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介绍了有关SO_2气体对小白鼠、蚯蚓、虎皮鹦鹅的行为影响的实验。实验表明,小白鼠和蚯蚓在浓度为50ppm的SO_2气体的作用下出现了行为反应,在浓度为100ppm和150ppm的SO_2气体的作用下活动频繁,出现逃避现象。虎皮鹏鹉在浓度为100ppm的SO_2气体的作用下叫声频度出现较为明显的异常,在浓度为400ppm的SO_2气体的作用下叫声频度显著下降,并出现呆痴、(?)毛、甩头等异常行为。因此地震前所溢出的含硫地气可能是引起鼠类、蚯蚓和虎皮鹦鹅等动物震前行为异常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
马志峰  黄积刚 《地震研究》1996,19(2):162-167
本简要介绍了枣庄地震动物试验的观测和研究概况,以鹦鹉鸣叫活动资料分析为例,探讨了试验区200km范围内,ML≥3.0级地震前所发生的异常活动。从而阐明利用动物出现的行为异常预报地震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了1987年12月22—26日在江苏省无锡市召开的首次全国震前动物习性异常观测研究专业会议概况。会议总结交流了我国动物预报地震方法的基本经验和问题;讨论了某些动物异常机理的研究进展;指出,我国动物行为自动记录仪已具有国际水平,宏观观察与仪器记录相结合使动物预报地震方法跨入了新阶段;最后预测了动物实验场的前景及动物预报地震方法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鲶鱼、鸽子、虎皮鹦鹉等动物行为活动的定量观测结果表明,1989年唐山震区发生的四个Ms≥4.0 级强余震前1-2天和几天内,动物的习性活动值呈现明显增高,其活动性重心发生改变,昼夜活动节律紊乱。这有可能为临震预报提供一定的信息。  相似文献   

5.
6.
苏联乌兹别克斯坦环境保护协会的委员会成员西蒙诺夫作为鸟类学家,经常有机会与鸟禽的行为打交道。于是报道了以下事实:1980年12月11日他全家坐在电视机旁。栖息在他家的鸟禽已经安息。突然,来自世界各国的三百多只鸟在其王国内惶恐不安。它们鸣叫、乱窜、冲撞墙院和笼壁。金刚鹦哥、灰鹦鹉和白头鹦鹉等感到特别恐慌。它们全身打颤、羽毛蓬乱。就在此刻,他们感到了强烈的地震。这就是说,鸟禽也和鱼、蛇、其它动物一样预先感到地震。可能这就是动物地震前兆。  相似文献   

7.
地震前的电磁异常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地震电磁异常成因、地震电磁监测两个方面来概括近年来在地震电磁学科的研究进展,通过对现有研究结果的分析总结,认为确立震前电磁异常与地震区域与震级的关系是做好预报地震工作的关键所在,因此加快完善地震电磁立体监测体系,发展与重力、红外、遥感等卫星多手段分区域协同研究是未来地震电磁学科的发展方向,多学科的融合和相互验证是实现地震准确预报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8.
动物习性异常作为地震前兆研究的历史与未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震前动物习性异常在很早就有历史文献记录记载。动物习性异常是海城地震预报中重要的宏观前兆之一。此后动物习性异常作为地震前兆的研究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重视。因为地震并不是动物习性异常的唯一原因,这一研究后来基本上被放弃。在生命科学的研究达到分子水平并进入基因层次以后,动物习性异常作为地震前兆的研究又重新开始。现在的研究试图从基因遗传水平上解释动物的地震避险能力是如何遗传与进化的,并运用现代分子生物学的技术解开动物习性异常的机理,找出作为地震前兆的特有反应,从而做出地震预报。  相似文献   

9.
本文研究了动物群体申乃至一个特定地区的整个生态系统中动物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讨论了地震前动物异常行为的协同效应。在最简单的情况下,描述这种协同效应的方程具有生态学中的种群动力学方程的形式。作为这种协同效应的一个结果,地震前动物异常起数的平均值具有指数增长的形式,这与实际资料是相符的。用外界环境变化和动物群体对外界刺激反应两个因素作为控制参量的简单的非线性模型,可以定性地解释震前动物异常行为的复杂性。因此,在用动物异常进行临震预报时,必须考虑动物群体的作用及由协同效应导致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0.
冯春皋 《地震研究》1994,17(2):183-190
本文由麻雀,燕雀和刺猬的定量观测,给出了正常活动和震兆性异常活动,结果表明,某些野生动物震前异常活动在临震预报中比驯养动物更有一定的成效性。麻雀和燕雀的正常活动节律基本相同,都呈现“M“型。冬季早震7点开始活动,到晚上19点进入休息,夜间基本不活动,刺猬在非冬眠期,正常活动节律呈现“W”,即早晨6点到晚上19点处在休息状态,夜间活动频繁,21点到23点为活动高峰时间。地震前麻雀,燕雀和刺猬出现明显  相似文献   

