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郭辉 《探矿工程》2014,41(5):46-49
使用微型组合抗滑桩结合其它工程措施治理滑坡是目前滑坡治理领域的一个新趋势,因其施工便利、压力注浆提高滑坡自身稳定性显著以及治理费用较低等优点,目前已大量应用于工程实践。以青海省西久公路某滑坡为例,在分析滑坡存在浅层和深层2个滑动带的基础上,提出采用微型组合抗滑桩结合锚拉式框架梁加固并使用仰斜排水孔的综合治理措施,通过治理后的稳定性验算和雨季暴雨的考验,证明了微型组合抗滑桩的综合措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某天然气井场坐落于一填方平台,由于土体填方施工时未达固结,致使该天然气井场3次发生滑坡灾害,并3次进行治理。采用的治理方案依次为地面排水 注浆加固 抗滑桩、抗滑桩 挡土墙加固、微型组合抗滑桩。在阐述该天然气井场填方滑坡特点的基础上,对治理工程及其效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针对目前传统抗滑桩与既有微型桩的特点与缺陷, 提出了一种快速、安全、环保的抗滑支挡结构非开挖式抗滑桩, 能起到类似传统抗滑桩的作用。与传统抗滑桩相比, 可机械化全面施工, 其最大的优势是快速、环保、减排、安全, 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适合于岩石滑坡及砂泥岩互层滑坡治理, 特别适合于铁路、公路或灾区需要快速打通生命通道的应急抢险工程, 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4.
微型抗滑桩土拱效应空间特征的细观力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春林  李晋 《岩土力学》2012,33(6):1754-1760
目前研究中大多将土拱效应简化为平面应变问题,而微型抗滑桩由于桩径小,在承担滑坡推力时将发生较大的变形,其土拱效应的产生和发展具有明显的三维空间特征,目前的研究方法难以考虑这一问题。为此采用基于离散单元法的颗粒元程序PFC3D,利用平行黏结模型建立微型抗滑桩进行分析。模拟结果显示,微型抗滑桩系统中土拱主要出现在接近滑面的深部和中部土体中,浅部土体中土拱受到桩身位移的影响无法成型,且桩间以水平土拱为主,桩长和桩身刚度对微型抗滑桩系统的土拱分布影响不大;随着桩间距的增加,土拱的形成受到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5.
抗滑桩在边坡工程中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抗滑桩作为加固滑坡体的一种有效措施,与其它抗滑工程如抗滑挡墙、锚杆等相比,其具有抗滑能力强、施工安全简便,并能进一步核实地质条件等突出优点。现已广泛应用于边坡工程中。文章回顾了抗滑桩在边坡工程中的研究进展及应用情况。主要内容包括:抗滑桩内力计算方法研究(如有限差分法、双参数法、改进的悬臂桩法、有限元法);抗滑桩工作机理研究(如桩-土共同作用研究、基于土拱效应的桩间距确定);对抗滑桩设计优化方法的研究进展、抗滑桩在相关工程中的应用情况。文章最后对抗滑桩应用于边坡工程时,可能的研究方向提出一些新的思考,期望对后续的研究工作起到一定的抛砖引玉作用。  相似文献   

6.
就目前锚索抗滑桩的研究现状来看,基本上都是将锚索和抗滑桩分开计算,忽略了锚索与抗滑桩之间存在的相互作用关系。针对这一问题,对锚索-抗滑桩-岩土体相互作用系统的计算方法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在锚索抗滑桩设计计算中,除了应考虑锚索的强度外。还应该考虑锚索的伸长量,使其与桩的变形相协调。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新的锚索抗滑桩计算理论。本文用该方法进行了工程实例分析,并与其他计算方法所得结果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7.
基于土拱效应的改进抗滑桩最大桩间距计算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目前抗滑桩工程中,抗滑桩布设参数的选取一般多依据工程经验确定,缺乏理论基础的支撑,过分偏于保守的设计会造成一定的投资浪费。根据对抗滑桩与滑坡体相互作用过程的分析,指出抗滑桩桩间土拱是土拱效应作用过程中的最后阶段,并对抗滑桩最大桩间距模型的理论基础进行了论证。在原有对抗滑桩桩间土拱效应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土拱效应的改进抗滑桩最大桩间距计算模型。通过滑坡工程实例的对比研究发现,最大桩间距模型比原有计算模型具有更好的工程适用性,可为抗滑桩工程中抗滑桩间距的确定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微型组合抗滑桩距径比的模型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胜伟  梁炯  韩新强  李乾坤  杨栋 《地质通报》2013,32(12):2008-2014
针对碎石土滑坡沿基岩顶面滑移的问题,在平行布置3排微型组合抗滑桩进行加固的条件下,通过开展微型组合抗滑桩的模型试验和有限元分析,研究微型组合抗滑桩在不同距径比条件下土拱效应的形成特点与承载机理,在此基础上得出了最佳的距径比。结果显示,微型组合抗滑桩在一定的荷载作用下,首先沿受力方向第1排桩间形成土拱效应,然后随距径比的增加,依次在第2排、第3排桩上形成土拱效应,并且前排桩的荷载分担比明显大于后排桩的荷载分担比;当距径比小于3和大于11时,没有明显的或者不存在土拱效应,距径比为7和8时土拱效应最为理想。  相似文献   

