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正从1996年开始,中国地震局进行了大规模数字地震观测系统建设,通过"中国数字地震监测系统""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和"中国地震背景场探测"3个重点项目的实施,已建成由国家地震台网、区域地震台网和流动地震台网组成的数字地震观测系统。(1)国家地震台网。国家地震台网是一个覆盖中国的地震监测台  相似文献   

2.
中国地震学会地震观测技术专业委员会学术会议于 2 0 0 1年 1 1月 5日至 1 1月 9日在广西桂林市召开。本次学术会议是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与中国地震学会地震观测技术专业委员会联合举办的 ,会议议题为 :地震观测技术现状与发展研讨会。与会代表 4 2人。1 1月 5日上午会议开始 ,由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薛兵主持会议。首先 ,由专业委员会主任庄灿涛讲话 ,他总结了第五届地震观测技术专业委员会自 1 999年成立以来在地震观测技术领域所做的工作 ,回顾了“八五”期间数字地震观测系统的研制和“九五”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系统建设与发展 ,介绍了 95-0…  相似文献   

3.
科技部重点国际合作项目《地质过程与灾害发生机理及预测》子项目《中国数字地震实时分析系统与海底地震观测》于 2 0 0 3年 1月 2 9日在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正式启动。《中国数字地震实时分析系统与海底地震观测》项目由国际著名地震学家陈运泰院士负责。项目主要内容如下。1 中国数字地震数据实时分析系统的建设   1 )建立我国地震数据实时分析系统的硬件平台。2 )建立我国地震数据实时分析系统的软件系统。3)通过实施“中美合作延庆 -怀来盆地和海城地区天然和人为的地震活动性的对比计划” ,与现有的中国数字地震台网互为补充 ,…  相似文献   

4.
福建省地震现场应急通信系统是一个集现场通信与传输、信息获取与处理、现场指挥、后勤保障于一体的地震现场流动应急指挥系统.在中国地震局的统一部署下,经过“福建省数字地震观测网络”项目建设,该系统已经成为“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付桂华 《高原地震》2008,20(2):60-62
综合概述了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项目档案的管理以及建设情况,为“十一五”地震系统重点项目档案的管理和服务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前言     
"新疆数字地震观测网络"建设项目是我国"十五"期间"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重点工程项目的一部分,由新疆数字前兆台网、数字测震台网、数字强震动台网、乌鲁木齐城市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和地震信息服务系统6个子项目组成.该项目自2002~2003年开始初步设计和勘选,2004~2005年铺开建设,2006年进行仪器安装调试,2007年全面进入试运行和分项验收阶段,从项目立项到通过验收,历时6年,建成了一批高质量的地震观测台站和相关技术系统,部分功能指标优于设计要求,并有所创新.项目的完成,标志着新疆地震观测科学、地震预测研究、抗震救灾指挥和地震信息服务等进入网络化的信息时代,对新疆防震减灾工作的深入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应对巨大地震的应急流动观测系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十五”数字地震观测网络项目建设,目前。我国的地震观测系统和地震观测信号传输几乎完全依赖于公共通讯网络。但是,大地震常常严重破坏公共通讯系统,应对巨大地震的流动观测系统就提到迫切的日程。2007年,通过采用无线竞带接入技术,结合中国地震局数字地震观测网络技术,初步建成了应对巨大地震的应急流动观测系统,并在汶川地震现场观测初期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正>1975年开始,世界发达国家竞相布设数字地震台网。地震观测质量的提高和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使地震学家以前所未有的效率获取和分析海量信息,增进人类对地球内部结构和地震的认识。我国数字地震观测技术开发始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为了加速我国地震观测技术现代化进程,建立可用于多种科学研究的全国性高质量数字地震数据库,1982年国家地震局做出通过中美地震科技合作建设中国数字地震台网的决定。经有关部委同意,将  相似文献   

9.
中国数字化地震观测系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介绍了中国地震局“九五”重点项目中国数字化地震观测系统,特别重点介绍了中国数字化地震台网、国家标准数字化地震台、中国地震局卫星数据通信网、中国数字地震台网中心的建设规模、设计思路、技术参数、设备结构、服务功能,以及中国数字地震台网的运行流程和运行状况。  相似文献   

10.
为了活跃学术交流气氛 ,跟踪最新数字观测技术在地震领域的发展方向 ,提高数字地震观测系统的建设管理水平 ,四川省地震学会于 2 0 0 2年 10月 2 9日组织召开了数字地震观测技术研讨会。会议由副局长朱荃、减灾救助研究所所长陈维锋主持。研讨会上 ,主题报告人韩进、庞明虎、吕智勇围绕“水库地震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基于TCP/IP构架的虚拟地震台网方案”、“数字地震观测台网的现状与发展”作了深入阐述。对国内外数字地震观测技术历史与现状作了细致的比较、分析 ;对四川省地震局所具有的优势、存在的差距和困难作了详细说明。…  相似文献   