11.
我们于1982年曾开展了“鲶鱼的行为活动与地震关系”的试验研究,并研制了震前鲶鱼活动性的自动观测系统。1984年开展对鸡、鸽、虎皮鹦鹉、小白鼠等的定量观测试验,初步观测结果表明:在某些地方性强余震前动物的习性活动性量值出现明显增高,其活动重心发生改变,这有可能为临震预报提供一定的信息。  相似文献   

12.
13.
本文原载1978年12月7日出刊的英国自然杂志(NATURE),作者特里布施(HELMUT TRIBUTSCH)是西柏林的弗利茨·哈伯研究所工作人员,国籍不详.本文对震前产生动物异常的原因提出了一种假说,并试图以此解释地震前和地震时大气中的其它宏观现象.原题为《地震前气溶胶有异常吗?》,全文译载,只改动了题目.  相似文献   

14.
一、地下水异常 唐山地震前地下水宏观异常的数量较多,据不完全统计,异常共868起,出现异常的水井为716口。异常分布在唐山、天津、廊坊、沧州、北京、承德、辽宁和山东等八个地区,唐山地区最多(576起),其次是廊坊地区(105起)。异常的种类多,可归纳为上升、下降、发浑变色、冒泡发响、变味、冒油花、水温增减和其他变化等八种。其中最重要的异常是上升、下降、发浑变色和冒泡发响等四种,这四种异常占总异常数的88.5%,其余四种仅占11.5%。  相似文献   

15.
震前动物活动节律异常的定量观测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冯春皋  蒋锦昌 《地震学报》1992,14(1):111-118
本文由麻雀(SR)、虎皮鹦鹉(BG)和大白鼠(RT)活动的定量观测,给出了正常活动性和震兆异常活动性.结果表明,动物习性异常的定量观测,可为地震临震预报提供一定的信息.SR 和 BG 的正常活动节律基本相同,都呈现 M 型,即07-10点钟和15-16点钟为活动高潮期,12-13点钟为活动低潮期,夜间基本不活动.RT 的正常活动节律是07-10点钟和17-18点钟为中强度活动,11-16点钟为低强度活动,19点-翌日06点为高强度活动.地震前 SR,BG 和 RT 的活动节律出现明显的异常变化,SR 和 BG 夜间活动频繁,而 RT白天低强度活动期活动明显增高,都约为正常值的300倍以上,同时每天的活动量也随之明显增高,约为正常值的2倍以上.2-检验表明,SR,BG 和 RT 的昼夜活动节律异常和相伴随每天活动量的明显增高,与200km 内唐山震区的4.3级以上地震有显著性相关.   相似文献   

16.
银川地震台重力观测在民乐山丹地震前异常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2003年度银川基准地震台重力观测资料进行潮汐分析和非潮汐分析,提取出2003年10月25日民乐山丹地震前3个月出现的异常信息,通过对银川台观测条件、仪器的工作情况和数据精度的分析,表明此异常信息可信,阐述一定距离范围内发生地震时,重力观测短临异常的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17.
强震前电磁波异常观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美  李开复 《地震研究》1990,13(4):353-360
本文报导了1981年以来,特别是1985年以来架设于楚雄观测站的电磁波接收器记录到的电磁波异常现象。后出,1985年一1987年4月停记前,以观测站为中心,400公里为半径范围内,发生了18次M_L>5.0级地震,有15次地震前记录到明显异常(其余3次异常不太明显,当作无异常)。结果表明,电磁波异常观测是一种有希望的临震预报手段。  相似文献   

18.
本文根据我国近十多年所发生的多次强烈地震的调查资料和某些实际观察结果,分析讨论了地震前一些常见动物异常的序列特征。  相似文献   

19.
以2016年7月19日新疆乌什M4.5级地震为研究对象,利用阿克苏前兆观测资料,采用形态法分析此次地震前异常特征。分析表明:震前乌什台水管倾斜、伸缩仪、体应变和阿克苏台痕量氢均准同步出现了明显的震前异常,异常主要表现为数据的加速变化、年变畸变、幅值波动变化。  相似文献   

20.
正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后,中国地震局组织专家经过系统的总结,认为300 km范围内震前只看到3%的前兆出现异常,震后再挖掘也只有6%的异常是客观事实,这可能是汶川地震没有预报,也没有办法预报的原因。但汶川地震后有部分学者提出了较多的前兆观测异常,说明300 km外前兆观测曾经看到异常现象。通过对汶川地震前的前兆观测异常清理,发现汶川8.0级地震前,在震源区外围出现了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