9.
排水抗滑桩技术一方面可以克服传统抗滑桩不利于坡内渗流排水这一问题,另一方面也减少了竖向排水、抗滑等结构单独施作时的开挖工程量,并可充分提供水化热散热面,确保整体结构的质量,因此成为现代滑坡防治工程中重要的技术手段,也是近年来地质灾害、水文地质及地下工程等学科持续关注的新型技术。排水抗滑桩技术涉及流体力学和固体力学,以及水动力模型、结构模型、工程地质模型等,理论体系尚不够成熟,且存在空间结构组合相对复杂、施工技术难度较大等问题,其进一步推广应用受到制约,需要开展有针对性的现状总结研究。在查阅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专利和实际工程应用的基础上,对现有排水抗滑桩结构(抗液化桩、空心排水抗滑桩、箱型排水抗滑桩等)特征及分类进行系统归纳,发现:结构上通常与集排水结构形成“渗-集-排”抗滑组合立体结构系统,主体抗滑形式多为桩型或键型,“渗-集-排”结构通常包括透水孔、辐射状渗水孔和排水花管;通过对典型应用实例的综合分析,指出排水抗滑桩虽已具有显著提高稳定性的优势,但距离其广泛应用和多元化发展还有一定距离。据此提出目前排水抗滑桩研究中施工工艺复杂、力学性能和排水特性不明晰、抗滑稳定性计算理论不完善、平面...  相似文献   

10.
辛建平  唐晓松  郑颖人  张冬 《岩土力学》2015,36(4):1050-1056
为了得到土质边坡中微型抗滑桩的破坏机制及边坡的破坏模式,通过3组大型物理模型试验对单排与三排微型抗滑桩加固黏性土边坡进行了研究。在加载过程中进行了位移和桩体应变的测量,最后进行开挖观察桩体破坏形态。试验结果表明,三排微型桩具有良好的抗滑效果,其承载力较单排桩提高了51.5%,且允许滑体产生较大位移,有效延缓坡体垮塌,适用于应急抢修工程。边坡会在加桩位置向前产生弧形次生滑面,并与预设滑面贯通;对于三排桩,第3排桩前出现桩土脱空区,坡面产生纵向劈裂缝。桩体变形呈S形,发生弯曲变形引起张拉与压剪破坏,而不是岩质边坡中滑面处的受剪断裂破坏。桩身所受最大弯矩分布于滑面以上,对于三排桩,第1排所受弯矩最大,第3排其次,第2排最小。其研究结果对了解微型桩的抗滑和破坏机制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三峡库区巴东县太矶头滑坡整治工程为对象,通过非线性有限元法(FEM),模拟抗滑桩在边坡体中的与土体的相互作用,通过对设抗滑桩前后滑坡体的应力分析,探讨桩土共同作用的一些规律,为滑坡防治工程设计提供参考,并对抗滑治理效果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2.
悬臂式抗滑桩模型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洪佳  门玉明  李寻昌  张涛 《岩土力学》2012,33(10):2960-2966
作为治理滑坡的重要手段之一的抗滑桩,由于岩土体介质的特殊性,桩后滑坡推力、土体抗力及桩身变形破坏模式与理论计算存在较大差异。通过悬臂式抗滑桩加固滑坡的模型试验,对滑体进行逐级加载,测得桩后滑坡推力、桩前土体抗力和桩体的应变,研究滑坡推力分布、土体抗力的变化情况、桩身变形破坏模式。试验结果表明,对于悬臂式抗滑桩可分为分离段和接触段两部分,滑坡推力逐渐向接触段集中;桩前土体抗力主要在桩前25 cm以上,随着深度增加,抗力逐渐减小;悬臂式抗滑桩为折断破坏形式,破坏点的位置在滑面以下25 cm处。模型破坏主要是由于桩前土体发生屈服,从而使桩顶部位移过大,致使桩身因折断破坏而失效,最终滑坡模型失稳。其结果可为实际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论文对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的防治处理进行归纳总结,并依据灾害的类型、性质、成因、规模大小、滑体特点提出了不同的治理方法。包括:绕避、加载反压、清方减重、防崩滑挡土墙、抗滑明洞、排水工程、抗滑桩、锚杆加固等。根据工程特点,需要在地质勘探和稳定性分析后对治理方案进行优化。  相似文献   

