进展。1985年在南极半岛建立了中国长城气象站;1989年在南极大陆建成了中国中山气象台;2001年与澳大利亚南极局合作在距中山站160km的南极冰盖上安置了LGB-69自动气象站(AWS)。在长城和中山两站开展了常规地面气象观测、站区天气预报服务、气象卫星高分辨率图像传输资料(HRPT)接收等业务;在中山站进行Brewer大气臭氧和紫外辐射(UV-B)等要素的观测;在赴南极考察的航渡期间进行气象观测和预报服务。南极常规气象业务已为研究南极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积累了丰富资料,为航渡和站区考察项目的实施提供的气象服务保障,为我国南极科学考察和研究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进一步提高南极气象业务水平,拓展气象业务和大气科学考察研究领域,是今后极地大气科学考察和研究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8.
2007年青海省基准气候站自动与人工观测记录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青海省自动气象站业务系统管理规定》和《对比观测期间监测资料评估技术方法》的规定,对青海省2007年11个基准站人工观测和自动观测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9.
作为“大气监测自动化系统工程”建设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地面气象观测网分系统”项目是2001年12月正式启动的,通过地面气象观测网的自动化建设及站网、监测项目的合理调整,最终建立一个在空间分布与探测时间密度都较为合理的、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地面气象观测网。(1)项目建设概况截止至2004年底,全部共建设完成1698个自动站,其中利用国家投资(含大监项目、雷达项目、西部人影项目)1187个,省局自筹资金511个,所有自动站已全部投入业务运行,其中部分自动站已经进入单轨运行,并通过各省的通信路线进行联网发报,通过9210气象卫星通信网进行上行传输。(2)全区自动站建设与运行情况广西自动站建设从2002年开始,历经3年时间,已累计建成各类自动站55个,在气象业务的运行中体现了现代化技术装备的优势。南宁市吴圩自动站于2003年1月1日开始投入双轨业务运行,并于2005年1月1日开始进入单轨业务运行;后期建设的23个国家基准基本站及15个雷达校准站也于2004年1月1日起开始投入双轨业务运行。39个站均按照新版《地面气象观测规范》及有关技术规定运行,其业务质量同时参加质量考核,并列入年度工作目标。2004年8月开始在区气象台网络中心组建自动站中心站,中心站数据服务器及前置通讯处理机放在区气象台网络中心,从2004年9月5日开始,全区39个自动站均须将小时观测数据自动上传至自动站中心站,实现了全区自动站小时观测数据的共享。自动站的监控、维护保障、标校检定由区装备中心承担。一年多以来通过电话支持以及下台站的方式,为台站排除了许多故障,为广西自动站的正常稳定运行做了大量工作。目前各自动站运行情况正常,雷击及供电情况不稳定对自动站的运行影响最大。(3)中尺度自动站组网建设展望根据中国气象局大气监测自动化系统建设规划,按照中国气象局对重点工程建设实行“矩阵式管理、七巧板战略”的建设思路,采取统筹规划、统一布局、统一要求、分步实施、数据共享的基本原则,力争用3年的时间,全区共建设约500多个自动气象站,形成一个间距20km左右,密度适宜、布局合理和自动化程度较高的中尺度地面自动气象观测站网。实现观测时间密度最小为每10分钟一次,一般情况下,每小时发送一次观测资料。2004年完成14个4要素自动气象站、42个2要素自动气象站和区气象台自动气象站中心站建设。2005年完成55个4要素自动气象站、4个5要素自动气象站和124个2要素自动气象站的建设。2006年完成50个4要素自动气象站、2个7要素自动气象站和120个2要素自动气象站的建设。  相似文献   

10.
正"气候基准站"主题来源数据库:SCI-E和CAJD,检索时段:2015—2016年美国气候基准站网(USCRN)和合作观测计划(CO O P)网的观测视角:基于温度和降水的对比——Observational perspectives from USC limate Reference Network(USCRN)and Cooperative Observer Program(COOP)Network:Tem 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 n comparison.Journal of Atmospheric  相似文献   

