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8 毫秒
1.
大运河,是中国东部平原上的古代伟大工程,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南起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全长2700公里,纵贯在中国最富饶的东南沿海和华北大平原上,通达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海河五大水系,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后经元朝取直疏浚,全长1794公里,成为现今的京杭大运河。举世闻名的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一条人工河道。  相似文献   

2.
刘璐 《中国地名》2012,(9):57-58
京杭大运河,又称京杭运河,简称大运河,是中国古代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里程最长的大运河。北起北京,南至杭州,流经天津、河北、山东、江苏和浙江四省一市,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1794公里。大运河肇始于春秋时期,  相似文献   

3.
据悉:现在,全世界正兴起中国大运河热,不同国度,不同民族,不同肤色,不同信仰的人们闻风而来。面对此况,笔者曾自问,作为家居运河之滨的运河人,对京杭大运河知多少?很惭愧,知之很少。虽然,在位时共同写过一篇大运河的文章,也是非常肤浅的。夫妻俩退休后,在运河热的启迪下,近年来对京杭大运河进行了一次较全面的调查研究,扩大了视野,增加了知识。现将学习的收获,编写成世界名河“京杭大运河”见闻系列拙文,借《中国地名》“名山名水”专栏,与读者们交流,让我们共识母亲河──京杭大运河过去与现在的境况,共赏大运河壮丽画…  相似文献   

4.
以大运河为研究对象,借助Python网络爬虫方法爬取网络游记数据并利用网络文本分析法进行词频分析、语义网络分析和情感分析,评估游客对大运河文化遗产感知的特点和层次。结果表明:游客对大运河文化遗产感知具有偏好性、表层性、综合性;游客对大运河文化遗产的感知积极性有待提升。从大运河沿线城市、游客对大运河遗产点文化感知、情感感知和整体文化遗产形象感知方面阐释大运河文化遗产游客感知处于初级阶段的机理,提出了大运河文化遗产感知的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5.
发生学视角下的大运河遗产廊道构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遗产廊道是针对大尺度文化景观保护的一种区域化的遗产保护途径.遗产廊道构成的确定是中国大运河遗产廊道保护与管理的首要任务.本文基于发生学方法,通过历史模型的建构阐释了运河在各历史时期演变进程中构成要素的功能与相互关系,明确了大运河遗产廊道的构成及特征.大运河遗产廊道由自然系统、遗产系统与支持系统3大部分构成.作为大运河发生背景,与大运河生态功能维护相关的湿地、林地、农田等区域环境要素构成廊道的自然系统;与大运河漕运功能相关的水利工程遗产,与大运河发生发展历史相关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与大运河无发生学关联,仅空间距离相关的其他非运河类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构成廊道的遗产系统:游憩道、解说系统、公共服务设施构成廊道的支持系统.三者为沿运地区可持续发展所不可或缺的基础性自然资产、文化资产和社会资产.整合构成集生态与遗产保护、休闲游憩、审美启智与教育为一体的大运河遗产廊道.  相似文献   

6.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大运河沿线城市建成区规模、空间扩张模式以及空间分布特征都发生了显著变化。虽然当前不缺乏大运河重要河段以及沿线典型城市的研究,但对于大运河沿线城市整体扩张的研究较为少见。论文结合统计数据与遥感数据分析了1984—2016年中国大运河沿线城市建成区扩张速度特征、空间特征以及区域差异。结果显示:① 中国大运河沿线城市建成区扩张速度特征可被归纳为4类,不同类别之间差异显著;② 基于遥感影像提取的运河沿线城市建成区面积通常为相同城市对应年份的统计年鉴中建成区面积的1~2倍;③ 运河沿线城市建成区空间分布整体趋于离散、破碎,江浙地区运河沿线城市的建成区空间分布最离散、破碎,且离散度增长最剧烈。  相似文献   

7.
对大运河沿线游憩资源进行系统梳理,运用ArcGIS 10.2软件中的邻域分析等方法,对大运河文化带游憩空间的范围及层次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游憩资源分布于距大运河河道190 km以内,与大运河平均距离约30 km。人文类游憩资源更加靠近大运河河道约12.53 km。(2)以大运河为中心线外扩,3 km范围内是与大运河相关的高品质游憩资源富集区域,超出70 km后游憩资源数量增速急剧回落并趋于平稳。(3)大运河文化带游憩空间总体呈现3个层次:20 km、20~50 km、50~190 km。这3个空间层次的游憩资源类别存在差异,与大运河的相关性及资源集聚程度逐级递减。(4)8个省份大运河沿线游憩资源空间分布存在较大差异。江苏、山东境内的河道长度及游憩资源数量占优,河南、浙江省内的游憩资源密度较高,河北、浙江省内的游憩资源空间分布更加发散。  相似文献   

