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关于水资源承载力理论与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19,自引:3,他引:119  
本文首先明确了水资源承载力的基本概念 ,指出可持续发展理论、水 -生态 -社会经济复合系统理论、二元模式下的水文循环机制和过程是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的理论基础 ,对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的基本内容、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和评价方法进行了较全面的概括和总结。  相似文献   

2.
辽宁沿海经济带水资源承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宁省海岸带水资源不足,当其提升到国家战略后,水资源承载力研究显得更加重要。鉴于水资源承载力系统的高阶次、非线性和多重反馈特点,该文建立水资源承载力系统动力学(SD)模型,在现状发展型、经济为主型、节水为主型和持续发展型4种方案下,模拟辽宁省海岸带2005-2020年水资源承载力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持续发展型是提高辽宁省海岸带水资源承载力的可行方案,在实施该方案的同时,应重点开发利用非常规水资源,实现水资源、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金华市水资源承载力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生态学角度出发,提出水资源承载力是在社会发展的某一阶段和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条件下,水资源对人类活动的最大支撑能力。指出目前金华市的水荒不是水源型缺水,而是水质型缺水和工程型缺水。根据20多年的历史数据和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标准,利用系统动力学(SD)模型,仿真研究了金华市未来政策实施后水资源承载力的动态变化过程。同时指出,对于金华市来说,单方面追求经济的快速发展、以牺牲环境作为代价的高方案和把环境保护作为首要目标、经济慢速发展的低方案都是不可取的,只有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同时兼顾的中方案才是首选方案。  相似文献   

4.
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理论与方法探讨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在总结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基础上, 以城市化地区为重点从水循环过程出发, 探讨 高强度人类活动影响下水资源的形成和转化规律, 分析水资源承载力的内涵, 探讨城市化地区水 资源承载力的理论研究基础, 即: 变化环境下的水循环理论、城市化与“社会经济—水资源—生态 与环境”系统交互胁迫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并在可持续发展原则指导下, 提出城市化地区水 资源承载力量化研究的理论框架和方法, 将城市化地区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纳入到区域“社会经 济—水资源—生态与环境”复合系统中, 从水循环动力过程出发, 揭示水资源承载力的本质。研究 成果可为城市化地区节水战略的实施、水资源合理配置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5.
《地理研究》1993,12(4):105-106
系统动力学在土地承载力研究中的应用——以开县为例 The Application of system Dynamics in The Sdudy of Carrying of land Resources-The case of Kaixian County 指导教师:刘逸浓 作者:陶军德(硕士,1990年6月通过) 单位:北京师范大学(黑龙江省土地勘测规划院) 摘要: 本文在土地承载力系统分析基础上,针对其多层次、多要素、选择系统动力学为工具,以人地矛盾突出的四川省开县为例,探讨了土地承载力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建模方法;在不同投入水平、投资方向以及土地利用方案下,土地承  相似文献   

6.
利用系统动力学模型,对乌鲁木齐市1993-2020年间水资源承载力进行预测分析,为我国西北地区城市发展规划提供了参考意见和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7.
何仁伟  刘邵权  刘运伟 《地理科学》2011,31(11):1376-1382
对中国西南岩溶区水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反馈关系进行分析,选取贵州省毕节地区做为研究对象,建立毕节地区水资源承载力系统动力学模型;通过动态模拟和综合调试,生成5种有效方案:传统发展型方案(方案1)、节水发展型方案(方案2)、开源与环保发展型方案(方案3)、GDP快速增长型方案(方案4)和协调发展型方案(方案5)。综合分析得出方案5是调控优化方案。对方案5对应的SD模型发展趋势做分析,为毕节地区及西南岩溶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8.
基于SD模型的干旱区城市水资源承载力预测研究   总被引:45,自引:0,他引:45  
利用系统动力学模型,对乌鲁木齐市1993-2020年间水资源承载力进行预测分析,为我国西北地区城市发展规划提供了参考意见和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9.
作为资源环境承载力主要组成部分,水资源承载力研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无论在概念、计算方法还是实证研究等方面均有较快发展,也已成为区域水资源合理开发与利用的重要判据。本文简要回顾了一下水资源承载力的发展历程,选取常规趋势法、系统动力学方法、多目标模型分析法、综合评价法和动态模拟递推法为代表对水资源承载力的主要研究方法进行评述与对比。研究认为:(1)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方法虽然种类较多,但主要方法往往已定型多年,新方法与新技术较为欠缺;(2)当前主要研究方法在指标体系、评价标准制定的科学性、全面性等方面尚显不足,需要进一步完善;(3)未来水资源承载力需要加强动态研究,同时注意与实际结合,尝试建立一套监测预警体系并选取部分地区进行先行示范,满足新时期水资源管理的需求。  相似文献   