11.
由于诸多原因,如城乡规划建设、外部环境遭受破坏和工作环境需要改善等,新疆现有105个国家基准气候站、国家基本气象站和一般气象站从1950年起到2004年,搬迁达73个站150次,占全区地面气象站总数的70%。气象台站搬迁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观测数据的连续性和一致性,特别对于气候变化分析工作,更要求数据的历史延续性。本文分析了新疆台站迁移状况以及台站迁移后对数据连续性的影响,为使用这些数据的研究人员分析研究新疆气候变化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12.
2008年7月,中国气象局确定了今后一个时期应对气候变化的六大重点任务.加强温室气体在线监测分析能力建设,为气候变化的科学研究、节能减排等提供有力科技支撑就是其中一项重要工作.温室气体在线观测项目(一期)建设包括在我国4个大气本底站(青海瓦里关、北京上甸子、浙汀临安、黑龙江龙凤山)建成2种主要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和甲烷)在线观测系统,2008年底之前卜传观测资料,为了解各站所在地温室气体本底浓度变化及地区间差异,进一步分析评估不同地区之间的相互影响、测算排放源和吸收汇的动态变化奠定基础,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内政、外交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13.
不同时间分辨率对气象要素月平均值统计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孙化南 《应用气象学报》2004,15(Z1):134-141
通过我国12个国家基准气候站建站至2000年的气压、气温、相对湿度、风速每日4次与24次定时观测资料月平均值的差值、差值平均值、标准差的对比分析,研究不同时间分辨率统计的资料序列的均一性;在此基础上,对全国所有基准站建站至2000年气温历年月平均值进行统计,绘制了全国基准站建站至2000年气温4次与24次定时累年月平均值差值的平均值分布图,并做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采用两种不同时间分辨率统计气象要素月平均值会出现统计误差,气压、相对湿度、风速4次与24次定时观测资料月平均值偏差在观测精度之内,气温的差值超过了观测精度.我国绝大部分地区的气温4次定时观测资料要比24次观测资料统计的月平均值偏小0.1~0.3 ℃.在气候分析和气候变化研究中,必须考虑因不同时间分辨率统计气温月平均值引起的统计误差,排除非气候原因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湖北省北斗水汽电离层监测系统基准站设计与实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若  蔡宏 《气象科技》2014,42(4):601-604
2012年底,随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基本覆盖亚太地区,北斗导航系统逐步替代GPS作为地基水汽研究的主要探测手段将成为我国气象部门一个重要努力方向。重点介绍了利用湖北省GPS基准站现有资源进行北斗水汽电离层监测系统(简称BDS)基准站建设,主要包括现有GPS基准站的情况介绍,北斗水汽电离层监测系统(BDS)基准站的站点选址、探测环境测试、设备安装调试等的设计与实现。湖北省BDS基准站作为我国气象部门首个基于北斗水汽电离层监测示范系统,对今后基准站的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气象学报》1985,43(3):357-357
中国南极考察队于1984年12月26日到达西南极南设特兰群岛乔治岛海域,开始建立南极科学考察站——长城站,并开展综合性科学考察。1985年2月14日在南极乔治岛上正式建成中国第一个南极气象站。该站的地理位置在62°12′59″S,58°57′52″W,海拔高度为9.5米。我南极气象站从1985年1月1日起,每天进行三次(00Z,12Z和18Z)地面定时观测,观测项目有温度、湿度、气压、风向、风速、蒸发量、降水量、能见度、云  相似文献   

16.
徐立新 《气象》1992,18(12):1-1
近年来,在地面测报管理工作中和验收百班无错情时发现,自80年代以来,许多台站在云状观测中存在简单化、模式化的倾向。这对测报质量和观测资料的使用有较大的影响,应该引起高度重视。为了说明问题,我随机选取了1个国家基准站(原为国家基本站)和1个现在的国家基本站,用1987—1988年代表80年代,1963—1964年代表60年代,以逐日4次定时观测进行了统计比较(见附表)。  相似文献   

17.
利用南极16站30余年地面至30hPa10层月平均气温距平序列资料,采用最大熵功率谱方法,研究了南极对流层至平流层下部气候变化的长期趋势和周期性特征,并讨论了平流层(对流层)气候变化与南极臭氧总量(南半球500hPa环流)变化之间的联系。指出:南极气温具有明显的长期趋势和周期性变化;平流层下部显着变冷、对流层增暖,变化最大层高度在100、700hPa,最大降冷速率远大于增暖速率,气层稳定度趋于减弱;30、50hPa气温具有准两年周期,100hPa上下具有显着的年周期,对流层是以3.5年甚低频周期为主;对流层顶气温无显着趋势变化和周期性变化;南极最大臭氧层高度显着变冷与近15年来臭氧层损耗有关。南半球对流层中部极涡及绕极气流减弱是南极对流层气候变暖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8.
美国国家天气局(NWS)正在实施一项以应用小型电子计算机为中心的气象业务现代化的计划。其中,在通讯和气象业务的现代化方面建立一个业务服务自动化系统(AFOS);在地面气象观测方面建立一个地面气象自动遙测系统(RAMOS)。地面气象自动遙测系统是业务服务自动化系统中的一部分。地面气象自动遥测系统是用于遙远地区自动观测各种气象参数的装置。计划到1980年在美国本土、夏威夷群岛和阿拉斯加等地共建立138个站点。RAMOS 可分为中心站和野外站。一个中心站可与若干个野外站编组,每个野外站可测量七种基本的气象参数和16种附加的参数。  相似文献   

19.
自动气象站(简称自动站)和人工气象站(简称人工站)气温资料的差异分析对自动站使用后与原来人工站气温资料的衔接有重要的意义。在诸多分析自动站和人工站观测资料差异的文章中,认为观测时间的不一致是造成二者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汉中国家基准气候站自2003年运行地面自动观测  相似文献   

20.
曾英  张红娟  李亚丽 《气象科技》2010,38(5):659-660
选取陕西省5个基准站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自动站和人工站平行观测气温和相对湿度资料,研究同一地点温湿传感器校准(更换)后人工站和自动站月对比差值的变化。研究表明,温湿传感器校准(更换)后易形成两个不同的人工与自动站对比差值序列,对比差值突变的节点是今后进行单站资料订正非常关健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