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研究了含金氧化铜矿石中Cu、Au、Ag的浸出方法,提出了用稀H2SO4浸Cu,渣中Au、Ag用残余Cu自催化氨性硫代硫酸盐溶液浸出的流程,考查了试剂浓度、矿石粒度、固液比等因素对Cu、Au、Ag浸出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乌伦古河中上游地区是阿尔泰重要的金矿化集中区,发育有中泥盆统火山岩含金建造,下石炭统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含金建造,华力西中期深成花岗岩类含金建造和蛇绿混杂岩含金建造。这四类含金建造控制了区内三类金矿的分布。地质地球化学特征表明:中泥盆统火山岩含金建造形成于岛弧环境,由钙碱性和弱碱性火山岩组成,富含成矿元素Au,Cu,Pb,Zn,赋存金矿以Au-Cu类为主;下石炭统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含金建造是由钙碱性火山岩组成,形成于岛弧环境,富含Au,As,Sb,Bi等元素,赋存金矿以Au-As类为主,华力西中期深成花岗岩类含金建造属高钠“Ⅰ”型花岗岩系列,该建造为碰撞带附近构造环境,富含Au,Pb,W,Mo等元素,赋存金矿有Au-W类和Au-Cu类;蛇绿混杂岩含金建造系俯冲带产物,富含Au,Cr,Ni,Co,Cu等成矿元素,赋存金矿主要有Au-Cu类。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低温、中等盐分的饱和氧流体中和Au和Ag可溶性的热力学计算结果,基于Au和Ag的溶解度,论证了流体运移的金量取决于原生矿石中Ag的含量。在Ag/Au比值高(1 ̄〉10)的矿石里,流体饱和Ag而不能溶解有地质意义的Au量。在Ag/Au比值低(〈1)的矿石里,流体不饱和Ag而能溶解有地质实际意义的Au和Ag量。当氧化流体向下流动被原生矿石中含Fe^2+矿物还原时,开始沉淀Au和Ag。红土剖面中  相似文献   

4.
新西兰怀特岛的火山热水系统与形成强硫化Cu-Au矿床的化学条件非常接近。据计算,1万多年间火山活动带出的Cu和Au(主要来自岩浆脱气)分别为1百万吨和45吨。从近期喷口中喷出的蚀变安山岩块含有明矾石、硬石膏和黄铁矿。其硫同位素组成表明,矿脉充填温度约为380℃。在此温度下,Cu、Au在酸性溶液中易于溶解。这可以解释喷发物中Cu亏损、Au缺失的原因。然而,质量平衡计算表明,Cu、Au在酸性溶液释放到  相似文献   

5.
已有的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证据表明太古宙Au-石英脉、低温热液Au-Ag和Au矽卡岩成矿流体的主要组分源自岩浆,而且Au、Ag及有关的富美元素也源自岩浆。太古宙Au-石英脉、太古宙Hemlo型、低温热液Au-Ag和Au矽卡岩体系的元素的产出具有重要的共性,表明其具有共同的成因过程。例如,27个元素中,44%(n=12)的元素出现在10个矿床亚类的至少7个亚类之中:Au、Ag、Fe、Cu、Pb、Zn、Hg、Mo、Sb、As、Te和s(9个金属、2个类金属和1个非金属)。加上B和W,52%(n=14)出现在至少5个亚类之中。富集的亲铜/亲铁元素的出现频率很高,达85%(27个元素中的23个)。总体元素(n=31)的出现频率也较高,达74%(n=23)。所有这些主要的亲铜/亲铁元素均富集于太古宙Au-石英脉、太古宙Hemlo型、低温热液Au-Ag和Au矽卡岩矿床之中。如果岩浆挥发分的饱和出现在岩浆硫化物熔体/上悬固体因重力而亏损之后,那么Au、Ag和相关亲铜元素将由于高的硫化物熔体/硅酸盐岩浆的分配系数(10 ̄2~10 ̄4,如Au为3x10 ̄4,Se为10 ̄3)而从岩浆中分离出来。因此可以得出,太古宙Au-石  相似文献   