8.
张环宙  吴茂英  王龙杰  吴新芳 《地理研究》2022,41(12):3183-3198
遗产价值评判的立场与标准隐含了遗产话语权的角逐以及价值观传播的问题。目前,中国世界遗产的价值评定受制于西方所谓的“普遍价值”;特别是在入境遗产旅游这一文化外交的前沿阵地,现行遗产实践按照西方标准来展示中国文化传统,有可能预设了国际游客的遗产价值评判立场与标准,反而丧失了中国文化外交的主场优势。“共同价值”为遗产价值评判提供了指引,如何借力入境遗产旅游的现实情境,证实并传播共同价值立场与标准,是遗产实践的重要议题。鉴于此,本文以大运河苏州段遗产地为例,基于跨地方主体性的理论视角,解析国际游客与大运河遗产地的互动过程及其感知评判遗产价值的具体路径。研究发现:国际游客从微观与中观两个层面来与遗产地互动,并通过移情性理解与自反性建构两种具体路径,实现了不同文化间的对话与协商;这一过程中,国际游客能动地感知评判着大运河遗产的价值,跨越了所谓“普遍价值”所预设的狭隘僵化的、西方中心主义的文化价值立场,达成了开放包容、交融互鉴的文明交往实践,成为共同价值立场与标准的国际群众基础。文章引入共同价值立场与标准来尝试破除西方普遍价值论背后的霸权主义行径,对争取世界遗产话语权、推进文明间平等交往、弘扬中华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
邹统钎  韩全  秦静 《地理研究》2022,41(3):713-730
“千年运河”品牌基因是“千年运河”国家文化旅游品牌塑造和发展的灵魂。本文以中国大运河沿线3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运用共词分析法,从与大运河相关的网络游记中识别和提取“千年运河”品牌基因谱系。并运用基于机器学习的地理分区方法,进一步分析了“千年运河”品牌基因的空间分异特征。研究结果: ① 构建了由2个基因类别、4个基因维度和14个基因子维度组成的“千年运河”品牌基因识别框架。② 运河核心基因和运河衍生基因主要分布在京杭大运河沿线,隋唐大运河尤其是卫河河段沿线城市的边缘关联基因分布较多。③ 根据“千年运河”品牌基因的分布特征,可将运河沿线城市划分为6类地理区域,每类地理分区中的主导基因、功能定位不同。研究结果为“千年运河”国家文旅品牌塑造与发展提供参考,也为大运河文化遗产完整性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新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0.
地名文化     
地名是一个地方在一定的社会时期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的反映,纵观今天济宁城区的许多地名,其由来、演变与大运河息息相关,林林总总的济宁地名,是大运河哺育繁荣济宁的风情画。以桥梁、涵闸、码头、河埠命名的地名济宁城临河滨湖,具有河港密布  相似文献   

11.
对运河遗产进行判别与登录,是大运河遗产保护的基础性工作。对运河遗产基本特征与演变规律的揭示,则是深入认识运河遗产的根本要求。历史舆图直观地反映了古代运河及其沿河的自然环境与人文景观,对研究各历史时期的运河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由于历史时代的限制,历史舆图在表达位置、距离、形状等地理空间要素时准确性较差,给大运河遗产的判别工作带来了困难。历史舆图与现代空间信息技术结合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通过"舆图新绘"的方式对区域时空演变过程进行复原,从而直观地揭示出运河遗产的本质特征与演变规律,为运河遗产判别提供依据。并且,同步集成的历史地理信息与现状遗存信息数据库也为运河遗产的评估、保护与管理等后续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工作平台与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12.
《地理教学》2009,(5):48-48
今年3月22日是第十七届“世界水日”,第二十二届“中国水周”的宣传活动也在这一天拉开帷幕。联合国确定“世界水日”的宣传主题是“跨界水——共享的水、共享的机遇”。我国纪念“世界水日”和开展“中国水周”活动的宣传主题为“落实科学发展观、节约保护水资源”。  相似文献   

13.
美丽中国建设的理论基础与评估方案探索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美丽中国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也是落实到2030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的中国实践。党和国家针对“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对建设美丽中国做出了战略部署,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进一步提出了美丽中国建设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但目前对美丽中国建设的理论基础、评估指标体系、评估标准及建设成效等问题并不清晰。本文从广义和狭义视角提出了美丽中国建设的基本内涵,将人地和谐共生论、五维一体美丽论作为美丽中国建设的核心理论基础,进一步构建了包括生态环境、绿色发展、社会和谐、体制完善、文化传承等5个维度的美丽中国建设评估指标体系,运用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数(HDI)测评方法,对2016年中国341个地级市(州)的美丽中国建设成效进行了科学评估。结果显示,美丽中国建设的综合美丽指数(中科美丽指数)平均值为0.28,总体处于偏低水平,生态环境美丽指数、绿色发展美丽指数、社会和谐美丽指数、体制完善美丽指数和文化传承美丽指数分别为0.6、0.22、0.29、0.22和0.07,分项指数值均较低,且地域发展差异较大,说明美丽中国建设进程总体缓慢且不平衡。为了高质量、高标准地贯彻落实美丽中国建设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建议构建并发布通用的美丽中国建设进程评估体系,对美丽中国建设进程开展动态监测与阶段性综合评估,编制并发布美丽中国建设评估技术标准,做好美丽中国建设综合区划,分区域因地制宜地开展美丽中国样板区建设试点,并把美丽中国建设成效纳入各级政府考核指标。  相似文献   