14.
抗滑桩加固斜坡软弱地基路堤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蒋鑫  刘晋南  黄明星  邱延峻 《岩土力学》2012,33(4):1261-1267
在路堤荷载作用下,斜坡软弱地基易产生侧向变形过大、滑塌失稳等病害。路堤下坡脚处采用钢筋混凝土抗滑桩,以有效限制地基侧向变形,是斜坡软弱地基路堤的核心设计原则。采用三维快速拉格朗日有限差分法,经与室内土工离心模型试验成果对比、校核,建立抗滑桩加固斜坡软弱地基路堤的精细化数值分析模型,研究抗滑桩桩距、桩长、桩身弹性模量、桩身横截面尺寸及桩位等设计参数对其内力、变位的影响。研究表明:下坡脚处实施抗滑桩可显著约束斜坡软弱地基侧向变形;需综合考虑桩身受力、经济性、施工等因素确定合理的桩距;桩长应深入滑移面以下,但随着桩长的增长,加固效果增长不明显;随着桩身弹性模量、桩身横截面尺寸的增加,抗滑桩的加固效果得到一定提高;抗滑桩宜设置在下坡侧路堤边坡的中部。  相似文献   

15.
边坡工程中的土-岩复合边坡是一种典型的边坡类型,其主要特点是土岩分界面常常成为边坡的潜在滑动面。本文以典型土-岩复合边坡抗滑桩工程为背景,对传统的传递系数法计算边坡下滑推力进行了改进,桩前土体抗力采用弹性抗力计算,并引入双参数法,建立了抗滑桩内力挠曲微分方程,探讨了不同类型的抗滑桩(刚性桩、弹性桩)位移和内力计算方法,为有效地解决土-岩复合边坡抗滑桩内力计算问题提供了新途径。据此采用VC编制了面向对象、集设计、分析计算以及绘图于一体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显著提高了计算速度和计算精度,实现了抗滑桩的优化设计,并成功地应用于典型土-岩复合边坡工程,对类似工程实践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十三陵抽水蓄能电站上池西岸边坡中,存在许多条不同产状和结构的断层,曾发生多次滑坡,构成了对电站上池工程的威胁,因此在池顶采用抗滑桩加固处理边坡。为了解加固后边坡的稳定性和抗滑桩的受力状态及其相互作用,用有限元方法对该岩体边坡进行了稳定性分析。  相似文献   

17.
某上游法尾矿坝抗滑稳定性分析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某上游法尾矿坝抗滑稳定性分析,对比分析了坝体加高、浸润线条件、排渗系统运行状况和透镜体简化对尾矿坝抗滑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尾矿坝抗滑稳定性随坝体的加高而降低;排渗系统运行状况对尾矿坝抗滑稳定性的影响超过坝体加高对尾矿坝抗滑稳定性的影响;根据一定简化原则减少透镜体,从而简化剖面形状和计算复杂程度,是一种能反映工程实际但比较保守的分析方法;拟静力法并非适合于所有的尾矿堆积坝抗震稳定性分析,即便采用其所得结果也可能会出现较大偏差。  相似文献   

18.
抗滑桩的截面目前主要存在两种形式,分别为圆形和矩形,这两种截面桩都可以起到很好的抗滑作用,但都有着各自的优势和缺点。为了最大地发挥这两种桩的优势,经济、合理地选择桩截面类型,本文通过多属性决策方法,分别选取施工场地要求、施工难度、工期、工程造价、施工风险性等因素,利用决策属性之间的权重关系,对这两种截面桩在工程中的应用进行了优选研究,表明:根据AOWEA算子建立关于抗滑桩截面类型优选方案模型,通过计算解得:桩截面类型优选结果为S1 S2。在抗滑桩满足治理要求、施工技术合理、保证滑坡治理安全性的原则下,在施工场地条件好、工期要求急迫的情况下,求解得到圆形截面桩施工方案优于矩形截面桩。最后通过具体工程实例进行了说明,以期该研究能对抗滑桩的工程应用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9.
施加预应力锚索是修复含微裂纹抗滑桩最重要的手段之一。为了探讨施加预应力锚索修复含微裂纹抗滑桩的可行性以及修复过程中抗滑桩变形破坏特征,采用大型物理模型试验对预应力锚索修复含微裂纹抗滑桩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施加预应力锚索修复含微裂纹抗滑桩可提高抗滑桩承载储备能力;滑坡荷载-桩顶位移曲线可分为挤密、线弹性变形与破坏3个阶段;滑坡荷载下桩体在滑面附近位置发生破坏,破坏具有突发性;预应力荷载下抗滑桩在锚索孔位置产生拉破坏,并伴随滑面位置裂纹的扩展;滑坡荷载下桩后土压力呈三角形分布,施加预应力荷载后土压力呈倒梯形分布;锚索预应力的施加降低了弯矩峰值,但最大弯矩位置向锚索孔位置以及滑面附近位置转移,该2处位置是采用预应力锚索修复抗滑桩的薄弱部位。研究成果对于预应力锚索修复含微裂纹抗滑桩技术的推广应用以及抗滑桩修复工程的设计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