6.
文登南部陆—陆碰撞与流体成矿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本文通过对胶南-文荣碰撞带东段,即文登南部陆-陆碰撞带地质特征研究,探讨了Ag→Au,Ag→Au→Au,Pb,Zn→Au,Cu这一明显的矿化分带性与碰撞机制的关系,详细研究了碰撞带中石英包裹体特征,尤其是深入研究了石英包裹体中H2O和CO2含量变化特征与碰撞带中挤压构造及伸展构造耦合关系,提出了碰撞驱动流体与成矿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河北省东坪金矿几种新金矿物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东坪金矿是与偏碱性杂岩有关的新类型金矿床,矿物组成复杂,在其中发现了8种未定名的新矿物,它们是:Au2TeO4(A),Au2TeO4(B),AuTeO4,Au(Pb,Te)O4,(Au,Zn)2,(Bi,Te)O5,AuO.nH2O,Au2Te3S2和Au2Te。对以上矿物的形态及物理特征,光学性质,化学成分,元素价态,X射线衍射数据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郁云妹  莫德明 《矿物学报》1995,15(2):168-175
文章叙述了用Au-Ag合金测定Au和Ag溶解度及讨论Au的热液行为的意义和方法。实验结果指出:在300℃,fo2在10^-35 ̄10^14间,ΣC1=3.0mol/kg和有含银矿物存在时,Au-Ag系列与含水氯化物热液反应,Au-Ag系列中纯Au的溶解度最高,中间组分的溶解度随XAu的增加而升高,而银的溶解度随XAg的变化不明显,但随ΣC1^-浓度的增加而升高,在含银相存在时,金和银总是趋向于形成  相似文献   

9.
扬子地块西北缘,西南缘超大型卡林型金矿床的找矿方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扬子地块西北缘、西南缘卡林型金矿床的地质、地球化学等特征,可以将它们划分为三种矿床地球化学类型:Au-As-(Sb)型、Au-Hg-(Tl或U)型和Au-Sb-黄铁矿型金矿床。Au-As-(Sb)型金矿床可以成为超大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10.
摘要:胶东绿岩型金矿分布在绿岩带中,容矿围岩为斜长角闪岩、黑云变粒岩等。控矿构造为NWW向脆韧性断裂带,带内岩石含金平均高达588×10-9,矿体轴向组分分带自上而下为:AsZnSbPb—BiAuAgCu—SnCoNiMo序列;由矿体到围岩水平组分分带表现为对称分布:CuAs—Bi—AuAgPbZn—Bi—AsCu。并利用地质地球化学方法对胶东绿岩型金矿找矿做了初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甘孜嘎拉金矿位于川西甘孜-理塘断裂带北段,该矿床具一定规模。笔者对该矿床自然金的产出状态,以及超显微金在黄铁矿、毒砂、辉锑矿主要载金矿物和各类矿石中的分布特征初步研究后,认为该矿床的金只有少量呈显微自然金形式赋存,大部分都是以超显微金的自然元素金混入各类载金体中,金的赋存状态指示该区金物源广,具良好的找金前景。  相似文献   

12.
黔东内生金矿自然金成色及其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余大龙 McQu.  KG 《矿物学报》1997,17(2):175-182
研究区13个金矿床/点,24个自然金样品,161个点的电子探针测试表明,区内自然金成色平均值几乎均大于900%0,属高成色;自形晶比它形晶的金银含量均匀;位于交代前峰的金成色比尾部低,包体金随主矿物的种类不同成色不同。银是金中最主要的杂质元素;铋在该区金中具有很高的富集程度,是影响成色的主要因素。本区与湖南相比,具有地层越老、成色越高、银含量越低的共同规律,而成色高低与成矿时间和温度的关系较前人总结的规律出入甚大;比值关系表明,前者变化范围很小,后者很大,碱金属含量变化对前者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3.
陕西镇安丘岭,二台子金矿床富砷矿石中金的赋存状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丘岭、二台子微细浸染型金矿床中-高含金样品的光学、背散射电子、二次离子和高分辨透射电镜图象分析表明,金与砷具有显微尺度的强相关性。金和砷主要赋存于含砷黄铁矿增生体、毒砂和砷黝铜矿之中。已发现金一般呈微米级小圆球存在于含砷硫化物中。次显微金在高异常区的沉淀作用是如此之迅速,其以微细自然金颗粒存在于砷的硫化物中。  相似文献   