14.
许多北京人虽熟知先民们开凿京杭大运河的壮举,但他们也许淡忘了一条由元代著名水利专家郭守敬主持修筑的运河:这条运河里南北向穿过北京城今天的闹市区,什刹海就是它的起点。正在进行地下施工的北京平安大街工地近日传来消息:大运河在北京城区的一个重要遗址──东不压桥已经发现。中国科学院院士、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对记者说,东不压桥的发现,不但证实了大运河的一条关键河道,而且还将唤起人们重新认识北京古城的价值。“为什么说东不压桥对于北京城具有重大价值?就是因为它见证了一个伟大的工程。”侯仁之说:“元大都是以现在的…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的启动,运河沿线的文化考古与名物考察工作不断深入。今安徽省宿州市桥区"大隅口"、"小隅口"等地名,依稀可见"埇口"传留后世的古风遗韵。唐人李翱(772~841年)在其《来南录》中载,他于元和四  相似文献   

16.
多灾种风险评估是制定综合风险防范战略的基础工作之一,而目前尚缺乏一套通用的多灾种风险评估方法。论文选取全球减少灾害风险评估报告、全球气候风险指数报告、世界风险管理指数报告、世界风险指数和世界自然灾害风险地图集等5份国际权威风险评估报告,从评估目的、评估内容、模型方法、评估结果等方面对比分析可知:(1) 5份报告评估目的各有侧重,其中4份评估报告构建了动态风险评估机制,能够实现评估报告的定期更新发布;(2)以风险要素的综合为表征的多灾种风险评估方法易于推广应用,但需要进一步提升指标可用性,并且采取更直观、易于理解的风险表征方式;(3) 5份报告评估结果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的风险水平略高于全球水平,是全球灾害风险防范的重点;(4)综合来看,5份报告各有自身的优缺点,未来可以结合“多灾种叠加损失”“灾害链损失”等概念丰富多灾种风险评估的模型方法、指标体系与结果表征。  相似文献   

17.
中国自然保护区建设已有近60年的历史,并成为我国最有效的保护生物多样性网络。如何对已建自然保护区,特别是快速演变的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成效进行评估已成为我们面临的最紧迫任务之一。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对其认定的保护区开展评估已有多年,但政府部门和学术界对此知之甚少。以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对以盐城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十年评估为案例,介绍了该组织对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评估方式与过程、特点,提出了我国湿地自然保护区今后如何开展保护成效评估的3点启示:1我国自然保护区事业必需转型到重建设和保护成效的新阶段;2对保护对象的科学研究和长期监测是提高保护成效的重要基础;3要特别重视滨海湿地的保护。  相似文献   

18.
世界上铜的潜在资源量巨大,陆地资源量有16亿吨,基础储量有5亿吨。现已探明铜资源量为7.2亿吨,集中分布在智利、秘鲁、澳大利亚、墨西哥等国家,中国探明的储量只有3000万吨,不足世界的5%。且分布零散,品位低,矿体复杂,开采难度大。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铜生产国及消费国,基于市场需求,对克什克腾旗兴隆沟铜多金属矿进行普查,就普查情况和经济潜力进行分析评估。  相似文献   

19.
《世界地理》课程在落实“两性一度”要求上具有先天的优势,世界地理的学习和研究可成为“两性一度”的良好支撑。同时,《世界地理》课程统领世界地理知识、阐释世界地理问题、介绍世界的格局、呈现区域的特点、分析中国与世界关系的作用,可对“两性一度”展开更为深刻的诠释。通过进阶性学习达到“高阶性”目标,通过课堂教学的开放达成“创新性”目的,并在此过程中实现过程评价和多元综合评价,提高学习“挑战度”,是《世界地理》落实“两性一度”的主要途径。课程思政的落实是“两性一度”的最终诠释和贯彻。  相似文献   

20.
龚雪刚  廖晓勇  阎秀兰  李尤  杨坤  赵丹 《地理研究》2016,35(11):2025-2040
近年来,国内环境污染事故频繁发生,由此引发的环境损害问题日益严重。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是中国推行的一项应对环境污染损害的重要环保举措,而基线则是确定损害的关键。基线确定作为损害评估与修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评估的关键技术环节和重要前提,也是中国开展环境损害鉴定评估亟待解决的问题。总结国际上常用的4种基线确定方法:即历史数据法、参考点位法、环境标准法和模型推算法的优缺点及应用情况,探讨不同基线确定方法的具体工作步骤,并结合中国土壤环境研究工作积累与进展,提出中国土壤基线确定基本原则和推荐“4步法”工作程序,对中国开展土壤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科学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