11.
正目前,通过"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项目建设,中国地震监测系统全面完成了从模拟记录向数字记录的转变,建成了地震前兆观测台300余个,共观测30000多个分量数据,分量采样频率一般为秒、分采样。这种大面积、多分量、高采样率的地震数据采集,使得数字地震观测网络所观测到的每日前兆数据以GB、甚至更高的规模产出,带来数据量的指数膨胀。地震数据的膨胀对于加强地震监测预报工作,逐步提高地震监测预报水平既是机遇,又是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12.
中国数字地震台网的建设与发展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ldquo;十五rdquo;(2001——2005年)期间,中国地震观测系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中国地震局完成了ldquo;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rdquo;项目建设,将所有模拟地震观测系统全部进行了数字化改造,并新建了一些数字化地震台站,标志着中国的地震观测已进入数字时代. 本文介绍了新一代国家数字地震台网、区域数字地震台网、火山数字地震台网和流动数字地震台网的规模、布局原则和主要功能.   相似文献   

13.
新安江地震台根据“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总体设计和“浙江省数字地震观测网络”建设的要求,对原有的观测楼、观测山洞进行数字化升级改造[1]。原观测楼拆除,新建440m2观测楼,并在原有设备基础上新增甚宽带地震计KS-2000和强震计PS-23。改造设计严格按照《地震及前兆数字化地震观测规范》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牟其铎教授是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数字地震台网技术管理研究室主任。本文包括:作一个线性系统的地震观测系统、数字地震记录的压缩、数字地震记录的格式三部分。  相似文献   

15.
“九五”期间,广东省地震局在原地震遥测台网的基础上建成了广东数字地震遥测台网(以下称广东台网)。数字地震观测系统的建设使地震记录的存储、分析变得十分方便,宽频带、大动态的数字记录中包含了模拟记录所没有的丰富的信息。台网除了完成日常的监测任务,发挥速报效能外,如何从丰富的地震记录里提炼新的信息,是各台网目前面对的问题。本文以2001年4月阳江4.7级地震为例,从中小地震的震源参数和震源机制的求解方面,介绍了广东台网在提供新参数方面所做的一些工作。  相似文献   

16.
延庆数字地震台阵及其观测新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对地震震源过程和震源区的细结构进行详细的研究,并在减轻北京地区地震灾害方面作出贡献,中国地震局和德国联邦地球科学和自然资源研究院于2000年开始进行一项“中—德地震科技合作流动台阵近场地震观测和北京地区防震减灾”的地震科研课题(王培德,陈运泰,2001)。在这个课题中,由德国联邦地球科学和自然研究院(BGR)提供9台宽频带数字地震仪构成流动台阵,在中国进行观测。该台阵布设在北京西北的延庆地区,称为延庆数字地震台阵。延庆数字地震台阵使用了一些国际地震观测技术中的新技术,本文对延庆数字地震台阵进行一些介绍…  相似文献   

17.
“十五”期间中国地震观测系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于2007年底完成“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项目“国家数字测震台网数据备份中心”技术系统的建设.该数据备份中心可以准实时地接收并存储全国1000多个固定地震台站的信号,具备海量数据校验、数据格式转换、以用户定制方式截取地震事件波形数据和数据网络下载的功能.到目前为止,已累计为国内10多个科研单位开展的70多项研究提供了近70TB海量波形数据的服务,特别在快速开展的汶川特大地震震后相关研究中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撑和保障作用.本文介绍了“国家数字测震台网数据备份中心”技术系统建设、汶川特大地震数据服务快速响应、大地震快速响应波形数据自动截取系统建设,以及对地震学及相关科学研究的数据支持情况.  相似文献   

18.
2000年以来我国地震观测系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目前,已建成了由国家数字地震台网,区域数字地震台网,火山数字地震台网和流动数字地震台网组成的新一代中国数字地震台网。本文介绍了中国数字地震台网的仪器配置情况和各种仪器的主要参数,并结合我国数字地震台网中使用的地震观测系统,阐述了仪器传递函数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9.
1 地震数据存储器的功能近年来,我国的数字地震观测技术和设备有了很大发展,特别是通过实施“八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全面系统地研制出一批数字地震观测所需的仪器设备和软件,并正在“九五”项目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实施的“九五”项目中,地震数据的记录和存储主要以实时传输记录和小容量的FRAM内存为主(庄灿涛等,1995),这样的记录存储方式对不一定必须实时分析数据的研究工作,例如,大数量子台的台阵观测,流动观测,勘址观测就显得既费用高又不方便,对于这类工作,实时传输记录并不是优选的记录和存储方式。从目前数字地震观测技术发展看,…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山西数字地震观测系统建设的背景及技术构成,通过对山西模拟地城观测系统现状的回顾及分析,指出了数字地震观测系统的优越性,说明模拟系统即将成为历史,取而代这的是数字系统,结合“九五”期间的数字化建设成果,展望了山西地震观测系统的未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