14.
金动力迁移的构造地球化学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构造形变中金的动力迁移、富集的规律性的一种新的实验方法。实验结果表明氯化金在动力形变中发生还原作用形成了自然金,析出的金颗粒主要分布在形变产生的微裂隙中及造岩矿物周围;硅和铁在金的动力迁移中起了重要作用,在缺乏大规模流体活动的情况下,金的动力迁移与含硅、铁的硅间流体有关。  相似文献   

15.
黑龙江省砂金的粒度及形态特征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吴尚全  李秀梅 《黄金地质》1997,3(1):1-9,T001
对黑龙江省79个砂金及3个岩金样品进行了粒度及形态研究,多数样品的平均粒径在0.3 ̄0.6mm之间,以正态分布为主,分选系数和磨圆度表明多为远距离搬运的砂金,通过金粒总体形态比较,将形态划分为4类,其中第一类为岩金,第二类为有利于在其附近寻找原生金矿床的残积金。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讨论了化探找金中指示元素选择、取样层位、富集粒度等问题,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这些问题都直接影响找矿效果。  相似文献   

17.
含金黄铁矿的模拟合成实验及热液作用中金富集机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热液矿床中金主要以包体金和裂隙金两种赋存状态产出,裂隙金构成富矿石。金的两种析出形式,分别为热液演化过程中金的两组成矿化学反应的结果。同时,金的活化和沉淀作用与热液流体中铁的活动有密切关系。为阐明热液富金矿石形成的机理,进行了含金黄铁矿的模拟合成实验。实验是在自紧式冷封高压釜(石英管衬套)中完成的。实验的物理化学条件模拟胶东玲珑等金矿的实测成矿参数t=400~200℃;p=50~10MPa;c(NaCl+Na2S)=05~1mol/L;pH=2~65。装填物料为Fe2O3+6S+AuCl3·HCl·4H2O或金粉。恒温时间为7~12d。合成黄铁矿具有完好的立方体或五角十二面体晶形。盐酸分步提取法实验证明,在黄铁矿晶体的核心部分含90×10-6~60×10-6的分散包体金,而黄铁矿边缘部分及以外的残余Fe2O3中仍含有大量的反应残余金粒。实验结果证明,在合成反应体系中只有少量的金与黄铁矿同时析出;而更多的金在残余溶液中富集,在自然热液成矿过程中这部分金可形成晚期裂隙金。实验结果与在胶东等地区热液金矿床观察到的事实吻合。  相似文献   

18.
国内外对金矿"矿源层(岩)"的研究经历了推断假说阶段、地球化学判别阶段和金的赋存状态(可释放性)研究阶段.最新研究表明,地层/岩石中的金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金赋存在硅酸盐或氧化物相晶格中,这部分金在成矿过程中很难被释放出来,故对成矿无贡献或贡献不大;而另一部分则主要赋存于硫化物矿物、造岩矿物颗粒之间及有机质或碳酸岩颗粒中,在后期成矿作用过程中,易于被释放出来,随着成矿介质(流体等)迁移,在有利成矿部位富集成矿.随着研究日渐深入,矿源层理论将与自然界的地质事实越来越接近.  相似文献   

19.
铜陵桃园铁帽型金矿床氧化带与金的赋存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桃园铁帽型金矿产于似层状硫铁矿体倾斜上端.由于上下为不透水层,以化学风化为主.适宜的沉积环境等因素,形成次生含金富集带.富集区为两头高、中间低的山前凹槽或铁帽底板的舒缓部位.金随褐铁矿凝胶充填淋失多孔状矿石中或石英裂隙里.以自然金、银金矿为主,金与褐铁矿、锰矿物、重晶石、石英等密切共生,在氧化、还原环境频繁交替下,使金粒不断生长与再溶融、再加大而富集的.  相似文献   

20.
秦岭微细浸染型层控锑—金矿床金赋存状态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张复新 《地质论评》1996,42(6):541-549
对秦岭沉积岩为岩矿岩石的微细浸染型金矿中-高含量金样品的光学,背散射电子-二次离子和高分辨透射电镜图象分析表明,金与砷具有显微尺率的强相关性。矿床中Au/As值是变化的,但在提供分析样品中金和砷是正相关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