10.
以渭河流域(干流地区)为例,以水资源利用为主线,利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建立了渭河流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动态仿真模型,并利用Venple软件,选取经济高速发展模式、缺水反馈模式、缺水污染反馈模式、调水耦合模式等4种方案对该系统进行调控实验.结果表明:与传统的数理模型比较,利用系统动力学模型对流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进行模拟更能够反映出流域系统的非线性、高阶次和反馈性的特征,可以较好的模拟流域水资源、污染和经济发展的耦合关系;通过对4种情形下建立的不同模式的运行结果进行比较,发现在经济高速发展模型中经济发展速度最快,但是加重了生态环境的负担,同时水资源和经济的矛盾会急剧恶化;缺水反馈模式和缺水污染反馈模式考虑了资源和环境的限制,是对经济高速发展模式的完善;调水渊控模式将区外水资源引入渭河流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环境和资源压力,经济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是最接近实际,也是目前对渭河流域人地系统进行调控最可取的方案.建议政府部门在政策制定时考虑经济、资源、环境的统筹发展,综合考虑各种约束条件可能对区域发展造成的影响,使决策更为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11.
区域水环境经济系统DSS的设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王西平 《地理研究》2001,20(3):266-273
从区域水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出发,建立了区域水环境的决策支持系统。介绍了区域水环境经济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的设计原则、系统结构、系统组成及系统功能。系统由数据库、模型库及其管理系统三部分组成,具有预测、优化、模拟和管理等功能。模型库包括宏观经济模型、环境经济多目标优化模型、需水模型、水环境容量模型和水环境分析模型等5个基本模型。在求解水环境经济多目标优化模型时,使用了约束法,把多目标化为单目标进行求解。在决策过程中,使用逐步法,在迭代过程中输入经验与偏好获取满意的决策信息  相似文献   

12.
我国水资源与城市规划协调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分析了我国水资源的现状与城市水资源短缺的原因,结果表明,城市水资源短缺除自然因素外,还受到人为的环境污染、生态系统破坏、管理水平低规划布局不合理等因素影响,认为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利用必须合理计算区域水资源承载力,建立资源成本核算体系,实现区域社会、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基于生态系统理论,以水圈生态系统恢复重建为基础,通过区域规划与城市规划维系区域自然、社会资源的合理利用,协调区域之间的利益与矛盾,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通过城市详细规划,缓解城市内部水资源需求矛盾,构建健康的人居环境,促进城市水文化的延续;建立全方位的节约型水资源利用体系。  相似文献   

13.
可持续发展是当今社会的主调,资源与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结果,然而要带来这个结果就首先必须做到区域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作者针对区域的特征,从区域社会经济与区域资源和环境的相互关系出发,从可持续的本质概念进行分析,拓展认识和界定了区域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区域环境承受能力的内涵意义。基于区域自然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程度的功能过程,考虑区域社会调节活动对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过程的影响,构建了一个以指标层变量、分类层指标和目标层指数3个等级层次体系的、并适用性较强的区域自然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4.
广东省水资源承载力量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多目标规划和模糊综合评价的理论与方法,结合广东省水资源特点,建立了水资源承载力多目标计算与综合评估模型.模型选取工业产值、人口、农灌面积和COD排放4个目标,以水资源供需平衡、部门用水限制等约束条件,计算了广东省高、中、低3种水资源承载力方案并与城市规划有关指标作了比较,量化反映了水资源对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瓶颈作用;选择了水资源数量、水资源质量、可供水量、用水状况和社会经济5方面共20个评价指标,综合评估了21个市现状水资源承载力状况,表明各个市水资源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匹配性程度.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15.
基于多维调控方案的黄河流域水资源可承载程度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黄河流域多维临界调控模型得到的水资源配置结果的研究基础上,从调控方案所实现的经济效果、社会效果和生态环境效果三个层次建立了评价黄河水资源可承载程度的指标体系,并构造了水资源可承载程度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最后应用该评价模型对黄河流域2010和2020水平年共27个调控方案进行了水资源可承载程度分析评价,可为黄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6.
在分析了区域人地关系系统基础上构建区域PRED系统,相对资源承载力模型进行了4方面改进:(1)基于人地关系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构建区域PRED系统模型,将人口、资源、环境、社会和经济各子系统相对资源承载力进行整合。(2)在自然资源子系统中加入了林业用地面积和建设用地面积两个重要指标,在环境资源子系统中加入了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并在社会资源了系统中加入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这一指标。(3)提出了加权平方平均相对资源承载力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以下简称新疆)2000-2014 年相对资源承载力进行。(4)结合脱钩理论对相对资源综合承载力与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改进后的相对资源承载力模型得出评价结果更符合资源匹配度较差地区的实际情况;新疆各要素相对资源承载力平均水平由大到小的顺序是:平均自然资源承载力、平均综合承载力、平均环境资源承载力、平均社会资源承载力、平均经济资源承载力。研究期间一直处于富余状态,自然资源优势相对突出,但是环境资源、经济资源、社会资源劣势也很明显,新疆综合承载力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要素的矛盾十分突出。  相似文献   

17.
区域持续发展的指标研究   总被引:46,自引:1,他引:45  
秦耀辰  徐铭杰 《地理学报》1998,53(2):149-156
本文在总结、概括已有指标的基础上,提出了区域人地相互作用潜力三维指标体系,通过这一潜力空间来综合测度区域持续发展水平,能力和前景。本文在总结,  相似文献   

18.
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模式仿真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艾华  张广海  李雪 《地理科学》2006,26(2):144-150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半岛各城市迅速发展,极大推动了全省国民经济的发展,但与此同时,经济、环境与社会效益之间的矛盾也日趋激化。在分析该区主要人地关系问题的基础上,探讨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利用系统动力学模型进行多方案动态仿真模拟,进而利用协调发展度模型对各方案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程度进行定量评判,得出相对较优的发展方案,为该区协调发展提供战略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